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docx
- 文档编号:6434308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51KB
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docx
《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
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
内容摘要
一、黔江区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
黔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区,总人口50余万,城镇人口大概15万(包括乡镇城市户口),农村人口35万多人,幅员面积仅2000余平方公里,耕地只占30%左右,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
黔江区目前村劳动力达25余万人,转移富余农村劳动力近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2%,其中区内转移4万余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2.2%,区外转移14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7.8%。
区内转移主要转向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企业、建筑等第二产业和进入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个体服务。
区外转移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亲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外出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流向以广州、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为重点,行业以工业、建筑、装卸、电子和服务业为主。
二、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旧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农民不会转移、不懂转移和不愿转移现象依然存在。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很少。
(三)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
(四)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五)对劳动力转移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六)农民外出劳务被侵犯合法权益,农民工维权渠道不畅。
(七)劳动力市场建设亟待加强。
(八)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造成劳务输入难度加大。
三、促进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大量耕地流转,能有效促进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
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大力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支持重点产业农民合作社建设,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新型农业产业生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城镇拉动战略,为转移提供容纳空间。
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将趋于饱和,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转移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向。
落实小城镇建设,以工业园区扩张为契机,拉大城市框架,扩展中心城区,加速发展一批产业密集、商贸发达、承载力强的精品小城镇,释放产业聚集和扩散效应,拓宽农村内部转移的就业渠道,消化吸收富余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劳代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出路。
目前国家大手笔投入4万亿来拉动内需,而且连续6年以“中央一号文件”来突出农业的重要性,区县政府为何不借此东风,积极向国家申请可行的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通过政府牵头,再以“集体”的名义来展开农村水利建设,将国家拉动内需产生的利益直接有效的为农民所享,又解决了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
(四)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创业的发展政策。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通过发放政府补贴,强化对返乡农民的技能培训,建立“我出钱、你培训、共受益”的免费培训机制,做到应培尽培,为他们的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保障。
(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拓展“一会两站”工作职能,充分利用“一会两站”将触角伸向广大农村,在农舍里、在田坎上,将劳动力转移信息传达给农民,让其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七)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
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强化对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地下中介、非法中介、非法用工等,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转移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拓宽农民工维权渠道,严厉打击各种坑害农民工的不法行为强化农民工维权。
(八)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着力解决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
级政府要下决心拿出具体方案解决农村迫在眉急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九)采取强有力的政府指导,在劳务输出地建立示范基地,促进劳务管理公司化。
(十)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要在外派劳务工作中,简化办事手续,加大人员培训,增强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意识,提高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本领,优化劳务人员“走出去”的环境,打通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渠道,降低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成本,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推动外派劳务的发展。
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
当前,农业发展已日趋市场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向农业产业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转变升级,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增长极快,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了当前“三农”建设的重要一环。
为此,就黔江区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作简要分析,以此对新时期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建设的发展途径作一些有益探索。
一、黔江区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
黔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区,总人口50余万,城镇人口大概15万(包括乡镇城市户口),农村人口35万多人,幅员面积仅2000余平方公里,耕地只占30%左右,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
黔江区目前村劳动力达25余万人,转移富余农村劳动力近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2%,其中区内转移4万余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2.2%,区外转移14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7.8%。
区内转移主要转向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企业、建筑等第二产业和进入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个体服务。
区外转移的形式主要有:
一是由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直接组织输出;二是通过劳务市场获取信息外出;三是依靠乡友和亲属联系外出;四是纯粹的自发转移。
区外转移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亲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外出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流向以广州、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为重点,行业以工业、建筑、装卸、电子和服务业为主。
2008年,黔江区实现劳务收入近6亿元,劳务收入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
二、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迅速崛起,东部沿海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种土地太少,而农村人口的增长极大,农村根本无法承接日渐庞大的人口数量。
面对全国如此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及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解决农民经济来源的有效模式产生了:
即依赖沿海发达地区提供工作的模式。
这种模式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确实使广大农村改变了贫穷的面貌。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世界全球化的扩大,特别是国际经济危机的突然爆发,农村劳动力转移遭遇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旧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农民不会转移、不懂转移和不愿转移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黔江区共转移富余农村劳动力近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2%,还有近7万劳动力留在农村,主要分布在边远乡村,对劳动信息了解不够,从事简单农业耕种,收入低下,是现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主力军。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很少。
近90%的农村劳动力均为高中以下文化,基本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其文化、法律、道德、技能等各方面素质较低,大部分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制约了就业结构调整,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劣势。
据劳动部门统计,黔江区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搬运、餐饮、超市、建筑、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作难度低、技能要求低、但劳动强度大的工种,这些长期在外的农民工并没有取得什么真正能耐以为生的技能,其竞争力和抗生存风险能力极弱。
(三)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
大多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仍限于“亲靠亲”、“邻帮邻”,制约了劳务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中介组织发展缓慢,一些中介组织运行不很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准、管理不细,重利益、轻服务等现象。
从目前黔江区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均为无序流动,这部分劳动力工作稳定度较差,随时都可能重新失业;区县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发展比较滞后,数量少,运行也不太规范,借为农民工介绍工作收取所谓介绍费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区县一批批地方国企前赴后继遭遇瓦解,改换门庭,国有变身私有,大量职工通过“买断职工工龄”的方式流入社会,急剧增大了城市就业压力;而区县在城市扩容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新增城市人口(主要是占用农民耕地,依赖强制性农转非增加的),这些新增人口多数处于未就业状态,也就是他们“有户口没工作”,甚至很多人连从事农业的机会都丧失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新增劳动力走向社会,这对区县城镇容纳劳动力可谓雪上加霜。
(五)对劳动力转移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尤其是一些乡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差,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自己的事,与政府无关。
一些政策措施未配套,管理工作乏力,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机制和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
(六)农民外出劳务被侵犯合法权益,农民工维权渠道不畅。
当今社会农民工仍是弱势群体,他们长期漂泊在外、定无居所,遭受侵权甚至不法伤害时有发生,如一些用工单位要求强制交纳保证金、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现象,侵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遭受不法侵害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下、又没有法律意识,往往投诉无门,自吞苦果、自认倒霉。
(七)劳动力市场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只在城区建设有劳务市场,而在广阔的农村基本空白,造成农民对劳务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劳动力无序和盲目流动现象严重。
当前劳务信息的发布主要集中在城区劳动力市场,而农民工又无法常驻城市,对劳动力信息的了解十分稀少,劳动信息不能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八)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造成劳务输入难度加大。
目前国际经济危机越演越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伤害越来越深,全球化下的中国出口型经济,终究免不了陷进这场金融海啸下的多米诺骨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量制造类企业关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巨减。
而倒闭的这些企业大多维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海啸”过处的倒闭潮终于成就了中国的“待就业者”大军——2000万的农民工返乡待业,传统的东部吸纳西部劳动力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三、促进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劳务经济作为当前农村最为活跃的产业,可以说决定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成败,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花大力气、出实招,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问题,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大挖潜力,主动积极地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大量耕地流转,能有效促进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
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大力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坚持发展生猪、烟叶、青蒿、猕猴桃、蚕桑、绿色蔬菜等支柱农业产业,支持重点产业农民合作社建设,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新型农业产业生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黔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49家,涵盖当前农村主要经济作物领域,农民通过把土地出租给经济实力强、经营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然后返聘参加专业合作社工作,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部分在家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实施城镇拉动战略,为转移提供容纳空间。
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将趋于饱和,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转移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向。
落实小城镇建设,以工业园区扩张为契机,拉大城市框架,扩展中心城区,加速发展一批产业密集、商贸发达、承载力强的精品小城镇,释放产业聚集和扩散效应,拓宽农村内部转移的就业渠道,消化吸收富余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有效途径。
黔江局通过在工业园区设立办事处,为驻园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促进了园区企业的发展,加大了园区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力度,目前园区已投产企业近20家,吸收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
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环境下,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对掌握的丰富的市场主题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分析,充分利用全国工商系统联系紧密、获取市场信息快捷准确的优势,紧盯重庆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趋势明显的产业和地区,以正阳工业园区和黔永拓展区为主战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转移的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劳动型密集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大力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劳代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出路。
了解农村都知道,水是农业最主要的“原材料”,没有水,一切农业皆是空谈。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严重干旱,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多年少有,目前,旱情仍在持续发展,一些地区可能出现冬春连旱,夏粮生产正面临着多年少有的极其严峻的挑战。
因此为农村的二次发展奠定最根本的基础,再度大兴农村水利势在必行。
虽然近些年中国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但那些都是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电工程,并不是沟通渠、渠通河真正对农业带来实效的水利灌溉工程。
为了分流因国际经济危机而“下岗”的农民工,大力实施“以劳代工”为目前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适宜之计。
这不仅能增大农民工就业机会,而且还能再度兴起水利建设热。
当农村水利建设完成后,以各种种植业为主的农村规模经济就能有条件展开,靠天吃饭的农业原始经济将不再会出现。
目前国家大手笔投入4万亿来拉动内需,而且连续6年以“中央一号文件”来突出农业的重要性,区县政府为何不借此东风,积极向国家申请可行的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通过政府牵头,再以“集体”的名义来展开农村水利建设,将国家拉动内需产生的利益直接有效的为农民所享。
(四)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创业的发展政策。
工商部门要对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个体经营进行就业指导,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个体工商户,要在产业布局、年检验照等方面予以扶助,建立绿色通道,大力帮助其发展;出台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引进市内信誉好、管理规范的优秀劳务中介组织入住黔江,营造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做好“引凤还巢”工程,对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心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要主动与他们“攀亲”,鼓励其返乡创业,并用招商引资的诚意和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他们荣归故里办厂置业。
目前在返乡农民工中,不等不靠,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有效指导、精心服务,自主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有效缓解返乡农民工激增造成的就业压力。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通过各种渠道和现有的各种教育设施,着重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岗位培训标准,加强职业证书考试的管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千方百计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和储备一技多能人才,使外出人员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通过发放政府补贴,强化对返乡农民的技能培训,建立“我出钱、你培训、共受益”的免费培训机制,做到应培尽培,为他们的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保障。
强化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增强职业培训师资力量,使得参加培训的农民朋友真正学到知识,真正掌握一门求生之技,通过培训能快速就业。
杜绝培训学校为拿政府培训补贴而拉人头,使真正需要培训的农民工得不到实惠。
(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在加强城市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大农村劳务经纪人的培育,拓展“一会两站”工作职能,充分利用“一会两站”将触角伸向广大农村,在农舍里、在田坎上,将劳动力转移信息传达给农民,让其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提高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村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
(七)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
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强化对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地下中介、非法中介、非法用工等,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转移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拓宽农民工维权渠道,严厉打击各种坑害农民工的不法行为,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超强度工作等显著危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强化农民工维权。
(八)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着力解决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
由于农民的大量转移,农村出现比较严重的空巢化现象,双头(老幼)状况日益严重,留守妇女的社会问题日趋严峻等,从而导致了大量农村耕种土地的荒废,特别是丘陵和山区农村的耕地。
在这些地区,真正的壮年男劳动力都被发达地区的工矿等制造类企业吸收走了,老弱、妇女成了农村的主力军。
如何解决广大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已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涵盖到广大农村,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教育制度改革、农村交通道路建设、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正在逐步开展,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自由转移制度建设也在着手建设。
但进度还比较迟缓,各级政府要下决心拿出具体方案解决农村迫在眉急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九)采取强有力的政府指导,在劳务输出地建立示范基地,促进劳务管理公司化。
黔江区已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劳务基地,成立了相应的劳务公司,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如在转移劳动力比较集中的上海市,建立上海劳务基地,组建重庆市黔江区富民劳务开发公司,辖11个劳务承包队,劳务工1800余人,涌现出交通部公安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港公安局追记一等功、革命烈士、新长征突击手、特等功荣誉称号的冉隆泽、上海市团委“十佳青年”谢玉坤等先进典型,在他们的带动下,目前上海市共转移黔江区2万人余人就业,实现劳务收入近2亿元。
(十)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在当前东南沿海劳务输出趋于饱和、区县城镇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外派劳务成为当前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要在外派劳务工作中,简化办事手续,加大人员培训,增强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意识,提高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本领,优化劳务人员“走出去”的环境,打通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渠道,降低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成本,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推动外派劳务的发展。
目前黔江区在外派劳务工作中取得突破,部分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民走向海外,开创了农民海外就业的新局面。
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
内容摘要
一、黔江区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
黔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区,总人口50余万,城镇人口大概15万(包括乡镇城市户口),农村人口35万多人,幅员面积仅2000余平方公里,耕地只占30%左右,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
黔江区目前村劳动力达25余万人,转移富余农村劳动力近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2%,其中区内转移4万余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2.2%,区外转移14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7.8%。
区内转移主要转向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企业、建筑等第二产业和进入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个体服务。
区外转移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亲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外出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流向以广州、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为重点,行业以工业、建筑、装卸、电子和服务业为主。
二、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旧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农民不会转移、不懂转移和不愿转移现象依然存在。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很少。
(三)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
(四)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五)对劳动力转移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六)农民外出劳务被侵犯合法权益,农民工维权渠道不畅。
(七)劳动力市场建设亟待加强。
(八)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造成劳务输入难度加大。
三、促进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大量耕地流转,能有效促进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
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大力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支持重点产业农民合作社建设,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新型农业产业生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城镇拉动战略,为转移提供容纳空间。
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将趋于饱和,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转移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向。
落实小城镇建设,以工业园区扩张为契机,拉大城市框架,扩展中心城区,加速发展一批产业密集、商贸发达、承载力强的精品小城镇,释放产业聚集和扩散效应,拓宽农村内部转移的就业渠道,消化吸收富余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劳代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出路。
目前国家大手笔投入4万亿来拉动内需,而且连续6年以“中央一号文件”来突出农业的重要性,区县政府为何不借此东风,积极向国家申请可行的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通过政府牵头,再以“集体”的名义来展开农村水利建设,将国家拉动内需产生的利益直接有效的为农民所享,又解决了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
(四)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创业的发展政策。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通过发放政府补贴,强化对返乡农民的技能培训,建立“我出钱、你培训、共受益”的免费培训机制,做到应培尽培,为他们的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保障。
(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拓展“一会两站”工作职能,充分利用“一会两站”将触角伸向广大农村,在农舍里、在田坎上,将劳动力转移信息传达给农民,让其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七)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
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强化对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地下中介、非法中介、非法用工等,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转移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拓宽农民工维权渠道,严厉打击各种坑害农民工的不法行为强化农民工维权。
(八)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着力解决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
级政府要下决心拿出具体方案解决农村迫在眉急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九)采取强有力的政府指导,在劳务输出地建立示范基地,促进劳务管理公司化。
(十)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要在外派劳务工作中,简化办事手续,加大人员培训,增强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意识,提高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本领,优化劳务人员“走出去”的环境,打通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渠道,降低劳务人员“走出去”的成本,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推动外派劳务的发展。
区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浅析
政策建议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实施城镇拉动战略,为转移提供容纳空间。
(三)大力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劳代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出路。
(四)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创业的发展政策。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七)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
(八)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着力解决转移农民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县 农村 劳务 经济发展 状况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