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稿.docx
- 文档编号:6424967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6.07KB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稿.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稿
备课时间:
2011、3、2主备人:
董鹏组员:
马国力虎小峰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
它们均以“人生”为话题,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
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自传的语体特点。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心,自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
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都值得品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人物传记和回忆录这种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的突出人物品质的选材方法,脉络分明,言之有序的结构特点,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对比、衬托等的表现手法,比喻、夸张等的修辞手法。
但是,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历久弥新值得久久品味的经典作品,历经岁月流逝,年代比较久远,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问题预测
根据学情分析和本单元教材特点,特别是有的作品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学生在思想内容理解上可能有困难。
如《我的第一本书》和《藤野先生》。
教法设计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不仅要求同学们掌握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扩大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的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
希望通过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四项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得体地表达感情、有条理地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以同步练习为蓝本,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补充阅读有关人生轨迹、表现人生奋斗意义、体现人间关爱与温情的经典作品,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1、《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
3、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悟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形散神聚”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完成“预习与思考”的练习题了解“形散”这一特点;教师着重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聚”的特点。
(“研讨与练习2”1——4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
2、对于文中难懂的句子,要简明扼要的讲清其中含义。
3、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本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简介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
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入手)
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
《社戏——《呐喊》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
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写作背景《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
这是一。
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
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二、题解:
1、鲁迅:
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生字:
yīngfēi màn jiàn wǎn jì
樱 绯 烂 熳 鉴 宛髻
yìyànlú huì yù gěngyì yang dùn cuò
驿 咽芦 荟芋 梗 抑 扬 顿 挫
pōujī xùnnì lòu jié
剖 畸 逊匿 漏 诘
qīyǎo huì piē wù tòng jí
凄 杳 诲 瞥深 恶 痛 疾
油光可鉴 标致 精通时事 抑扬顿挫 掌故 模胡 落第不逊匿名 诘责 托辞 凄然 杳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四、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与思考:
一、二
2、生字词各写三遍
课后记:
第二课时(理解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理清结构线索,分析理解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精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地点转换了几次?
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
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
(板书)
第一部分(1-3):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4-5):
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优待”。
(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现,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6-23):
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24-31):
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
(两个事件各有侧重:
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
第四层(32-35):
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36-38):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自读课文初步理解“弃医从文”的原因
1、学生先自读
2、按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五、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及线索
六、布置作业:
课后读课文
课后记:
第三课时(分析课文)
教学目的:
1、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第一部分:
1、齐声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由“这样”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写。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
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
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
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
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
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
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部分(理清线索):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
这就是文章的线索。
(附板书)
板书:
本文的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融合(暗线是明线的基础,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
明线(时间顺序) 暗线(爱国思想)
清国留学生 白天漫步花下 痛恨现状
认识先生前 的生活 晚上学跳舞 爱国爱民
经过“日暮里”“水户”
受到特殊优待(一层)
先生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 学
相识相处 先生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
与先生相处 (二层) 先生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
先生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医
受先生教育 匿名信事件
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思想转变
(三层)
告别(四层)
离开仙台 收藏讲义及寻找讲义 从
离开先生后 从未联系 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
时时想起 文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主 题——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感情。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课后记:
第四课时(分析总结课)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分析练习,进一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
写他“黑瘦”;“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1)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3)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高度的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态度
4)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治学严谨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2、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研讨与练习”(参P.70 )
课后记:
2.《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绰号(chuo)庶祖母(shu)
吹笙(sheng)摹画(mo)眼翳(yi)
舔去(tian)侮辱(wu)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
处罚。
管束: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
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
广大空旷。
宽恕:
宽容饶恕。
质问:
责问。
文绉绉: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
仁爱慈善。
侮辱: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感情。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详见教学用书27页。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详见教师用书26页)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
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
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
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
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
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
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
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又如:
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
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后记: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似掺(chan)脊(ji)背枉(wang)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
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
极像。
二、导人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
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
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详见教师用书31页。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我人生的第一课,一本人生之书。
蕴涵着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生活的艰辛。
)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敬重、珍爱、感激之情。
)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
5、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
(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苦深表同情,表明父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非常疼爱儿子的人。
)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然而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集体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