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知识要点整理全书.docx
- 文档编号:6421480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9.36KB
心理学概论知识要点整理全书.docx
《心理学概论知识要点整理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概论知识要点整理全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概论知识要点整理全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
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根据研究的目的(以建立系统的理论还是实际应用)把心理学分为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类。
理论心理学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应用心理学旨在研究心理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理论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探讨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的实质问题与心理的结构问题)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它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进一步分为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学分支。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消费心理学是以大众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从研究对象、历史渊源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说明。
(2)社会科学的性质,如社会、管理、消费心理学都强调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背景等社会状况进行研究。
(3)超科学的人文性质,研究人的幸福感、美感和价值观等主观性很强的问题。
(4)综合交叉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性质、社会和人文科学性质。
三、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些提供依据,破除封建迷信,认清邪教的本质,从而抵制和克服各种不良思想的毒害。
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依据。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和研究原则
指导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二、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法,就是根据研究课题,观察者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借助其他科学手段以及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外部表现进行考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根据观察者的角色,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努力做到不让被观察者发现自己正在被他人所观察,以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表现。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与人为场所的情景观察。
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
根据观察的内容,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把任何社会个体,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这些单位的某一个或几个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个体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可将个案研究法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两种类型。
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势收集研究对象的各种有关资料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与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调查与专题调查。
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它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三、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
实验和研究设计法、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逻辑思维推理法。
四、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避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伤害,不能强迫被试参加研究或实验,严格保护和尊重被试的个人隐私。
凡是有可能引起持久危害的东西都不能对被试进行实验,即使被试同意,也不应该让其在有潜在危害的条件中接受实验。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孕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人由肉体与灵魂组成。
欧洲文艺复习之后,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洛克等对心理现象的观察与研究。
(2)确立阶段: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柏林大学教授缪勒提出特殊能量学说、赫尔姆霍兹提出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研究。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学的流派
精神动力学派: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被成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势力”。
1920年的理论称为早期理论,包括前意识理论、梦的解释和泛性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他还认为梦不是偶然地、无缘无故地产生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前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的变相满足。
后期理论包括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两个带有两极性的本能,即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行为主义学派:
产生于20世纪初,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势力”。
行为主义理论建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
比较心理学导论》的出版,而华生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至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由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
华生认为心理学应研究能够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无须理会中间环节,称之为“黑箱作业”。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认为在个体所受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
在新行为主义理论中另有一种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行为分支,他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
人本主义学派: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
主张以正常人、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反应对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和机械化。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包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两大类:
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
认知学派:
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研究人认识世界的高级心理过程都属于广义的认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西方,到70年代称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思潮。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将人看作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是相同的。
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1)各个学派之间由最初的长久激烈论战、相持不下,甚至相互对立和敌视,演变为今天的彼此和谐共存,相互包容。
(2)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新的分支学科与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
(3)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化,在研究手段上现代化。
发展趋势:
(1)综合化的趋势。
(2)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趋势渐趋明显。
(3)心理学将朝更为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4)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心理过程
第一节感觉:
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一、感受器
感受器是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主体通过它们获得心理活动最初的“素材”。
除具有收集信号功能外,感受器还具备能量转换的功能。
每种感受器都有专门负责收集的信号对象,称为适宜刺激。
二、阈限
每种感受器对适宜刺激都有一定的感受范围。
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阈限有两种:
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前者是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后者是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强度。
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都是衡量感受器感受性的指标。
阈限越低表示感受性越好,但阈限的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仅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测得的阈限值不同,而且刺激的性质、神经系统的状态、情绪都会使阈限值发生变化。
虽然阈上强度是引起清晰感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说阈下刺激对人是丝毫没有作用的。
如果同一刺激长时间作用于同一群感受器,会使这些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就是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的结果大多是感受性下降或阈限提高。
三、感觉的作用
感觉剥夺的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对于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中感觉刺激的丰富性,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第二节知觉:
信息的识别
一、知觉的组织
感觉阶段登录的是信息的个别特征,信息通过知觉阶段的整合才能被识别。
所以感觉加工的对象是信息的组成成分,知觉加工则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赋予加工对象意义。
守恒是知觉组织的重要形式,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又一表现形式。
图形指知觉的对象,未能成为知觉对象的其他事物成为背景。
知觉赋予图形和背景不同的特征,图形凸显于背景前部,有轮廓和形状,背景位于图形后部,没有形状,没有边界。
二、对象识别
对象识别研究的是人是怎样识别两维符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模板匹配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库中储存了许多各种符号的模板,一个符号信息登录后即被送去和记忆库中的各种模板比较。
(2)原型理论存放于记忆库中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这种匹配并不是模板匹配所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近似的匹配。
(3)特征分析理论认为每一种符号都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集合在一起组成的,登录一个信息后,认知加工系统首先对它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它具有的特征,与记忆库中的特征表比较。
(4)“群魔殿”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该模型设想在信息加工的不同水平有四种“小鬼”,分别是映像小鬼(负责登录外部信号的原始映像,提供给特征小鬼)、特征小鬼(每一个负责监视一种刺激的基本特征)、认知小鬼(发现与自己代表的模型有关的特征就开始喊叫,有关特征越多叫得就越响)和决策小鬼(选择叫得最响的认知小鬼)。
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把小的知觉单元组合起来,构成更大的单元。
在这一类加工中,环境真正控制着加工过程,使加工的结果更精确。
自上而下的加工则是借助经验和知识的帮助,完成对对象的识别。
第三节注意:
信息的选择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
所以注意总是和特定的心理活动同时存在的。
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心理活动的功能,它保证了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有效地适应环境。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产生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保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取决于刺激本身的特点和人自身的状态两个方面。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特点,首先是刺激物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事物的差异。
其次是刺激的强度。
最后刺激物间的相对运动也是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特点之一。
另一方面,无意注意与人的自身状态也有关系。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三、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
(1)注意广度或注意范围:
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
(2)注意的稳定性:
指人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某项活动上的能力,是注意是在时间上的特征。
(3)注意的分配:
指人把注意资源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的能力。
(4)注意的转移:
指人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稳定性的相反特点。
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1)注意品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特点。
(2)后天的训练。
(3)兴趣。
五、自动化
与注意有关的信息加工的方式有两种: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几乎不受资源量限制,加工模式难以改变的加工方式。
优点在于节约了注意资源,能够提高加工速度。
缺点是它按照一种程式化的程序完成作业,不能应对环境的变化。
控制加工是依赖注意资源,受资源量限制,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优点在于可以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缺点是受资源总量的限制,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第四节记忆:
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一、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
形象记忆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记忆的内容;情绪记忆以某种情绪体验为记忆内容;运动记忆以动作、技巧为记忆的内容;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言符号为抽象思维活动为记忆内容。
(2)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一种保持时间极短的记忆类型,通常信息的保持时间不超过2秒。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稍长些,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
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最长,至少超过1分钟,有的信息甚至可以终生保持。
(3)按识记时有无自觉的目的,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没有明确目的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目的的记忆。
(4)按理解在识记中的地位,分为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机械记忆指不问记忆内容的意义,死记硬背。
逻辑记忆又称意义记忆,是一种建立在对记忆内容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
(5)按回忆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再认指在被试学习了记忆内容后,把学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材料混在一起,请被试辨认。
再现指在被试学完记忆内容后,请他们把学过的材料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回忆出来。
再认和再现测验都要求被试通过意志努力回忆学习阶段记住的内容,这种信息提出的方式称为外显记忆,这两种测验方法称为直接测量。
无意识的信息提取叫做内隐记忆。
心理学是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研究内隐记忆。
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的区别在于,直接测量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材料,而间接测量只要求被试专心于某项作业,并不需要回忆,研究者通过被试在作业中的表现,间接地了解被试是否识记了学习过的材料。
二、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一种信息储存时间极短的记忆形式。
储存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留了原有的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在感觉记忆系统的滞留是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的,大多数信息很快被遗忘,一部分信息若受到注意,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意义(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对信息加工的效率非常重要,如果把人的记忆系统与电脑相比,短时记忆可看作计算机内存,长时记忆则相当于硬盘。
组块是短时记忆系统自我内存升级的手段。
三、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
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经过重新编码、组织,转换成为容易提取的形式。
各种有意义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可能是以命题或概念网络的方式组织的。
除了语义编码的储存方式,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还有一种独立的编码储存形式,即表象编码。
像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都是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
四、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
已经记住的信息不能再认或再现叫做遗忘。
遗忘的积极作用:
(1)记忆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难免会发生错误,改正错误就需要“忘记”错误的信息,重新储存正确的信息。
(2)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学习,改变旧的观念。
(3)人一生要经历无数失败、坎坷、需要“忘记”不良的情绪体验,摆脱失败的阴影。
关于遗忘的学说:
(1)消退说:
认为记忆好比刻在石头上的印迹,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来很深的印迹会慢慢变浅,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产生遗忘。
(2)干扰说:
遗忘了的信息其实并没有从长时记忆中消失,而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以及疲劳、情绪紧张等原因,导师信息提取发生困难。
(3)抑制说:
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是由于经验与无意识欲望、冲动有关而受到了意识的压抑。
抑制说和干扰说的共同点是都赞成遗忘了的信息仍存在,只不过发生了提取困难。
区别在于对造成提取困难的原因的看法不同。
遗忘有质的和量的两个方面的表现。
质的规律表现为遗忘的选择性和遗忘的重构性。
遗忘的选择性指每个人对不同内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物的遗忘情况是不同的,有些事容易遗忘,有些事不容易遗忘。
人对经验的储存、记忆不是冷藏库或保险柜式的保存,而是经过组织、编码的储存。
这种组织、编码如果使信息远离了原有的形态,也会成为遗忘的表现形式,即记忆的重构性。
遗忘在量上的表现形式有:
(1)艾宾浩斯曲线:
遗忘的过程并不是均匀的,在识记以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发展得很快,后来逐渐变慢,到了相当时候,几乎不再进一步发展了。
(2)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者是指前后学习两种材料,前面学习的内容对后面学习的内容造成的干扰性遗忘。
后者是指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
不同学习材料间的相互干扰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与材料内容的相似程度、学习的巩固程度、学习时间等因素有关。
(3)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内容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同。
一般位于系列首尾的材料容易记住,中间部分最容易遗忘。
第五节思维:
信息的演算
一、思维及其分类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1)按思维赖以进行的载体,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动作思维又叫实践思维,是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形式。
语词逻辑思维是以符号、语词为中介的思维方式。
(2)按思维结果获得的形式,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时,经过一系列目前还不清楚的思维步骤,也不采用一定的语词逻辑思维形式,突然领悟问题的实质,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所以也叫无意识思维。
分析思维是通过严谨周密的逻辑推导,采用一定思维策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思维方式,所以又叫有意识思维。
(3)按思维运行的方向,可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
前者是从问题的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
后者是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寻求共同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
(4)按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可分为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前者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已有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不需要对原有的知识作很大改变。
后者是需要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最后得出全新的思维结果。
二、类别和概念学习
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
与分类有关的思维活动是概念形成。
两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心理学家发明了一些人为制作的符号、图形(称为人工概念)作为研究概念形成的材料。
概念形成初,被试只能乱猜,随着问题和反馈信息的增多,被试可以不断形成关于概念的假设,验证假设,直至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1)尝试错误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表现为问题解决者完全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依赖不断地盲目尝试,淘汰错误的做法,直至偶然获得成功,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常见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解决。
(2)顿悟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但不是有效的解决问题手段,因为它缺乏可控性,不能使问题解决者有目的地趋向问题的答案。
(3)类比问题解决是一种把待解决的问题比作熟悉的问题,对答案作出推测的思维方法,有时可以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
类比法的关键是找到与当前问题最恰当的相关问题,而不是仅仅提取表面看起来相关的信息。
(4)启发式方法是经由计算机模拟的思维方式。
启发式的核心是对问题作“手段-目的”分析,包括找出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制定缩小差距的子目标,选定算子,实现子目标。
除了从起始状态出发向目标接近的方法,从目标出发向起始状态接近的反推法也是启发式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般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划分成几个阶段。
(1)准备期、潜伏期、明朗期、验证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问题解决包括表述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法、作出决策几个阶段。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呈现的方式;
(2)多余刺激的干扰;(3)定势的影响;(4)功能固着;(5)动机的作用。
第三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心理特征概述
一、个性心理结构简介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需要是人脑对各种身体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是指激励人去活动的心理方面,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理想是对如何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理想是对未来的设想,它与个人愿望相联系,是所向往的人或物的主观形象。
理想和空想不同,空想不已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依据,脱离实际。
理想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般概括为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等三种成分。
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
信念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信念不同于迷信,迷信是一种缺乏深思熟虑的行动,具有盲目性。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的信念体系。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能力、气质、性格等。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能力按期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智力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1)生物性因素。
通常认为,对智力、气质等个性特质的形成和发展,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则明显地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大脑皮层的额叶与性格可能有一定关系。
神经系统的特性对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植物性神经系统和情绪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身体因素。
个体的体态和容貌对个性的形成有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的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相关。
(3)家庭因素。
儿童所接受的影响,首先是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中母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父亲对性别角色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4)自然环境因素。
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个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5)学校因素。
班级集体有利于培养合群、组织性、纪律性等积极的个性特征。
(6)社会实践。
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而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
(7)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对心理特征有重要影响。
另外,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活动也在积极起作用。
三、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运用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个性,使青少年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在复杂的操作活动中,不同特征类型的人,一般说都能以不同特点去适应操作活动的某一方面。
某些职业对人的心理特征有特殊要求,就需要培养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个性理论与测验
一、主要个性理论简介
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任务有弗洛伊德、荣格和埃里克森等。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的基础,自我和超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本我受快乐原则所支配。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有机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自我的活动受现实原则所支配,它的心理能,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与压抑上。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
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
其中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荣格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概论 知识 要点 整理 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