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ocx
- 文档编号:6421249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75KB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ocx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姗然来临,而高职高专教育则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时,党和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业已出台,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职业教育重头戏的高职高专教育更是前景无限看好。
高职高专教育既面临着时代的机遇与使命,又需应对由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以及建构新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所带来的种种掣肘与困境。
所以,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现状的客观描述、从多维视角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归因分析,并且努力探寻突破困境的可行路径,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解决其改革与发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学理层面的借鉴与启发。
一、现象描述: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生源困境:
制约影响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瓶颈
首先,高职高专的招生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中学生进入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高考在年龄等一些限制性条件的取消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宁可复读也不愿意选择高职高专,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面临着完不成招生计划的困境,许多院校的新生报到率每况愈下。
以陕西为例,2004年,高职计划招生94376人,当时确定的高职录取分数线以上的11万多名考生中就有5万多名考生放弃了高职志愿。
贵州等省的高职院校报到率甚至不到60%。
其次,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中等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职业高中)、五年制初中毕业生。
被高职高专录取的普高毕业生在高考分数段中处于最低分数段,大多在300-400分之间,一些高职院校的入学要求甚至更低,200多分都可以入读。
三校生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其文化基础比普高生源更加薄弱。
初中生源往往面临年龄小、知识储备欠缺、生活不能自理等困境。
总之,生源质量是制约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再次,高职高专院校校际生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
当前,我国承担高职高专教育的主体主要有:
本科院校所办的专科、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院校。
由于传统的惯习、社会的偏见、自身办学的力量与社会声望、国家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高专与高职,本科院校的高专与高专,本科院校的高职与一般高职,公办高职高专与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生源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二)目标定位困境:
还存在多方面的偏差
首先,培养目标层次定位紊乱。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层次体系中的一个位阶,属于专科层次。
“专科”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但是很多院校办学的层次意识不强,往往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偏低”定位。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等专业学校改制而举办专科教育的,改制之后,层次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层次意识上也理所当然要与时俱进,但由于传统的办学惯性的影响,或者虽然学校提出了新的目标诉求,但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特征等方面还沿袭了中专教育的传统模式,所以仍然是新壶装老药,实际上是把高职高专降格为原来到的中专教育。
与之相对,相当一部分院校,为了在人才市场上占据高位,不顾本校的办学能力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盲目拔高培养目标,动辄要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甚至提出更加不切实际的办学目标。
其次,培养目标类别划定错位。
虽然高职高专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普通高等院校仍有所区别,在类别归属应该凸现“职业性”。
遗憾的是,很多院校在思想上仍然摆脱不了本科情结,学科情结,注重的是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演绎高职高专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性的内在诉求。
再次,培养目标特色意识匮乏。
同属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场中抢占优势地位,还要认真培育本校的特色,做到特色取胜,品牌取胜。
但当前的高职高专教育普遍存在趋同现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从众现象,赶时髦现象。
人家怎么做,自己也跟着上,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
不顾本校的办学基础、不做市场调查与预测、不面向地方经济的盲目做法导致高职高专教育不能形成地区特色、行业特色、院校特色。
(三)模式建构困境:
“产学研”结合模式陷入误区
首先,把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简单地等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在不同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发展,谋求各自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
但高职高专院校的产学研显然与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不同,前者侧重于“教学与生产、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旨在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后者侧重教学与生产、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结合,旨在发挥各方优势,实现高新技术的联合开发与应用,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科技含量,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在实践中不顾实际,盲目向大学取经,进行简单的嫁接与移植,以致实效甚微。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心定位不够明确,重学术而非职业能力。
当前很多院校的教育教学还是典型的本科压缩型教育模式,走学术化道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验训练,产学研模式重心向理论教育倾斜。
所谓企业参与只是找一个验证理论知识的机会与场所,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路向,而非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使产学研流于形式,阻滞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再次,产学研结合主体利益机制尚未顺畅形成。
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院校和企业,两类不同主体的结合与合作需要建立在利益诉求的基础之上。
但企业参与的愿望与热情往往不够,因为企业是利益取向十分明显的主体,企业行为的驱动力在市场利益,参与产学研投入成本过大,利益回报不明确。
而由于体制、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高专教师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专业体系设置困境:
弊端依然存在,而且较为明显
首先,专业命名不够规范。
由于国家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管理目录,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混乱、歧义等现象。
为了吸引生源,或者提高就业竞争力,一些院校故意在专业名称上大作文章,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之上罩一个华丽、时尚的专业名称,取媚家长、迎合市场。
其次,专业设置追求全面、钻热门。
一些院校为了追求规模效应,拼命招学生,上专业,追求专业的全面性,忽视了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打造。
另外,很多院校争着上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上成本低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文化教育类专业等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商务日语等专业的开办势头也方兴未艾,等等。
此类专业设置的现象导致学校专业设置平庸化、重复率高。
虽然一些热门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各院校盲目争上此类专业,导致学生还是供过于求,出现人才滞销的现象。
再次,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面临着着眼地区还是全国甚至国际化的矛盾,着眼于发挥行业传统优势还是着眼于市场需求开掘新的专业的矛盾。
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高专院校主要的社会功能,所以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无疑应该面向地区,发挥区域服务功能,但是跨区域、跨国度的人才流动也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基本社会现象,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遭遇此类冲突;此外,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是从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行业特色十分明显,行业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传统的优势并不一定带来很好的就业优势,这也是一个矛盾。
最后,专业设置中存在短视现象。
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院校不一样,它是从市场出发,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来设置专业的。
但市场是即时、灵活、多变的,学校的人才培养则是有周期的,所以,按照当前的市场需求培养的人才,等到面临市场的时候,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比如,前几年财会类人才需求量大,很多院校纷纷开设此类专业,但几年之后,财会类人才远远供过于求。
总之,专业设置是与高职高专目标、课程、人才、就业等诸多要素有较高相关性的一个环节,因此,专业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达成
首先,高职高专师资的数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数量不足。
由于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连年扩招,而师资的增长幅度远远跟不上学生的扩招比例。
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剧增,在一般的大学,教师平均每周上6—8节课,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每周的工作量均在12节以上,一些院校甚至达到20节以上,繁重的工作量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而双师型教师就更加适应不了当前教学的需要。
按教育部的规定,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应达到整体教师的50%以上,而很少有学校的师资队伍能达到这个比例。
仅以北京市高职教育教学检查情况为例,平均只有25.7%的教师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参加过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培训的只有38.5%,教师中曾下厂实践的也仅占23.9%。
其次,高职高专师资的质量不高。
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学历整体不高、师资来源不合理、教师实践意识与能力不强等方面。
专任教师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89%,硕士占10%,博士占1%。
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严重缺乏,教师学历层次整体水平偏低。
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也是阻滞“双师型”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86%以上的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仅为6%,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也过低。
高职高专师资的实践能力是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保证,但由于在职称评定上,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评仍然是参照本科院校的学术性要求,因此,教师自身缺乏培养实践能力的动机与意识,另外,院校也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外部促进机制。
再次,高素质师资流动过于频繁。
由于社会对高职高专存有偏见以及高职高专的生存环境欠佳等方面的原因,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一些高职称的教师总想往普通本科高校调,而一些实践能力好的工程师、设计师、律师、注册会计师又纷纷攀企业高枝,那些年轻的、既有高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多把高职高专院校当成一个跳板,时机一成熟就抽身而去。
(六)质量监控困境:
体系还不健全、完善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的准入机制还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建制审批权已划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地方政府在审批高职高专院校的过程中存在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审批的现象;不顾办学实力,仅凭关系通过审批的现象,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囿于低水平介入办学市场的诟病。
其次,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还有待完善。
我国已经开始着手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但是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评估机制科学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质量。
我国当前的评估主体依然是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可以由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评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因为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科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师资要求等各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另外,国家已经建立了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怎样切实发挥这个组织的指导、咨询功能也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再次,院校自身的质量监控体系也存在问题。
除了以外促内的外控型质量监控外,院校自身也要有质量监控意识与能力,为此,院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自我监控机制。
事实上,很多院校存在质量监控组织不完善,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指标缺乏科学论证,长官意志明显等弊病。
一些院校缺乏长期的质量监控意识,认为质量监控投资成本太高,质量保障行为大多迫于政府评估的压力,评估之前轰轰烈烈,评估之后冷冷清清。
这些高职高专院校外部和内部质量监控机制上存在的弊病制约了其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路径选择: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突破困境的可行性策略分析
(一)创设适合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性环境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高职高专政策体系。
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指导下,积极摸索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研究,出台规范高职高专招生、管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评价、财政拨款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政策。
各省、区、市要在职业教育法规的指引下制定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配套性文件。
做到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到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地方性,使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有宽松、良好的政策支持。
其次,政府要在政策制定上理顺几个关键性环节。
比如,在招生制度上,政府可以考虑将高职高专放在一个批次录取、对志愿报考被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采取限制性措施、或者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取消入学考试等政策性措施;在产学研环节,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牵线架桥的中介性作用,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调动、规范企业的参与兴趣,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共享制度;在就业制度上,政府应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责成有关部委局制定行业、职业标准,严格实行职业准入制度,杜绝行业、企业在用人上随意、不规范的行为,以及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身份、户口、保险、养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
再次,要加大政府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
当前,造成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招生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费过高。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采取社会运筹与学生成本分担制度,导致高职高专学生须缴纳的学费远远超过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学费。
另外,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而这个环节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是很难取得实效的。
(二)形成合力,提高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
从国家层面来说,如前所述,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扶持与倾斜,着力打造一个良性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对提高社会的认可度有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作用。
增加国家财政对高职高专资金投入力度,改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政策,制订政策引导企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参与行为,出台职业准入制度政策、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待遇标准与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增进公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
从学校来说,要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战略举措,花大气力塑造高职高专教育的新形象,努力营造适宜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增强社会的认可度。
另外,院校要苦练内功,端正办学思想,摸索育人模式,规范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内在素质与职业获得力,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从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要纠正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改变用人单位不问岗位的实际能力需求,唯高学历是取,唯理论知识是取,盲目攀比的用人状况。
另一方面要纠正用人机制上的随意性、有失规范的现象,坚持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职业准入机制。
总之,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需要国家和政府、院校以及用人单位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三)厘清思路,形成有特色的办学目标与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应该突出“专科性”、“职业性”、“有特色”三个关键词。
首先,就彰显“专科性”的理念而言,院校的发展要防止“攀高”与“降格”两种偏差。
高职高专院校要改变盲目攀高的作法,改变一味向本科院校看齐,把高职高专办成“压缩型”本科的作法,改变拼命追求规模发展,谋求升格的作法。
也要防止把高职高专教育沦落为中专、中职教育的偏差。
尽管高职高专与中专、中职培养的都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前者在人才规格上应突出“高等性”,旨在培养“灰领”,后者培养的是一般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着眼培养“蓝领”。
一言以蔽之,与本科教育的学术性相比,高职高专要突出其“应用型”,跟中职教育相比,要突出其“理论型”,这是“专科性”的办学层次理念诉求。
其次,要凸显“职业性”。
高职高专教育要跟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改变盲目向本科院校的学术性理论教育看齐的作法,要把“职业性”的办学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上。
再次,办学理念上作到“有特色”。
特色鲜明是高职高专院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经验显示,凡是特色鲜明的院校,往往能够在市场中如鱼得水,凡是随大流、或者封闭守旧的院校在新的环境下往往处处受制。
凸显与形成院校特色需要摸清自家根底,要弄清楚本校的优势、缺陷以及在地区、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的相对位次。
还要摸清市场需求,贴近市场,经常接触市场,做市场调查与分析,把握市场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把脉市场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
最后在院校现状分析与市场诉求之间寻求可能的突破口,凝练院校特色,形成比较优势。
总之,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取得成功的前提就是要突出“专科性”、“职业性”、“有特色”,明确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四)构建以形塑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首先,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
高职高专学生在理论知识素养方面远远低于普通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但理论知识并不能等同于实践能力,恰恰相反,一些理论知识不足的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反而十分突出。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恰恰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职业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是避开理论知识短板,凸显职业能力优势是可行路径。
其次,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要以“产”促“学”。
校企结合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最佳途径。
建立由教学专家、研究人员、资深技师等共同组成的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企业与行业来设计教学,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与测量;要请有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技师参与高职高专教学专业的设置;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来高职高专院校担任授课教师;要以企业为依托创建高质运行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等等。
高职高专的产学研结合旨在达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目标。
再次,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要以“研”促学。
高职高专的研究应该是面向教学的研究,面向实践的研究,服务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
应该要多探索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产学研结合途径与方式;研究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碰到的难题,研究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改进企业的生产,实现企业的增效,同时及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新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师自身所执教的课程,探索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摸索课程与职业之间的契合点,找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切入点。
高职高专院校选择的科研课题应以应用研究课题为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参与的项目可以是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或已有制造设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
总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中要达到以“研”促“学”的目的。
(五)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应面向地区、服务社会、凸显特色
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依托。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与课程体系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
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把握这么几点:
首先,建立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对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指导与咨询的作用,防止专业设置中的随意性、盲目性现象。
专业设置指导委员应该吸纳来自学院、行业、企业各方的代表,包括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专家、资深工程师和技师、各专业教学名师、教学管理专家等在知识结构上能实现优势互补的专家团队构成。
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该充分发挥其理论与实践优势,规范专业设置目录,建立统一、规范的专业命名。
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与人才规格的需求,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学院自身的情况和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提出专业设置与课程建构的建议。
具有市场预测的能力,能够准确把脉市场发展的趋向,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的结构。
其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要面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
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
例如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工业、养殖业、采掘业在产业结构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河南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中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而浙江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交通运输、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等产业,因此浙江本省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面向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诉求。
再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要突出自身特色。
特色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克服盲目仿照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做法,以及沿袭中专专业设置的传统,凸现专科特色;克服盲目赶时髦的做法,立足本地区,做足市场调查、作准市场预测,凸现地区特色;克服专业设置全面化、平庸化的状况,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实力,找准切入点,打造有发展潜力、有发展前景的品牌专业、精品专业,赢得比较优势,凸现院校特色。
(六)建设一支有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从广义上讲,“双师型”是指教师具有工程师和教师双重素养,包括从初级到高级所有具有这种素养的教师。
从狭义上讲,一般特指在专业技术上具备讲师和工程师、会计师等以上的双重职称的教师。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一再强调“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手抓。
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双师型的教师,要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经济保障,筑巢引凤。
同时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以产学研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专业教师周期性的到工厂、企业、公司工作制度,保持对社会、市场、行业的灵敏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操作的技能与水平。
要聘请适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社会的行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工程师担任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教学技能与技巧的养成。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
坚持双师型教师考核的严格标准。
只有同时获得讲师和工程师双重职称以上的教师才能被认定为“双师型”。
并且要坚持分离考核的原则,教师职称由院校职评组织评定,工程师职称则必须参加社会统评,以此来保证“双师型”资格认定的客观公正性,使其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双重承认。
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做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
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条件,可以采取上浮一级待遇政策提高其生活待遇,在科研立项、经费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晋级方面,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七)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
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到关涉高职高专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
高职高专院校要彻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突破口,真正地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规划实践教学体系,理顺校内、校企之间的关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建设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训、岗位见习、顶岗上班等形式,“早实践、多实践、常实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接近1:
1。
其次,多渠道筹措实践教学经费。
相对传统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具有高成本、高投入的特点,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培育,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没有充分的资金保障,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硬件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的关键。
国家应该加强对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专项资金投入的力度,并且确保专款专用;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筹资的主动性、积极性,多方面开辟渠道拓展财源,增加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建立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本分担机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分解一些经费困难;与企业、行业建立合作机制,在双赢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行业的现有设备、仪器、设施方面的条件与优势进行实践教学;调整利益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高职 教育 发展 现实 困境 路径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