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docx
- 文档编号:6418623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18KB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docx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
第一章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解读
第1节课程基本理念及其变化解读
1、课程基本理念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化《实验稿》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的作用及价值数学学习学与教的活动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课程基本理念的具体解读
1、课程的核心理念《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关于课程内容第一,对于课程内容全面理解。
第二,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第三,对于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第四,对于课程内容的呈现特点。
3、关于学与教的活动。
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011年版》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内容
4、关于学习评价。
5、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2节课程目标及其变化解读
1、总目标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化《实验稿》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获得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011年版》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2、总目标的具体解读
1、活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为什么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列
(2)基本活动经验第一,基本活动经验的“证据”第二,基本活动经验所包含的内容第三,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第四,基本活动经验是否有一个基本要求(3)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2、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4、总体目标中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第3节核心概念解读
1、核心概念的基本结构及变化在原来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
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
有一些是名称或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
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
2、核心概念的具体解读
1、数感《实验稿》数感主要表现在: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011年版》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运算能力
3、符号意识
4、空间观念
5、几何直观
6、数据分析观念
7、推理能力
8、模型思想
9、应用意识
10、创新意识
第4节案例解析
1、教学背景分析
1、课程背景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生分析
4、我的思考
(1)渗透变量之间的关系,经历对变化的量整体感知的过程
(2)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2、学习目标
1、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化的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初步感知,知道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分类活动,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初步感知,尝试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变化的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1、情境导入2、观察与交流
(2)根据变化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
1、观察与交流
2、小组汇报
(3)继续探究“同增”的情况下几种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4)继续探究“一增一减”的情况下几种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5)全课小结
第2章“数与代数”的内容分析与案例解读
第1节一、基本结构及其变化
1、明确了在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第二学段,“了解自然数”实际上,。
目前在小学教材中叶包括了这些内容。
2、某些表述更加清晰准确。
3、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只要求知道算盘上是如何表示多位数的,感受算盘作为我国重大发明意义。
2、具体内容分析
1、自然数在这部分内容中,《2011年版》体现了如下要点:
(1)经历从数量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学抽象的思想
(2)理解数的意义,注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4)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2、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在这部分内容中,《2011年版》体现了如下要点:
数的认识
(1)注重体系数系扩张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数的必要性
(2)理解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含义,注重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在两个学段的联系和侧重(3)注重分数和小数的含义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3、负数只要求运用负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不要求负数的运算。
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第二节
1、基本结构及其变化
1、进一步明确了估算的要求。
2、对于口算,将“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由第二学段移入了第一学段,并且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加上了“简单的”限定词。
3、对于混合运算,明确了第一学段要“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要“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材也能这样处理的。
4、明确了小学需要学习的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对于解决问题结果的解释,明确指出了“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6、降低了对于运算律的要求,由原来的“理解”改为“了解”。
数的运算
2、具体内容分析
1、运算的意义
(1)注重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四则运算的过程
(2)注重“实际背景”的积累(3)鼓励学生通过举例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运算的理解
2、估算意识和方法
(1)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2)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精确计算的算理和法则
(1)注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及说明自己方法的道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探索方法、理解算理(3)将学生的方法与法则进行联系(4)计算法则的必要熟练(5)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规律4、运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
(2)有效促进学生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第三节
1、基本结构及其变化1、强调了“等量关系”,增加了“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2、进一步强调方程的作用,增加了“了解方程的作用”,明确了在小式与方程和正、反比例学阶段方程的范围。
3、突出了对“比”的认识,增加了“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含义”的要求。
2、具体内容解析1、字母表示数
(1)体会运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作用
(2)认识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任意数,还可以表示一种关系(3)初步感受字母取值范围2、等量关系和方程
(1)等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
(2)列方程——对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进行“翻译”(3)解方程——注重多种方法的使用4、正、反比例
(1)变化的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2)正、反比例关系第四节略。
第3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分析与案例解读
第1节一、基本结构及其变化
1、在第二学段去掉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将其放入了第三学段。
图形的认识案例分析
2、进一步明确了“观察物体”的要求。
2、具体的内容分析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从直观辨认图形到操作探索图形的特征
2、注重图形分类的活动,体现图形分类对认识图形特征的价值
3、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立体和平面图形的转化,发展空间观念
4、注重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体会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从静态到动态,鼓励学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图形
第2节一、基本结构及其变化
1、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千米、公顷”的学习由第一学段移入到第二学段,并且降低了要求。
2、对于面积、体积等的学习,增加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
实际上,目前的教材和教学中也强调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解析1、在具体情境和丰富的活动中,注重对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等含义的体会2、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事物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测量3、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重视估测4、探索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5、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
第3节一、基本结构及其变化
《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适当降低了要求,去掉了在方格纸上作图的要求,而将其放入了第二学段,这样就使得两个学段的层次更为明确:
第一学段,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学段,通过在方格纸上的作图等活动,定量刻画运动,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图形的相似。
2、具体内容分析1、重视两个学段要求的侧重点和联系2、加强从运动角度认识图形的教学3、鼓励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欣赏并设计图案第四节一、基本结构及其变化1、第一学段,去掉了“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的要求,只要求会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第一学段,对于八个方向的学习,降低了对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要求,只要求“知道”。
3、第二学段,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增加了“知道数对于方格纸上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运动点的对应”。
二、具体内容解析1、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刻画图形的位置2、注重这部分内容的数学内涵,淡化非本质的讨论第五节略。
第4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分析与案例解读
第1节一、基本结构及其变化《2011年版》对三个学段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使层次更加明确。
将第一学段的统计图、平均数好学习移到了第二学段,将第二学段的中位数、众数移到了第三学段。
去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要求。
二、具体内容分析1、数据分析过程2、数据分析方法3、数据的随机性
第2节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
1、基本结构及其变化《2011年版》降低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要求,第一学段删除了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内容,第二学段把原来的三条要求减少为两条,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现象,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案例解析的可能性是由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的描述。
2、具体内容解析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第三节略。
第5章第一节“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分析与案例解读
案例解析“综合与实践”的内涵、教育价值与目标要求
1、“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及教育价值1、“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1)问题性
(2)活动性(3)综合性2、“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3)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方法的理解。
2、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目标要求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3、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目标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第2节“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1、“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建议1、精心选择恰当的问题2、关注“综合与实践”的基本环节3、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索4、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2、“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建议教师在评价时应以过程评估为主,不能以是否获得最终答案为唯一标准和主要标准。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不宜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书面考试的内容,而要更多地关注平时对学生的考核,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倾听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分析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作出的报告,及时记录学生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想法。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学生之间开展互评。
第3节略。
第6章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第一节
1、《标准》结构解读在实验稿中,教学建议是分三个学段分别给出的,而《标准》是将三个学段整合在一起总体提出的。
从内容上看,《实验稿》的教学建议包括四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具体。
《标准》的七条建议内涵则比较丰富,首要提出了“
(一)课程目标的整体体现”和“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后面的(三)(四)、、(五)(六)的教学建议与《标准》总体目标中的“四基”和具体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相对应,并且将课程内容中的“综合与实践”单独列出,表明了对“四基”“情感态度”和“综合与实践”的高度重、视。
最后的“(七)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和归纳出来的,单独作为一个标题表示强调和重视。
2、《标准》的具体解释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1)全面认识课程目标
(2)日常教学中如何实现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建议案例解析
(1)为什么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特征是什么(3)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一,真正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第二,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第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第四,提供必要的帮助、强化和激励3、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第2节评价建议
一、《标准》结构解读在《实验稿》中,评价建议是分三个学段分别给出的,而《标准》是将三个学段整合在一起总体提出的。
《标准》的前三条阐述的是评价的内容,与课程目标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相对应。
在评价结果呈现的基础上增加为“评价结果的利用”,强调了对评价结果的利用;增加了“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主要是考虑书面测试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所以单独作为一个标题表示强调和重视。
二、《标准》的具体解释1、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
(1)对知识技能的评价
(2)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3)对情感态度的评价(4)对学习过程的评价2、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①书面测验②口头测验③数学日记④成长记录袋3、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
(1)评价结果的恰当呈现
(2)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①使学生从评价结果的反馈中获益②使教师在评价结果的利用中获益第三节略。
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
第1章语文新课程总述
1、课程基本性质的确认
(1)基本属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
(2)多重功能:
交流沟通、文化修养、精神成长
(3)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课程基本理念的坚持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面向全体
2、重构双基
3、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人文性内涵
2、实践性内涵
3、民族性特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语文式改进
2、联系中求发展
3、综合性学习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继承语文教育传统
2、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
3、建立稳定而又灵活的课程机制
三、课程设计的调整与完善
(一)设计思路
1、全面
2、整体
3、协调
(2)总体目标与内容
1、目标内容整体设计
(1)知识与能力整合
(2)过程与方法并重
(3)三维目标融合
2、均衡发展个性品质
3、口头书面并重有别
第2章识字写字教学
1、讲求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1)正音辩形,“学”在情境中
(2)把握声调,“读”在游戏中
(3)记住规则,“练”在童话里
(4)以考促学,“习”在游艺宫
2、培养儿童的识字兴趣
(1)“趣”从生活中创生
(2)“趣”在汉字中彰显
(3)“趣”由文脉中生成
3、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1)多方并举,动作定型
(2)天天练习,持之以恒
(3)积极评价,正面引领
4、“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的目标取向
(1)从“预习”开始
(2)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3)营造识字“场”
(4)重评价激励
5、“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
(1)“多认”的效益
(2)“少写”的智慧
6、关注儿童心理特点,探索识字教学规律
(1)看图会意明字理
(2)转盘识字辩形声
(3)部首识字带一串
(4)韵语识字促连缀
(5)随文识字促提高
7、强调对写字的“美感”要求
(1)练习笔画——写、挺、准
(2)练习结构——端正、匀称、紧凑、饱满
(3)练习临写——认真、细心
8、加强语文课中的随堂写字练习
(1)示范加指导
(2)历练并激励
9、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
(一)立足基础,在整合中求发展
(2)立足实践,在历练中求提升
(3)立足创新,在多彩中求成长
第3章阅读教学
一、强调阅读教学的梯度
2、教学对话加入“编者”维度
3、有感情朗读倡导“自然”
4、提升个性化阅读品质
1、强调学生自主接触文本
2、强调教师“导”的作用
3、处理好群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关系
5、关注“必要的语文知识”
(1)何为“必要的语文知识”“必要地语文知识”是指对学生读、写有促进作用的知识。
筛选“必要的语文知识”,一要关注知识的实用价值,二要关注知识“精神价值”。
“必要的语文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语境方面的知识。
2、选择语料方面的知识。
3、切合语体方面的知识。
4、语言创新方面的知识。
5、组织话语方面的知识。
(2)我们应当怎样来教知识
6、凸显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
1、文学性文本与阅读教学
2、非文学性文本与阅读教学
7、重视阅读中的文化建构
(1)存在方式上的“寄寓性”
(2)实质上的“审美性”
(3)实现方式上的“实践性”
8、强化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9、阅读评价走向多元
1、评价目标全面
2、评价方式多样
3、评价主体多元
10、非连续文本的阅读
第4章习作教学
1、呵护儿童习作的“兴趣”与“信心”
2、坚持“写实”与“想象”并重
3、追寻“引导”与“指导”的真义“引导”重在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则体现在儿童习作过程中,思路疏通铺陈,表达的丰富多元,文字的生动具体。
4、让儿童在习作中找到“自己”和“自由”
5、守住“真实”、“具体”的底线
6、在“自改”与“互评”中提升写作素养
7、于“交流”和“分享”中激发写作动机
8、探求“过程性”、“多元化”的习作评价机制
9、承继“以说促写”、“读写结合”的传统经验
10、习作教学的与时俱进
第5章口语交际教学
1、锁定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目标
(1)学会倾听
1、静下心把话听见耳朵。
这是指倾听习惯与态度。
2、理解话语内容,把话听到心里。
这是指倾听的能力。
3、对听话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
这是指倾听的品质。
(二)学会表达
1、敢于表达。
2、善于表达。
3、乐于表达。
(三)互动交流互动交流营造三种氛围:
自由、尊重、交流。
二、把握口语交际训练的年段要求
(一)第一学段“自信”地说
(二)第二学段“清楚”地说
(三)第三学段“有条理”地说
三、发掘口语交际内容的源头活水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话题中学习口语交际
(二)回归生活,在生活场景中学习口语交际
(三)立足课堂,在师生对话中学习口语交际
四、明晰口语交际评价的基本思路
(一)评价项目具体化
(二)评价阶段有序化
(三)评价过程综合化
第六章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特质是“综合”与“实践”
1、学习目标的综合性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3、学习形式的综合性
二、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试解决问题
1、关注学生的参与
2、关注问题的解决
三、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佳平台
1、独立设计,自主选择
2、合作探究,展示自我
3、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四、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1、立足书本,走向生活
2、源自生活,实践提升
3、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
5、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策略
1、社会活动策略
2、虚拟活动策略
3、模拟实践策略
4、角色活动策略
5、专题研究策略
6、自由拓展策略
六、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活动策划指导
2、活动过程指导
3、活动评价指导
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空拓展
1、网络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丰富
2、网络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更自主
3、网络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轻松跨越学科边界
4、网络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主体之间交流更便捷
5、网络给予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广阔的成果展示舞台
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1、评价内容照顾个性差异
2、评价主体增加学生参与
3、评价过程坚持教师为主导
第七章教学建议
一、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对语文教学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
(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教师就是一种环境
二、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一)“实践性”要在“实践”中落实
(二)“综合性”应在“统筹”中体现
三、重视能力发展和情意导向的融合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八章评价建议
一、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标准 案例 导读 学习 内容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