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科学姥姥硬核科普走红.docx
- 文档编号:6412940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68KB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科学姥姥硬核科普走红.docx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科学姥姥硬核科普走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科学姥姥硬核科普走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科学姥姥硬核科普走红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
““科学姥姥”硬核科普走红
一头灰白的短发,身着一件马甲,架着副挂脖眼镜,说话干脆利索……2021年11月,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硬核科普物理知识的视频走红网络,“疯狂吸粉”159万,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吴姥姥”。
由她本色出镜的人设“科学姥姥”,用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将硬核科普带给全国少年儿童。
宇宙射线、楞次定律、减慢光速……这些难懂的物理专业术语,她竟然在几十秒到一分钟的视频里讲得清清楚楚。
看了她的硬核视频,上百万网友爱上了跟着她一起做实验。
吴教授的这些趣味物理实验是怎么想出来的?
她又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物理原理,简单明了、可视化呈现?
一向被认为枯燥难懂的物理学科到底该怎么学?
吴教授主张“不刷题”,我们真的能“不刷题”就学好高考物理科目吗?
本期“热词时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科学姥姥”吴於人,看看“科学姥姥”走红背后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No.1“科学姥姥”是怎么火起来的
吴於人的科普之路并非从做主播才开始的。
退休之前,她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技术硕士生导师;她曾于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大学物理课程时,吴於人便发现,不少学生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可能很擅长做物理题,但并不热爱物理,更别说好奇心和探索欲。
她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和同济大学同事们一起建设物理探索实验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中拾回科学探索的乐趣。
2007年,她在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导和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开始了她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科普。
科普实践中,吴於人和她的团队成员了解到,网络时代,借助新媒体、视频,效果更好。
2018年,由吴於人等牵头,联合十位博士教授的“不刷题俱乐部”成立,他们为公益科普探索找到了新的传播形式——进驻视频平台。
最初,团队只是拍摄实践基地的科普日常,后來发现凡是吴教授出镜解说的视频,点击热度都特别高,接连出了好几个“爆款”。
于是,由她“担纲”主角,账号逐渐做出了自己的风格定位。
短视频平台上第一条火起来的视频是关于“人造太阳”的,有72万播放量,获得了5万点赞。
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刷题俱乐部”账号下的评论、私信也如雪花纷至沓来。
对物理爱好者和学生的问题,“吴姥姥”会认真给出回答,由新媒体小伙伴传达。
在和网友的互动中,她也会获得一些灵感,讲讲大家感兴趣的科学话题。
如今,“吴姥姥”每周都要精心策划选题,寻找科普道具。
她和团队成员有个心愿:
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物理。
No.216年科普生涯,物理可以这么“玩”
从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算起,“吴姥姥”做青少年物理科普,到2021年已经是第16个年头。
孩子们参与实验、动手探究的热情,是激励吴姥姥将这项事业坚持到底的动力之源。
但是,要做好物理科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给小朋友科普,更是难上加难。
视频里,吴教授最常见的装束,便是那件卡其色的多功能马甲,里里外外有十几个口袋。
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般,一掏,就变出了各种神奇的“玩具”。
混沌摆永动机、斯特林热机小模型、牛顿摆、指针验电器、菲涅尔透镜……除了这些专门用于物理实验的小装置、小模型,“吴姥姥”“百宝箱”里的“玩具”简直五花八门——有童年时我们爱玩的发光拉哨飞轮,有小布偶、存钱罐、“喝水鸟”,更多的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矿泉水瓶、塑料管、丝巾、牙签、竹扫帚……
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
“吴姥姥”右手擎起一把竹扫帚,左手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网友一下子明白过来:
它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从能量集中到渐渐减弱、分散。
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
靠高压气体的反推作用。
想象得出画面吗?
“吴姥姥”掏出一个气球,一点点吹大,突然一松手,气球噌地往上蹿,飞走了。
还不够一目了然吗?
“吴姥姥”又掏出一个矿泉水瓶,往里头注入液氮,拧紧带孔的瓶盖,倒过来;瓶子拖着长长的白气尾巴,窜天猴似的,没了影。
No.3“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
吴於人教授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名叫作“不刷题”。
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是吴於人教授一贯倡导的理念。
吴於人觉得自己小时候爱上科学、爱上观察和思考,似乎毫不费力,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她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平常的工作既神秘又繁忙,只有周末的几个钟头,回到家同孩子们在一起。
但就是那短暂的几个钟头,父亲带着她和弟弟一起体验生活点滴,观察、思考一些日常的小问题。
比如煮饺子时,为什么饺子会浮起来?
湿手绢贴在玻璃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没有铺天盖地的“刷题”,有的只是寓教于乐的点滴日常。
那些无形之中的思维启发,成为吴於人日后取之不尽的矿藏。
吴於人也因此和物理结下一生的缘分:
中学的时候,吴於人最喜欢的便是物理课;恢复高考时,她考上了大学,还是学物理,毕业后继续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吴姥姥”在做实验时,一大特色就是不急于提出标准答案,而是让网友主动思考背后的原因,把思想的乐趣和“犯错误”的机会给了学生。
别小看这样的实验展示和卖关子,其实背后是科学学习的不同理念之争:
是从实验现象中自主找出规律,还是把实验仅仅当成书本上知识的演示?
很多家长的焦虑和盲目,从之前报班“他鸡”到现在买练习册“自鸡”,其实还是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缺乏了解,走了歪路。
吴於人教授无疑给家长们提了个醒,刷题不是学习正途,让孩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她的物理实验,向家长和孩子展示科学研究本来的样子:
主动思考,探索世界,寻找规律。
“吴姥姥”还原了科学“有趣”的样子
物理是很多中学生头痛不已的科目之一。
为了学好物理,很多人拼命刷题,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人饱受“摧残”之后,只能无奈放弃。
但是,“吴姥姥”让孩子们不再怕物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便是“吴姥姥”走红的关键所系,根本没啥秘密可言。
众所周知,好奇心几乎是所有孩子与生俱来的,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能否呵护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不仅直接关乎孩子个体的成长,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
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学,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思维,更应该通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来点燃其心中探寻科学之火,帮助他们发自内心地寻找和解决问题。
“把物理教得无趣枯燥是有罪的”,科学知识本来就很有趣。
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在“吴姥姥”手里,鸡蛋、花生、硬币等都能成为实验用品,并且,她能借由这些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演示得一目了然、生动有趣。
这样的科普,无疑可以大大减少孩子们面对深奥学科的畏惧和抵抗心理,进而为他们打开学习的大门。
事实上,寓教于乐、通过做实验帮助学生们感知和学习科学原理,是不少学校都采取的方式。
在短视频时代,更可以通过制作示意短片、观看专业科普视频等形式达到教学目的。
在推行“双减”的背景下,让教育变得轻松有趣有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共同追求。
对整个教育领域而言,如何寓教于乐一直是值得思考也必须思考的事情。
“吴姥姥”的走红,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没有枯燥的学科,只有枯燥的方法。
就像有的大学里,同一门课程,有的课堂上学生昏昏沉沉、“上座率”不高,有的则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内容都一样,但讲述内容的方式决定了效果。
“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我觉得自己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上,愿“吴姥姥”这样的领路人越来越多,愿更多老师、教学团队能够有所启发,互相借鉴,为学生、为学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做更多尝试和创新,用高质量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链接
@《新京报》:
“吴姥姥”成网红,“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吳教授平易近人的科普姿态成功引导家庭教育“蹲下来”与孩子交流。
她的实验启发了一众虎爸虎妈带着孩子在家做“亲子实验”。
当家长和孩子变成了共同探求知识的“同班同学”,想必家庭教育氛围也会变得其乐融融。
“不刷题”的霸气账号名称,已成了吴教授当下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
兴趣引领、不极端应试、快乐教育理念,贯穿了吴於人整个职业生涯。
“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她的情怀和理想,而“不刷题”则代表着她对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及取舍标准。
“不刷题”账号受追捧,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双向赋能、互相成就,无疑是好事一桩。
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科普知识,让流量向更加健康、智慧、深度的内容倾斜。
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公众对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一种价值回归,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适用话题】
科学趣味的回归;教育新方式;转变
“科学姥姥”走红,一场学者与大众的“双向奔赴”
当“内卷”侵入校园,有的学生像被填塞鼓胀的鸭子,扑腾着奔赴考场的泥塘,却丧失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搏击思想长空的能力。
“吴姥姥”想做的,正是还原物理学本来的、有趣的样子,将“小镇做题家”们从书桌前吸引到生活里,回归教育的应有之义。
曾几何时,因为语文课上有关孔乙己一个动作或闰土一个表情的条分缕析,让很多人对思想家鲁迅产生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吗?
所以,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才会在退休后由学院走向社会,借一切机会讲鲁迅,将一个更丰厚、更复杂、更可爱、更生动的鲁迅先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重新拉回人间。
近年来,如钱理群一样走出学院象牙塔的教授们,正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人物。
辩论综艺《奇葩说》第七季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刘擎圈粉无数。
在大众印象中,哲学是一门高冷的学科,是一群动辄把“柏拉图康德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挂在嘴边的人,在自娱自乐或自寻烦恼。
但刘擎告诉大家,哲学并非与现实无关。
节目中有一个辩题:
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该不该回?
有人说“该回”,这是职场不言自明的规则,是每个“打工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刘擎则坚持“不该回”:
“因为人不只是有效率,不只是被当作成本收益计算的符码,人是作为目的的存在,不仅仅是发展的工具。
忘记这一条,我们就会变成现实的奴隶。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以一条条视频直击年轻人的神经末梢。
“如何成为精致的打工人?
”“为什么我爱丧系青年利路修?
”这些视频里,没有“玩梗”,没有“爹味儿”,也没有“媚青”,只是平等地互相交流,就像他在每期结尾都会说的那一句:
“让我们同舟共济,做新时代的旅行者!
”
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将路遥、刘慈欣甚至李子柒、丁真,引入《内卷文学十五讲》,以在线有声课的形式走出校园,引发网友强烈共鸣;85岁的海洋地质专家汪品先院士把讲台搬到抖音,一脸慈祥地讲述“海怪”背后的科学世界……
教授“下凡”、學术破壁,正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新现象。
短视频平台在大众间的巨大传播效力,其所提供的丰富便捷的技术手段,让知识的普及与共享成为可能。
当教授们面对镜头,在一分钟内将各种“干货”、金句和观点娓娓道来,高等教育横亘在普通人面前的无形之“墙”也轰然倒塌。
经过了这道“再加工”,知识不再高冷、思想不再枯涩,全民学习的通道由此打开。
这并不是所谓的迎合、低就或取悦,而是一次知识分子与大众彼此敞开的“双向奔赴”。
学者们在互联网上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是面向教育生产流水线的一次“乘风破浪”——用平等的交流取代僵化的说教,用活泼的知识取代冷冰冰的“讲题”;也是面向学术生产流水线的一次“披荆斩棘”:
知识分子不应只是蜗居于象牙塔,而应努力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青年,在公共领域传播思想的力量。
【适用话题】
走出象牙塔;打开通道;直面社会
教之者应是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赵雅娇
在“吴姥姥”这里,物理变得“好玩”起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怎么工作?
她用一口大铁锅模拟。
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
“吳姥姥”吹大一个气球,然后突然松手,气球噌地蹿上了天,画面感有了!
“吴姥姥”就是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通过妙趣横生的演示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复杂的现象、规律变得清晰明了。
轻快有趣的短视频背后,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科学坚守,是“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孜孜追求。
她一直在做的努力,就是将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既保证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又考虑不同年龄受众的接受能力。
如今年过七旬,面对短视频这一新鲜事物,她从头开始适应和学习。
于是,才有了“爆款”的诞生。
与她的视频风格一样,“吴姥姥”的账号名字同样简洁明快,就叫“不刷题”。
不只是物理,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
它们本该鲜活生动、亲切自然。
让学习者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深陷做不出题的恐慌;让学习不再是一个苦差事,而成为来自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让学科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初衷,让学习回归本位,教与学才能真正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
如今,“吴姥姥”的科普账号拥有百万粉丝,许多学生和家长一道,主动打卡完成“吴姥姥”布置的“作业”,这正体现出社会大众心态的转变。
学习不再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课堂,更延展到能够领略科学奥秘的各种场景。
“吴姥姥”的走红,还是一场优质资源与网络平台的双向赋能。
有人说,大学教授做大众科普是“降维打击”,事实上,点燃大众探索科学的好奇心,毋宁说是一种“教育升维”。
短视频、直播等不再只局限于泛娱乐属性,而是向着知识分享、经验共享等更加健康、深度和多元的方向拓展,展现出的正是知识价值和平台价值的双重回归与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曾言: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恐怕也正是“吴姥姥”走红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这正是:
寓教于乐,教之者应是知之者;求知若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适用话题】
寓教于乐;资源利用;求知与乐知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科学姥姥”
侯江
“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是她做科普的初心,“科学重器,筑夢未来”是吴教授的情怀和理想。
“吴姥姥”的短视频账号名为“不刷题”,细想下来大有深意。
如今,“鸡娃”成常态,“刷题”成为很多孩子获得好成绩的“捷径”。
但多少青少年提起学物理的经历会表示“不堪回首”?
多少孩子因为刷题而丧失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而“吴姥姥”用充沛的教学热情,用与生活零距离的表现形式,用严谨却生动的讲解,不仅把科学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意趣无穷,同时让更多人明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走近物理、领略科学世界的乐趣,是幸福愉快的事情。
“早点认识吴姥姥,我高考物理能多个0”“谢谢姥姥,原来科学这么有趣”,网上大大小小的学生,不仅经常提问,和“吴姥姥”互动,还会认真“完成作业”,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科普工作,实质在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而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更加任重道远。
科普“还是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吴姥姥”的深切体会。
青少年科普做到位,不仅能让科学知识滋养更多孩子的生活,更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科研梦”。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的“吴姥姥”。
其实,“吴姥姥”并不孤单。
20年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遍及全国,一场场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讲,让无数师生受益。
此外,不少科学家常年深耕科普园地,以科普剧、动漫、歌曲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
如今,科普短视频的兴盛,更是实现了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的快乐传送。
愿更多的孩子追随“科学姥姥”“科学姥爷”,领略到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唤醒个人的科学素质,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适用话题】
青少年科普;科学精神;情怀;理想
“吴姥姥”吸粉百万,“夕阳红”值得再认识
高路
自制验电器、模拟宇宙速度……视频里,吴教授通过实验演示,让一个个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简洁生动有趣。
吴教授做物理科普已经有16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2018年,吴教授与学生开始利用短视频传播科普内容,并接连出爆款。
吴教授每做一个视频,都想尽办法寻找最直观生动的表现方式。
物理学很难,但经过吴教授的演绎,变得通俗易懂,她是位退休老人,更是一名传播知识的天使,人见人爱。
她刷新了大家对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刻板印象。
原来,带娃、跳广场舞并不是退休生活的全部,原来退休生活也可以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彩。
她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了老人可以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通过吴教授,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人群。
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中不少人曾经是各行各业的顶梁柱,可他们退休后常为无所事事而苦恼,感觉到被社会遗忘,困在忙碌的家务中。
吴教授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退休后让自己的专长找到用武之地,继续服务社会,贡献余热。
退休人员是个人才宝库,完全可以在一些领域继续发挥作用。
比如,在小区公共管理中,退休人员是理想的参与者,相较年轻的上班族,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要充裕得多,人生经验要丰富得多,可应对比较琐碎复杂的小区管理工作。
而现阶段,社会对他们的潜在作用可能还认识不足。
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
对老人来说,老有所为,感受到社会对他的需要,生活会更充实。
对社会来说,会有很多人因他们的服务而受益。
社会应该创造机会,让更多老人自愿选择是否参与公共事务。
他们中,一定有很多人像吴教授这样心怀热情,只是缺少了一些發挥的机会。
【适用话题】
发挥余热;挖掘宝库;奉献精神;参与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专题 素材 解读 科学 姥姥 科普 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