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6405252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42.90KB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
龙岗区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5月查缺补漏资料
【高考冲刺试题二】
18.战国时期,“临淄(齐国都城)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农殷人足,志高气扬”;唐朝后期出现了“扬一益二”的现象;明清时期出现了南京等数十座商业城市。
这主要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国内市场扩大D.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作为政治交通和军事中心,唐朝后期的“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益州因为经济原因成为第一、二大城市,明清时期的南京等是商业城市,故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故选B;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问题、国内市场和城市规模,故排除ACD。
点睛: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19.(主父偃)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这反映了
A.“大一统”思想初现成就
B.和平方式是解决王国问题的必然选择
C.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抓住有利时机
【答案】D
【解析】由“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可知这里指的是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实行推恩令,这为解决汉武帝时期的王国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案,故选D;这一题是关于具体解决中央集权面临的问题的,故排除A;BC应该是对推恩令实行后的评价,故排除。
点睛:
这一题需要注意的是主父偃仅仅提供的是个建议,而不是真的实行了推恩令,所以要搞清楚这一点,正确选项就可以斟酌之后选择了。
20.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
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
这反映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B.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
C.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D.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D
【解析】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四大发明的,余秋雨对“四大发明”提出的看法是站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法说谁的更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有不同的结果而已,故选D;AB只符合李约瑟的角度,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
21.“如铜、铁、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运迅速,输纳又仅半税,……国税则裁在和约,无可议知,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财用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
”与之相关的举措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B.天津机器制造局C.开平煤矿D.京师大学堂
【答案】C
【解析】由“商民交困,财用极绌”可知,这是当时洋务派为了解决关于民生日用方面的这个问题而采取的举措,也就是要选择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选项中的AB都是军事工业,D是关于教育方面的,而只有C属于民用工业企业,故选C,而排除ABD。
点睛:
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
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这一题主要是从史实角度来判断。
22.中共一大规定:
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则指出: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这
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各阶级有了清醒的认识
B.中国共产党萌发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C.中国共产党逐渐正确认识了当时的中国国情
D.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方向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中共一大党的奋斗目标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掌权者是北洋军阀而不是资产阶级,所以说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是不对的,而中共二大上提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则是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故C符合题意,所以选C;A不符合史实,中共萌发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在中共二大之后,中共对革命道路方向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在1927年之后,故排除ABD。
23.下表是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不同收入国家的对比情况统计表
1981
1990
2002
低收入国家
18
41
46
中低收入国家
33
44
56
中高收入国家
53
53
60
高收入家
67
64
71
中国
14
31
34
下列对统计表的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B.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仍然很落后
C.中国需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D.市场经济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答案】C
【解析】由图表可知,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数值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国家相比都要低,所以中国需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故选C;AB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这是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的对比情况表,所以不是在探究市场经济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
点睛:
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
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24.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品丰富且大众文化程度高,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
“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B.两国工业化的差异
C.两国自然环境的差异D.两国文化程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所以英国产品丰富且价格相对较低,能够“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工业革命还在进行中,其工业化程度比英国要低很多,故与英国差异较大,所以选B;两国政治体制本质上都是民主制,故A排除;两国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是一直存在着的,而题干的对比只说到19世纪下半叶,故排除C;题干仅提到英国大众文化程度高,但是不能完全代表两国文化程度差异,而且这也不是两国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点睛:
这一题考查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这一题中主要是从两国生产为不同的群体服务角度设问,所以主要原因也应该是从经济角度思考,故选B。
25.某著作有这样一段话: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段话应是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
A.《十日谈》B.《论法的精神》
C.《共产党宣言》D.《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由“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可以看出这一结合是为了这一组织的共同需要,而“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又可以看出这一组织的结合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是指的社会契约,故选D;A是关于人文主义的,里面主要涉及到了对天主教会和教士腐朽贪婪的揭露,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论法的精神》里提出的主要是分权制衡原则和法制的思想,故也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B;《共产党宣言》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所以排除D。
26.二战后初期,亚非地区产生了民族主义内的、以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的独立自主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殖民主义的经历,国际资本被看作是对本国发展不利的外部因素甚至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敌人。
这说明
A.顺应经济全球化必须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B.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很不利
C.两极格局造成了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D.兴起后的第三世界推行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提干提到亚非国家之所以采用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认为受到以前殖民主义的影响,把“国际资本被看作是对本国发展不利的外部因素甚至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敌人”,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对国家经济安全看得很重,而这些国家又以“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所以可以推断A符合题意;B表达错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又有弊,故排除B;C把逻辑关系搞反了,应该是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导致了两极格局形成,故排除C;D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以偏概全了,所以排除D。
27.移民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例如15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内欧洲大量人、口自愿迁往美洲新大陆;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阶段东部人口大规模向国家西部迁移;20世纪初在政府的鼓励下俄国大量人口自愿迁往东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南部草原地区和森林草原地区等地区。
三次移民的共同特点在于()
A.政府的鼓励和动员作用B.世界市场形成的结果
C.推动迁入地经济的发展D.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答案】B
【解析】题目主要问的是三次移民的共同特点,而只有20世纪初俄国人开口的迁移是由政府鼓励和动员导致的,故A不是共同特点,所以排除A;由三个移民现象可以看出三个时间段都跟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有关,故选B;三个移民现象都是说到往哪里迁移,但是没有提到移民的结果和作用,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第一个时间段不完全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事情,故D也不是共同特点,所以排除。
28.下列材料反映了各国GDP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美国
苏联
日本
欧洲(德法英意)
中国
1970年
10,383,00
(1)
4,334,12
(2)
2,029,68(4)
6,199,99
915,06(8)
1979年
25,622,00
(1)
9,016,16(3)
10,071,73
(2)
22,641,88
2,631,90(8)
括号里的数据体现了各国GDP的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
A.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对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趋缓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9.中国宋代书法家崇尚意境,如草书具有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毕加索的著名绘画《格尔尼卡》,反映了毕加索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材料可以印证以下哪一种艺术观点?
A.“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
B.“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
C.“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
”
D.“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答案】A
【解析】由于“宋代书法家崇尚意境”,所以才有宋代草书的特征,由于毕加索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才有了《格尔尼卡》这一著名的画作,所以可以说艺术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表达,故选A;由上述艺术作品没法看出人的品德来,而B的说法是说艺术与品德之间的关系,故排除B;C是说艺术是对大自然的美化,是说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C;D说的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点睛: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这一题就需要考生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并与答案一一比对,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模式的划分标准及其特点,当今全球市场经济可划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模式。
美英模式,即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它强调个人和企业自由创业、自由发展、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任凭私人利益在微观运行中自行调节,推崇利润至上的企业经营目标。
由于没有统一计划,政府干预经济的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经济政策往往是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的应急措施。
当强调经济自由主义的政府执政时,就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而当强调干预主义的政府执政时,就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范围和强度。
日本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该模式强调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并重视企业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国家的计划主要借助于中长期计划来实施。
由于有统一计划指导,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协调性较强。
政府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也有相应的渠道和制度来保证。
国家的计划制度一般不受政府变更的影响,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之中,经济计划实际上已经制度化。
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叫“以公有制为主的综合市场经济模式”,它是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一种特有的模式。
中国模式以转轨时期的经济和特有的思想文化背景等因素为根本立足点,既强调市场机制的积极功能,又重视各种社会性因素对市场的作用,综合吸收了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研究方向、经济方法论、市场培育体系和市场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的成果。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几种典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相同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并分析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原因。
(2)国家(计划)或是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成为划分和评定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标准。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答案】
(1)西方几种典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相同点:
①以私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③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④运用法律手段保障经济有序运行;⑤相似的经济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①在所有制方面:
以公有制为主;②在管理体制方面:
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将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灵活性有机结合);③在经济目标方面: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目标。
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解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③科技进步,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
(2)理解: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①单一的自由市场经济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都不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英美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导致了经济危机,如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后期严重阻碍苏联经济发展,为苏联的解体埋下隐患。
(可以作为两个要点);②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如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典范。
【解析】
(1)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西方几种典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相同点:
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英美日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所有制方面都是以私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②由材料中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可知,尽管模式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市场经济,也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③由材料中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协调性较强”可知都有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④结合所学可知,英美日等国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干预经济运行都是运用法律手段保障经济有序运行;⑤由材料中的“推崇利润至上的企业经营目标”和“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可知都具有相似的经济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①由材料中的“以公有制为主的综合市场经济模式”可以得出在所有制方面,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市场经济在管理体制方面是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将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灵活性有机结合);③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经济目标方面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目标的。
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原因:
需要结合所学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来分析。
具体来说,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这就提供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稳定的国际环境;经济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只有都采用市场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来;科技发展方面,科技进步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采用提供了物质支持。
(2)理解: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需要结合所学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计划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来综合考虑,根据所学可知,我们学过的经济发展模式大体上有三种:
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模式,由所学可知,单一的自由市场经济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都不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这可以由英美或者苏联模式看出,英美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导致了经济危机,如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作为计划经济模式的代表)后期严重阻碍苏联经济发展,为苏联的解体埋下隐患。
根据所学可知,史实证明,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如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这种结合的体现,而且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就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来看,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典范。
点睛:
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题就是把历史上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来进行比较,具体来说就是比较了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四者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无论采用何种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结合国情,以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衡量标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序号
代表人物
材料或观点
1
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达尔文的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
”
2
严复
19世纪末在翻译《天演论》时,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3
高尔顿
在《世袭天才》中指出,必须让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选择继续发挥作用,以防止人种退化.但是,如何才能防止人种退化的争论却衍生出两种政治哲学:
一种是贵族主义…….另一种是平均主义。
4
张功耀
在《达尔文进化论革命的意义》中指出,进化论应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学①”这种学说认为,有竞争的社会才会有进步,社会进步也是一个自然史过程;社会政治制度也有一个适者生存的问题,因此,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终极社会模式。
5
程倩春
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生态思想及其意义》中指出,“达尔文明确提出,把一切生物都归在所谓‘自然系统’之下的这一伟大事实,如果根据神创说,是完全不能解释的。
……使他成为科学史上将自然主义原则贯彻到底的第一人。
”
6
爱因斯坦
在《科学与宗教》中指出,我以为科学不仅替宗教的冲动清洗了它的拟人论的渣滓,而且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达到宗教的精神境界。
注释:
①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
它认为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数量是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
在对待社会的问题上,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的哲学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在20世纪衰落,因为生物学知识和文化现象知识的领域不断扩大,足以驳斥而不支持其基本信条。
结合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鲜明,史论一致,结构严谨)
【答案】观点1:
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刻。
(1)对弱者而言:
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鼓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斗争,如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对强者而言:
弱肉强食,疯狂扩张;种族优越论,屠杀他国人民;剥削有理,阶级矛盾尖锐。
如甲午中日战争、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工人运动等。
生物进化论所倡导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演变的基本规律,在运用到社会领域时,要理性看待,不可照搬
观点2:
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竞争促进社会发展,但反对恶性竞争
(史实:
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西方大国的扩张政策等)
平均主义不利于社会进步。
(史实: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不足等)
观点3:
缩小贫富差距,反对恶性竞争。
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进步。
(史实:
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西方福利制度等)
恶性竞争不利于社会进步。
(史实:
西方大国的侵略政策和霸权主义等)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首先要根据题目所给的表格中的信息来选择自己认为有关联的两条以上信息,然后归纳出一个观点,之后再结合所学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进行论述,论述过程要做到有史实列举,有推论出的结论,史论要一致。
题干中的几个人物及其观点都是围绕达尔文或者其进化论来组织的,但是可以由此得出不同的角度,比如进化论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以得出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刻,然后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也可以从进化论所强调的竞争角度来提取观点,也就是积极竞争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是恶性竞争不可取,然后结合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竞争史实来进行论述即可。
还可以从进化论与科学的关系角度来思考,得出进化论反映了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和思想的进步,然后从科学与宗教等角度结合所学论述。
32.【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江南户口多而租调可观,此时遂有了漕运问题。
……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凡三岁,运米700万斛,缓解了京都长安供应紧张的情形……直到安史之乱,唐室(中央政府)遂专赖长江地区之维持国脉,至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财政更为依赖南方,此时由长江入黄河之漕运,遂成为军国重事。
唐代的国都在关中的长安。
关中虽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汴梁的疏浚停顿了八年,造成水上运输极为困难,载重粮船无法通行。
刘晏的“缘水置仓”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高三 历史 学科 补漏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