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苏教版1.docx
- 文档编号:6404675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3.95KB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苏教版1.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苏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苏教版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苏教版1
醉翁亭记
课题
醉翁亭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
(基础)
3、在同学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
(重点)
4、 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第一课时学习的关键在于你能积极主动的完成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识记,这些看似繁杂的词汇是你深入学习本文的基础,所以,务必认真对待每一个需要识记的文言词。
相
关
链
接
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写作背景: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言陷害被迫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知
识
预
习
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做好标记,尝试独立完成积累。
然后自己诵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准确断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 琅玡( ) 林壑( ) 辄醉( ) 弈( )者胜 穴暝( ) 伛偻( )( )
酒冽( ) 山肴( ) 野蔌( ) 阴翳( )
觥( )筹( )交错
2.《醉翁亭记》是一篇 ,选自 。
作者 是 代的 、 ,字 ,号 ,又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课文
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
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这样潇洒、旷达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醉翁亭记》。
下面,我们就走进《醉翁亭记》,去感受欧阳修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二.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
环滁皆山也 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秀: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临:
名之者谁 名:
饮少辄醉 辄: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云归而岩穴暝 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
从:
吾谁与归 归: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
秀: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
休于树 于:
山肴野蔌 肴:
蔌:
宴酣之乐 酣:
非丝非竹 丝:
竹:
弈者胜 弈:
觥筹交错觥:
筹: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树林阴翳 翳:
太守谓谁谓:
一词多义。
1.【之】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②何陋之有( ) ③山之僧智仙也( ) ④名之者谁( ) ⑤耕之垄上( )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2.【穷】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者】①作亭者谁( ) ②晦明变化者( ) ③中轩敞者为舱( )
4.【于】①行者休于树()②泻出于两峰之间 (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④坠之于水( )
5.【临】①有亭临于泉上( ) ②临溪而渔( )
6.【名】①名之者谁( ) ②不能名其一处( )③卷卷宗有爷名( ) ④有仙则名( )
7.【而】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②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③朝而往,暮而归( )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8.【乐】①禽鸟知山林乐( )②而不知人之乐(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⑤醉能同其乐( ) ⑥山水之乐( )9.【乎】①在乎山水之间( ) ②得无异乎( )③颓然乎其间( )
10.【霏】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②若夫淫雨霏霏( )11.【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②佳木秀而繁阴( )12.【归】①云归而岩穴瞑( )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
13.【号】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 ②阴风怒号( ) ③号令召三老( )
14.【负】①负势竞上( ) ②负者歌于途( )
15.【景】①至若春和景明( ) ②四时之景不同( )
16.【间】①遂与外人间隔( ) ②山间之之四时也( ) ③又何间焉( )
17.【绝】①天下独绝( ) ②往来而不绝者( )
18.【明】①晦明变化者( ) ②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③明察秋毫( )
19.【朝】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
参考答案:
之:
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助词,“的”;是代词,代醉翁亭;是动词,“到,往”的意思;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乐趣;助词,起连接主谓作用,可不译。
穷:
穷尽;贫穷。
者:
……的人;语气助词,表停顿;……的地方。
于:
介词,在;介词,从;对于;到。
临:
靠近;到。
名:
命名;说出;名字;出名、闻名。
而:
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连词,可不译;表示递进关系连词,而且;两个“而”是连接时间关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偏正关系;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连词,可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连词,却;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就、便,表顺承的连词。
乐:
乐趣;乐趣,、欢乐、快乐;以……为乐,乐趣;享乐;乐趣。
乎:
相当于“于”;语气词,相当于“吗”;相当于“于”,在。
霏:
雾气;雨很密的样子。
秀:
秀丽;草木茂盛。
归:
聚拢;回去;归依。
号:
取别号;呼号、号叫;号令。
负:
凭借;依仗;背负。
景:
日光;景色。
间:
间隔;中间;参与。
绝:
妙到极处;断。
明:
明亮;明智,这里指知人之明;眼力。
朝:
早晨;朝廷。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 4.临溪而渔( )5.野芳发而幽香( )6.佳木秀而繁阴( )7.伛偻提携(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9.至于负者歌于途( )10.杂然而前陈者 ( )
参考答案:
1.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词作动词 ,命名,取名。
4.名词作动词,捕钓。
5.形容词作动词,散发清幽的香味。
6.形容词作动词,形成浓郁的绿阴。
7.伛偻:
动词作名词,弯腰驼背的老人;提携,动词作名词,用手搀扶的小孩。
8.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乐,享受快乐。
9.歌: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10.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译: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译: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课
后
作
业
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
[甲]环滁皆山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
(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
③心窃乐之 乐 :
( )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诚:
( )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译文: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
(用原文作答)(
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
参考答案:
1.(4分)要求与评分:
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
靠近(高踞)。
②意:
情趣(乐趣)。
③乐:
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
确实(果真;实在)。
2.D(2分)
3.(4分)要求与评分:
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句2分。
①句: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
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4.读懂山水(5分)
(1)(2分)要求与评分:
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
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
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
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
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
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
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反
思
总
结
格言警句:
把你的老年过得如童年,童年过得如老年,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之中掺混傲慢,也不要在你的谦卑之中没有智慧。
——泰戈尔
课题
醉翁亭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
习
目
标
1.诵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领会文意。
2.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掌握全文的脉络。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背诵,应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
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
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
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相
关
链
接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
……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 )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3.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4.《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一)1.①代词,指滁州城②意趣、情趣③消散
2.示例一: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示例二: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这就是醉翁亭。
3.不正确的是B。
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4.从内容上理解:
在他的治理下,人偿生活安乐。
或者答:
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封建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力,哪怕位卑,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民同乐,追求生客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答出“积极人生态度”或“和谐社会的理想的其中一方面即可。
知
识
预
习
(一)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太守自称“醉翁”的缘由是:
2、文中能够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因的句子是:
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5、写春景的句子是:
6、写夏景的句子是:
7、写秋景的句子是:
8、写冬景的句子是: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文章第一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明确:
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
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写了哪些风景?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你的感受如何?
明确:
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
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
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
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看课文分析: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
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
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
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
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明确:
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文章第四段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哪四种乐?
明确: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
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
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
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译: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
课
后
作
业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3题。
〔甲〕若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春和景明 景:
②四时之景不同 景:
③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④把酒临风 把: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12.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分)
文 段
写 景
抒 情
甲
一段
淫雨霏霏
二段
喜
乙
先写
山间之朝暮
乐
再写
13.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醉翁亭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苏教版1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21 醉翁亭 导学案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