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施工图审查方案说明书.docx
- 文档编号:6385825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325.48KB
万泰施工图审查方案说明书.docx
《万泰施工图审查方案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泰施工图审查方案说明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泰施工图审查方案说明书
万泰施工图审查方案说明书
施工图审查方案说明书
施工图审查的认知
1、概述
1.1工程概况
万泰路(八涌至十一涌)工程
为加快南沙电子信息产业园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发展,广州市南沙区基本建设办公室组织实施建设万泰路(八涌至十一涌)工程。
万泰路(八涌至十一涌)工程位于广州南沙电子信息产业园内,道路起点位于八涌路,南至十一涌路,道路全长3.7公里,道路宽度为40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为40km/h,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建设内容包括:
路基路面、排水管网、道路照明、交通设施等。
目前该工程已取得广州市规划局南沙开发区分局《关于南沙电子信息产业园沙尾路、万泰路(八涌至十一涌)建设工程规划意见的复函》。
蕉门中心区双桥项目
广州南沙开发区蕉门中心区双桥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蕉门中央商务区的蕉门公园内,双桥项目由1座车行桥和1座人行桥组成。
车行桥设计起点起于南府路与滨水大道交叉口,向东跨越蕉门河及蕉门公园绿道,设计终点接金岭一横路与海滨路交叉口。
车行桥为城市次干道,路线长480米,其中桥梁长253米,包含平交口2处,设计桥宽25m,行车速度为40km/h。
人行桥位于车行桥北侧约175m,西侧起于滨水大道东侧,上跨蕉门河和海滨路,东侧终点接图书馆,在河道两侧设置匝道接入蕉门公园。
人行桥路线长360m,其中主线桥梁长320m。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
(1)车行桥为城市次干道,路线长480米,其中桥梁长253米,包含平交口2处,设计桥宽25m,行车速度为40km/h;
(2)位于车行桥北侧约175m的人行桥1座;(3)排水、照明、交通、绿化等附属工程。
万新大道(四涌至九涌)
万新大道(四涌至九涌)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南端的万顷沙镇区,起于与南珠大道平交口,相交规划道路众多,其中主要相交道路有南珠大道(连接新蕉门大桥,交叉口远期规划设置立交)、龙珠快速干线(连接龙穴岛港区,旁设疏港铁路,交叉口远期规划设置立交)终于九涌后与规划路平交口。
万新大道(四涌至九涌)长5.56km,规划宽度为60m,设计车速为60km/h,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
全线设桥梁6座,平面交叉口9处。
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排水管道、绿化、照明及交通设施等。
万新大道(十一涌至十四涌)
万新大道(十一涌至十四涌)工程起于与规划路平交口后跨十一涌,沿线跨越十一涌~十四涌(4条河涌),相交规划道路众多,其中主要相交道路有万龙大道(连接龙穴岛港区及三民岛),终于规划钢铁基地外围道路。
万新大道(十一涌至十四涌)长5.56km,规划宽度为60m,设计车速为60km/h,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
路线长3.08km,设桥梁4座,平面交叉口8处。
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绿化、照明及交通设施等。
南沙开发区沙尾路
为加快南沙电子信息产业园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发展,广州市南沙区基本建设办公室组织实施建设广州南沙开发区沙尾路道路工程。
沙尾路位于广州南沙电子信息产业园内,道路起点位于灵新大道,北接万新大道,道路全长2130米,道路宽度为40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为40km/h,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建设内容包括:
路基路面、排水管网、道路照明、交通设施等。
目前,该项目已取得广州南沙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同意开展沙尾路前期工作的复函》。
1.2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2.1项目建设背景
2011年8月2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在北京联合举行“广州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发布及研讨会,提出广州南沙新区的总体战略是,用40年左右时间,将广州南沙建设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在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化等方面达到香港及其他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届时,南沙新区人口稳定在240万人左右(2010年人口普查登记对象30万人左右,编者注),经济总量达到18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至90%。
这次发布标志着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在理论研究层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南沙新区发展总的战略定位是:
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国务院批准《规划》的规划期是2012至2025年,在整个建设期中《规划》也规定开发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而且明确了这两个阶段具体的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5年,第二个阶段是2016年到2025年。
1.2.2项目建设意义
本项目对于广州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南沙地处珠三角地区的心脏地带,毗邻港澳,基础条件优越,发展前景很好。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南沙新区开发列为粤港澳合作重大项目。
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州南沙的开发建设。
今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又将广州南沙新区列为广东转型升级的六个重大平台之首,写入省党代会报告。
今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规划》。
这是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之后,国家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特别是南沙改革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是广州南沙开发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南沙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对于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引领珠三角乃至广东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3现状条件分析
1.3.1地理位置
南沙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在广州—香港—澳门“A”字形空间结构中处于支撑位置,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
南沙北距广州市中心50公里,西南距香港38海里,东南距澳门41海里。
以南沙为中心,在6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14个大中城市,由这些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
南沙区在珠江河口的位置见图1-1所示。
图1-1南沙在珠江河口的位置
1.3.2地形地貌
南沙区为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质情况为淤泥质软基,地下水位较高,总面积527.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08平方公里。
区内水网密布,湖塘众多,总体地势普遍较低,仅在南沙街和黄阁镇(大虎岛、小虎岛、蕉东联围)有部分山地,地势相对较高,其余地区地势低平,横沥镇、珠江街、万顷沙镇、龙穴街辖区内(筹备组)为填海造地形成的陆地,大部分地区现状地面高程低于1.0米(珠基)。
南沙区北部大多为农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区大多为围垦填地,区内建有全国首个湿地森林公园,这里也被称为“广州之肾”,拥有3000多亩湿地、400多亩红树林。
1.3.3气候和水文
南沙区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1696.5毫米,年日照平均时间为1804.9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519MJ/m2。
受季风环流控制,南沙区冬季处于极地大陆高压的东南缘,常吹偏北风,且恰在冷暖气团交界地带,气象要素变化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及南海低压影响,常吹偏南风,由于暖湿气流的盛行,气候高温多雨,表现出季风气候的特色。
受低纬海洋湿润气流的调节,南沙夏季不像我国内陆长江流域那样酷热。
南沙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热量丰富,长夏无冬,干湿季明显;但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和低温阴雨也常出现。
区内有虎门水道、蕉门水道、洪奇门水道3条主要水道,均承泄上游来水,分别约占珠江年径流总量的18%、7%、6%左右,并经由口门注入伶仃洋。
径流的年际变化,除丰、枯年相差较大外,一般年份的差异不是很大。
南沙区上游受流域洪水威胁,下游受台风暴潮袭击。
水位受潮汐影响,潮汐特征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总体潮流作用较强,珠江干流至伶仃洋的平均潮差均小于2米,由桂山岛至墩头基是呈递增规律。
潮流作用较强的区段主要是黄埔以下水域,黄埔至虎门河段受潮流和径流共同作用,而虎门以下的伶仃洋海域主要受潮流控制。
季节性的最高潮位发生在6-7月间,最低潮位发生在3-4月间。
潮差的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变化相对较大,汛期潮差略大于枯水期潮差。
1.3.4社会经济
南沙地处粤港澳的几何中心,也是广州唯一临海的区域,有25公里长的海岸线,是珠江口上的天然良港。
根据《广州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南沙新区的总体战略是,用40年左右时间,将广州南沙建设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
在产业发展上,南沙将主打高端服务业、科技智慧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旅游休闲健康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群。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均增速30%以上,增速在全市各区、县级市中排名位居前列,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GDP达485.6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见图1-2)年均增长30%,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广州市其他区。
工业总产值1419.13亿元,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长4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9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27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2%;人均GDP超过20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居全市各区前列。
预计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5.6%,超过市下达目标4.8个百分点,年均下降5.7%,下降幅度居全市首位。
“十一五”期间,南沙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图1-2“十一五”期间南沙区国民生产总值发展趋势
南沙区目前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在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经济增长贡献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格局。
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95亿元、39.14亿元和80.29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7:
80.60:
16.53,详见图1-3。
图1-3南沙区2010年产业结构图
由图1-4可见,“十一五”期间,南沙区的工业总产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后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后再次加速。
图1-4南沙区“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1.3.5南沙区软粘土特征
南沙区在长期的河流冲积和海潮进退作用下,沉积了深厚的海陆交互相软土,且在软土层内夹有厚薄不一的薄层粉细砂层,具有一定的水平层理,由于河流及海潮的复杂交替作用,使淤泥与薄层砂交错沉积,交错成不规则的尖灭层或透镜体夹层。
该地区软土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淤泥混粉细砂等,一般分布在地表硬壳层之下,大部分地段软土为单层,局部为双层,其下卧层多为砂层,部分为粘性土。
由于河道分布、地形影响及地质生成环境的不同,在层理构造、展布深度和成层厚度上均有明显的差别,软土土质也复杂多样。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淤泥软土在万顷沙的产出层位由上至下主要有:
①填土、软土、下卧砂土、亚粘土、基岩风化层;②填土、软土、下卧砂土、亚粘土、软土、下卧砂土、亚粘土、基岩风化层。
砂土层的存在、组成结构及厚度对软土工程特征、性能影响较大。
总的来说南沙区软土具有以下特征:
1.微结构特征
⑴经衍射试验,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伊利石和高岭土等,尚有少量和微量的蒙脱石,蒙脱石是吸水性极强的粘土矿物,会导致土的含水率急剧上升,成为该地区软土高含水率的原因之一。
⑵该地区软粘土有机质和腐殖酸含量较高,是导致土体强度低、压缩性高的主要原因。
⑶软粘土的微结构是絮状空架结构,土粒间抗力大于片架结构抗力,当外力超越粒间抗力时土体就发生破坏,属于似脆性破坏。
此外,当荷载施加缓慢时,土的结构可以从空隙逐渐变至密实。
2软粘土的工程特性
该地区淤泥质粘土属于滨海沉积,淤泥厚度可达40m,基本位于主压缩层内,统计数据表明该地区属典型的软弱地基.南沙区软粘土性质特点如下:
⑴含水率(w)高:
该区软粘土含水率较大,一般大于47%,统计均值为66%,有些区域可达90%。
⑵天然孔隙比(e)大:
该地区软土孔隙比一般为1.4~2.2,统计均值为1.72,这意味着孔隙体积占整个土体体积的50%~70%,大孔隙比和高含水率不仅反映了土中矿物成分与介质相互作用的性质,同时也反映了软粘土抗剪强度和压缩性的大小,含水率和孔隙比越大,土体抗剪强度越小,压缩性越大。
⑶土体接近完全饱和:
该区软粘土的饱和度为88%~100%,统计均值95%。
⑷渗透性低:
该区软粘土渗透性小,且渗透系数变化大(k=i·(10-7~10-8)cm/s),在100~200kPa压力作用下,竖向固结系数为(5.16×10-3~4.06×10-4c)m2/s,水平向固结系数为(3.78×10-3~4.99×10-4)cm2/s,其原因是该区软粘土中存在层数较多的薄砂夹层,但其渗透性与固结性在水平和竖向仍近于同一数量级,土体的渗透性及固结性无明显提高。
⑸抗剪强度低:
试验结果表明,软粘土的快剪强度为1~15kPa,该值随土层深度增大而提高;内摩擦角一般较小,软土排水后强度会有明显提高。
该区软粘土的抗剪强度特性与其微观结构有关,总的来说由于软土链接结构的连接强度较弱,抗剪强度一般不高,随着饱和土排水固结,土的体积减小,土结构单元的接触点增大,随着有效应力增大和土体结构连接强度的提高,土体抵抗剪切破坏能力增强。
⑹压缩性高:
该区的软粘土多处于欠固结状态,压缩系数统计均值1-2=1.43MPa,最大2.5MPa。
⑺承载力低:
该区地基承载力一般仅为20~123kPa,统计均值64kPa,不进行地基加固则很难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⑻变形特性:
软土变形特性与荷载历史有密切关系,且应力应变表现为非线性。
原状软土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成果表明,该区软粘土大部分为欠固结软土,与其他区域性软土较相似,由于这一非线性特性,使得现行规范推荐的沉降计算方法不适用于该区的软粘土地基。
大量工程实例证明,按现行规范计算的沉降值明显小于实测值。
⑼触变性强:
触变性是软粘土具有显著结构性的表现,一旦受到扰动,其絮状结构会遭到破坏土体强度明显下降,甚至变成流动状,静置后强度又会增长。
由于软粘土结构性在其强度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表现出很强的触变性。
试验结果表明,该区软粘土的触变灵敏度St=1.5~4.3,个别地区高达6~8,远高于其它地区。
由此可知,广州地区淤泥土除具有一般淤泥土的通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质,且其范围内不同地区淤泥土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1.3.6场地不良地质现象概况
其一是部分区域土壤放射性超标异常。
据国土资源部“放射性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对南沙区主要花岗岩分布区开展的土壤中氡浓度调查报告指出,南沙区主要花岗岩分布区发现了多处土壤氡异常区,区内土壤中,氡浓度异常点最高值是调查区土壤中氡浓度平均值的30倍。
据介绍,南沙区是花岗岩分布较广的区域,由于花岗岩的铀、钍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为土壤中氡浓度赋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近年来南沙大开发,许多土壤被挖出来用于填海,调查区内多处出现放射性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填土(主要是花岗岩及其残积土)土壤氡异常区。
具有较高放射性含量的花岗岩填土,由于空隙度、密度、湿度等影响因素的变化,容易形成较高的氡异常。
其二是南沙软土地基的地质特点比较突出。
不少地段位于厚度较大的软土地区,一些地方的软土层甚至深达30米以上。
这一问题如置之不理,将导致建筑物变形、路面波状起伏、桥面相对突起等问题。
轻则增加城市建设成本,重则导致整个工程报废。
1.3沿线管线现状
1.3.1给水工程
目前南沙的供水主要由番禺自来水公司提供很少一部分由南沙地区的鱼窝头水厂和榄核水厂提供。
番禺自来水公司向南沙地区各镇进行批发供水(除珠江电厂取水自大坑水库之外)绝大多数南沙本地的自来水公司不具备生产能力,只有自己的小泵站或中转小水厂,均是从番禺自来水公司批发买水后,再转卖给当地的居民和工商业等用户。
包括南沙自来水总公司、珠江自来水公司、灵山镇自来水公司、大岗镇自来水公司、东涌镇自来水公司、鱼窝头镇自来水公司、黄阁镇自来水公司、横沥镇自来水厂、榄核镇自来水公司、万顷沙镇水厂、新垦镇自来水公司、潭洲镇自来水厂等等。
番禺自来水公司原属集体制企业,隶属于番禺市政局。
番禺自来水公司与广州自来水,公司无任何行政隶属关系。
根据发展需要,番禺区自来水公司在沙湾镇涌口村处已建1座20万m3/d规模沙湾水厂(取水头部按40万m3/d)规模设计,在东涌镇石基村已建1座20万m3/d规模的沙湾第二水厂,在番禺区自来水公司沙湾水厂旁还有1座16万m3/d(实际供水10万m3/d)规模的沙湾镇水厂,目前番禺区的供水总规模达50万m3/d。
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水量逐渐增加,据自来水公司资料,供水量年增长率为5%-6%(1996年-2003年),现有城市给水量已不能满足其需要,番禺区自来水公司准备扩建沙湾水厂,其扩建规模为20万m3/d,主要满足番禺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南沙现状供水需要。
详细的番禺区现有水厂见表1-1。
表1-1番禺区现有水厂一览表
1.3.2排水工程
(一)污水系统
1.现状排水体制
南沙岛和黄阁镇(不包括小虎岛和沙仔岛)目前市政基础建设刚刚起步,规划起点高,排水系统基本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收集的污水输往南沙黄阁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小虎岛和沙仔岛排水体制同样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目前小虎岛内的污水排入小虎岛污水处理厂,但是沙仔岛仍是企业自行处理就近排放。
横沥镇、珠江管理区和万顷沙镇仅在中心镇区(管理区的中心区)的部分区域建有雨污合流管道,污水通过排水管道排到附近河涌。
其他地区尚是通过地表径流就近排入河涌。
2现状排水系统
过去道路建设速度过快,忽视了雨、污水管网的建设,因此大多地区现状雨水和污水就近向区内现有河涌排放。
规划分区内现状排水系统大部分为雨、污合流制。
少量新建成区内部虽然采用了分流制系统,但因外部污水排水系统还未形成,致使污水直接或间接(经化粪池处理)排入市政雨水排水管道,然后排入附近河涌。
由于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区内整体水污染严重。
目前,南沙和黄阁两镇街现有污水管网总长度约110km,建有污水提升泵站6座;横沥镇、万顷沙镇、珠江街和龙穴岛等区域已根据发展需要配套建设了250km的污水管网。
3污水处理设施
1)污水处理厂概况
目前,南沙区已在黄阁镇、小虎岛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其他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仍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南沙污水处理厂位于黄阁蕉门水道东岸,南沙经济开发区西北部,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为黄阁镇和南沙岛(即小南沙),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规模为10万m3/d,规划2020年处理规模为30万m3/d,已于2010年完成并投产使用,主要收集和处理黄阁镇和南沙经济开发区的生活污水,其尾水排入小虎沥。
小虎岛污水处理系统建于南沙小虎岛上,现状处理能力为0.6万m3/d,2020年处理规模可达6万m3/d,最终尾水排入小虎沥,主要收集处理小虎岛的污水。
2)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概况
南沙区工业企业均建有工业废水处理措施,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水体。
其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现状如表4-1所示。
表4-1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现状
编号
企业名称
污水设施规模(m3/d)
1
名幸电子(广州南沙)有限公司
8000
2
广州忠信世纪玻纤有限公司
1500
3
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
1100
4
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20000
5
广州(永润)造纸有限公司
230
6
番禺区嘉信服装洗水有限公司
680
7
建滔(番禺南沙)石化有限公司
240
8
明兴(番禺)五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100
9
广州市番禺区焯盛皮革有限公司
350
10
安捷利番禺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336
合计
32536
4污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当年南沙区开发时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混乱,建设速度过快,建设资金不足,产业(尤其是工业)布局分散,工业、房地产项目和农村居民住宅建设随意性大等原因,该区的污水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水环境质量下降,区内河涌污染严重
随着南沙区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递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境内河涌受到的污染日益严重。
如红旗渠、水运涌、工业涌等,近几年来,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日益提高,但生活污水的处理率还较低,每天仍有大量污水直接或通过河涌流入外江,水污染仍很严重。
2)排水体制混乱
已实施的排水系统存在排水体制混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上游分流、下游合流;主干管分流,收集支管合流等,存在混接错接的现象。
3)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低,管网建设滞后
南沙区旧镇区道路杂乱无章,基本上为雨、污合流制或采用明渠(沟)排放,许多鱼塘和河涌直接成为排污沟,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减少直排河道污水对水体的污染,提高管网覆盖率,成为目前的建设重点。
4)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处理率低
受区经济发展水平、资金筹措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南沙区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不够。
虽然一些污水处理厂和提升泵房已经建成,但管网建设滞后,使很多污水没有出路,依然接入雨水管道排入河涌。
5)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规模与污水处理规模不配套
随着南沙区新建污水厂陆续建成通水,投产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将逐年增大,届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的出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6)“城中村”水环境污染严重
城乡结合区存在较多“城中村”,城中村道路杂乱无章,基本上为雨、污合流制或采用明渠(沟)排放,许多鱼塘和河涌直接成为排污沟,由于这些地区居住人口密集,水体污染严重,环境状况较为恶劣,“城中村”现象已对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7)污水系统运行管理不到位,未全面实施污水收费制度
南沙区污水收费标准偏低、征收不到位且运行费用不足。
征收费用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建设、运行及维护需要。
(二)雨水系统
1.概况
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区内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河流(涌)将整个南沙分隔成黄阁镇、灵山镇、横沥镇、珠江管理区、万顷沙镇、围垦公司以及南沙岛(南沙经济开发区)几个部分。
老城区的各种污水和雨水混合就近排入灌渠、河涌,新建区有局部的分流制排水系统,而这些系统由于小区排水与市政排水建设脱节,而出现较普遍的混接现象。
其间新开发建成的大批房地产项目,内部按要求完善分流制排水,而外部多数不能实现顺利衔接,存在混接和污水就近排入水体的现象。
2.雨水设施特征
1)工程标准偏低,不能适应南沙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南沙区防洪潮工程由堤防和水闸组成工程,堤防工程大部分修建于解放前,经过历年加高而成,经常遭受台风暴潮的破坏。
目前已有部分堤防已按200年一遇的标准在建,其它堤防防洪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南沙区现有水闸119座,这些水闸目前承担挡潮、灌溉和排涝功能,闸板底高程2~4m,随着南沙经济发展,除1990年以后重建、新建水闸运行良好外,其余均需改造,排涝标准有待提高。
2)工程老化破损问题突出,不达标现象普遍。
现有工程设施不少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且由于建设当初缺乏统一规划,不同程度地存在设计标准低、材料品质低、施工质量差等先天不足的问题,急需改造。
3)河涌淤积较严重,排涝能力降低,影响防汛安全
区内多数河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由于长期缺乏疏浚,河涌淤积严重,致使河道应有的蓄水能力减弱。
4)重要地区的排水建设标准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南沙街和黄阁镇部分地区雨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使用露天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图 审查 方案 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