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docx
- 文档编号:637932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28MB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docx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
唯物论
哲学总复习体系
基 本 原 理(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
唯
物
论
(世界的本质)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不同认识的根源)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反对僵化
辩
证
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因果联系的意义)
(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运动的观点(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在运动中认识事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对静止的观点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对主统一关系原理
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与一点论
认
识
论
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的含义特征作用)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关系
坚持实践与认识(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处理好改造“客”与“主”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看本质
既要实践,又要学习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分析、综合
合理想象和创新思维
认识无止境,反对将认识凝固化、僵化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
生
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利用有利条件为社会作出贡献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
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学框架
辨证唯物论
(一)整体知识结构图
(二)《世界的客观性》
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
Ⅱ考点辨析
◇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
对象和范围
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进行概括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一个一般概念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理论仅揭示出特定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和特性,是个具体概念
特性
永恒、绝对、客观实在、共性
暂时、可变、相对、个性
联
系
1.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
2.哲学的物质范畴又给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研究以方法论指导。
3.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新认识、新发现,不断为哲学物质范畴的正确性提供新的证明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比较
物质
物质具体形态
区
别
它所概括的仅仅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惟一特性
它除了具有共同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不能用物质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否则
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联
系
物质是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具体形态物质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
Ⅱ考点辨析
◇比较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
区
别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其外延要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包括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想,人们能动地改
造世界即做,人们认识世界和在改造世界中具有的精神状
态。
其概念和外延要比前两者大
联系
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过程中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
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的发挥
附图示: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
Ⅱ考点辨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区别
根本观点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即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
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根本要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做一切事情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就是主观主义,从主观出发。
包括三种类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联系
都是回答的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比较: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
别
含
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理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哲学范畴的类属
唯物论
辩证法
联系
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事
区
含义
别
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
联系
都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二者精神实质一致,都要作到主观符合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
◇
(2)怎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围绕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哲学上划分为两大阵营
两大、
阵营
基本观点
派别
主要区别
分歧
根本
分歧
唯
物
主
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先有物质后有
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古代唯物
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的具体物质形态,如“气”、‘‘火”、“水"、“土"等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对哲学
基本问题这一重要方面的不同回答
是
否
承
以
世
界
的
本
原
是
物
质
近代唯物主义
认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就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
主义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还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唯
心
主
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
物质
主观唯心
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
客观唯心
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神”、“上帝”的意志决定的。
如神灵创造世界,上帝操纵人的命运
◆特别提醒①不要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同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②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唯一的即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唯物主
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④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图
Ⅱ考点辨析
◇.规律与规则、守则
规律
规则、守则
区别
属性
客观(物质)
主观(意识)
特点
不能创造、消灭、违背
可以制定、修改、废除
联系
规则、守则是规律的反映,规律是制定规则、守则的依据,
◇哲学规律和具体规律
具体规律
哲学规律
区别
范围
某种具体事物运动过程中
一切物质运动过程中
特性
特殊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具特殊的具体内容(个性)
一切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共性)
联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①解放思想
②实事求是
区别
含义
侧重点
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联系
(一).统一:
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去发现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①是②的内在要求,是达到②的重要条件,②是①的前提,二者是同一的。
(三)
(1)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2)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3)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辩证法(上)
唯物辨证法
(一)整体知识结构图
(二)《联系的普遍性》
Ⅰ《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
Ⅱ考点辨析
◇因果联系
关系
原因
结果
区
别
含义不同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时间顺序不同
在前
在后
地位作用不同
引起者
被引起者
辨证关系
第一,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因就是因,果就是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
关系
整体
部分
区
别
含义不同
有机统一体及发展全过程
各方面、要素及某一阶段
地位与功能不同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条件:
…P.53);3、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条件…P.53)
联
系
一是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
论
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原理依据……?
>
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原理依据……?
>
(三)《运动和发展》
Ⅰ《运动和发展》结构图
Ⅱ考点辨析
◇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区
别
含义不同
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表明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
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范围程度
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
发展比运动、变化更深刻,表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侧重点不同
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侧重于是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有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才是发展
联系
它们都指宇宙中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发展的观点
发展
含义
永恒性
原因
状态
运动、变化和发展
实质
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新事物和旧事物
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看问题
运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道理看问题
趋势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重视内因
不忽视外因
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重视量的积累
适时促成事物的飞跃
要坚持前途是光明的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办事坚持适度原则
用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发展的原因
◇量变与质变的区别和联系
量变
质变
区别
变化指向
数量、程度
根本性质
变化状态
逐渐、不显著
剧烈、显著
变化结果
性质没变,一事物还是该事物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联
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互相联系。
量变是事物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与质变发生的原因相同。
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而推动的结果。
◇发展的趋势
辩证法(下)
(四)矛盾分析法
Ⅰ《矛盾分析法》结构图
矛盾
含义
特征
基本属性
承认矛盾
一分为二
普遍性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殊性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运用普特关系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
Ⅱ考点辨析
◇矛盾两个基本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对立
统一
区
别
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有条件的
联
系
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对立离不开统一,统一离不开对立。
对立与统一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矛盾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
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矛盾的特殊性是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他们是诸多矛盾发展不平衡和矛盾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正确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
义
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地
位
作
用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与特殊性(即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区
别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共同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特殊本质。
①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②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联系
①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总是与它同类别事物有某种共同点,总是具有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②其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同凝固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地位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构图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图解
◇用对立统一观点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范围
类别
对立性
统一性
地位
作用
在一个复杂事物的众多矛盾中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次要矛盾
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
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
主导作用,规定事物性质
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次要方面
被支配地位
不起主导作用,影响事物性质
方法论要求
重点论,抓重点和主流
两点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区
别
含义
地位
居于领导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事物的前进方向以及整个事物的发展进程。
)即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依附于主要矛盾,随主要矛盾变化而变化,不能决定整个事物的发展进程。
)对事物发展起一定影响。
方法论
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解决矛盾
数量
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次要矛盾有一个或多个。
辩证关系
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解决和处理得当,就会促进和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
然而,次要矛盾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它的发展和解决,也会影响和制约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第一,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第二,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区
别
含义不同
地位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即从属地位
作用不同
决定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不决定事物的性质,影响事物性质
方法论不同
把握主流
注意支流
相同
数量相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
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第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知识综合)要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区
别
含
义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
主次矛盾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双方,因此又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外
延
主要矛盾进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着、“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
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
矛盾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方法
论
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主要矛盾,即善于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事物本质和主流。
辨方向顾大体、识大局、抓要害。
联
系
两者都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以及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情形之一。
二者都 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主要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项目
类别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区别
起作用的范围不同
在复杂事物中(众多矛盾中)
在每一事物中(在一种矛盾中)
所处地位不同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其他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所起的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起主导作用
指导的方法论不同
抓主要矛盾,抓中心、重点、关键,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分清主流和支流
联系
“两点”的共同性
都是讲不平衡性,矛盾的特殊性
“关系”的共同性
(1)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的共同性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的含义:
(3)重点论的含义: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看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看两点,不分主次,是均衡论,都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区别和联系:
两点论
重点论
区别
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要看到主次矛盾;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
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联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
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
在防止和反对离开两点看重点的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的同时,又要防止和反对离开重点看两点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矛盾分析法:
A、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B、坚持矛盾分析法,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C、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D、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
认识论
(一)整体知识结构图
(二)《认识的根本任务》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整体图
Ⅱ考点辨析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
本质
区
别
①现象是个别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东西;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可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①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②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
系
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比较真象与假象:
真象
假象
区
别
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联系
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政治 思维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