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docx
- 文档编号:6376496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53.49KB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
文言文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家灵壁 家:
安家。
B.岸谷隐然隐:
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冲:
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跬步:
行走出入。
解析 冲:
要冲,交通要道。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A项,均为代词,他。
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
C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解析 “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出,作者对张氏子孙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赞赏的,题中只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等。
答案
(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2)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翳的乔木。
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
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
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
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
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
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
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
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
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
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
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
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
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
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
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节选自《荀子·荣辱》)
答案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参考译文】
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安危利害的一般情况是:
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
这就是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繁昌县兴造记
曾 巩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
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
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
故世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区愈以索寞,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
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
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
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
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湢,各以序为。
厅之东西隅,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于是乎在。
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
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
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
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
九十年间,四圣之德泽,覆露生养,今几至万家。
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而无贫民。
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
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
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
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
称其县之名,其必自此始。
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
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
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
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
故属予记,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
某月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事愈以疵 疵:
糟糕。
B.而垣其故基垣:
城墙。
C.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便:
有利。
D.其不特以著其成著:
彰显。
解析 B项中的“垣”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修建城墙”。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前一个“其”为代词,理解为“那、那些”;后一个“其”也为代词,理解为“他们的”。
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解释为“来”。
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因果,理解为“因而”。
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兴建繁昌县的经历为写作中心,通过写繁昌县由曾经的贫困县变为富裕县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好的县令对一个县的重要性。
B.繁昌本来属于宣州,后来归到太平州。
当地的地理环境很好,但当初因治理不当,成为了一个别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
C.县令夏希道上任后,对繁昌进行了整体的建设,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将这里建成繁荣昌盛的地方,因而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D.夏希道到繁昌县后将繁昌县治理得非常好,曾巩认为他非常有处理政务的才能,将之比作子产,甚至认为他超过子产。
解析 “将之比作子产”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子产虽然聪明却不懂政务,而夏希道却是懂政务的人”。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任何事物到了尽头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现在有贤能的县令出现,顺应百姓的想法做事情,拆除所有的竹障。
(2)一个县想要得到有才能的县令是一件难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县令,而想兴办政事更加困难。
【参考译文】
宋太宗二年,将宣州的三个县合并为太平州,繁昌县便是这三个县之一。
繁昌县,是以前的南陵一带,唐昭宗时才把这里设为县。
繁昌县设立有一百四十多年了,没有城墙,且靠近大江,常常用竹子编成屏障来保护自己,每年都更换,所用的材料和人力全部取自民间,进进出出没有门和关口,客人来了也没有馆舍可住。
因此世人都说繁昌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县,官员都不愿意到这里来做官,出游之人也不愿意到这里游玩,县里的政事越来越糟糕,城里越来越萧条,乡里的长者,还有官吏百姓都感到羞耻、失望。
任何事物到了尽头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现在有贤能的县令出现,顺应百姓的想法做事情,拆除所有的竹障,在城墙原址上建起城墙,修建大门使往来之人顺畅通行,并修建了房屋来确保安全。
在靠近城门的东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俯瞰长江,来接纳从四方到来的宾客。
然后又自行扩大了县衙的面积,设置了层层大门和走廊。
大门上修建楼阁,收集历代皇帝的诏书放在楼阁中。
在走廊的两侧,是各位官员的住所,处理政务的场所,接见客人的厢房,休息的房间,厨房、浴室,这些各自都按照次序修建了。
大厅的东西角落,所有曾堆满了桌子的官府文书和书籍,都搬到屋子里收藏起来,于是都保存下来了。
从大门到休息的地方,一共建了好几个部分的屋子。
从计算材料到施工建筑,一共用了两千三百九十六天便建成了。
夏希道,太初,这是县令的姓名和字。
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这是建成繁昌县的年月日。
当初,繁昌作为一个县,仅有三千户人家。
经过九十年的时间,因为四位皇帝的恩泽,这个地方得到荫庇繁衍,现在已经将近一万户人家了。
种田获得的收入超过其他地方一倍还多,鱼、虾、竹、苇、柿、栗等物资,足够用来自给自足,并且没有贫苦的百姓。
这里的江山又是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值得高兴啊。
现在又有了有才能的县令,为繁昌建立了这样的业绩,使这里的百姓能够不缴费,还有坚固的城防,客人到来不仅可以在此休息,而且还有可以用来欣赏观看的地方。
县令住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心,并且那些进进出出仰慕他的百姓和官吏,更加懂得尊重敬畏他。
我知道繁昌县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名声,为官之人争着想来做官,出游的人也争着想来游玩,曾经的不好一天天地少了,凄凉萧索的县城一天天富裕起来。
将这个县称为“繁昌”,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
曾经孟子嘲笑子产虽然聪明却不懂得处理政务,唉,像夏希道这样的县令,差不多是所说的懂得处理政务的人吧!
所以他算是超过子产了。
一个县想要得到有才能的县令是一件难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县令,而想兴办政事更加困难;有幸政事兴盛,而能够让后人不破坏它又是很难的事。
现在繁昌的百姓有幸得到了这些难得的东西,县令也有幸没有遇到阻挠自己的人和事,能够最终兴办了那更难做的事情,都是值得高兴没有遗憾的。
只是希望后人不破坏这些成绩,不一定能够实现啊。
因此人们委托我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不只是来彰显夏希道的成就,也有着警示后人的作用啊。
某年某月某日,南丰曾巩记。
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选自(清)郑目奎《游钓台记》]
解析 可根据实词断句法。
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
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答案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参考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
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
我素来仰慕他,很想能够游览一次(钓台)为快乐。
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
但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文言文阅读
(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与萧翰林俛书
[唐]柳宗元
思谦兄足下:
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
仆闻之喜甚,然微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耶?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①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操其间哉。
其求进而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
非的然昭晰②,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
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
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
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③,渐成怪民。
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
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悲夫!
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是非荣辱,又何足道!
云云不已,祗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
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④,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
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
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
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
“嗟乎!
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
”用是更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
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余又何恨?
独喜思谦之徒,遭时言道。
道之行,物得其利。
倘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买土一廛为耕甿⑤,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庶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
此在望外,然终欲为兄一言焉。
宗元再拜。
(有删改)
【注】①臲卼(nièwù):
不安的样子。
②昭晰:
清楚明白。
③嚣嚣:
众口谗毁的样子。
嗷嗷:
形容众声喧杂。
④鴂舌:
比喻语言难懂。
啅噪:
噪聒。
⑤耕甿:
旧称农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微王生之说 微:
如果没有。
B.不知其端端:
开头。
C.用是更乐喑默用:
因为。
D.庶木铎者采取庶:
希望。
解析 端:
原因。
答案 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介词,跟∕介词,替。
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C项,均为指示代词,都解释为“这,此”。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晋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解析 通过诽谤来讨好他的仇敌的是“饰智求仕者”,而不是“认为对我的贬黜太轻,不足以平息愤怒”的众人。
答案 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免”解释为“摆脱”,“媢嫉”解释为“怨恨和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怨恨”。
(2)“走匿”解释为“逃避躲藏”,“虽”解释为“即使”,“怛然”解释为“恐惧惊吓的样子”。
答案
(1)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
(2)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会对此恐惧惊吓不已。
【参考译文】
尊敬的思谦兄:
昨天祁县的王师范经过永州,说你忽然有了当官的心思,这实在是件有益于太平盛世的事情。
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王生的一番话,我不就一直不知道么?
我很不幸,从前被进用的时候正赶上动摇不安的局势,平时闭门不出,口舌是非还是很多,更何况又有和我长久交往的人,位居高处操作大权。
那些追求进升却被斥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制造仇怨,捏造粉饰,于是对我的仇恨更加大肆蔓延开来。
不是确切明晰,自己能决断于心的人,谁能了解我在晦暗中的情况呢?
我当时三十三岁,很年轻,从御史里行提升到了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位美职,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
所有的人都想要升迁显贵,我先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才能不能超过同僚,声望不能盖过世人,所以世人怨恨我也是应该的。
我和罪人们交往了十年,官位因此得到进升,错就错在附会他们了。
圣朝宽宏大量,对我的贬黜很轻,不足以平息众人的愤怒,所以诽谤的话语转而更多,众人一起喧哗,我逐渐变成了怪人。
弄巧设诈求取官职的人,更是用责骂我来讨好仇恨我的人,每天都有新花样,务必达到讨好成功,他们自以为这是被迅速提拔的途径。
因此对我们的侮辱也加重了,各种罪名横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真悲伤啊!
人生少有活到六七十岁的,如今我已三十七岁了,长期以来觉得日月短促,一年更甚一年,大概不超过数十年,就没我这人了。
是非荣辱,又有什么可值得论道的!
要是说个不停,结果只能加重罪名。
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炎热和瘴气。
楚、越之间的音调很奇特,说话喧闹难懂,如今听起来也觉得正常不足为怪了,我已和这里的人成为同一类了。
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他们都自然学说这里的话语,一天到晚两耳全听的是这种话语,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会对此恐惧惊吓不已。
自己料想在此地还能居住几时,怎还敢不知停息,说长道短,再招致世人的非议讥笑呢?
我读《周易》《困卦》到“其人有言而他人不信,那是因为在困顿之时的话语”时,反复阅读更加高兴,感叹说:
“唉!
我即使每家安置一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挨骂更加厉害罢了。
”因此更加乐意闭口不言,和树木石头交朋友,不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别人。
如今天子振兴教化,禁止邪恶扶持正气,天下人都喜悦快乐,而我和其他四五个人,沦落如此,难道不是命运吗?
命运是由天而定,不是说话的人所能控制的,又有什么怨恨呢?
只能高兴像你思谦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能在正确道义的指引下一展宏图。
正确道义的实施,天下万物都能够享受到福分。
倘若因叛贼平定而庆贺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第四 部分 古代 诗文 阅读 专题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