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2.docx
- 文档编号:6374270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11KB
《包身工》 2.docx
《《包身工》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身工》 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身工》2
《包身工》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
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
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
“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
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
1935年。
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
(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
《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
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 四、提问:
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
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
三个原因:
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
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
(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
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
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
“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
a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乱哄哄)
b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住的地方太狭窄)
c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
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
a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狼狈不堪)
b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
c“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
兴奋?
害怕?
冲动?
还是鲁莽?
正确答案应是:
害怕。
) d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
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
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
老师小结:
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
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
“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
老子给你医!
”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
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
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
21-23段是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掌握葬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品味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关于雨果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克伦威尔序言》是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剧本《艾尔那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缍在文坛上取代了古典主义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雨果一生创作甚丰,戏剧诗歌和小说均有涉及。
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及《悲惨世界》、《九三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二、关于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受但丁《神曲》的启发,他把这些作品总题为《人间喜剧》,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封建贵族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等。
主要作品有《幻灭》《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很复杂,一方面,他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
他在“七月革命”后加入反对党正统保皇党,却与这个反动保守党貌合神离;他政治上主张强有力的王权和宗教统治,以扼制情欲横流的风气,束缚人们的欲望;经济上主张发展中产阶级式商业,限制大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和不劳而获;感情上同情贵族,但现实主义的如实观察使他又写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他厌恶资产阶级的铜臭,但又秒得不写出这个阶级的胜利;共和党是他政治上死敌,但他在小说中,却歌颂了这个党。
现实使他改变了原来的偏见与同情,取得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写出了一部划时代的大作品。
只有了解巴尔扎克复杂而矛盾的世界观,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某些文句。
三、题解
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都也哀伤的言辞,去述说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
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是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整篇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思想感情:
悲壮、激越和无限景仰之情。
深邃哲理:
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
四、内容结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3—9段)
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
第三部分(10—结尾)
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意义。
基本思路:
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
悲壮——激越——景仰
五、简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以下方面评价
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
主题思想:
总括全文,这篇散文的主题,可以表述为:
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六、鉴赏要点
1、解读诗化的哲理性语言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精练警辟,饱含哲理,既诗化又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含蓄深沉的语句比比皆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
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说。
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武力造成社会巨大变动之后,精神统治者应运而生,他比武力统治者更能征服人类。
巴尔扎克就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他不属于这一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
伟大为自己建造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后人必将永远推崇他,尊敬他,纪念他。
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另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所谓“崇高的奥秘”,就是指人究竟为什么会死。
所谓“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这是把生命的终结看作一种天意。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意思就是人都是要死的,死神对什么人都不能完全自由,在基督看来,死后走进另一世界,切孝解脱了,完全自由了,是“伟大的自由”。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终结,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意思就是,巴尔扎克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价值将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仅仅才开始,他的价值是永恒的,他那不作品,不朽的思想,将给人类带来光明,巴尔扎克留下的作品将越来越显示他的生命的光辉。
2、几个难句的含义
①“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止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所谓“虚构”,就是统治者的神化,把统治者看作至高无上的救世主,不过是虚构。
巴尔扎克显示了思想价值和威力,人们崇拜的对象改变了,还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在人闪的心目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的历史。
③“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象,将现实撕破给人看,让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社会理想。
④“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句话是说,巴尔扎克异常勤奋,他享年仅仅51岁,却创作了91部小说,他的工作效率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
⑤“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统治者”指掌握政治管理国家的人。
作者把巴尔扎克评价为思想家,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作品,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资本主义必将代替封建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这给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这一点上,作者将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国家的统治者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目光敏锐的巴尔扎克的评价,也更是对思想深刻的巴尔扎克的赞美。
板书
解剖灵魂 批判现实 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
∣ ∣ ∣
∣ ∣ 举国哀悼
(人格) (影响)∣ 众目仰望
∣ 永垂不朽
(伟大的死亡) &nb
【教学目的】
理解:
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
说,一种文体。
)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憙唯陈言之务去。
”憘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②分层③概括层意
〖板书〗┌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②生译③分层④说层意
〖板书〗结果
┌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小结〗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3、背诵本段
4、抽查小测
解释加点的字:
耻学于师圣益圣从师师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
2、讲读三、四段
①译②读③析
第三段: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
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践……”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四段:
【板书】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
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3、总结
写作特点:
①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②语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
└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
4、讨论问题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
“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
儒家之道。
业:
六艺经传之业。
──与今不同。
5、完成习题。
6、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
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
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
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
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
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
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
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
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响的。
当他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因而他的创作和理论出就放射了动人的光辉。
韩愈的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
清代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共240多篇,而韩愈一人就选了24篇,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独占鳌头。
(其次为苏轼17篇;《史记》14篇;欧阳修13篇;柳宗元11篇。
)其重要作品除《师说》外,其余的简介于下:
《原毁》:
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
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丑恶淡薄,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严格而详尽)(宽容而简约)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尽,苛刻)(低廉寡少)
《杂说四》(《马说》):
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名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继晷补苴罅漏回狂澜于既倒含英咀华
舍屈聱牙动辄得咎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
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场丑态,令人啼笑皆非。
叙述用对比法,流畅而有气势。
苏轼很欣赏它,夸张地认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蓝田县丞厅壁记》实际是为“种学绩文”(勤学能文)的崔立之鸣不平,同时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还在许多书信里,为自己或朋友鸣不平,实际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诉和抗议。
《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文)记述许远、张巡、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包身工 包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