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637422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48KB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docx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 人间生活参考教案
发布者:
牛牛 创作者:
牛牛 来源:
原创 点击:
460 时间:
2007-09-2711:
22:
04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4课 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
1、 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 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 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 这些作品是否具有历史和文献价值。
■教具与学具
1、 教具:
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 学具:
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流程:
1、 导入:
教师展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唐代的作品《捣练图》,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
2、 学生分析并回答。
3、 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人间生活”。
4、 理解主题:
教师进一步分析作品《捣练图》,并且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比较详尽、准确地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从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妇女的发型、着装甚至人们的生活观念。
5、 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这幅作品,大致描绘出当时唐代妇女的头型、着装,并对形象进行一定的解释。
此活动可以分小组,有同学们讨论完成,最后请同学们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6、 教师总结:
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有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4页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材料。
◆注意: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内容?
② 画家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一幅描绘的生动而且细致入微的作品。
(深入的观察)。
③ 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7、 学生阅读、分析并回答问题。
8、 教师总结。
9、 活动:
让学生辨认教材中所列举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研究。
学生把研究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10、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
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同时代的作品(教材第34、35页)。
11、教师总结:
指明我们对此类作品一方面要研究它画面中出现的形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它产生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生活方式。
要求同学们课下按照这种方法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查阅的关于“活动建议一”的资料或者请一些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2、 教师展示乔托的作品《犹大之吻》以及拉斐尔的作品《阿尔巴圣母》,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 学生研究教材:
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36页关于文艺复兴以及拉斐尔作品的资料。
4、 教师总结,并且补充一些关于拉斐尔作品的特点,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5、 比较维米尔的作品《厨妇》与《阿尔巴圣母》:
教师展示并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主题;2、形象;3、形象出现的场景;4、所处时代以及其背景。
6、 学生研究教材:
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36页关于17世纪荷兰的资料。
7、 教师总结:
并且指明,维米尔的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感人的感觉。
◆注意:
教师提问:
① 如果你是这个画家,你会表现一些什么样的形象?
② 你会突出形象的哪些细节来塑造这一形象。
8、 学生思考。
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比如自己的母亲等等,让学生尽量要描述的详细一点。
9、 教师总结:
这些作品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形象的描绘,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其中的很多形象和细节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
10、学生研究教材:
阅读并分析教材第37页关于巴洛克艺术和罗可可艺术的材料。
◆注意: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些作品是为什么人服务的?
② 它们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与维米尔的作品所展示的场景一样吗?
③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两种艺术有什么共同点?
11、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
12、教师展示葛饰北斋的作品,请同学们与欧洲的作品进行比较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浮世绘的内容。
13、教师总结并补充一些关于浮世绘的图片和知识。
1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节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
这两个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第一个作品侧重于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一些美术作品了解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这个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实际上,关于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论述较多,学生只要能够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就可以找到。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市民文化发展比较迅速的时代,这主要由于当时城乡生活的繁荣,使群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对美术作品需求量大增的现象,并且还出现了职业画家。
这些画家为了满足市民百姓的需求,将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现象纳入到绘画的表现中,所以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教师在建议学生查资料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查阅历史资料,从而使他们大致清楚当时的生活状况;二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多的查阅一些当时的风俗画资料,直观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个活动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艺术家如何去表现在生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运用感悟式鉴赏,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
因为当美术作品去表现世俗生活的时候,就不像为“礼仪与教化”以及宗教的要求服务那样高高在上了,而是显得生动自然,充满了很多动人的情景。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了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艺术家把他们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的记录各种生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的生活,并理解促使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也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人物画产生的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2、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4、日本浮世绘所体现的独特视点。
在人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之后,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的美术创作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不过这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由于主使者以及社会观念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同而导致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
关于中国的人物画和风俗画的发展,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
因为这些作品不像魏晋时期的一些作品,主要是为了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而创作的,而是表现女性真实的生活场景。
不过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是宫廷女性的生活,而民间女性则并没有被关注。
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
但是这些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
而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往往根据需求者的口味,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这一长卷。
其它的诸如货郎土、牧牛图等等都是对普通人生活的表现。
而关于欧洲美术的世俗化发展,教材中主要列举了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的荷兰美术、巴洛克艺术以及18世纪的罗可可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表现世俗生活的比较典型的作品。
例如拉斐尔的作品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宗教题材的世俗化。
艺术家们改变了欧洲中世纪表现神灵和信徒的符号化处理方式,用一种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诠释宗教的题材。
而维米尔的作品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
华托的作品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无聊。
此外,日本的浮世绘也是表现世俗生活场景方面的一类重要的美术形式。
教材中主要向我们的展示了浮世绘画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遵循的独特视点,但是这个视点观察到的富士山有一种诙谐之感,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
教学建议
“人间生活”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比较有兴趣。
不过,教材中所讲述的作品主要都是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也同样会丧失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挖掘作品本身的新意,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
比如说通过唐代的作品中妇女的着装,我们可以了解唐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对女性的态度都是比较开放的。
并且这些服装的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
此外,宋代的美术作品,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的丰富性。
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美术作品传达给我们的重要信息。
因为欣赏美术作品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否则它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些色彩痕迹而已。
特别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其承载的信息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因为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绘画等形式去记录生活。
所以在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跟随艺术家的目光去体会当时那个时代的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理解: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了解这些方式以及一些美术作品,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吃透,并且尽量去查阅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过程游刃有余。
2、教学过程要紧扣“人间生活”这一主题,要围绕这一主题来组织材料,而不要过多地陷入到某一具体作品的讲述中。
因为这样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在看到同时代或者类似的作品的时候能够较好的理解它们。
3、教学过程要灵活生动,方法多样。
4、如果有可能的话,找一些资料片或者历史感比较强的影视剧播放给学生们看,这样有助于丰富他们对作品的认识。
本课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
第一个课时讲述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
第二个课时讲述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
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要互相衔接,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教学。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3课 心灵的慰籍
■教学目标
1、 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 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教具与学具
1、 教具:
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 学具:
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
作业纸设计
时代或地区 宗教观念 艺术形式 有代表性的作品 独特之处
中国 佛教 石窟 敦煌莫高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 鉴赏 第二 单元 第四 人间 生活 参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