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作业.docx
- 文档编号:637401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76KB
西方经济学作业.docx
《西方经济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作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作业
1.解释概念:
简单的市场经济模型、稀缺、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
简单的市场经济模型——简单的市场经济模型是市场经济体制构成和运行的一个模型。
在这个体制中,生产和消费等决策时由无数个微观决策主体—厂商和家庭自主作出的。
稀缺——稀缺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总是有限的。
稀缺不仅包括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也包括劳务和时间的有限性。
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外一种选择的收益,简言之,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的代价。
生产可能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一个社会在既定时间和既定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及其可能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组合。
它可以表达一个社会所面临的相关的经济问题:
资源的稀缺及由此形成的约束,资源用途的选择,资源运用的效率,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等。
2.西方经济学是如何定义经济学的?
答: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
3.解释概念:
微观经济、经济人、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
答:
微观经济——是着眼于研究微观个体经济行为以及这些经济行为的调节机制的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又被认为是研究市场价格机制的理论及个体经济的理论)。
经济人——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
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经济人是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经济人是理性人;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微观经济法归纳经济现象的一种基本方法。
微观经济法在认识各种经济行为、经济现象时、首先把这些行为视之为一种投入—产出的行为,把这些经济现象归结为一种投入—产出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
均衡分析方法是指一种方法,在设定什么事均衡状态或确定均衡状态的评判标准的前提下,分析影响均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探讨能否达到所要求的均衡,怎样才能达到所要求的均衡,指出达到均衡状态或保持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或必须满足的条件。
边际分析方法是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增量变化的分析,来确定资源(生产要素)配备的合理边界或当事人行为的合理边界,确定实现均衡所要求的数量标准或几何条件。
4.说明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的区别
答:
答:
(1)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偏好、预期等)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由于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单纯反映需求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的相关性,在几何图形上,它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之间的变化或移动
(2)需求变化也称需求水平的变化,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之外的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如前面所说的相关商品价格和供求的变化,消费者收入、偏好和预期的变化,这些因素或单独或共同出现变化,引起商品需求量的相应变化,这就是需求的变化(P44见图3-4)。
这种需求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于某种商品需求水平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即由这条需求曲线向另外一条需求曲线的变动,出现了新的需求曲线,显示了一种新的需求水平。
5.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并以此说明市场价格机制如何市场机制如何调节资源配置。
答:
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波动而形成的。
即均衡价格是市场上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这是一个价格自发决定的过程,通过供求-价格相互作用机制使资源配臵达到最优状态。
一、价格过高的情形。
价格过高,会刺激生产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但是却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数量,这样就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少于供给数量,造成供过于求。
供过于求会形成一种迫使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进而促使生产者减少该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把供给规模降至均衡的水平。
二、价格过低的情形。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过低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供给量则会减少,需求数量多于供给数量,造成供不应求。
这样会形成提高价格的推力,抑制需求而刺激供给,使供求趋向于均衡点。
总之,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以及价格的波动,最终会使一种商品的价格确定在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既没有供过于求,也没有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出清”。
所谓的均衡价格,就是能够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保持平衡的价格。
6.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分歧在哪里?
答: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是两种效用理论.它们之间的分歧来自于对效用是否可以度量及是否需要度量的不同认识。
它们依据自己的认识,各自对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作出了分析描述。
7.生产要素的最佳组成是如何确定?
答:
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所表示的那种组合,他可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出既定的产量,或者以既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量。
这样,对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确定就是成为对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的确定。
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把握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问题。
第一,把握对最大化产量和最小化成本的追求。
第二,确定最佳组合作要求的各个要素的投入数量及相应比例组合。
8.如何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
答:
生产者作为经济人,其行为根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生产者行为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或经营原则应当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MC,这一原则被称之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
可以这样分析:
第一种情况,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
因此,增加生产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对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二种情况,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这时,每减少一个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成本的减少大于为此所减少的收益。
因此,减少生产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缩小生产规模。
第三种情况,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时,生产者把可能获得的利润全部得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9.经济学家为什么推崇完全竞争市场?
答:
首先,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由于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他们无法形成对市场的垄断。
这样市场调节的力量就能够充分的得到发挥。
第二,竞争会刺激效率不断提高。
由于商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因此,生产者的竞争就只能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竞争的背后就是成本的竞争,这就促使生产者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产量。
因此,会激励效率不断的得到提高。
第三,消费者主权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一方面消费者关于商品和市场的充分知识;另一方面,生产者无法垄断市场,而只能展开价格竞争,形成降低成本和价格的压力。
这些都有利于消费者权益得到更为充分的实现。
第四,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竞争充分、信息通畅、流动自由,这些条件都有助于资源实现合理的流动和有效率的配置。
10.以劳动为例说明要素价格的决定。
答:
按照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厂商在提出对某种要素的需求时,要考虑这一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而边际成本则取决于要素的市场价格。
以劳动为例,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市场价格,即MFCL=PL
生产者在确定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时,必然考虑其边际生产力的大小。
边际生产力大,需求价格就高,而边际生产力小,则需求价格就低。
只要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高于其边际要素成本,即VMP=MRP>MFC,厂商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即增加对这种要素的需求,直至VMP=MRP=MFC为止。
由于VMP=MRP所反映的是厂商的要素需求价格,而MFC=PL所反映的则是要素的市场均衡价格,因此,厂商一种要素投入或需求的停止点,就是这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VMP=MRP=MFC=PL
横轴表示劳动的投入量,纵横表示劳动的价格,也表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劳动的市场均衡价格,这也就是劳动的编辑要素成本。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厂商根据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大小来确定其对要素需求量的大小,因此,这条曲线同时也就是厂商的要素的需求曲线
11.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答:
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求:
边际社会利益(MSB)必须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C);边际社会利益必须等于边际私人利益(MPB);边际社会成本必须等于边际私人成本(MPC)。
当仅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时,MSC 当仅存在消费的外部经济时,MSB>MPB=MPC=MSC这时,消费的商品量太少,以致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仅存在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时,MSC>MPC=P=MPB=MSB,这个经济生产的商品量太多,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仅存在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时,MSB 12.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选民喜欢什么样的投票原则? 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目前已有的选举制度中,没有一种是十分完美的,都不能使社会达到最为充分民主的最佳状态。 选举中的多数原则已经成为政治过程中的基本制度,人们所能够做的就是使其运行过程更为完善,尽可能地接近最佳民主状态。 13.如何改进公共产品的效率? 答: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产品。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生产部门。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一定强制性的特征。 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 改进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①形成更为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程序和机制,降低公共产品的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使纳税人降低负担,实现公共产品外部收益的最大。 ②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分离化,如把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部门或权力与具体实施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或权力分离,形成政策制定与监督部门与实际管理运营部门的相互制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效防止“搭便车”和“寻租”现象。 ③引入市场部门,即私人产品生产部门来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或代理公共产品的供给。 如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网络来发放社会保险金,就可以大大节约政府的人员、设施等方面的开支,有利于降低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成本,提高效率。 ④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 如既可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市场供给,可以允许私人部门进入,形成和推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提高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效率。 ⑤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因为这涉及到各个地方对人才、资本、对各种生产资源的吸引力问题。 如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维护经济秩序和实施法律的有效性,基础设施、城市共用系统的完备程度等,地方政府竞争会促使这些方面状况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 14.乘数作用的产生是怎么一个过程? 答: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用来分析投资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收入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初始投资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它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投资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 15.说明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答: 凯恩斯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理论框架包含如下要点: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取决于国民收入和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这两者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因此,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则会越来越大。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因此,国民收入的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 形成这种变动的原因在于投资的乘数作用。 (4)投资决定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 流动偏好是由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所引起的持有货币的要求。 流动偏好所引起货币需求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它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另一类是由投机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即货币的投机需求,它是利息率的函数。 (6)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和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投资者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很不稳定,是造成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7)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预期资本收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国民收入不能有效地转变为支出,不能形成足够的有效需求。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经常是在非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形成均衡。 (8)市场不能有效解决需求不足问题,政府必须安装程序需求管理,增加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从而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达到宏观经济的均衡。 16.宏观经济总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符合这一条的宏观经济均衡点是如何确定的? 答: 从收入、利息率两个主要变量入手,依次分析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和两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总均衡的条件。 IS-LM模型就是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总均衡模型。 整个宏观经济的总均衡,必须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把描述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与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结合在一起,分析这两方面均衡的共同实现,就构成IS---LM模型。 这一模型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实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均衡点,也即实现宏观经济总均衡的均衡点。 17.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形态? 可以选择的调节措施是什么? 答: 在IS—LM模型中,在产品市场主要失衡的表现形态分别有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在货币市场中失衡的状态分别有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 当产品供过于求,货币供过于求时,可以选择的调节措施是减少收入(产出),降低利率;当产品供过于求,货币供不应求时,可以选择的调节措施是减少收入(产出),提高利率;当产品供不应求,货币供不应求时,可以选择的调节措施是增加收入(产出),提高利率;;当产品供不应求,货币供过于求,可以选择的调节措施是增加收入(产出),降低利率。 18.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工具或手段? 答: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所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善和水平的经济政策。 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对保持宏观经济经济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但是,它并不足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还必须采取权衡的财政政策。 比较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当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有衰退迹象时,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而当有效需求过旺,经济有通货膨胀倾向时,政府要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倾向。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当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增加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增加总需求,起到扩张的作用。 当经济出现过热时,政府降低转移支付水平,对经济过热的起到抑制作用。 (3)改变税率。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降低税率,减少税收,给企业和居民多留一些可支配收入,有助于扩大总需求。 经济过热时,政府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 19.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或手段是什么? 货币政策就是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进行调节,影响利率水平,以调控宏观经济的的政策。 政府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三种: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政府在公开的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市场上可用于交易的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扩张或收缩经济的目标。 (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最低的准备金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政府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对外贷款的能力,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达到扩张或收缩经济的目的。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提高,提高了投资和消费能力,从而达到扩张经济的目的。 当经济过热时,政府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降低,降低了投资和消费能力,从而达到收缩经济的目的。 (3)调整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可以拿贴现来的商业票据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其贴现率称为再贴现率。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成本,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达到扩张和收缩经济的目的。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降低再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提高投资和消费能力,抑制经济衰退。 当经济过热时,政府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成本,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降低投资和消费能力,抑制经济过热。 20.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提出了什么假定? 答: 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的经济人假定作出了修正,对人的行为内涵作出了一些新的分析和假定。 归结起来是三点假定: 即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 1、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或者说经济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 同时,制度在塑造人们这种双重动机方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模型,认为,人的财富动机往往具有个人行为的偏好,而非财富动机则往往具有集体行为的偏好。 人们往往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 这种权衡的过程实际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的过程。 2、有限理性 阿罗认为,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为“既是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人是有意识的的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人的智力是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总不会做到尽善尽美。 由此推论,所有复杂的协议、契约、合同,乃至规则制度都是不完全的,或者说是有缺陷或漏洞的。 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是复杂的,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是从客观上来看;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即智力有限,这是从主观上来看的。 由此诺思作出两点推论: 第一,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知环境的能力。 第二,由于不确定性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使得每个人对环境反应的主观模型也不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别和制度规则上的差别。 这两点推论,第一点是说明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为有限理性的人们提供帮助。 而第二点则说明有限理性对制度设立的影响,会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造成制度上的差异。 3、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这是指人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意思是,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以便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或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可能会诱导出某些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如道德风险、寻租活动等。 21.产权明晰为什么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成本的论述表明,制度的运行是需要付出成本或费用的,科斯把它命名为“交易费用”,也可称为“交易成本”。 产权是人们所拥有的“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力”,“产权体现的主要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产权“所要决定的是存在的合法权利,而不是所有者拥有的合法权利。 ”产权明晰,就是一切权利的明确。 产权理论的核心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其实是一个定理组,包含了三个定理: 定理1: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使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定理2: 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所以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定理3: 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无论该产权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是私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或者私人都可以提高有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经济学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