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 文档编号:6372509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2.98KB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
教育学
1、教育:
广义上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卯学制)。
3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4、宋代以后,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5、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6、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各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7、中世纪欧洲教育的两大模式:
教会学校教育,骑士教育。
8、现代教育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9、苏格拉底与“问答法”:
一是苏格拉底讽刺二定义三助产术。
10、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理想国》。
1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学科的萌芽,夸是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12、法国卢梭与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作品《爱弥而》。
13、英国哲学家洛克与《白板说》。
14、德国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15、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1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1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决定教育的领导权二、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三、决定教育的目的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言论力量三、教育可以促进作用。
19、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二、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三、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人力资本理论。
21、简述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
网络教育一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二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区别:
一是形式不同,传统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的教育二是依据不同:
传统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三是从受教育者的年龄上。
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教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四是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而网教是跨时空的教育。
22、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2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有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情感,价值,理想成分。
24、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25、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6、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二、外铄论三、多因素相互论。
27、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顺序性规律,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跟据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教育应做到顺序渐进。
二、阶段性规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做好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不平衡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这一规律,教育抓住关键期。
四、互补性规律:
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个别差异性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在时间上,速度上,质量水平上存在差异,根据这一规律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和意义:
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29、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中的个体活动在影响人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0、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种不同层次: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1、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32、教育的目的是国家对受手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3、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34、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3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7、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发展性,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时期的人。
二、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三、完整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个性化。
38、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39、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三、人格素养。
40、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1、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2、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43、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4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45、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6、教学计划的构成主要是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过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安排课程表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原则。
49、教学任务包括:
一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是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三是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50、学生的学习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51、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5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查询;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53、教学的一般人物: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4、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55、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56、中我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57、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8、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知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包括: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9、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0、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61、贯彻因材施教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上教材。
63、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64、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6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基本方法: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循序渐进。
67、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6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诱导;做好讨论小结。
69、论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内容包括:
备教材、背学生、备教法2、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多环节中的中心环节3、作业的检查和批改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对上课的加深和巩固4、课外辅导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5、学生成绩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与考试是教学工作的反馈环节。
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制约。
70、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71、作业的检查与批改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五个固定:
固定学生数量、固定班级、固定时间、固定教师、固定内容。
74、班级授课制得优缺点:
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业;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
7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76、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77、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7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9、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8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8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德育评价法。
83、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问题。
8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85、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86、班集体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87、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8、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明确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性、民主性、放任性。
9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等。
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击毁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7、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等性4、差异性。
9、青年初期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检验性”向“理论性”转化,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10、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选)
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类群体。
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自我意识(知)二是自我体验(情)三是自我监控(意)。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搬进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6、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8、场独立与场依存: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实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9、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0、(选)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理智特征3、情绪特征4意志特征。
2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反应、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
其顺序是随意排列的,它们是范畴各不同的学习。
2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23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尝试—错误学习基本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
24、巴前洛夫,俄国著名的胜利学家和心理学家。
(选)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5、斯金纳,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学习是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造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惩罚、消退。
26、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控制结构。
27、德国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心理学家。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领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的构造完形。
28、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集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9、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的需要及学习的内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得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0、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1、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按其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32、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3、成熟动机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
34、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三维度因素成就动机归因模式表。
35、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36、学习动机的主要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7、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的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人物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越困难,最佳及其水平越低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罚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地方面均是有力的。
38、简述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作用有哪些?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中。
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9、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
40、根据前一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在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在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1、根据前一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2、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43、形式训练说以为心理功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功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发生的。
44、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
桑代克经过训练的某一功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迁移是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45、关系转换理论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学家学习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
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46、经验类化理论代表人物:
贾德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7、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学家奥苏泊尔以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4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49、促进迁移的教学:
1、将选教材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
51、由于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除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得问题。
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