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通病治理总结.docx
- 文档编号:6370156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18KB
砼通病治理总结.docx
《砼通病治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砼通病治理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砼通病治理总结
目录
一、治理工作目标2
二、治理范围和主要内容2
2.1治理范围2
2.2主要治理内容2
2.2.1管理通病2
2.2.2施工工艺通病3
2.2.3实体质量通病3
三、治理实施阶段3
3.1第一阶段(2012年1-3月)3
3.2方案实施阶段(2012年4-6月)3
3.3总结阶段(2012年07月)4
四、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4
4.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4
4.2强化体系,执行到位4
4.3科学组织,精细管理4
4.4精益求精,重在落实4
五、质量通病治理成果5
5.1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防治6
5.1.1蜂窝6
5.1.2麻面7
5.1.3空洞7
5.1.4露筋8
5.1.5缝隙、夹层8
5.1.6缺棱掉角9
5.1.7外形偏差(胀模、跑模)、表面不平整9
5.1.8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措施10
六、总结10
引桥混凝土通病治理活动总结
混凝土质量通病是影响桥梁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是制约结构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
为加强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TJSG-2标段内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根据大桥指挥部和总监办的文件精神,二标段项目部引桥段根据制定的活动实施方案,于2012年1月—7月在二标段引桥项目范围内开展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
在开展混凝土通病治理活动的半年中,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TJSG-2标段项目部通过混凝土通病治理活动,促进了规范化及精细化施工,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
为总结活动取得的经验,更好地开展好下一步的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工作,现对半年内的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经验进行总结。
一、治理工作目标
通过通病治理,提升管理人员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规范施工人员质量行为,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能力,针对本工程位于中朝边界的特点,全面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美观性,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安全、可靠,力争使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治理范围和主要内容
2.1治理范围
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TJSG-2标段引桥段桩基、承台、墩身混凝土工程。
2.2主要治理内容
2.2.1管理通病
1)质量责任制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质量责任划分未覆盖到所有施工内容;部分关键工序质量责任人未落实;质量责任奖惩不落实;部分参建人员缺乏培训,质量责任意识薄弱。
2)设计管理不到位:
施工图审查不够细致;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设计变更手续办理不及时。
3)试验检测及管理工作不规范:
原材料和实体质量技术指标内容未检、漏检或检测频率不足;检测设备或仪器不满足试验要求;试验检测适用标准错误;试验台帐建立不完善或台帐不能与报告相符;标养室设施、试块养护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委托试验管理不规范;试验人员数量、资质不能满足规定要求;试验检测原始资料记录、签认不规范;混凝土施工控制、保证资料可追溯性差。
4)合同有关质量条款履约不到位:
主要管理、技术人员变更手续不完善;变更后的人员数量、资质、职称低于合同规定;主要管理、技术人员不能保持相对稳定;专业人员持证率、培训率不能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分包未经建设单位批准、劳务分包未经监理批准;施工组织设计审批手续不全;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5)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处理不规范:
对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到位;整改结果不够明确,未附相应证明资料;出现质量事故未及时按规定报告和处理。
2.2.2施工工艺通病
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不严:
外加剂检测不到位;雨季施工未增加砂、石材料含水率检测频率,施工配合比未及时予以调整;未经批准随意改变配合比。
2)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不规范:
计量不准确,生产记录不全;现场塌落度检测频率不足;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分层厚度过大,钢筋密集区振捣不到位;养护未覆盖或覆盖不到位,不能及时规范养护;冬季、雨季、高温施工时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质量控制措施不力,缺少同条件养护试块;钢筋定位控制不足;保护层垫块制作工艺落后,浇筑前出现变位偏差。
3)桩基声测管压浆不及时,不密实。
4)钢筋加工、制作和安装不规范,焊接不标准,间距控制不严。
5)新旧混凝土接触面凿毛处理不到位,接茬效果不好。
6)部分部位支模工艺简单粗糙,模板接缝处理不当,模板支撑数量不够、强度不足。
7)空心段墩身底模处理简单,浇注混凝土前清理不干净。
8)保护层垫块强度不足、间距太大或绑扎不紧;钢筋绑扎不紧或焊接不好,造成保护层厚度不足。
2.2.3实体质量通病
1)质量技术指标合格率低:
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钢筋布设偏差超标;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差大。
2)混凝土外观质量存在缺陷:
蜂窝、麻面、孔洞、露筋、强度不够;外观色差大,轮廓线不顺滑,有歪斜、错台、边角破损。
3)原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
原材料堆放场地未硬化,砂、石材料混堆或杂质过多;钢材、水泥保管措施不到位,造成钢材锈蚀、水泥变质。
三、治理实施阶段
3.1第一阶段(2012年1-3月)
治理目标:
杜绝不达标混凝土,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达到质量责任制明确到位,试验检测规范及管理到位,标准化、规范化施工组织到位,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规范。
治理重点是:
施工人员的质量培训、技术交底;原材料检测的频率;钢筋构件的制作安装;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质量控制。
3.2方案实施阶段(2012年4-6月)
引桥承台、墩身、桩基混凝土的施工。
治理目标:
规范施工工艺,实现精细化管理,达到混凝土构件“内实外秀”。
治理重点:
混凝土配合比不能严格把关;对质量问题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到位;未经批准随意改变配合比;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蜂窝、麻面、孔洞、漏筋、强度不够;外观色差大,轮廓线不顺直,歪斜、错台、缺棱掉角;模板不标准,变形等。
3.3总结阶段(2012年07月)
1)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并将总结情况报送项目部,总监办、指挥部
2)进一步总结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经验,总结成熟的工艺、工法,编制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作业指导书,在引桥范围加以推广,形成长效机制。
3)对在治理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班组、个人进行表彰。
四、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4.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本标段成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活动组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和技术工法,并通过会议、座谈会及组织参观等形式推广典型示范工程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形成长效机制。
组 长:
周明生
副组长:
刘平安游贤旭孙永旺
成员:
魏春来史卫纪曙任吴林松李文张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部,项目部将把该项活动作为日常监督检查和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工程部将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并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同时项目部将不定期组织召开各施工队伍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推广成熟工艺和工法。
4.2强化体系,执行到位
项目部统一协调,形成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联动机制,与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及时组织完成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通病调查、分析等各项工作,科学制度和部署专项质量措施。
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单位加强信息沟通,整合管理、技术资料、群策群力,保证项目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4.3科学组织,精细管理
1)层层落实责任人,每个单位、分部、分项工程都明确了责任人。
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度,上道工序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不留质量隐患。
2)组织项目部及施工班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的学习。
进行三级技术交底,提高具体施工人员治理质量通病的意识和技能。
3)加强对原材料、模板制作安装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4)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5)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和场地和混凝土浇筑现场的规范化管理。
4.4精益求精,重在落实
1)确保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项目部切实加强对钢材、水泥、集料等进行检验。
所有原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杜绝边检验边使用以及未检验就使用的违规现象,检验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存放、保管和使用。
不使用锈蚀严重的钢材,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项目部立即对其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2)严格控制配合比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雨天施工适当增加对骨料含水量的测定次数并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各施工班组。
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拌和均匀,防止离析。
3)确保施工工艺规范
模板制作质量符合要求,安装须牢固,施工过程中设专人按时检查支撑、模板有无变形和位移。
钢筋加工与安装按规范要求,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
振捣按规范要求,合理控制浇筑厚度,避免过振和漏振;加强混凝土保湿养护,养护时间按照规范要求控制。
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垫块的材料和形状科学合理,易于施工控制,视结构部位特点合理布置保护层垫块,主筋布置适当加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变位。
4)重点加强大体积混凝土和冬季、高温、雨季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
混凝土浇筑前做好周密安排,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加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
冬季、高温、雨季混凝土现场施工密切关注施工环境,做好环境条件下的养护,检查试件强度以指导施工。
5)及时开展实体工程质量检测
加强混凝土强度指标的无损检测,在每一混凝土构件达到龄期后进行回弹法强度简易普查,尤其注重对现浇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查,发现异常认真核查处理到位,并做好相应检测记录,使整体混凝土构件强度得到保证。
6)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
深入落实层层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把通病治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到施工一线,同时,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针对性岗位业务培训,使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施工工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能力,务实通病治理基础工作。
同时依托典型示范工程,探索和总结质量管理经验,组织交流与推广,以点带面,每个月对各施工班组进行综合评定,实行奖惩制度,组织各施工班组负责人及技术员对优秀班组参观,学习其施工经验,推进质量通病治理工作上台阶,使质量通病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五、质量通病治理成果
序号
内容
采取的具体措施
取得的成效
1
规范试验检测工作
完成实验室资质的备案,加强试验人员考核培训,收集并学习各种试验规范
各项实验检测、备案程序均符合要求
2
混凝土施工管理工作
加强原材料和工序管理,总结学习混凝土施工经验,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
管理到位,各项混凝土施工进展顺利,质量良好
3
原材料质量控制
加强对原材料的试验检测和使用审批力度,严把原材质量关
各项原材料均经试验检测合格,符合规范要求
4
钢筋绑扎及安装
调选熟练的技术工人,进行专项技术交底,按规范要求设计垫块,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加强检测频率
钢筋保护层厚度经检测符合规范要求
5
施工配合比计量控制
建立配合比管理台账,配备现场试验技术人员严控施工配合比计量,每天的施工配合比由试验室搅拌站
对配合比计量进行科学管理,未出现因配合比控制不当导致的混凝土质量事故
6
规范浇筑顺序和振捣控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浇筑、振捣方案、及时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好混凝土浇筑振捣顺序
施工中未出现混凝土浇筑、振捣顺序不当导致的混凝土质量事故
7
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控制
加强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搅拌控制,确保搅拌均匀,提高混凝土均质性
从多次实验结果来看,多离散性的控制取得一定的成效,试件强度离散性越来越小
8
保护层厚度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施工,并采用保护层厚度检测仪进行抽检
经检查钢筋工程保护层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9
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
加强混凝土配合比、搅拌、振捣控制,总结相应施工经验,制定预防与补救措施
混凝土总体施工质量良好
5.1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防治
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按其产生的原因基本分为两类:
一是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工艺不妥产生的外观质量问题;另一种是由于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外观质量问题。
5.1.1蜂窝
1)现象:
混凝土结构物表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3)防治的措施
①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②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5.1.2麻面
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产生的原因
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③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
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④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⑤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防治的措施
①低温施工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²以上强度;
②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缝隙,应用海绵条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出气泡为止;
③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的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5.1.3空洞
1)现象
混凝土结构物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②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空洞;
③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防治的措施
①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空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②将空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5.1.4露筋
1)现象
主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物表面。
2)产生的原因
①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②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④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⑤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3)防治的措
①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②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
2或1:
2.5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1.5缝隙、夹层
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2)产生的原因
①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②施工缝处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③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④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3)防治的措施
①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的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②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5.1.6缺棱掉角
1)现象
结构物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②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③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④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3)防治措施
①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洒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²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时,防止撞击棱角。
②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5.1.7外形偏差(胀模、跑模)、表面不平整
1)现象
①混凝土结构物存在外形偏差、表面平整超过允许偏差值;
②混凝土结构物表面凹凸不平,甚至有凹陷、脚印等。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②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③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④配合比不准确、搅拌不透彻,造成水泥砂浆分布不匀,砂浆集中处收缩后出现凹陷不平;
⑤模板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造成混凝土施工时在混凝土侧压力或者过振等因素影响下产生变形。
3)防治措施
①混凝土搅拌必须达到3个基本要求:
计量准确、搅拌透彻、坍落度稳定。
②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洒水养护;
③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
④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²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物上走动。
5.1.8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措施
1)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行全程控制
①事前控制,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保护层用垫块使用前应根据垫块的类型、规格、布设间距及布设允许偏差等要求,制定较为详细的计算布设方案,计算方案应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
②事中控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要素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荷载的增加以及施工人员的连续作业,容易形成脚踏钢筋变形、模板松动、上部受力筋保护层变大等一系列问题。
要做好保护层的事中控制,重点就要做到规范操作,特别是在浇筑与振捣过程中,更要重视规范操作。
钢筋绑扎时位置一般没有问题,但在浇筑时易因人踩和工器具重压而变形,导致支撑钢筋的支架被踩倒,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形或下沉,保护层的厚度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并设专人经常检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③事后控制们做好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验
在混凝土初凝后不久,采用局部钻孔检查及开剥的办法来检查钢筋保护层,这个时候的费用较低且对下道工序没有影响。
对于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的验收,按照对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的规定,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验结果判为合格;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大于或等于80%时,可再抽取相同数量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数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验结果仍判为合格。
否则,检验不合格。
2)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素质
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管理层认识,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能够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进行施工。
建立和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保护层的管理制度。
各工序开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工作,严格按规范操作、检查、验收。
认真、及时的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重点是现场技术人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
筋保护层的检查,并坚持复验制度。
⑤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责任心的培养教育和对一线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
六、总结
通过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我标段查出了很多问题,都一一进行了整改,如原材料的控制:
从进料开始优化料源,选用正规厂家,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
现场试验检测:
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合格的一律废弃。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
通过对保护层制定合理方案,制定保护层质量控制及现场管理制度,加强检测频率保证了保护层的合格点率达到规范要求。
人员培训、技术交底:
对所有施工人员做了统一培训,普及了多种施工工艺,避免在交叉作业中出现的搭配不当,施工不合理的现象。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我标混凝土工程质量无论是从实体还是到外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常见的质量通病基本得到克服。
但现场施工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的问题反复出现,如:
使用钢模板浇筑的混凝土某些部位仍出现局部气泡、色差现象。
我们将在今后的施工中进一步细化措施吗,抓好精细管理,不断完善和提高混凝土质量,整治工作常抓不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病 治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