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docx
- 文档编号:6369130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1.09MB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docx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1课标要求:
﹙1﹚了解电路,电流,电压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试验现象,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物理规律.
﹙2﹚学会连接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方法.
﹙3﹚了解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电流的通路,开路,短路,能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重点难点
﹙1﹚电路的知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知识.
﹙2﹚串并联电路的试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由假设猜想到制定设计试验探究的能力.
3教材分析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电是什么,主要包括电与我们的生活,两种电荷,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加油站等栏目介绍了摩擦起电,静电感应,验电器等知识.第二节,让电灯发光,主要包括电路的组成,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图等三小节,主要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构成,电流的形成,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常用电路元件及符号和电路图.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第四节,科学探究: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主要介绍了电流的概念,用电流表册电流,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第五节,测量电压,主要内容包括电压的概念,用电压表测电压,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知识等.
4教法学法指导
本章安排了6个试验探究,主要是想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试验,收集记录试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试验和在试验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试验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试验探究,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课时安排
新授课5课时复习检测1课时共计6课时
第一节电是什么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1课时
(2)重点.难点:
从实验探索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有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臬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是难点。
(3)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个部分:
电与我们的生活、两种电荷。
首先,让学生知道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学习、生活及高新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正面列举一些电的重要应用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上图,加深学生对民和我们的生活的认识。
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和相互作用规律时,要注意实验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荷只有两种时,要注意逻辑关系。
在该实验中,教师要巧妙的点拨,先让学生猜想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然后按照书上控究计划和实验的进程,进行探究,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归纳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通过“信息窗”介绍磨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验电器”的教学中,教师要展示实物并让学生观察,介绍各部分的名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讲座让学生认识验电器的制造原理和用途。
(4)课标要求:
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5)措施与建议:
关于“电与我们的生活”教学,建议让学生想像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将会臬?
这对激发学性的举、求知欲是有益的。
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和相互作用规律时,建议由学生文具盒内、身边的器材来进行探究,这样接近了物理学与学生的、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从生活走向了物理。
让学经历物理探索的全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再通过“迷你实验室”加深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验电器”的教学中,可以补充验电器检验物体带电性质的实验。
课时教案
``````````````````````````````第一节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
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
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
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板书课题: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积极思考回答
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一、磨擦起电
(1)提出问题:
电是什么?
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
(2)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磨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
一些物体被磨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磨擦起电现象吗?
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思考回答
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
自然界中有几咱电荷?
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磨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
被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民荷不同。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茶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磨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磨擦起民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三、验电器:
(1)提出问题:
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
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
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猜想
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思考
讨论、思考、回答
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注重实验操作的效果
?
求目标,让学生小结
依据目标小结
可以投投影目标
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64-P65开放性作业。
完成练习,反馈矫正
作业: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
(一) 二、实验探究
(二) 验电器
1、磨擦起电 1、两种电荷:
正电荷 1、原理
2物体带电 负电荷 2、构造
2、电荷间作用规律 3、使用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1、正确理解物体带电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在初中物理中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磨擦起电和接触带电等。
用磨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磨擦起电。
磨擦起电的特点是:
(1)被磨擦的两个物体一般都是绝缘体,磨擦前都不带电;(2)磨擦后两个物体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把一个带电体与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不带电体也带上了电荷的现象叫
接触带电。
例如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验电器也带上了负电荷。
接触带电的特点是:
(1)不带电体总是带上和带电体相同的电荷;(2)接触前后,电荷总量守恒,即接触前带电体的电量应等于接触后两个物体所带的电量之和。
物体带电后,电荷 并不是均匀分布在物体表面上,表面越尖锐的地方分布的电荷越多。
如果两个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完全相同,一个带10C正荷电,一个不带电,接触后电荷就平均分配,每个物体都带上了5C的正电荷。
根据下列现象之一可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有电荷:
(1)是否能吸引轻小物体;(2)是否能使验电器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3)有时带电体能使试电笔的氖管发光。
不论是磨擦起电或是接触带电,带电的实质都是电荷转移,并非创造了电。
在磨擦的过程中,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2、带电体为什么能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体的周围存在电场,使轻小物体在靠近它的一端出现异种电荷,在远离它的一端出现等量的同种电荷。
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带电体对较近的异种电荷的吸引力大于对较远的同种电荷的排斥力。
所以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构成轻小物体的性质不同,它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情况也不同。
如果轻小物体是导体,导体中的自由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向与电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导体在靠近带电体的一面出现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远的一端出现与带电体同种的电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如果轻小物体是电介质(即绝缘体)电介质里的每个分子都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并且正、负电荷结合得比较紧密,处于束缚状态,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一般来说,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并不集中于一点。
但分子的全部电荷与一个位于某一位置的负电荷相当,此位置叫做这个分子的负电荷的“重心”。
因此,分子的全部正电荷也有一个“重心”,有的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这类分子叫无极分子;有的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类分子叫做有极分子。
这种相距很近的相互联系的一对等值异号的电荷叫做“电偶极子”。
无极分子在受到外电场的作用时,分子的正电荷“重心”向电场方向移动,负电荷“重心”逆着电场的方向移动。
从整块电介质来看,在外电场作用下,由于每个分子都变成了解电偶极子,因此在电介质跟外电场垂直的两个表面上就出现了等量的正、负电荷(图074)。
这种电荷不能离开电介质,叫做束缚电荷。
有极分子在受到外电场的作用时,每个分子的电偶极子都要受到力矩的作用,使它转向外电场的方向(由于还有分子的热运动,这种转向是不完全的)。
从整块电介质来看,在电介质跟外电场垂直的两个表面上也出现了等量的正、负电荷(图075)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的表面上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叫作电介质的极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来,两种电介质的极化过程不同,但宏观的效果是一样的。
3、现代静电技术
静电技术包括静电应用和防止静电危害两个方面。
静电应用技术现已广泛用于节能、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快速传递信息等方面,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静电除尘,它能有效的捕集空气中料径在十微米以下的尘埃。
静电除尘与其他除尘技术比较,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能回收有用物质,易于维修管理。
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力使带电墨粉(或墨滴)按照原件的文字或图像粘附在纸上;采用三种基色可以进行彩色静电复印。
静电涂漆和敷粉是将涂料带电喷出,使它们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射到工件上。
同喷枪涂漆相比,它可以节约涂料,减轻污染,降低成本。
静电分选主要用于先矿,它利用电性能不同的介质颗料在电场中带有不同的静电力来选矿物。
静电纺纱和植绒是利用静电力操纵带电的纤维实现的。
静电危害起因于静电力和静电火花放电。
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
防灾措施一般多是降低流速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
第一节电是什么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学习“电”的初步知识,了解物体带电、磨擦起电、电荷种类、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
学习中应多联系实际,多动手做实验,注重与别人合作。
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了推理法。
1、
知识网络总结
方法:
摩擦起电
物体带电
性质:
吸引轻小物体
电是什么电荷种类:
正法负电荷
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构造:
验电器
使用:
2、推理法
在两种电荷得出的过程中运用了推理法。
两根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排斥
两根用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排斥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吸引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后来人们做了大量实验,凡是跟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排斥;凡是跟丝绸磨擦过的玻璃互相吸引的,必定跟随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排斥,由此可得出自然界中中存在两种电荷。
释疑解难:
1、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物华是否带电,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判断。
一是根据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是根据验电器来辨别。
如果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物体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如果把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箔片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2、两个小球互相吸引,则能否判定两个小球带有异种电荷?
若两个带电小球互相吸引,则判定两个小球带有异种电荷。
若两个小球互相吸引,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前面所说的带异种电荷;别一种情况是一个小球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自我检测:
1、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
2、有A、B、C、D、E、F六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076所示,则其中一定带电的是,一定不带电的是,不能确定的是。
答案:
1、磨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 2、BCF,DE,A
3、C
交流园地:
课外空间:
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
避雷针的发时,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
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
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
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炎“天雷”,云团与地面间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
2、巧防静电污染
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
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磨擦都会产生静电。
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
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
如何消除静电呢?
以下方法不妨试试。
(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
(2)卧室里不摆放电视机。
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m距离。
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
(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科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
(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帖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
(6)赤足(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机会)。
3、第一个研究雷电的人——富兰克林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1706~1790),小时候只上过两年学。
他的成功,完全是刻苦自学的结果。
1752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带着一只储电莱顿瓶来到野外,使风筝升到空中,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的末端。
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一段风筝线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
富兰克林觉得手中有麻木的感觉,他把手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电火花。
富兰克林惊叫起来:
“我受电击了!
闪电就是电!
”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证实了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电火花或磨擦产生的电的统一性。
这一著名“风筝实验”当时震动了全世界。
以卓越的实验才能为基础,富兰克林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了许多专门名词,像正电、负电、充电、放电……….已成为世界通用词汇。
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4、验证磨擦起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小实验
将泡沫塑料搓成两个小球,用涤纶线把它们穿起来,挂在支架上,如图077所示,将塑料笔杆在头发上磨擦几下,然后去靠近小球,小球将被吸引。
当两球与笔杆接触后,立即被笔杆推开,而且互相排斥。
此时将带电的笔杆在两球中穿梭往返,小球会自动“让道”。
小球间距时远晚近,悬线间的夹角时大时小,很有趣。
5、自制验电器:
照图078那样,把塑料笔杆插在座子上,(座子可以用橡皮泥或泥土来做),在笔杆上缠一段金属丝,金属丝的左端挂一条对折的金属箔(可以用包纸烟的金属箔做成,)金属丝的右端绕成环状,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验电器。
当带电物体接触右边的金属环时,左边的金属箔就张开,为什么?
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验电器,并且用它检查跟头发磨擦过的塑料梳子带不带电。
6、组织学生查阅材料
(1)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2)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
(3)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
(4)通过梳头发、脱尼龙衣服体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讨论生活中巧除静电污染的方法。
7、我国古代静电知识
(1)、磨擦起电
关于绝缘体经过磨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
西汉末年(约公元20年前后),《春秋纬》中记载道:
“(王毒,打不出此字)瑁吸(无此字,)”。
意思是说,经过磨擦的玳瑁能够吸引较小物体。
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
“琥珀,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
意思是说,经过人手的磨擦容易吸引芥籽的,才是真琥珀。
他已知道以是否具有明显的静电性质作为鉴别真假琥珀的标准,这是静电知识的实际应用。
西晋张华著的《博物志》中记载了梳头、着衣时的磨擦起电现象。
他在书中写道:
“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早的关于电致发光的记载。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中记载道:
猫“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若火星。
”意思是说,在黑暗中逆着黑猫身上的毛磨擦,可以看到火星。
明代都邛在《三余赘笔》中记载道:
“吴绫为裳,暗室中力持,以手摩之良久,火星直出。
”这些关于丝绸和毛皮磨擦起电现象的观察和记述,比西方的同样发现要早一千多年。
(2)对雷电的认识
雷电和尖端放电都是大气电光现象。
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的记载述也是很早很丰富的。
早在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已有“雷”字。
在稍晚的西周,在青铜器上已出现“电”字。
在汉朝以前的古书中,关节于雷电曾有较多的记载,例如,王充在《论衡》中有“云至则雷电击”的记载。
关于雷电的成因,中国古代的人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道:
“阴阳相簿为雷,激扬为电。
”即认为,雷电是阴阳两种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王充也曾用类似的观点解释雷电的成因。
他在《论衡》中记载道:
“夫雷之发动,一气一声也。
”“阴阳分争,则相校轸。
”“所相校轸分裂,则隆隆之声,校轸之音也”。
王充还认为,“雷者,火也”(同上)他举出五个例证说明雷电就是火,并用以驳斥雷电是“天公发怒”的迷信之说。
王充对雷电成因的这种见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它比富兰克林所得的雷是不同云块间的一种火花放电现象的科学结论和电是一种特殊的“流质”的假说大约早一千多年。
从雷电对物质作用的观察中,中国古代实际上已引伸出从导电效果可以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例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
其堂之西屋,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苑然,墙壁窗纸皆黔。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不曾焦灼。
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
”沈括通过雷电对金属和非金属作用的不同效果,描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3)、尖端放电
关于尖端放电现象,早在西汉末年《汉书》中就有“矛端生火”的记载,实际是在长矛的尖端因放电产生了光亮。
《光绪嘉兴府志》记载:
“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三十日,夜,东塔放金光,若流星四散。
”这是古代建筑物尖端上放电的情况。
8、两种电荷的发现
1728年,英国的斯蒂芬.格雷发现受磨擦而带电的玻璃管,可以把它所带的电传到玻璃管的木塞上,再用末端有骨制小球的棍子插入塞子,小球也可以带电,从而了解到磨擦之外还可以有其他方法使物体带电。
他还根据朋友的建议,使站在树脂板上的小孩带上电,这样,他不仅发明了绝缘台,而且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进一步研究,把物体分为“木质上带电的物体”和“非电性物体”。
实际上前者是指绝缘体,后者是指导体。
而绝缘体和“导体”这两个术语,则是牛津的物理学教授德萨古利斯于1740年提出的。
格雷曾做过一个轰动一时的电“透过”玻璃的实验:
在玻璃罩内的木台上安装一根羽毛,把带电体移近玻璃罩,并来回移动,结果罩内的羽毛也移动起来。
法国物理学家杜菲在格雷的工作的影响下,做了类似的实验。
他让助手把自己用绝缘丝绳悬吊在天花板上,使自己的身上带电。
当助手靠近他时,杜菲突然感到针刺般的电击,并有噼噼啪啪的响声和闪现的火花,从而证明人体这种“非电怕物体”也可以带电。
为了对电现象作深入一步的研究,杜菲对吉尔伯特首先制作的验器作了改进。
他用金属箔代替金属细棒,首先将磨擦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使金属箔带电,然后通过磨擦树脂棒使之带电。
他设想将树脂棒接近验电器,将排斥金属箔。
但出乎他的意料,当用带电的树脂棒接近验电器时,金属棒反而被吸引。
他把实验观察到现象作了一个总结,发表在巴黎的一家学报上,他写道:
“存在着两实质上不同的带电形式,其中的一种我称为玻璃型的,另一种称为树脂型。
第一种电在玻璃、宝石、毛发和其他物体上出现,而另一种电表现在琥珀、生漆、丝绸等物体上,这两种电的特殊标志是,同种电相排斥,而异种电相吸引。
”
1757年,瑞典的维尔克通过实验证明了两种物体经过磨擦能带上两种电荷包,他排出了一个物质系列,其中每一种物质与后一项物质磨擦时就带上了正电,与前一面物质磨擦时则带了负电。
他的系列是,玻璃、棉、木材、假漆、金属、硫磺等。
这个系列到了19世纪又被法拉第等人所发展。
这就纠正了杜菲所说的一种物质只能带上一种电性的结论。
第二节让电灯发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简单电路,并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和学会画电路图。
在科学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十三 了解 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