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验指导书.docx
- 文档编号:635530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197.44KB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docx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实验指导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资源与环境学校
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的观察与认识
一、目的与意义
矿物是存在于地壳中在地质作用所形成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是构成地貌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的矿物组成、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因此,认识主要岩石和造岩矿物,掌握岩石和矿物形态与物理性质,对学习土壤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造岩矿物的认识
(一)形态
矿物形态除表面为一定几何外形的单独体外,还常常聚集成各种形状的集合体,常见的有下列形态。
柱状—由许多细长晶体,组成平行排列者,如角闪石。
板状—形状似板,如透明石膏、斜长石。
片状—可以剥离成极薄的片体,如云母。
粒状—大小略等及具有一定规律的晶粒集合在一起,如橄揽石、黄铁矿。
块状—结晶或不结晶的矿物,成不定形的块体,如结晶的块状石英,非结晶的蛋白石。
土状—细小均匀的粉末状集合体,如高岭石。
纤维状—晶体细小,纤细平行排列,如石棉。
鲕状—似鱼卵状的园形小颗粒集合体,如赤铁矿。
豆状—集合体成园形或椭圆形大小似豆者。
如赤铁矿。
(二)颜色
矿物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颜色,矿物的颜色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一般地说,颜色是光的反射现象。
如孔雀石为绿色,是因孔雀石吸收绿色以外的色光而独将绿色反射所致。
矿物的颜色,根据其发生的物质基础不同,可以有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中,具有的色素表现出来的颜色,如石英的白色。
他色——矿物因为含有外来的带色素的杂质而产生的颜色,如无色透明的石英(水晶)因锰的混入而被染成紫色,即是他色。
假色——矿物内部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由于氧化膜的干涉效应而产生的颜色。
(三)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
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擦划,(必须注意矿物硬度小于瓷扳)所留在瓷板上的颜色即为条痕。
条痕对有色矿物有鉴定意义。
(四)光泽
矿物表面对入射光线的反射能力称光泽。
按其表现可分为:
金属光泽——如黄铁矿
半金屑光泽——如赤铁矿
非金屑光泽——玻璃光泽:
如石英晶面
油脂光泽:
如石英断口面
丝绢光泽:
如石棉
珍珠光泽:
如白云母
土状光泽:
如高岭石
(五)硬度
矿物抵抗磨擦或刻划的能力。
决定硬度时,常常用二个矿物相对刻划的方法即得出其相对硬度。
表示硬度的大小,以摩氏硬度计的十种矿物作标准,从滑石到金刚石依次定为十个等级,其排列次序是:
代表矿物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在野外可用指甲(硬度2-2.5)、回形针(3)、玻璃(5)、小刀(5-5.5)、钢锉(6-7)代替标准硬度计。
(六)解理
矿物受击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矿物破裂时呈现有规则的平面称为解理面,按其裂开的难易、解理面之厚薄、大小及平整光滑程度,一般可有下列等级。
极完全解理——解理面极平滑,可以裂开成薄片状,如云母。
完全解理——解理面平滑不易发生断口,往往可沿解理面裂开成小块,其外形仍与原来的晶形相似,如方解石的菱面体小块。
中等解理——在矿物碎块上,既可看到解理面,又可看到断口。
如长石、角闪石。
不完全解理——在矿物的碎块上,很难看到明显的解理面,大部分为断口,如灰磷石。
无解理——矿物碎块中除晶面外,找不到其他光滑的面,如石英。
必须指出,在同一矿物上可以有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几向解理出现。
例如云母具有一向极完全解理;长石、辉石具有二向完全解理;方解石具有三向完全解理等。
(七)断口
矿物受击后,产生不规则的破裂面,称为断口。
在解理不发达以及非结晶矿物受击后,容易发生断口。
其形状有:
贝壳状(如石英的断口)、参差状(如自然铜)、平坦状(如磁铁矿)等。
同一矿物,解理与断口的性质表现出互为消长的关系,如极完全解理的云母,则不易见到断口。
(八)盐酸反应
含有碳酸盐的矿物,加盐酸会放出气泡,其反应式:
CaCO3+2HCl——→CaCl2+C02↑+H2O
根据与10%的盐酸发生反应时放出气泡的多少,可分四级:
低——徐徐的放出细小气泡中——明显起泡
高——强烈起泡。
极高——剧烈起泡,呈沸腾状
(九)根据表1所列项目,认识各种矿物
表1各种矿物的性质和风化特点
特征
名称
形状
颜色
条痕
光泽
硬度
解理
断口
10%HCl
反应
其他
风化特点与分解产物
石英
六方柱、椎或块状
无、白
玻璃油脂
7
无
贝壳状
晶面上有条纹
不易风化、难分解,是土壤中砂粒的主要来源
正长石
板状、柱状
肉红为主
玻璃
6
二向
完全
风化后产生粘粒、二氧化硅和盐基物质,正长石含钾较多,是土壤中钾素来源之一。
斜长石
板状
灰白为主
6-6.5
解理面上可见双晶条纹
白云母
片状、板状
无
白
玻璃
珍珠
2-3
一向极
完全
有弹性
白云母抗风化分解能力较黑云母强,风化后均能形成粘粒。
并释放大量钾素,是土壤中钾素和粘粒来源之一。
黑云母
黑褐
浅绿
角闪石
长柱状
暗绿、灰黑
玻璃
5.5-6
二向
完全
参差状
容易风化分解产生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硅及粘粒。
并释放大量钙、镁等元素。
辉石
短柱状
深绿、褐黑
5-6
橄榄石
粒状
橄榄绿
玻璃
油脂
6.5-7
不完全
贝壳状
易风化形成褐铁矿,二氧化硅以及蛇纹石等次生矿物。
方解石
菱面体或
块体
白、灰黄等
玻璃
3
三向
完全
强
易受碳酸作用溶解移动,但白云石稍比方解石稳定,风化后释放出钙、镁元素,是土壤中碳酸盐和钙、镁的重要来源。
白云石
3.5-4
弱
磷灰石
六方柱或块状
绿、黑、
黄灰、褐
玻璃
油脂
5
不完全
参差状
贝壳状
风化后是土壤中磷素营养的主要来源。
石膏
板状、针状、
柱状
无、白
玻璃、珍
珠、绢丝
2
完全
溶解后为土壤中硫的主要来源
赤铁矿
块状、鲕状、
豆状
暗红至铁黑
樱红
半金属、
土状
5.5-6
无
易氧化,分布很广,特别在热带土壤中最为常见。
褐铁矿
块状、土状、
结核状
黑、褐、黄
棕黄
土状
4-5
其分布与赤铁矿同。
磁铁矿
八面体、粒状、块状
铁黑
黑
金属
5.5-6
无
磁性
难风化,但也可氧化成赤铁矿和褐铁矿。
黄铁矿
立方体、块状
铜黄
绿黑
金属
6-6.5
无
晶面有条纹
分解形成硫酸盐,为土壤中硫的主要来源。
高岭石
土块状
白、灰、浅黄
白、黄
土状
无
有油腻感
由长石、云母风化形成的次生矿物,颗粒细小是土壤粘粒矿物之一。
三、主要成土岩石的观察
组成地壳的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三大类,即:
由岩浆冷凝而成者称岩浆岩;由各种沉积物经硬结成岩而成者称沉积岩;由原生岩经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作用后发生了变质的岩石称变质岩。
三者由于成因不同,以致在各自的组成、结构和构造中都有较大的差异。
肉眼鉴定岩石的方法,主要对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才能区别出所属岩类和定出岩石名称。
(一)颜色
岩石的颜色决定于矿物的颜色,观察岩石的颜色,有助于了解岩石的矿物组成。
如岩石深灰及黑色是含有深色矿物所致。
(二)矿物组成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揽石。
沉积岩主要矿物除石英、长石等外,还含有方解石、白云石、粘土矿物、有机质等。
变质岩的矿物组成除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外,常含变质矿物如石榴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绢云母等。
(三)结构
1.岩浆岩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以及相互组合的关系。
其主要结构有:
全晶等粒、隐晶质、斑状、玻璃质(非结晶质)。
全晶等粒结构——岩石中矿物晶粒在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且晶粒大小一致。
如花岗岩。
隐晶质结构——岩石中矿物全为结晶质,但晶粒很小,肉眼或放大镜看不出晶粒。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不等,有粗大的晶粒和细小的晶粒或隐晶质甚至玻璃质(非晶质)者称斑状结构。
大晶粒为斑晶,其余的称石基。
如花岗斑岩。
2.沉积岩结构指岩石的颗粒大小、形状及结晶程度所形成的特征叫结构。
一般沉积岩结构有:
碎屑结构(砾、砂、粉砂)、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等。
①碎屑结构碎屑物经胶结而成。
胶结物的成份有钙质、铁质、硅质、泥质等。
按碎屑大小来划分有:
砾状结构——大于2mm以上的碎屑被胶结而成的岩石,如砾岩。
砂粒结构——碎屑颗粒直径为2~0.1mm者如砂岩。
粉砂结构——碎屑颗粒直径为0.1~0.01mm者如粉砂岩。
②泥质结构颗粒很细小,由直径小于0.01mm的泥质组成,彼此紧密结合,成致密状,如页岩、泥岩。
③化学结构由化学原因形成,有晶粒状、隐晶状、胶体状(如鲕状、豆状)。
为化学岩所特有如粒状石灰岩。
④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生物碎片组成如生物灰岩。
3.变质岩结构变质岩多半具有结晶质,其结构含义与岩浆岩相似,有等粒状、致密状或斑状等。
在结构命名上,为了区别起见,特加上“变晶”二字,如等粒变晶、斑状变晶、隐晶变晶。
(四)构造
1.岩浆岩构造指矿物颗粒之间排列方式及填充方式所表现出的整体外貌。
一般有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等构造。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的排列完全没有秩序。
为侵入岩的特点,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均为块状。
流纹状构造——岩石中可以看到岩浆冷凝时遗流下来的纹路,为喷出岩的特征,如流纹岩。
气孔状构造——岩石中具有大小不一的气孔,为喷出岩特征,如气孔构造的玄武岩。
杏仁状构造——喷出岩中的气孔内,为次生矿物所填充,其形状如杏仁,常见的填充物如蛋白石、方解石等.
2.沉积岩构造指岩石中各物质成份之间的分布状态与排列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外貌。
沉积岩的最大特征是具层理构造,即岩石表现出成层的性质。
层理的面上常常保留有波浪、雨痕、泥裂、化石等地质现象,把它称为层面构造。
3.变质岩构造变质岩的构造受温度、压力两个变质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构造是片理构造,它是由片状或柱状矿物有一定方向排列而成,由于变质程度的深浅,矿物结晶颗粒大小及排列的情况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构造:
板状构造——变质较浅,变晶不全,劈开成簿板,片理较厚,如板岩。
千枚状构造——能劈开成簿板,片理面光泽很强,变晶不大,在断面上可以看出是由许多极簿的层所构成,故称千枚,如千枚岩。
片状构造——能劈开成簿片,片理面光泽强烈,矿物晶粒粗大,为显晶变晶。
片麻状构造——片状、柱状、粒状矿物呈平行排列,显现深浅相间的条带状,如片麻岩。
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矿物重结晶后成粒状或隐晶质,一船情况在肉眼下很难看出它的片理构造,而成块状或保持原来层状构造。
如大理岩、石英岩。
(五)根据表2所列项目,认识各种岩石
表2主要成土岩石
岩类
项
岩目
石
名称
矿物组成
颜色
结构构造
风化特点和分解产物
岩浆岩
花岗岩
钾长岩、石英为主,少量斜长石、云母、角闪石
灰白、肉红
全晶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抗化学风化能力强,易物理风化,风化后石英成砂粒,长石变成粘粒,且钾素来源丰富,形成砂粘适中的母质。
闪长岩
斜长石、角闪石为主,其次为黑云母、辉石
灰、灰绿
全晶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易风化,形成的土壤母质粘粒含量高。
辉长岩
斜长石、辉石为主,其次为角闪石、橄榄石
灰、黑
全晶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易风化,生成富含粘粒、养料丰富的土壤母质。
玄武岩
与辉长岩相同
黑绿、灰黑
隐晶质、斑状结构,常有气孔状,杏仁状或块状构造。
与辉长岩相似。
沉积岩
砾岩
由各种不同成分的砾石被胶结而成。
决定于砾石
和胶结物
砾状结构(由粒径>2mm砾石被胶结而成)层状构造。
风华成砾质或砂质的母质,土壤养分贫乏
砂岩
主要由石英、长石砂粒被胶结而成
红、黄、灰
砂粒结构(颗粒直径0.1-2mm)层状构造
风化难易视胶结物而定,石英砂岩养分含量较少,长石砂岩养分含量较多。
页岩
粘土矿物为主
黄、紫、黑、灰
泥质结构(颗粒粒径<0.01mm),页理构造。
易破碎,风化产物为粘粒,养分含量较多。
石灰岩
方解石为主
白、灰、黑、黄
隐晶状、鲕状结构,层状构造,有碳酸盐反应
易受碳酸水溶解,风化产物质地粘重,富含钙质。
变质岩
板岩
泥页岩浅变质而来
灰、黑、红
结构致密板状构造(能劈开成薄板)
比页岩坚硬而较难风化,风化后形成的母质和土壤与页岩相似。
千枚岩
含云母等泥质岩变质而来
浅红、灰、灰绿
隐晶结构,千枚状构造、断面上常有极薄层片体,表面具有绢丝光泽。
易风化,风化产物粘粒较多,并含钾素较多。
片麻岩
多由花岗岩变质而来
灰、浅红
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黑白相间,呈条带状)
与花岗岩相似。
石英岩
由硅质砂岩变质而来,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
白、灰
粒状、致密状结构,块状构造
质坚硬、极难化学风化,物理破碎后成砾质母质。
大理岩
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多由石灰岩变质而来。
白、灰、绿、红、黑、浅黄
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与10%HCl反应剧烈
与石灰岩相似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
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
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
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
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
处理样品的目的是:
(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
(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
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
如地形、位置、成土母质、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2.剖面采样
采样时应在挖好的剖面上划分发生层段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cm,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采取次序,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
每个样品(每层)需采一公斤。
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不是按发生层深度,而是按实际采样深度,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cm,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cm,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二)土壤肥力研究(土壤混合样采取)
1.采样点的选择
以指导生产或进行田间试验为目的的土壤分析,一般都采集混合土样。
采集土样时首先根据土壤类型以及土壤的差异情况,同时也要向农民作调查并征求意见,然后把土壤划分成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一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采样地点应避免田边、路边、沟边和特殊地形的部位以及堆过肥料的地方。
2.采样时间
土壤某些性质可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因此应根据不同研究目的确定适宜的采样时间。
一般在秋季采样能更好地反映土壤对养分的需求程度,因而建议在定期采样时在一年一熟的农田的采样期放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和后茬作物种植前为宜,一年多熟农田放在一年作物收获后。
只需采一次样时,则应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采样时间。
在进行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比较,每年的采样时间应固定。
3.采样点数量确定
每个采样单元的样点数,一般为5~10点或10~20点,视土壤差异和面积大小而定,但不宜少于5点。
研究作物生长期内耕层养分供应情况或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常直接采集耕层(20cm左右)混合土样,既把多个样点的土样等量的混合均匀,组成一个混合样品进行测定。
研究不同土壤肥力差异和自然肥力变化趋势,可适当地采集底土(15~130cm或20~140cm)的混合样品。
4.采样点设置
(1)对角线法:
适合于地块小、肥力均匀、地势平坦的田块,采样点约为5点。
(2)棋盘式法:
适合于地块大小中等、肥力不均匀、地势较平坦的田块,采样点为10点以上。
(3)蛇形法:
适合于地块面积较大、肥力不均匀、地势不太平坦的田块,采样点数较多。
5.样品采集
采样时,首先将采样点处地面落叶、杂物除去,用小土铲去掉表层3毫米左右的土壤,将采样工具垂直入至采样深度,若用小铁铲可稍倾斜向下。
各点采样深度、重量尽可能均匀一致,并将各点所取样品集中混匀。
一个混合样品重在1kg左右,如果重量超出很多,可以把各点采集的土壤放在塑料布上用手捏碎铺平,用四分法对角取两份混合放在布袋或塑料袋里,其余可弃去。
用铅笔注明采样地点、采土深度、采样日期、采样人,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在袋里,一份扣在袋上。
与此同时要做好采样记录。
(三)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研究
即作物营养诊断。
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采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
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立即分析,不能久存,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取样品(约l公斤)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克左右。
(四)土壤障碍因素研究
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五)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孔隙度、容重等还需用专制的容器,采取原状土样,不破坏土壤结构,保持原有田间自然状态。
二、土壤样品处理
(一)风干处理
除了某些如田间持水量、亚铁,铵态氮,硝态氮等速效养分最好用新鲜土样(也可用风干土样)测定以外,一般项目都用风干样品进行分析,潮湿土样易霉而引起性质的改变,故野外采来的样品应立即进行风干。
其方法是将土样铺在干净的牛皮纸上,厚约2cm,置室内阴凉通风处干。
切忌阳光直接暴晒,防止酸、碱、蒸气和尘埃等污染。
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结成硬块后难以磨细。
(二)磨细和过筛
1.样品风干后,拣出枯枝落叶、植物根、残茬、虫体以及土壤中的铁锰结核、石灰结核或石子等。
若石子过多,将其拣出并称重(同时称土样重量),计算石砾所占的百分数。
2.取风干土样100~200g,放在牛皮纸上,用木块碾碎,使其通过1mm(18号筛)号筛,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牛皮纸上重新碾磨。
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通过为止。
不得抛弃或遗漏,但石砾切勿压碎。
筛子上的石砾应拣出称重并保存,以备石砾称重计算之用。
同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重,以计算石砾重量百分数,然后将过筛后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后盛于广口瓶中。
3.全量分析的样品包括Si、Fe、Al、有机质、全氮等的测定,则不受磨碎的影响,而且为了减少称样误差和样品容易分解,需要将样品磨得更细。
方法是取部分已混匀的1mm的样品铺开,划成小网格,用角匙多点取出土壤样品约20g,磨细,使之全部通过0.25㎜(100目)筛子。
测定Si、Fe、Al的土壤样品需要用玛瑙研钵研细,瓷研钵会影响Si的测定结果。
将土壤样品入小试管,贴上标签,保存。
4.样品装入广口瓶后,应贴上标签,并注明其样号、土类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日期、筛孔径、采集人等。
一般样品在广口瓶内可保存半年至一年。
瓶内的样品应保存在样品架上,尽量避免日光、高温、潮湿或酸碱气体等的影响,否则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三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测定土壤水分是为了了解土壤水分状况,以作为土壤水分管理,如确定灌溉定额的依据。
在进行土壤理化分析时,是以烘干样品重作为统一的计算基准,从而使分析结果具有可比性。
因此,必须测定风干土样的吸湿水含量。
二、实验原理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烘干法。
烘干法以质量为基础,测定土壤样品的水分含量,土壤样品于105±5℃下干燥至恒重,计算干燥前后土壤重量之差值,以干基为基础,计算水分含量。
本方法适用于所有形态的土壤样品,对已预处理风干的土壤样品或直接采取自野外(如田间)含水土壤样品,依照不同的程序操作。
三、仪器设备
电子天平、1/100天平、干燥器、铝盒、恒湿干燥箱。
四、实验步骤
(一)取干燥铝盒称重记为W1(g)。
(二)加土样约5g于铝盒中称重记为W2(g)。
(三)将铝盒盖揭开,放在盒底下,置于已预热至105±5℃的烘箱中烘烤6h。
取出,盖好,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约需20min),立即称重。
风干土样水分的测定应做两份平行测定。
注:
质地较轻的土壤,烘烤时间可以缩短,即5~6小时。
注:
新鲜土壤样测定时烘干时间应适当增加。
五、结果计算
土壤水分含量(%)=
实验四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在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下,土壤排除重力水之后,土体所保持的最大悬着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它的测定,多在田间的进行。
在待测田块中,在已选好的地段,划出测定面积,周围筑土埂或用铁皮代土埂,然后灌入过量的水分,地表盖上覆盖物(如软草),经过一段时间,过量的水分,受重力作用下渗,这时测定的土壤含水量,即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的表示方法,可以用占干土的百分率,也可用水层厚度(mm)表示,通常多用前者.
二、仪器设备
木框正方形,框内面积1m2,框高20~25cm,下端削成楔形,并用白铁皮包成刀刃状,便于插入土内。
提水桶;铝盒;土钻;铁锹;1/100天平;干燥箱;塑料布(正方形,面积约为5m2);青草或干草;米尺;木板等。
容重采土器、折尺、剖面刀、铁锹、小木锤、小木板、烘箱、台秤。
三、实验步骤
(一)田间选一地段,划定1~1.5m2的地块,稍加平整,四周筑土埂,埂高15~20cm,底宽30~35cm,土埂筑实,再在此硬外25cm处筑一同样高的土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学 实验 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