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高二地理选修三第三章全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6353746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1.84KB
人教社高二地理选修三第三章全套教案.docx
《人教社高二地理选修三第三章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社高二地理选修三第三章全套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社高二地理选修三第三章全套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
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
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类型: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
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
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图3.1华山之险
图3.2峨眉之秀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
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
构成“秀”则是:
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
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
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
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
)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
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
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表现:
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图3.3北京香山秋色
图片展现了秋天丰富的色彩。
这种植物因季节而呈现的色彩,随观赏距离和光照的不同而变化。
北京香山在深秋季节以“霜重色愈浓”的红叶吸引众多游客。
4.动态美
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山为水动,水回山转。
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都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图3.4庐山三叠泉瀑布
通过图片,展示庐山三叠泉瀑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瀑布经过三级台阶,上下三折而落,一叠如云如絮,喷薄吞吐;二叠萦回作态,珠进玉碎;三叠双管齐下,直下龙潭,总落差达600米。
5.朦胧美
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
朦胧美展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创造出“仙境”的意境,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图3.5烟雨迷蒙的西湖
通过图片,让我们感受烟雨迷蒙的西湖的朦胧美。
探究活动:
分析造成西湖烟雨迷蒙的朦胧美的自然地理原因。
(提示:
从5、6月份江淮准静止锋控制的角度理解。
)
课外探究活动:
开展以所在地“自然美的欣赏”为主题的旅游宣传活动
(提示:
活动步骤包括:
①通过野外采集、拍摄、上网等方式收集资料、图片。
②将收集的资料、图片、采集的实物进行展览。
活动目的:
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丰富性的理解,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
二、人工美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主要表现类型:
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
1.古典园林美:
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补充:
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2.古建筑美:
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
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造景物(人工美),如亭台楼阁、桥梁、寺庙等,本来是为了实用,如半山建亭,是为了游人途中休息,水上架桥是为了方便游览,但建造者按照美的规律,精心设计建造、精心装饰,有的还请著名书画家题写匾额楹联,使之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审美意义。
它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图3.6城市雕塑
图为位于兰州城南黄河之滨的巨型雕塑——《黄河母亲》。
三、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现今仍保持着原始形态的自然地域已经越来越少了。
古今中外众多的自然景观都留有人工的痕迹。
使这些人工痕迹与自然相映成趣,需要人们从和谐美的角度去巧妙安排。
板书设计
§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一、自然美
1.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3.动态美
4.朦胧美
二、人工美
1.古典园林美
2.古建筑美
3.民情风俗美
4.书画、雕塑艺术美
三、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
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
但是广东经济较为发达,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作用
Ⅰ激趣设悬的引入:
介绍欣赏旅游景观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获取美感的过程,是一个审美感受的过程。
学生畅谈——登梧桐山感想。
“凝神、起兴、点题”
Ⅱ课堂讨论探究:
旅游景观的描述——学生讨论这些描述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述或欣赏的。
分小组讨论,组长汇报讨论成果。
组织、点拨
表扬、修正
Ⅲ新课讲授
课标: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图片欣赏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学习
在书本上落实知识点,并在书本上了解积累各种不同景观的欣赏方法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著名旅游景观
目标导入
组织协调
板书结构
把教师的传统经验和学生一起共享
①代表性旅游景观品赏
人文景观、地文景观、水域景观、气象景观每种类型一张代表性图片品赏。
②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
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种不同类型景观的欣赏方法
③教师总结提升
总结巩固——(板书)
人文景观:
了解景观特点(洞悉文化定位、了解美学构思、知晓历史内涵)
地文景观:
精选观赏点位
水域景观:
低位近身体验
气象景观:
把握观赏时机
④著名景观欣赏介绍
知识扩充迁移:
著名景观欣赏介绍
Ⅳ练习巩固反馈
结合所学知识和对生活的体验,大家一起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练习巩固
导学导练
Ⅴ案例研究
课堂延伸:
案例研究——
〈介绍一条3日游的旅游线路〉
要求:
1、有游览线路和交通方式;2、至少包含两个旅游景点;3、有每一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有对景点欣赏方法的介绍)(重点);4、有开支预算方案。
按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结合自身旅游实践体验,查找资料,编写——旅游线路推介。
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对课堂进行延伸。
【课后反思】
1、对学生估计过高,实际上他们的旅游体验十分有限,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偏重于感性的形式美,要注意引导学生上升到一般规律性的学习。
学生对自己祖国了解不够,对美好河山赋予的热爱不够饱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教育。
2、对这堂课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学方法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尝试让一两个有旅游体验的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曾经欣赏不同旅游景观的方法或感受,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3、对外国旅游景点介绍不够,应该适当增加。
4、这是一堂良好的思想教育课,需要我们教师本身充满饱满的热情,最好是结合自身的旅游体验进行教学,给学生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
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
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图3.20黄山景区示意图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1.位置:
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
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
图3.21迎客松图3.22梦笔生花
通过这两幅图,获得以下认识: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
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
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图3.23飞来石图3.24猴子观海
通过两图片感受黄山的奇峰怪石。
(3)云海
图3.25黄山云海
图3.25展现了:
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
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
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点拨:
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
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
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归纳:
黄山四绝
现象
成因
奇松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
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
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
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
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
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
“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
”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
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
”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
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
“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
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
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
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
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
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
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
大堡礁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断续绵延2000余千米。
礁区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大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⑵成因
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
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盐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
海水浅,阳光充足
地质环境
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图3.28珊瑚礁的形成示意图
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珊瑚礁的形成过程:
第一幅图是岸礁,珊瑚礁在岛屿周围生长而形成;第二幅图是堡礁,岛屿逐渐下沉,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而形成;第三幅图是环礁,岛屿继续下沉,没人海中,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而形成。
从图可以看出:
第一,珊瑚礁往往依托岛屿而生长;第二,地壳沉降又为珊瑚礁自然堆积提供了条件。
总结:
大堡礁的成因:
①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随岛屿下沉逐渐形成。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1)海底世界
图3.29大堡礁潜水
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一下内容:
①大堡礁海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②从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环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数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浅的部位。
③欣赏水下景观,只有近距离的观赏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图3.30大堡礁里的海洋生物
通过读图,了解:
大堡礁海区水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其鲜艳靓丽的色彩足以与珊瑚相媲美。
(2)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国海南岛附近的南海属于热带海区,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
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个珊瑚礁主题公园,你认为可行吗?
点拨:
学生可以认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学生能够说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
海南岛的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是海南著名的海滩之一,这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国家级珊瑚礁重点保护区。
在亚龙湾的西岛,建有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的展览馆,展厅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珍奇贝壳和珊瑚。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图3.31云南元阳的地理位置
通过读图,掌握:
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图3.32~34美丽的元阳、远眺元阳的梯田、近观梯田
通过图片展示元阳的美丽和梯田的壮观,云南的元阳梯田景观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
这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探究活动:
根据图文资料,说明元阳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
元阳修建梯田与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密切相关。
)
说明:
首先,地理条件使元阳建梯田成为可能,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根据地理条件修建梯田,说明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的一面,需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但改造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第三梯田景观是人地和谐发展的产物。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初春——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
三四月——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要把握观赏时机
夏末初秋——一片金黄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阳梯田四季景色怎样反映了水稻生产的过程?
点拨:
反映了播种、生长、收割的生产过程。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城市建筑景观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是城市历史的记录。
巴黎的塞纳河沿岸景色优美,古老的塞纳河孕育了不可胜数的古迹,1991年巴黎的塞纳河沿岸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发展历史:
2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纳河上西岱岛和附近几个小岛上的渔村,后来逐渐扩大,到3世纪开始有了巴黎这个名字。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图3.35塞纳河风光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
塞纳河畔美丽的风景及城市的繁华。
图3.36法国首都巴黎塞纳河畔的著名景点——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夜景、卢浮宫外景、巴黎圣母院外景
图文结合介绍巴黎塞纳河畔著名景点的位置及有关情况,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①艾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
卢浮宫原为宫殿群建筑,以收藏古典绘画和雕刻闻名。
1793年改为国立美术博物馆。
巴黎圣母院教堂为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②塞纳河畔右岸有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等名胜;左岸有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则建在西岱岛上。
思考为什么巴黎的古建筑多沿塞纳河两岸分布?
(提示:
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交通运输、建筑材料等方面考虑)
点拨:
塞纳河水位多年稳定,少有洪涝灾害,全年不结冰,有利于航行。
最早建成并保留到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就建在西岱岛上。
从12世纪起,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建筑从岛上逐渐沿塞纳河两岸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就十分重视和珍惜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力求保持城市面貌的统一与和谐。
从城市布局格局看,体现出沿河布局的特点。
探究讨论活动:
从地理的角度,从防御、交通运输、水源供给、环境等方面,分析塞纳河对巴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点拨:
巴黎最早是建在塞纳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塞纳河为其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塞纳河水位多年稳定,洪涝较少,全年不结冰,城市沿河布局,塞纳河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且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用水。
活动查找世界上著名旅游景区的相关资料(中外各一例),说明其景观特征,并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点拨:
以维多利亚瀑布和桂林山水为例说明:
维多利亚瀑布实际上是一个瀑布群,这个瀑布约1800米宽,年平均径流量达每秒1400多立方米,在雨季可达I5000多立方米。
这里谷深水急,万雷轰鸣,惊天动地,激起层层水雾,巨响和飞雾可远及15千米之外,时而出现的彩虹随瀑布此起彼伏,人们到此恍若置身于仙境。
桂林山体为沉积岩构成,分布广泛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被水溶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景观。
地上部分的岩溶风景有:
峰丛、峰林、孤峰和天生桥;地下岩溶风景有地下溶洞,洞内有由化学淀积作用而形成的石钟乳和石笋。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社高二 地理 选修 第三 全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