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最新优选.docx
- 文档编号:6331700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0.78KB
人教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最新优选.docx
《人教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最新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最新优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最新优选
人教版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
【小学一年级】
上册:
一去二三里yīqùèrsānlǐ
【宋】·邵雍·【sòng】shàoyōng
一去二三里,yīqùèrsānlǐ
烟村四五家。
yāncūnsìwǔjiā
亭台六七座,tíngtáiliùqīzuò
八九十枝花。
bājiǔshízhīhuā
【注释】
⑴去:
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
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
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
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huà
【唐】·王维·【táng】wángwéi
远看山有色,yuǎnkànshānyǒusè
近听水无声。
jìntīngshuǐwúshēng
春去花还在,chūnqùhuāháizài
人来鸟不惊。
rénláiniǎobújīng
【注释】
①色:
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
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
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
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
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
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
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仅仅是如此吗?
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吗?
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而我们又将归往何方?
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中国画:
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静夜思jìngyèsī
【唐】·李白【táng】lǐbái
床前明月光,chuángqiánmíngyuè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shìdìshàngshuāng
举头望明月,jǔtóuwàngmíngyuè
低头思故乡。
dītóusīgùxiāng
【注释】
静夜思:
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
好像。
以为。
举:
抬,仰。
【译文】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小学二年级】
上册:
赠刘景文zèngliújǐngwén
【宋】苏轼【sòng】sūshì
荷尽已无擎雨盖,héjìnyǐwúqíngyǔgài
菊残犹有傲霜枝。
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
一年好景君须记,yīniánhǎojǐngjun1xūjì
正是橙黄橘绿时。
zhèng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
【注释】
(1)擎:
举,向上托。
(擎雨盖:
喻指荷叶)
(2)傲霜: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
一作“正”(4)君:
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
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
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山行shānháng
【唐】杜牧【táng】dùmù
远上寒山石径斜,yuǎnshànghánshānshíjìngxié
白云生处有人家。
báiyúnshēngchùyǒurén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tíngchēzuòàifēnglínwǎn
霜叶红于二月花。
shuāngyèhóngyúèryuèhuā
【注释】
寒山:
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
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
山向远处伸展。
坐:
因为。
红于:
比……还要红。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回乡偶书huíxiāngǒushū
【唐】贺知章【táng】hèzhīzhāng
少小离家老大回,shǎoxiǎolíjiālǎodàhuí
乡音无改鬓毛衰。
xiāngyīnwúgǎibìnmáoshuāi
儿童相见不相识,értóngxiàngjiànbúxiàngshí
笑问客从何处来。
xiàowènkècónghéchùlái
【注释】
偶书:
偶然写出来的。
鬓:
耳边的头发。
衰:
古音读作cuī。
指鬓发稀疏、斑白。
【译文】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
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赠汪伦zèngwānglún
【唐】李白【táng】lǐbái
李白乘舟将欲行,lǐbáichéngzhōujiāngyùháng
忽闻岸上踏歌声。
hūwénànshàngtàgēshēng
桃花潭水深千尺,táohuātánshuǐshēnqiānchǐ
不及汪伦送我情。
bújíwānglúnsòngwǒqíng
【注释】
汪伦:
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
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
比不上。
【译文】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
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
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
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
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
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
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小学三年级】
上册:
夜书所见yèshūsuǒjiàn
【宋】·叶绍翁【sòng】yèshàow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xiāoxiāowúyèsònghánshēng
江上秋风动客情。
jiāngshàngqiūfēngdòngkèqíng
知有儿童挑促织,zhīyǒuértóngtiāocùzhī
夜深篱落一灯明。
yèshēnlíluòyīdēngmíng
【注释】
⑴ 萧萧:
风声。
梧:
梧桐树。
⑵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
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
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
“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
‘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
“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jiǔyuèjiǔrìyìshāndōngxiōngdì
【唐】·王维·【táng】wángwéi
独在异乡为异客,dúzàiyìxiāngwéiyìkè
每逢佳节倍思亲。
měiféngjiājiēbèisīqīn
遥知兄弟登高处,yáozhīxiōngdìdēnggāochù
遍插茱萸少一人。
biànchāzhūyúshǎoyīrén
【注释】
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
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
他乡。
倍:
加倍,更加。
遥知:
远远推想。
茱萸:
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译文】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
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
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
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
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
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望天门山wàngtiānménshān
【唐】·李白【táng】lǐbái
天门中断楚江开,tiānménzhōngduànchǔjiāngkāi
碧水东流至此回。
bìshuǐdōngliúzhìcǐhuí
两岸青山相对出,liǎngànqīngshānxiàngduìchū
孤帆一片日边来。
gūfānyīpiànrìbiānlái
【注释】
天门山:
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
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
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
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
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
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
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
“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yǐnhúshàngchūqínghòuyǔ
【宋】·苏轼【sòng】sūshì
水光潋滟睛方好,shuǐguāngliànyànjīngfānghǎo
山色空面亦奇。
shānsèkōngmiànyìqí
欲把西湖比西子,yùbǎxīhúbǐxīzǐ
淡妆浓抹总相宜。
dànzhuāngnóngmòzǒngxiàngyí
【注释】
湖:
杭州西湖。
潋滟:
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
才显得美丽。
空濛:
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
也。
奇:
指景色奇妙。
欲:
想要。
西子:
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
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译文】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
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
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
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
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小学四年级】
上册:
题西林壁tíxīlínbì
【宋】·苏轼【sòng】sūshì
横看成岭侧成峰,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yuǎnjìngāodīgèbútóng
不识庐山真面目,bú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
只缘身在此山中。
zhī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
【注释】
西林:
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
从正面看。
识:
知道。
缘:
由于,因为。
【译文】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游山西村yóushānxīcūn
【宋】·陆游【sòng】lùyóu
茣笶农家腊酒浑,wúshǐnóngjiālàjiǔhún
半年留客足鸡豚。
bànniánliúkèzújī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shānzhòngshuǐfùyíwúlù
柳暗花明又一村。
liǔànhuāmíngyòuyīcūn
【诗文注解】
腊酒:
头一年腊月所酿制的酒。
浑:
浑浊。
酒以清者为贵。
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为“暗”;柳色红艳为“明”。
绿柳繁茂阴浓,鲜花娇艳明丽。
箫鼓:
名词用作动词,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丰年。
古风存:
存古风,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趁着月色闲游。
无时:
随时,没有定时。
【诗文今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不清香甘淳,这可是他们自己酿制的,因为今年是个丰收年,所以才会有这么丰盛的佳肴,热情的村民款待客人的可是他们家最好的酒和菜了。
来到这个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初,老汉我翻过一重重山趟过一道道水,咋就没个头呢?
叫人直怀疑真的没有路可走了,猛然间,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哦,那不是一个村庄吗?
村子里好不热闹,只见你吹着箫,我敲着鼓,成群结队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原来是春社祭神的日子马上就要来到了,人们走上街头联欢来了,别看人们穿着粗布衣裳,帽子也不上档次,却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多难得的事啊!
就在这儿住几天,从今日起,我这白发老汉也要随夜乘兴,衬着月光,拄着拐杖到村子里溜达一圈,走到谁家是谁家,敲开他家的门,拉个呱,叙叙家常。
【诗文赏析】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颇丰,流传至今的诗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中写了农家待客的热情、农村景色的美丽、民风的淳朴及临近节日时热闹的气氛,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诗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农村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无限风光,极具人生哲理,为后人所吟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huánghèlóusòngmènghàoránzhīguǎnglíng
【唐】·李白【táng】lǐbái
故人西辞黄鹤楼,gùrénxīcíhuánghèlóu
烟花三月下扬州。
yānhuāsānyuèxiàyángzhōu
孤帆远影碧空尽,gūfānyuǎnyǐngbìkōngjìn
唯见长江天际流。
wéijiànz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16 年级 上册 古诗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最新 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