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反思15篇.docx
- 文档编号:6325789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25KB
《画》教学反思15篇.docx
《《画》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教学反思15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画》教学反思15篇
《画》教学反思15篇
《画》教学反思1
《大师画我也画》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是结合上一课《画家梵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贴近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本课主要介绍毕加索的绘画方法,并用视频展示毕加索的绘画过程和立体画法的变形过程,直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大师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这种直观的过程,在课堂上效果显著,一下子将学生的难点解决了。
课程中还设计了一个小的练习环节,在毕加索立体画法的基础上,为自己的同桌画一副立体画法的头像作品。
这个环节不仅能将讲授环节中的重难点应用、反馈,并且因为是源于生活,靠近学生熟悉的人,所以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也很活跃。
在学生基本掌握方法技巧之后,结合上一节课的后印象画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尝试、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
用油画棒、彩铅、甚至是铅笔灰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本节课让学生兴趣盎然,虽然很多孩子对笔触的理解和色彩的运用还不是那么娴熟,但是,这样的半临摹半创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支撑进行绘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很好的.将方法化为己用。
《画》教学反思2
绘画是门视觉艺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具象的,写实的作品容易理解,而对抽象的作品则表现出更多的疑惑。
看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有同学会说“乱七八糟的”、“太抽象了看不懂”等等,像这样的作品还包括吴冠中的《山村》、《吴家作坊》、马蒂斯的《舞》等等。
在一些人看来,抽象画就等于胡乱画的,或是太难无法理解。
五年级《认识抽象画》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明确和认识抽象画,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可谓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但由于不少学生对于抽象画有片面的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顺利。
我通过比较2幅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抽象画的特别之处。
思考同样表现的是音乐,画家为什么会采用这样(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以此来使学生逐渐明白抽象画也有丰富的表现力。
接着从抽象画的定义、内涵、价值等方面分析一下。
抽象画(抽象艺术)定义:
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纯粹视觉形式。
并结合有关作品来展开讨论。
因为生活中也有不少实例(如:
街头雕塑,装饰品等不少也是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学生也能理解。
但在接下来的作业中(运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自己的情绪)仍有不少学生显得对抽象绘画理解不够。
有的丝毫没有章法,随意在作业本上乱画,也有的很拘谨:
照着书本的图例临摹,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
可能的原因。
一,思维定势,一直接触非抽象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固化。
二,审美单一,普遍认为写实绘画最美,不太了解审美是多元的、丰富的。
三,老师引导不足。
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重视,对抽象画这类学生不太有兴趣的内容则避而不谈,
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具体形象,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
但抽象艺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创新思维是所有艺术中最活跃的,因此,要从艺术中领悟创新精神,抽象艺术无疑应该是首选。
当代抽象画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之中,无论是抽象画家还是善于欣赏抽象画的人,思想行为都是比较超前的。
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抽象画知识,明白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抽象画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是一种探索精神的体现,学生才会有感而发,真正走入抽象画的世界。
教师要积极发现并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疑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让他们接受甚至喜欢抽象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受益良多。
《画》教学反思3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水墨画也有了一席之地,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水墨画基础教学,而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
“美术课程要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中国水墨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更有责任将水墨画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它蕴藏的文化涵义。
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中国水墨画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连有名的国画大师都不知道,谈及对国画的认识,他们也多表示国画的内容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所以不喜欢,他们的回答也让我觉得汗颜。
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在这个方面是必须加强对中国画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中国水墨画,并且能够画出水墨画。
但是水墨画在当前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还属于弱项。
不少老师仍按成人技法,以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法,没完没了地画梅、兰、竹、菊,把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教成老年大学的“小老头”、“小老太”,实在令人惋惜。
也有一些教师,把画儿童画的方法用在水墨画教学上,一味地勾线填色,失去了水墨画的韵味。
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要搞好水墨画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因为,第一、水墨画的技法比较复杂,画水墨画需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小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差,要用毛笔不打草稿直接画出造型,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了,更不用说控制水、墨、颜料在宣纸上的变化了;第二、学习水墨画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操,小学生还正处于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阶段,审美能力也还在形成阶段,当然不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
第三、绝大多数水墨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受现代电视媒体的影响,都比较喜欢夸张、可爱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艳的图案,对传统的水墨画豪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就更加困难。
《画》教学反思4
本课是色彩系列课,三原色中的红色的画,目标是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带给人的美感,会用红色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本课是造型,表现为主的教学领域,不能上成单纯的色彩知识课,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三原色使画面产生的美感。
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感知能力,引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要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回忆,画面感受,教师示范讲解的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对红色的画进行感受理解,并学习色彩表现,从而提高学生色彩造型的能力,对色彩画产生兴趣。
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在设计时采用了谈话法、观察探究法,课件展示法、演示讲解法等方法。
因为技术性比较强,而且学生是初次尝试用水粉来进行绘画创造,所以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演示来与学生探讨色彩的秘密和色彩造型的表现技法。
第一次演示为了解决三原色的定义,并调配出有红色倾向的色阶;第二次演示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即如何画红色的画。
这两次演示也为了打消学生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如何调色用色彩明暗反差表现画面层次的难题。
从绘画情况看,确实达到了目的。
不足:
演示讲授时间稍长,给学生绘画的时间就有些局促,因此在高效上,还需研究教材,设计紧凑而有效地环节,以达到高效。
我启发学生,我们通常在什么样的场面用到红色?
为什么呢?
红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教材中喜庆的场面使学生瞬间融入到那热烈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红色是中国人传统喜庆的颜色和所蕴含的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的寓意。
接着又让学生欣赏感受绘画大师的作品,进一步感受红色的色彩美感,树立生活美术的理念。
《画》教学反思5
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在表现手法上和儿童画有相同之处,所以它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
而本节课的主要鼓励学生学习农民画从生活中取材的特点,鼓励学生生动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和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
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活动时,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曾见过农民画,所以直接出示几幅农民画,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农民画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在小组里讨论分析。
接着向学生介绍农民画,并把农民画中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农民画的造型特点。
认识农民画中的花纹和色彩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通过出示许多农民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讨论农民画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
同时总结出农民画的定义。
同学们发现农民画的花纹是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动物等形象,他们用自己熟悉的形象来打扮作品。
色彩方面,色彩艳丽,对比鲜艳,具有喜庆的意味,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农民画的特点。
内容——贴近生活;造型——夸张;色彩——鲜艳。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形成了不同领域文化差别。
我让学生分析南北不同分格的农民画,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
最后结合书本上的作品《山间蜜糖果》,了事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改画和添画的基本方法,为下一步的绘画打下基础。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审美基础和欣赏水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很容易总结出农民画的特点,但是在改画和添画环节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受到局限,临摹的较多,自己的添加较少,在创作时不够大胆,不敢随意的添加。
这也和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有关。
《画》教学反思6
浓浓的秋意已向我们阵阵袭来。
在我们感受秋意凉爽的同时,也被她的美所感染。
在学过一篇篇关于秋的__之后,第三单元安排了习作训练:
《秋天的画》。
意图是让学生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画,跟同学说一说图画上的内容。
习作教学怎么突破?
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写什么。
学生完完全全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学生思维被禁锢。
学生灵性、悟性消失殆尽,写出来的__一副干巴巴的成人样。
这样的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认为三年级的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为了让孩子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一星期前,我带着学生去观察了校园的秋色;收集了好多秋天的__,积累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周末,很多孩子又和父母同去秋游。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才会有了这节课的精彩。
在教学前,我做了充分预设的。
我的预设是:
如果学生表达有一定的顺序,说明学生观察有序,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表达有些混乱,就要提示:
你可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或者说清方位,可能更好。
这也是给全体学生以观察有序的训练。
并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发挥想象,融进自己的情感来说画。
《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内容,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因此,我不满足学生只介绍简单的画面内容,而是引导学生从画面想象。
比如:
你看到树叶飞落,像什么?
看到田野金黄一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让孩子们不但把画介绍的有条理,还要介绍的有声有色。
我们知道,说是为写做准备的。
作文无非就是“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只不过是在纸上用笔说我心而已。
三年级作文是学生的起步阶段,是“习作”阶段,他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这一环节,教师把枯燥的作文训练巧妙地融合到有声有色的讲解中,把美术与作文揉合到一起。
通过让学生讲画,师生评议,把习作的规范训练融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同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悟着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画》教学反思7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
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画。
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
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
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画》教学反思8
5月份,市教研室开展了市级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我有幸成为了参赛选手之一。
在经过了抽课、备课、试讲等各个环节过后,5月15日终于迎来了讲课的日子。
本节课的特色之一是识字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随文识字”,识字方法主要是教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识记生字;特色之二是“间休的设计”,在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完“叭”“哇”以后,我又设计了拓展识字,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来识记带有口字旁的表示声音的生字,接着,我利用这些形声字编了一首小儿歌,正好作为间休的歌曲,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与学生配合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我们交换角色时,我扮演伤心难过、着急的玲玲,边做动作边读玲玲的话,学生们听的认真看的仔细,一下就领悟到了玲玲的难过和着急,我不用过多的话语,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读好玲玲的话了,这个环节的配合,让我们的“读”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在本节课的重要语句升华的部分,首先我设计了玲玲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的环节,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玲玲,说出爸爸曾经对她讲过的最经典的话,接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当老师在工作中碰到难题时也会把这句话背给自己听,引导学生积累背诵;最后,如果你的爸妈在生活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你应该告诉他们什么呢?
这样在一次次的朗读、背诵中,让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升华。
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来校长担当了摄像师这一角色,一节课她都举着摄像机在为我录像,在此,对来校长在这节课中付出的辛苦表示深深的感谢!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来校长提醒我在“玲玲满意地笑了”这句话里的“地”错打成了“的”,还说总的来说整堂课还是不错的。
这次能手的竞赛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历练,记得教研室的李主任曾经说过: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我会在这项艺术的活动中,逐步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油!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9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
本课为了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和对色彩的进一步了解,活动一要求学生利用玻璃的特性,让水与颜色相互渗透、交融产生的肌理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活动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请学生分组进行尝试。
活动开始后,有些小组分工明确,很快进入了实验,有些小组却因为没有条理迟迟没有开始。
十分钟后,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你是怎么做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你们如何解决的?
教师总结问题:
1.颜色没有自动交融。
2.对印图案不清晰。
其他小组同学开始讨论,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颜色没有相互交融的原因是因为水分不够多,颜色还呈现固体块状,另外调制成有颜色的液体后,要轻轻地将玻璃晃动一下,才能使颜色之间相互交融。
个别小组对印出来的图案水分太多,图案变得一团模糊。
而有些小组对印出来的图案,因为水分过于少,所以对印的不清楚。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后,同学们再一次进行试验,这一次的制作效果明显好了。
同学们很兴奋,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再次拿出胶水和纸片和盐粒,请学生自主放入颜料里面,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发现这三种物品加入绘画后,肌理效果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很兴奋!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在纸上对印和玻璃上点画转印色彩画的方法,探索对印的多种美妙效果。
训练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画》教学反思10
《卡通画》是一节由欣赏评述与造型表现里两大学习领域相结合的美术课,力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卡通画进行造型表现,开展美术创作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卡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十分喜爱卡通画,尤其是现在的儿童更是在卡通世界里成长的一代。
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他们都非常喜爱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段,让学生轻松的进入本课的学习中。
然后我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卡通形象,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卡通的特点,再通过欣赏大量的世界经典的卡通形象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卡通形象真可谓生动有趣、活泼可爱,造型独特;卡通作品的颜色非常艳丽、明快,颜色搭配合理。
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卡通的造型美与色彩美的特点。
学生进行了视觉美的享受,就会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卡通形象。
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了学生对于临摹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什么是临摹,明确了临摹的目的,并使学生掌握了临摹的三种方法。
我通过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也看到了学生对这三种临摹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
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临摹的方法外,还则重于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改卡通形象、去变,在变化中求创造,创造出具有自我个性的卡通形象。
而本节课上学生变化的卡通形象真可谓生动有趣、活泼可爱,造型独特。
他们有的给卡通设计了多个尾巴,有的给卡通设计了翅膀,有的卡通像是“千手观音”有的给让萝卜去游泳------学生设计的卡通形象令我大为惊叹!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思维得到了开拓,知识得到了掌握,()情操得到了陶冶,创造出来的作品十分优秀。
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处不与卡通画相联系,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卡通作品,学生从文具中、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于动画相关的物品,使学生了解了卡通画还可以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这一切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生活体验。
这节课我以引导欣赏为主线,贯穿始终,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目的明确,学生兴趣高昂,创作出了富有个性的作品!
滚铁环教学反思跪跳起教学反思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11
《装饰画》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节课,由于他是线条系列的一部分,所以课本选择的是线条比较丰富的装饰画。
装饰画与写实的绘画不同,他偏重表现形式的装饰性,不强调真实的光影效果,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及整体的和谐,多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给人强烈的美感。
具有简洁、鲜明、和谐统一的风格,也具有秩序化、夸张变形等艺术个性。
根据以上装饰画的特点,在上课时我才用了对比的方法,出示一幅装饰画,一幅写实绘画,让学生自己发现装饰画的的特点,学生基本上可以看出简洁、夸张、变形的特征,看着他们说的挺像那么回事,我觉得应该是掌握住了装饰画的特点及表象方法了,我告诉孩子们创作的空间很大,但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有的孩子却不知道从何入手,仔细想一想,装饰画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可以看见的,但是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更别说孩子了,所以说如果孩子没有创作的思路应该是我在引导方面做得不够,有孩子说正是因为可以画的面太广了,所以不知道该画什么,再多做一些引导,在创作前要准备多一些的直观的范画,学生可能会觉得难度低一些,这是我在下一次行课时要改进的地方。
《画》教学反思12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
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
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
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
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
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
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
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
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
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
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
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
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
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
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
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
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
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
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画》教学反思13
《画》一课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篇古诗,对于一个没有一点基础的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孩子没有学习知识的积累,如何是学生有滋有味地循环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受到美得熏陶呢?
课堂上,我运用了组词、观察图画以及具体描述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理解“远”“色”“近”“无”的意思。
出示“远”,指名认读。
谁来组一个词语?
(远去、远归、远远、大老远)远这个字和谁相反?
(近)
出示“近”,指名认读。
辨别“远”“近”的字形,给“近”组词,孩子们组了很多词语:
近处、远近、近门
这样,通过组词的办法,学生不仅认识了远和近两个字,而且理解了它们的意思。
为理解诗意打下了基础。
“色”,谁来给色组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反思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