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6316769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74KB
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
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
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
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
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
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
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
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
)学生谈体会。
师:
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
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
(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
总结:
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
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
随机提问:
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
(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
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
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
”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
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
“————”。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
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
”————。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
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
————。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
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
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古诗后两句。
)
(2)引导:
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
(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
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送别诗)
寒孤
冰心玉壶
塞下曲
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
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
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
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
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
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
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
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
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
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
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
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
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
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
(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
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墨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
师: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梅花的古诗吗?
(记得)多媒体出示王安石的《梅花》,自由读一次。
2、师: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
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不仅爱梅、咏梅,还极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
这就是他晚年时的巅峰之作——《墨梅图》。
(多媒体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生:
王冕。
师:
对!
他就是著名诗人、书画家王冕。
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王冕其人呢?
3、简介作者。
生交流,师出示王冕相关的资料。
过渡: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题在这幅《墨梅图》上的一首诗。
(出示古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一次。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
师:
请大家读读这首古诗,注意:
诗起码读三遍,一读字正腔圆,不错字;二读有板有眼不破字;三读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味。
大家开始读。
学生读古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池淡墨痕乾坤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读一次。
(2)读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齐读古诗一次。
3、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
开始
4、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
也有问题吧?
这样,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
畅所欲言吧!
……
①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读后的收获和问题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师引导: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
师小结:
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
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
老师带来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
(课件:
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
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生交流。
师:
是啊,这些梅花实在是太艳丽,太美了!
而被称为“画梅圣手”的王冕一生最爱画的却是这淡淡的墨梅。
②诗人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
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艳丽、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
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
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板书:
花开淡墨痕)
④指导朗读:
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读。
指点:
“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
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
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它不在乎自己的颜色,它不需要别人的夸赞……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
指生说。
②师小结:
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想要的是把自己的清香之气洒满人间。
(板书:
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
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
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
齐声读
3、品诗句。
过渡:
(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
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
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
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
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
指一生读。
师:
现在你看到王冕家小院里墨梅的形态,闻到墨梅的清香了吗?
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
4、品诗人
过渡:
诗人王冕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梅花呢?
诗中的他仅仅是在赞美墨梅吗?
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
生答。
师:
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
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
王冕资料。
(补充资料:
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
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
“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
”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
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
)生轻声读,
(1)、师: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
(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板书:
咏物言志
(2)、师小结:
对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歌咏怀,诗言志”王冕一生不愿巴结权贵,不愿追名逐利,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的坚贞不屈,一样的清高,一样的孤芳自赏。
正如他所说: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看来,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看似写梅,实是写人啊!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
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
生回答。
到这里,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收获真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里我们可以说:
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王冕的另一首诗《白梅》读一读。
2、不光王冕爱梅,咏梅,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梅的诗词佳句,也为我们留下了好多咏物言志的传世佳作。
欣赏课外的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古诗)。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旁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花绝句(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师:
同学们,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冬,她傲霜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为芬芳。
因此,一朵朵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了一哥哥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我们喜爱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那样“只流清气满乾坤”!
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板书:
梅 花开淡墨痕
20 墨梅 咏物言志
人 清气满乾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古诗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