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16.docx
- 文档编号:6307760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65.73KB
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16.docx
《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16.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16
莊子集釋卷六下
外篇秋水第十七【一】
【一】【釋文】借物名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一】。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二】。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三】。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四】。
」
【一】【注】言其廣也。
【疏】河,孟津也。
涇,通也。
涘,岸也。
涯,際也。
渚,洲也,水中之可居曰洲也。
大水生於春而旺於秋,素秋陰氣猛盛,多致霖雨,故秋時而水至也。
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黃河,通流盈滿,其水甚大,涯岸曠闊,洲渚迢遙,遂使隔水遠看,不辨牛之與馬也。
【釋文】《秋水》李云:
水生於春,壯於秋。
白虎通云:
水,準也。
《灌河》古亂反。
《涇流》音經。
司馬云:
涇,通也。
崔本作徑,云:
直度曰徑。
又云:
字或作涇。
《兩涘》音俟,涯也。
《渚》司馬云:
水中可居曰渚。
釋名云:
渚,遮也,體高,能遮水使從旁回也。
《崖》字又作涯,亦作厓,並同。
《不辯牛馬》辯,別也。
言廣大,故望不分別也。
【二】【疏】河伯,河神也,姓馮,名夷,華陰潼堤鄉人,得水仙之道。
河既曠大,故欣然懽喜,謂天下榮華盛美,盡在己身。
【釋文】《河伯》姓馮,名夷,一名冰夷,一名馮遲,已見大宗師篇。
一云:
姓呂,名公子,馮夷是公子之妻。
◎慶藩案:
〔文選〕枚乘七發注引許慎曰:
馮遲,河伯也。
釋文云:
河伯,姓馮名夷,一名馮遲。
遲夷二字,古通用也。
淮南齊俗訓馮夷得道以潛大川,許注:
馮夷,河伯也,華陰潼鄉隄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
詩小雅四牡篇周道倭遲,韓詩作委夷。
顏籀匡(俗)〔謬〕正(謬)〔俗〕云:
古遲夷通,此其證。
高注淮南原道篇:
馮夷,或曰馮遲,古之得道能御陰陽者也。
《為盡》津忍反。
【三】【疏】北海,今萊州是。
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
若,海神也。
河伯沿流東行,至於大海,聊復顧眄,不見水之端涯,方始迴旋面目,高視海若,仍慨然發歎,託之野語。
而百是萬之一,誠未足以自多,遂(為)〔謂〕無如己者,即河伯之謂也。
此乃鄙俚之談,未為通論耳。
【釋文】《北海》李云:
東海之北是也。
《面目盳》莫剛反,又音旁,又音望。
本一作望。
◎盧文弨曰:
今本盳作望。
《洋》音羊。
司馬崔云:
盳洋,猶望羊,仰視貌。
《向若》向徐音嚮,許亮反。
司馬云:
若,海神。
◎慶藩案釋文引司馬崔本作盳洋,云盳洋猶望羊,仰視貌。
今案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當作陽。
論衡骨相篇武王望陽,言望視太陽也。
太陽在天,宜仰而觀,故訓為仰視。
《聞道百》李云:
萬分之一也。
◎家世父曰:
李軌云:
聞道百,萬分之一也。
今案聞字對下(聽)〔睹〕字為言。
聞道雖多而不知其無窮也,以意度其然而自信其有進焉者,及(昧)〔睹〕
(一)其無窮,乃始爽然自失也。
百者,多詞也,李注非是。
◎慶藩案百,古讀若搏,與若韻。
漢書鄒陽傳鷙鳥絫百,與鶚韻。
蔡邕獨斷蠟祝辭歲取千百,與宅壑作韻。
【四】【注】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則理分有素,跂尚之情無為乎其間。
【疏】方,猶道也。
世人皆以仲尼刪定六經為多聞博識,伯夷讓國清廉,其義可重。
復有通人達士,議論高談,以伯夷之義為輕,仲尼之聞為寡,即河伯嘗聞,竊未之信。
今見大海之弘博,浩汗難窮,方覺昔之所聞,諒不虛矣。
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門,於事大成危殆。
既而所見狹劣,則長被(〈口虽〉)〔嗤〕笑於大道之家。
【釋文】《今我睹》舊音睹。
案說文,睹今字,睹古字,睹,見也。
崔本作今睹我,云:
睹,示也。
《大方之家》司馬云:
大道也。
《理分》扶問反,後同。
【校】
(一)兩睹字依下正文改。
北海若曰:
「井¨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
(一)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一】。
今爾出於崖
(二)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二】。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三】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三)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四)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四】!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
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五】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
【六】五帝之所連(五),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七】。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八】?
」
【一】【注】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極。
【疏】海若知河伯之狹劣,舉三物以譬之。
夫坎井之¨,聞大海無風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為拘於虛域也。
夏生之蟲,至秋便死,聞玄冬之時,水結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於夏時也。
曲見之士,偏執之人,聞說虛通至道,絕聖棄智,大豪末而小泰山,壽殤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為束縛於名教故也。
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為大,其義亦然。
【釋文】《以語》如字,下同。
◎王引之曰:
¨,本作魚,後人改之也。
太平御覽時序部七、鱗介部七、蟲豸部一引此,並云井魚不可以語於海,則舊本作魚可知。
且釋文於此句不出¨字,直至下文塪井之¨,始云¨本又作蛙,戶蝸反,引司馬注云,¨,水蟲,形似蝦蟇,則此句作魚不作¨明矣。
若作¨,則戶蝸之音,水蟲之注,當先見於此,不應至下文始見也。
再以二證明之:
鴻烈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於隘也,梁張綰文,井魚之不識巨海,夏蟲之不見冬冰,(水經贛水注云:
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
)皆用莊子之文,則莊子之作井魚益明矣。
井九三,井谷射鮒,鄭注曰:
所生魚無大魚,但多鮒魚耳。
(見劉逵吳都賦注。
)困學紀聞(卷十)引御覽所載莊子曰,用意如井魚者,吾為鉤繳以投之,呂氏春秋諭大篇曰,井中之無大魚也,此皆井魚之證。
後人以此篇有塪井¨之語,而荀子亦云坎井之¨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見正論篇。
)遂改井魚為井¨,不知井自有魚,無煩改作¨也。
自有此改,世遂動稱井¨夏蟲,不復知有井魚之喻矣。
《於虛》音墟。
本亦作墟。
風俗通云:
墟,虛也。
崔云:
拘於井中之空也。
◎王念孫曰:
崔注拘於虛曰,拘於井中之空也。
案崔訓虛為空,非也。
虛與墟同,故釋文云,虛本亦作墟。
廣雅曰:
墟,凥也。
(凥古居字。
)文選西征賦注引聲類曰:
墟,故所居也。
凡經傳言丘墟者,皆謂故所居之地。
言井魚拘於所居,故不知海之大也。
魚居於井,猶河伯居於涯涘之間,故下文曰,今爾出於涯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也。
《夏蟲》戶嫁反。
◎慶藩案文選孫興公天台山賦注引司馬云:
厚信其所見之時也。
釋文闕。
◎又案司馬訓篤為厚,成疏心厚於夏時,即用司馬義。
其說迂曲難通。
爾雅釋詁:
篤,固也。
論語泰伯篇篤信好學,謂信之固也。
禮儒行篤行而不倦,謂行之固也。
後漢延篤字叔堅,堅亦固也。
凡鄙陋不達謂之固,夏蟲為時所蔽而不可語冰,故曰篤於時。
篤字正與上下文拘束同義。
《曲士》司馬云:
鄉曲之士也。
【二】【注】以其知分,故可與言理也。
【疏】河伯駕水乘流,超於崖涘之表,適逢海若,仍於瀚海之中,詳觀大壑之無窮,方鄙小河之陋劣。
既悟所居之有限,故可語大理之虛通也。
【三】【疏】尾閭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東,其處有石,闊四萬里,厚四萬里,居百川之下尾而為閭族,故曰尾閭。
海水沃著即焦,亦名沃焦也。
山海經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
此言迂誕,今不詳載。
春雨少而秋雨多,堯遭水而湯遭旱。
故海之為物也,萬川歸之而不盈,沃焦瀉之而不虛,春秋不變其多少,水旱不知其增減。
論其大也,遠過江(海)〔河〕(六)之流,優劣懸殊,豈可語其量數也!
【釋文】《尾閭》崔云:
海東川名。
司馬云:
泄海水出外者也。
《泄之》息列反,又與世反。
◎慶藩案文選嵇叔夜養生論注引司馬云:
尾閭,水之從海外出者也,一名沃焦,在東大海之中。
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
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
在扶桑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燋盡,故曰沃燋。
較釋文所引加詳。
《量數》音亮。
注及下同。
【四】【注】窮百川之量而縣於河,河縣於海,海縣於天地,則各有量也。
此發辭氣者,有似乎觀大可以明小,尋其意則不然。
夫世之所患者,不夷也,故體大者(快)〔怏〕(七)然謂小者為無餘,質小者塊然謂大者為至足,是以上下夸跂,俯仰自失,此乃生民之所惑也。
惑者求正,正之者莫若先極其差而因其所謂。
所謂大者至足也,故秋毫無以累乎天地矣;所謂小者無餘也,故天地無以過乎秋毫矣;然後惑者有由而反,各知其極,物安其分,逍遙者用其本步而遊乎自得之場矣。
此莊子之所以發德音也。
若如惑者之說,轉以小大相傾,則相傾者無窮矣。
若夫睹大而不安其小,視少而自以為多,將奔馳於勝負之竟而助天民之矜夸,豈達乎莊生之旨哉!
【疏】存,在也。
奚,何也。
夫覆載萬物,莫大於天地;布氣生化,莫大於陰陽也。
是以海若比形於天地,則無等級以寄,言受氣於陰陽,則是陰陽象之一物也。
故託諸物以為譬,猶小木小石之在太山乎,而海若於天理在乎寡少,物各有量,亦何足以自多!
【釋文】《而縣》音玄。
下同。
《怏然》於亮反,又於良反。
《之竟》音境。
【五】【疏】礨空,蟻穴也。
稊,草似稗而米甚細少也。
中國,九州也。
夫四海在天地之間,九州居四海之內,豈不似蟻孔之居大澤,稊米之在大倉乎,言其大小優劣有如此之懸也。
【釋文】《礨》力罪反,向同,崔音壘,李力對反。
《空》音孔。
壘孔,小穴也。
李云:
小封也。
一云:
蟻冢也。
◎家世父曰:
釋文引崔云,礨空小穴也。
李軌云,小封也。
一云蟻塚。
今案礨空自具兩義,言高下之勢也。
礨者,突然而高;空者,窪然而下。
大澤之中,或墳起,或洿深,高下起伏,自然之勢常相因也,故謂之礨空。
司馬相如上林賦丘墟掘礨,亦同此義。
言丘墟之勢,或掘而成穴,或壘而成垤也。
《稊米》徒兮反。
司馬云:
稊米,小米也。
李云:
稊草也。
案郭注爾雅,稊似稗,稗音蒲賣反。
《大倉》音泰。
【六】【注】小大之辨,各有階級,不可相跂。
【疏】號,名號也。
卒,眾也。
夫物之數不止於萬,而世間語便,多稱萬物,人是萬數之一物也。
中國九州,人眾聚集,百穀所生,舟車來往,在其萬數,亦處一焉。
然以人比之萬物,九州方之宇宙,亦無異乎一豪之在馬體,曾何足以介懷也!
【釋文】《人卒》尊忽反。
司馬云:
眾也。
崔子恤反,云:
盡也。
◎家世父曰:
釋文引司馬云,卒,眾也,崔云,盡也。
案人卒九州,言極九州之人數。
卒者,盡詞也。
九州之大,人數之繁,其在天之中,要亦萬物之一而已。
崔說是。
◎俞樾曰:
人卒二字,未詳何義。
司馬訓卒為眾,崔訓卒為盡,皆不可通。
且下云人處一焉,則此不當以人言。
人卒疑大率二字之誤。
人間世篇,率然拊之,釋文曰,率或作卒。
是率卒形似易誤之證。
率誤為卒,因改大為人以合之。
據至樂篇人卒聞之,盜跖篇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是人卒之文,本書所有,然施之於此,不可通矣。
大率者,總計之辭。
上云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又云計中國之在海內,計與大率,其義正同。
【七】【注】不出乎一域。
【疏】五帝連接而揖讓,三王興師而爭奪,仁人殷憂於社稷,任士劬勞於職務,四者雖事業不同,俱理盡於毫末也。
【釋文】《五常之所連》司馬云:
謂連續仁義也。
崔云:
連,續也。
本亦作五帝。
◎盧文弨曰:
今本作五帝。
◎家世父曰:
江南古(莊)〔藏〕本連作運,似從運為妥。
《所爭》側耕反。
《任士之所勞》李云:
任,能也。
勞,服也。
【八】【注】物有定域,雖至知不能出焉。
故起大小之差,將以申明至理之無辯也。
【疏】伯夷讓五等以成名,仲尼論六經以為博,用斯輕物,持此自多,亦何異乎向之河伯自多於水!
此通合前喻,並釋前事少仲尼〔之〕(八)聞輕伯夷之義也。
【校】
(一)趙諫議本作墟。
(二)趙本作涯。
(三)趙本無於字。
(四)於字依世德堂本補。
(五)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連作運。
(六)河字依正文改。
(七)怏字依釋文及世德堂本改。
(八)之字依正文補。
河伯曰:
「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豪〕末,可乎【一】?
」
【一】【疏】夫形之大者,無過天地,質之小者,莫先毫末;故舉大舉小,以明稟分有差。
河伯呈己所知,詢於海若。
又解:
若以自足為大,吾可大於兩儀;若以無餘為小,吾可小於毫末。
河伯既其領悟,故物我均齊,所以述己解心,詢其可不也。
北海若曰:
「否。
夫物,量無窮【一】,時無止【二】,分無常【三】,終始無故【四】。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五】,大而不多【六】,知量無窮【七】;證曏今故【八】,故遙而不悶,【九】掇而不跂【一○】,知時無止【一一】;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一二】,知分之無常也【一三】;明乎坦塗【一四】,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一五】,知終始之不可故也【一六】。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一七】;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一八】;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一九】。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豪〕
(一)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二○】!
」
【一】【注】物物各有量。
【疏】既領所疑,答曰不可。
夫物之器量,稟分不同,隨其所受,各得稱適,而千差萬別,品類無窮,稱適之處,無大無小,豈得率其所知,抑以為定!
【二】【注】死與生皆時行。
【疏】新新不住。
【三】【注】得與失皆分。
【疏】所稟分命,隨時變易。
【四】【注】日新也。
【疏】雖復終而復始,而未嘗不新。
【五】【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釋量無窮也。
以大聖之知,視於遠理,察於近事,故毫末雖小,當體自足,無所寡少也。
【六】【注】亦無餘也。
【疏】天地雖大,當(離)〔體〕
(二)無餘,故未足以自多也。
不多則無夸,不寡則息企也。
【七】【注】攬而觀之,知遠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於物之器量,大小雖異,各稱其情,升降不同,故無窮也。
此結前物量無窮也。
【八】【注】曏,明也。
今故,猶古今。
【疏】此下釋時無止義也。
曏,明也。
既知小大非小大,則證明古今無古今也。
【釋文】《證曏》許亮反。
崔云:
往也。
向郭云:
明也。
又虛丈反。
【九】【注】遙,長也。
【一○】【注】掇,猶短也。
【疏】遙,長也。
掇,短也。
既知古今無古今,則知壽夭無壽夭。
是故年命延長,終不厭生而悒悶;稟齡夭促,亦不欣企於遐壽;隨變任化,未始非吾。
【釋文】《掇》專劣反。
郭云:
短也。
《而不跂》如字。
一本作企。
下注亦然。
◎家世父曰:
郭象注,遙,長也,掇,猶短也。
說文:
掇,拾取也。
易疏:
患至掇也,若手拾掇物然,言近而可掇取也。
悶,如老子其政悶悶,不詳明。
跂者,所以行也。
淮南子原道訓跂行喙息,馬蹄篇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謂煩勞也。
知時無止,順謂行之而已。
故者非遙,無漠視也;今者非近,無強致也。
郭象注未愜。
【一一】【注】證明古今,知變化之不止於死生也,故不以長而悒悶,短故為跂也。
【疏】此結前時無止義也。
【一二】【疏】此下釋分無常義也。
夫天道既有盈虛,人事寧無得喪!
是以視乎盈虛之變,達乎得喪之理,故儻然而得,時也,不足為欣;偶爾而失,命也,不足為戚也。
【一三】【注】察其一盈一虛,則知分之不常於得也,故能忘其憂喜。
【疏】此結前分無常義也。
【一四】【注】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
【疏】此下釋終始無故義也。
坦,平也。
塗,道也。
不以死為死,不以生為生,死生無隔故。
明乎坦然平等之大道者如此。
【釋文】《坦》吐但反。
【一五】【疏】夫明乎坦然之道者,〔其〕(三)生也不足以為欣悅,其死也不足以為禍敗。
達死生之不二,何憂樂之可論乎!
【釋文】《不說》音悅。
【一六】【注】明終始之日新也,則知故之不可執而留矣,是以涉新而不愕,舍故而不驚,死生之化若一。
【疏】此結前終始無故義。
【釋文】《不愕》五各反。
《舍故》音捨。
【一七】【注】所知各有限也。
【疏】強知者乖真,不知者會道。
以此計之,當故不如也。
【一八】【注】生時各有年也。
【疏】未生之時,無喜所以無憂;既生之後,有愛所以有憎。
【一九】【注】莫若安於所受之分而已。
【疏】至小,智也;至大,境也。
夫以有限之小智,求無窮之大境,而無窮之境未周,有限之智已喪,是故終身迷亂,返本無由,喪己企物而不自得也。
【二○】【注】以小求大,理終不得,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矣。
若毫末不求天地之功,則周身之餘,皆為棄物;天地不見大於秋毫,則顧其形象,裁自足耳;將何以知細之定細,大之定大也!
【疏】夫物之稟分,各自不同,大小雖殊而咸得稱適。
若以小企大,則迷亂失性,各安其分,則逍遙一也。
故毫末雖小,性足可以稱大;二儀雖大,無餘可以稱小。
由此視之,至小之倪,何必定在於毫末!
至大之域,豈獨理窮於天地!
【釋文】《之倪》五厓反,徐音詣。
郭五米反。
下同。
【校】
(一)豪字依世德堂本改。
(二)體字依上疏文改。
(三)其字依下句補。
河伯曰:
「世之議者皆曰:
『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一】?
」
【一】【疏】信,實也。
世俗議論,未辯是非,僉言至精細者無復形質,至廣大者不可圍繞。
未知此理情智虛實。
河伯未達,故有此疑也。
北海若曰:
「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一】。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異便
(一)【二】。
此勢之有也【三】。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四】;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五】,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六】。
【一】【注】目之所見有常極,不能無窮也,故於大則有所不盡,於細則有所不明,直是目之所不逮耳。
精與大皆非無也,庸詎知無形而不可圍者哉!
【疏】夫以細小之形視於曠大之物者,必不盡其弘遠,故謂之不可圍。
又以曠大之物觀於細小之形者,必不曉了分明,故謂之無形質。
此並未出於有境,豈是至無之義哉!
【二】【注】大小異,故所便不得同。
【疏】精,微小也。
垺,殷大也。
欲明小中之小,大中之大,稟氣雖異,並不離有(中)〔形〕
(二),天機自張,各有便宜也。
【釋文】《垺》李普回反。
徐音孚,謂盛也。
郭芳尤反,崔音裒。
《之殷》殷,眾也。
◎慶藩案殷,大也,故疏云大中之大,不當訓眾。
《異便》婢面反。
徐扶面反。
注皆同。
【三】【注】若無形而不可圍,則無此異便之勢也。
【疏】大小既異,宜便亦殊,故知此勢未超於有之也。
【四】【注】有精粗矣,故不得無形。
【疏】夫言及精粗者,必期限於形名之域,而未能超於言象之表也。
【釋文】《精粗》七胡反。
下同。
【五】【疏】無形不可圍者,道也。
至道深玄,絕於心色,故不可以名數分別,亦不可以數量窮盡。
【釋文】《能分》如字。
【六】【注】唯無而已,何精粗之有哉!
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無也,故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入乎無言無意之域,而後至焉。
【疏】夫可以言辨論說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細也;而神口所不能言,聖心〔所〕(三)不能察者,妙理也。
必求之於言意之表,豈期必於精粗之間哉!
【釋文】《不能論》本或作諭。
【校】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便下有耳字。
(二)形字依下正文期於有形句改。
(三)所字依上句補。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
(一)【一】,不多仁恩【二】;動不為利【三】,不賤門隸【四】;貨財弗爭【五】,不多辭讓【六】;事焉不借人【七】,不多食乎力【八】,不賤貪污【九】;行殊乎俗【一○】,不多辟異【一一】;為在從眾【一二】,不賤佞諂【一三】;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一四】;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一五】。
聞曰:
『道人不聞【一六】,至德不得【一七】,大人無己【一八】。
』約分之至也【一九】。
」
【一】【注】大人者,無意而任天行也。
舉足而投諸吉地,豈出害人之塗哉!
【疏】夫大人應物,譬彼天行,運而無心,故投諸吉地,出言利物,終不害人也。
【二】【注】無害而不自多其恩。
【疏】慈澤類乎春陽,而不多遍行恩惠也。
【三】【注】應理而動,而理自無害。
【疏】應機而動,不域心以利物。
【釋文】《為利》于偽反。
【四】【注】任其所能而位當於斯耳,非由賤之故措之斯職。
【疏】混榮辱,一窮通,故守門僕隸,不以為賤也。
【釋文】《故措》七故反。
【五】【注】各使分定。
【疏】寡欲知足,守分不貪,故於彼貨財,曾無爭競也。
【六】【注】適中而已。
【疏】率性謙和,用捨隨物,終不矯情,飾辭多讓。
【七】【注】各使自任。
【疏】愚智率性,工拙襲情,終不假借於人,分外求務。
【八】【注】足而已。
【疏】食於分內,充足而已,不多貪求,疲勞心力。
【九】【注】理自無欲。
【疏】體達玄道,故無情欲,非關苟貴清廉,賤於貪污。
【一○】【注】己獨無可無不可,所以與俗殊。
【疏】和光同塵,無可不可,而在染不染,故行殊乎俗也。
【釋文】《行殊》下孟反。
下堯桀之行同。
【一一】【注】任理而自殊也
(二)。
【疏】居正體道,故不多邪辟,而大順群生,故曾無乖異也。
【釋文】《辟異》匹亦反。
【一二】【注】從眾之所為也。
【疏】至人無心,未曾專己,故凡厥施為,務在從眾也。
【一三】【注】自然正直。
【疏】素性忠貞,不履左道,非鄙賤佞諂而後正直也。
◎家世父曰:
大人之行凡五事:
本不害人,非為仁也;無貴賤貨利之在其心,何有辭讓也;不導人以為利,何有貪污也;行自殊俗,非為異也;順從乎眾,非為諂也。
事焉不借人,如許行之云並耕而治,饔飱而食;不多食乎力,如老子之云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顧)〔為〕(三)而民自樸;彼貪污者自止,而無事乎賤之矣。
郭象注未能分明。
【一四】【注】外事不接(四)於心。
【疏】夫高官重祿,世以為榮;刑戮黜落,世以為恥。
既而體榮枯之非我,達通塞之有時,寄來不足以勸勵,寄去不足以羞辱也。
◎家世父曰:
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承上,言無為而民自化。
仁讓無所施,貪諂無所庸,又何以爵祿戮恥為也!
郭象云外事不棲於心,誤。
【一五】【注】故玄同也。
【疏】各執是非,故是非不可為定分;互為大小,故細大何得有倪限;即天地毫末之謂乎!
【一六】【注】任物而物性自通,則功名歸物矣,故不聞。
【疏】夫體道聖人,和光韜晦,推功於物,無功名之可聞。
寓諸他人,故稱聞曰。
【一七】【注】得者,生於失也;物各無失,則得名去也。
【疏】得者,不喪之名也。
而造極之人,均於得喪,既無所喪,亦無所得。
故老經云,上德不德。
【一八】【注】任物而已。
【疏】大聖之人,有感斯應,方圓任物,故無己也。
【釋文】《無己》音紀。
【一九】【注】約之以至其分,故冥也,夫唯極乎無形而不可圍者為然。
【疏】約,依也。
分,限也。
夫大人利物,抑乃多塗,要切而言,莫先依分。
若視目所見,聽耳所聞,知止所知,而限於分內者,斯德之至者也。
【校】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人下有之塗也三字。
(二)趙諫議本無而字也字。
(三)為字依老子原文改。
(四)世德堂本作棲,趙本無此句。
河伯曰:
「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
惡至而倪小大【一】?
」
【一】【疏】若物之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集释 郭庆藩16 庄子 郭庆藩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