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
- 文档编号:6305525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80KB
有关端午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
《有关端午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端午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端午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有关端午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
端午节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
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蘸酒(zhàn)茶峒(dòng)
短桨(jiǎng)缠裹(guǒ)伶俐(línglì)
呐喊(nà)老鹳河(guàn)颈脖(jǐng)
泅水(qiú)束缚(fù)洞穴(xué)
擂(léi)鼓打锣(luó)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
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
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
游水渡河。
调理:
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
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
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
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
(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
(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
(1)概括风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2)时间顺序:
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
详略安排使__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内容探究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
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
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三)亮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
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
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
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
__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
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
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__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
第一场面:
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
第二场面:
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
第三场面:
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四、板书设计
端午日
出城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
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
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淳朴民风
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
五、课外拓展
__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
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
“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
要求口头作答。
端午节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2、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粽子叶、糯米、毛线;相关视频。
学生的准备:
查找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
通过上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分小组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各小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吧。
二、展示与活动
(一)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端午节
1、诗歌分享。
下面有请林琳这一小组上台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关于端午的诗歌。
生:
端午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迹可循。
以下是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生用幻灯片展示,配乐展示读。
)
2、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师:
从刚才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知晓端午的由来,哪一个小组负责搜集这个方面的资料?
请你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__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
(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小组成员之一绘声绘色的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忠臣屈原倡议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成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亡。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痛苦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身躯,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河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
人们也都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又怕食物被蛟龙所食,所以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赛龙舟是因为要吓走鱼,不要它们靠近屈原。
所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习俗了。
)
(其他成员补充):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讲讲端午节的习俗。
师:
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习俗。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视频,并配以解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来自:
773N.cOm校园生活:
端午节教学设计)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端午食粽:
(图片展示)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出示图片)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出示图片)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师:
在这些习俗之中,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
今天啊,我们就请来了包粽子能手,我们班热心的家长们,现场来教我们包粽子呢!
动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准备哪些材料呢?
生介绍包粽子该准备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骤你了解吗?
观看视频,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组讨论打算怎么包,说说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参与)。
(三)尝试创作
根据大家探索的各种方法,开始包粽子。
家长带领学生在小组内实践。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包的各式各样的粽子展示在他们的桌子上。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让大家了解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亲手包一只粽子,让他们吃得又香又甜,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教学设计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国旗一面、国歌。
2、升旗手绶带三条。
三、活动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早上好!
在这我先念一首儿歌给大家听,听完以后,我要问一个小问题。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小朋友,你们知道儿歌里说的是什么节日吗?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这个星期五,那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出生在__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我们都喜欢吃什么?
四、介绍升旗手
1、讲卫生宝宝:
陆周思琪
宝宝很爱干净,身上每天都是香香的,来园时,能坚持带好手帕,衣服脏了会及时跟换,指甲也是干干净净的,真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2、爱学习宝宝:
陆郡瑶
上课认真,老师提问后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筋。
在亲子绘本比赛中获太仓市一等奖。
很了不起吧。
3、讲礼貌宝宝:
陆浩然
看见老师很有礼貌,能主动和老师、奶奶打招呼,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宝宝。
4、表演节目,童谣《上山打老虎》
端午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
“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__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
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
(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
(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
(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
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端午节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
引导学生质疑:
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
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
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
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
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
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
步骤四:
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
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__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
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
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
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
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
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
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情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吃鸭蛋
玩蛋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端午节 教学 设计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