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矿首采面开采设计说明书.docx
- 文档编号:6304549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83
- 大小:521.19KB
朝阳矿首采面开采设计说明书.docx
《朝阳矿首采面开采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矿首采面开采设计说明书.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朝阳矿首采面开采设计说明书
汝州市瑞平朝阳煤业公司
开采初步设计
说明书
汝州市瑞平朝阳煤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九月
汝州市瑞平朝阳煤业公司
开采初步设计
说明书
工程编号:
工程规模:
0.15Mt/a
矿长: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汝州市瑞平朝阳煤业公司
二〇一〇年九月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位置交通
1、地理位置及交通
汝州市朝阳煤矿位于汝州市小屯镇李二堂村西500m,行政区划隶属汝州市小屯镇,北距汝州市30km,东距207国道2.5km,距平顶山至洛阳公路4km,紧邻焦枝铁路,朝川至蟒川公路从矿区通过,交通条件便利。
见交通位置图
交通位置图
二、井田自然地理
本井田为汝州煤田一部分,矿区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井田内地面标高+227.0~+246.0m之间,相对高差19m左右。
向东逐渐过渡为平原,北、西、南三面环山,均属低山丘陵区。
区内可分为山区、岗区、平原,山区属伏牛山东部余脉,山体呈北西西向延展,比较高的山有暴雨山、鹿山等,山区与平原之间为岗区,地形起伏不平呈缓坡状。
矿区内有一条西南~东北向季节性小河流通过,泄水条件良好,矿区内无重要建筑物。
三、气象
据汝州市气象台记录,本区平均年降水量为772.7mm,最大降水量1235.5mm,最小降水量为550mm,而且多集中于7~9月份,降水量相当于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年平均风速2.9m/s,最大风速24m/s,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
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为-11.7℃。
当年10月至第二年3月上旬为霜冻期,最大冻土深度为22cm,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该区属淮河流域,主要有汝河,地表冲沟发育,且多为干沟,只在雨季有短暂水流,雨后即干。
四、地震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19年至公元1942年的2461年间,平顶山其发生地震84次,河南省发生的八次大地震中七次对该区有较大破坏。
其中五次发生于1522年1月28日、1524年2月14日、1556年1月、1558年和1820年8月4日,有民舍倾覆。
依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地震裂度区划图和武汉地震测绘大队资料,平顶山矿区地震裂度为六度。
五、电源、水源
电源:
采用双回路供电线路,分别引自汝州市朝川变电所17#、19#盘,电压等级6kV,一用一备。
水源:
自备井。
六、区域经济和建设材料
本区域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仍以农业为主。
近年工业发展较快,采矿业发展尤为迅速。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它杂粮,经济作物为辅。
本区建筑材料除木材、金属材料外,水泥、石子、砂、砖瓦均可本地生产。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构造
汝州煤田的沉积环境和平顶山煤田类似,在区域地质构造上部处于豫西的北西西向拗褶带(伏牛山)和东西向拗褶带(嵩山)交汇位置,其特点是断裂构造多,褶曲形态变化大,地层和含煤建造情况都与平顶山矿区的地层结构大体相同,断层和地层走向以NW向为主,地层的倾向多为NE向为主;所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层薄,二叠系晚期和三叠系的地层缺失。
(二)区域地层
该区地层发育了自寒武系以来的石炭系、二叠系及第三、四系等地层,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如下:
第四系Q:
上部为土黄色~紫红色的砂质黏土,下部为松散状碎石。
局部为黄土,厚度0~30m。
第三系R:
由紫红色、灰绿色砂质粘土夹砾石组成,半固结状,砾石的原岩为安山岩、石英岩,厚度0-30m。
二叠系P:
1、上统上石盒子组,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煤及砂岩等组成,本区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可分为四个含煤组:
(1)第一含煤组,由砖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粗粒砂岩和煤层组成,泥岩中一般含铝土质,见黑色及紫色斑块。
本组一般含煤3-8层,底部有一层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作为与下石盒子组分界。
(2)第二含煤组,以灰色泥岩,砂岩为主,夹有薄层砂质泥岩和煤层,一般含煤1~2层。
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中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作为与1~2煤组的分界线。
(3)第三含煤组,以灰色、杂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互层,一般含煤2~3层。
泥岩具鲕粒,富铝土质,有紫班。
下部普遍存在一层灰白色、厚层状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往往含砾,是良好的标志层,通常称为“田家沟砂岩”。
厚度约为13.0m。
(4)第四含煤组,以浅灰色、灰白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中间夹灰白色砂岩,一般含煤1-2层。
2、下统下石盒子组,其上部为灰色的砂质泥岩,中部为大紫红红色的泥岩,下部为灰色的砂锅窑砂岩,厚度22.4~42.7m,平均厚34.1m。
3、下统山西组,主要为绿灰~灰色的砂质泥岩,泥岩,香炭砂岩,大钻砂岩,已(即二煤)煤组等。
厚度43~65m。
石炭系C
只有上统的太原群,可分为三段。
(1)下部灰岩段:
由1~3层浅灰、深灰色薄层灰岩夹砂质泥岩、砂岩和1~4层薄煤层组成,灰岩含泥质高,一般为煤的顶板,在朝川矿区渐变为砂岩,砂质泥岩或泥岩。
(2)中部砂质泥岩段,以浅灰色、灰白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及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灰岩和薄煤层一层。
(3)上部灰岩段:
以浅灰、深灰色及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及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一般夹灰岩2~7层,煤层4~5层。
本层总厚度42.5-97.8m,平均厚68m,顶部有一层硅质泥岩或薄层灰岩,作为与山西组的分界。
寒武系∈
主要为上统的白云质灰岩和下统的泥岩、页岩。
厚度巨大(大于500m),构成煤系的基底。
(三)矿井地质
该矿主要开采二1煤,井田范围内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为北81°西,倾向北9°东,倾角约25°,矿井范围内的小断层较多,断距小于3-5m,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的断层未见。
二、井田地层
井田内发育地层与前述区域地层一致。
在此不再赘述。
三、井田构造
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2004年4月提交的《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朝阳煤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知,本矿边界断层及矿井内断层要素特征如下:
1、F26正断层:
位于矿井北东边界处,走向125°,倾向35°,倾角70°左右,地层落差140m左右,该断层基本得到控制。
矿井内延伸长度约800m,于本矿西北边界附近被F27正断层所切割。
对本矿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2、F27正断层:
位于矿井北西边界处,走向30°,倾向300°,倾角70°左右。
地层落差120m左右,该断层基本得到控制。
矿井内延伸长度490m,对本矿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3、F10正断层:
位于东南边界处,走向25°,倾向115°,倾角50°,地层落差80m左右,12-65钻孔遇到,控制程度一般。
矿井内延伸长度约80m,对本矿开采影响不大。
4、F29正断层:
位于矿井西北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50°,地层落差20m左右。
矿井内延伸长度约60m,对本矿开采影响较大。
5、F28正断层:
位于本矿北部边界外,走向25°,倾向110°,倾角70°左右,地层落差80m,不影响本矿开采。
上述F26、F27、F10三条边界断层的切割影响,使本矿井成为一个地垒。
结合矿区构造特征,本矿构造复杂程度应为中等构造。
四、煤层和煤质情况
(一)煤层
朝阳煤矿开采二1煤层,矿井内二1煤层产状比较平缓,倾角25°左右,产状变化幅度较小,煤层厚度较稳定。
井田内主、风井和巷道揭露煤层厚度为2~3.36m,平均煤厚2.68m,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或含有一层夹矸,夹矸多为泥岩,厚0.1m左右。
煤层埋深150~345m左右,煤层开采底板标高深度为+110~-110m。
(二)煤质
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二1煤层多呈油脂光泽,组织疏松,层理不甚明显,呈参差状断口,硬度为1~2度,易于风化,呈粉状产出。
煤层显微结构多呈均匀状,部分为条带状。
煤岩成份主要由亮煤和少许丝炭所组成,亮煤以透明基质为主,不透明基质含量较少,矿物杂质含量较多,主要为方解石。
煤层上部少许原生矿物多呈细粒状分布在不透明基质体中,中、下部煤层之次生矿物,多于煤层裂隙中充填。
煤岩类型应属亮煤型,焦煤变质阶段为陆植煤类。
矿物杂质含量较少,且属次生矿物,洗选比较容易。
2、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二1煤属中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焦煤,适用于炼焦用煤、工业动力或民用煤。
其化验结果见下表:
二1煤层煤质化验结果表
Ad(%)
Vdaf(%)
Y(mm)
Mad(%)
St.d(%)
Qgr.vd(MJ/kg)
煤牌号
16.16
21.6
23.00
1.5
1.31
29.4
焦煤
五、矿井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汝州煤田位于河南省南部,伏牛山区以北,东临宝郏盆地,向东逐渐过度到平原,四周受断层的切割,形成相对独立或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
同时,断层十分发育,受其中一些大的阻水段断层(如走向呈北西--南东)的影响,开采同一层煤的相邻矿井之间涌水量存在明显悬殊(如鑫达矿正常涌水量不足5m3/h,而位于其东侧的支农二矿正常涌水量达到30m3/h,最大涌水量达到50m3/h),区内地势多呈低缓的丘陵,植被稀少,第四系覆盖层薄,不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所以,该区的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大气降水和季节性河流的补给资源量(即动储量)十分有限。
在长期的采矿活动中,也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疏干放水,有的只是在突水或淹井之后,才被迫进行了一些疏干放水工作,致使地下水水位仍然居高不下,从而不断有大突水及淹井事故发生。
2000年临近的朝川矿(隶属于平煤集团)就发生了一起较大的突水事故,导致采区被淹。
(二)区域含水层(组)
1、含水层(组)
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岩溶裂隙含水层包括寒武系的白云质灰岩、石炭系太原群灰岩。
其中寒武系的白云质灰岩构成煤系地层的基底。
在煤田的西及西南部出露,浅部的岩溶裂隙发育,为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提供了条件,也是矿井水的主要补充水源。
抽水试验的单位涌水量q=0.0024l/s.m,渗透系数k=0.0129m/d,水质类型HCO3-CaNa,矿化度0.19~0.5g/l。
石炭系太原群灰岩总厚度54.0~80.2m,含灰岩7~11层,浅部的岩溶裂隙发育,最顶部的主要含水层L8灰岩距离已17(即二1)煤10~35m,属于其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下部灰岩段的单位涌水量q=0.173l/s.m,渗透系数k=2.98m/d,水质类型HCO3-CaNa,矿化度0.19~0.5g/L;上部灰岩段的单位涌水量q=0.000192~7.419L/s.m,渗透系数k=0.00159~5.07m/d,水质类型HCO3-CaNa,矿化度0.19~0.5g/L。
碎屑岩类型裂隙含水层(组):
包括二叠系的砂岩裂隙层状含水层:
二叠系各煤层之间均有砂岩裂隙层状含水层存在,属于开采时直接充水含水层,并且大占砂岩、香炭砂岩、砂锅窑砂岩、田家沟砂岩厚度较大,分布也较稳定,各含水层之间有砂质泥岩、泥岩相隔,一般无水力联系,各砂岩含水层补给不良,从大量生产矿井的开采实践看,砂岩裂隙含水层未造成灾害性的突水事故。
对大占砂岩、香炭砂岩的钻孔抽水试验结果是:
单位涌水量q=0.0258~0.5L/s.m,渗透系数k=0.01151~1.08m/d,水质类型HCO3-CaNa。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该区的某些矿井范围内,常常有河床相的砂砾石,它们也常常成为基岩地下水或矿井水的补给水源之一。
2、隔水层
寒武系下部泥岩隔水层
为寒武系下统馒头组,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
该组岩层厚度较大,分布也较稳定,为一良好的区域隔水层,构成煤系下部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底界,厚4~7m,平均5.50m。
石炭系太原群底部铝土泥岩隔水层:
该层在太原群底部普遍存在,岩性主要为铝土质泥岩,局部含铝土矿,厚度在1.5~15m之间,层位稳定,隔水性能强,但沉积厚度变化大,正常情况下可阻隔上下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在厚度变薄处则难以起到隔水作用。
各煤层之间泥岩隔水层:
在石炭系太原群以上各煤层之间,普遍存在着的砂质泥岩、泥岩,厚度在5~35m之间,层位稳定,隔水性能强。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基岩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从露头区由浅部向深部补给,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它通过第四系松散层和基岩露头区入渗补给各个裂隙含水层。
其次通过导水断层带产生的越流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自西北向南东,通过生产矿井抽到地面排泄。
第三是采煤引起的地面裂隙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各个裂隙含水层创造了条件。
六、井田水文地质
1、含水层
寒武系的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为已、庚(二煤和一煤)煤底部的间接充水含水层,岩溶发育程度较差,距离已17煤层远(大于70m),一般不会对矿井生产产生威胁,除非有大型的导水断层或处于向背斜的核部。
并距离庚煤近,威胁才大。
石炭系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为已煤底部的重要充水水源,可分为上部灰岩段暨直接充水含水层(L7~L11),下部灰岩段暨间接充水含水层(L1~L4),总共含灰7~11层,其顶部的主要含水层(L8灰岩),厚度一般在8~10m,裂隙发育,含水丰富,距离已1煤10~35m,是开采过程中的最主要出水水源。
它同时也是庚(即一)煤的直接顶、底板和直接的充水水源。
已煤段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煤段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大占砂岩,厚度在4~17m之间,平均厚度11m;间接充水含水层为香炭砂岩,厚度在1~15m之间,平均厚度8.6m。
2、隔水层
太原群底部铝土泥岩隔水层
此铝土泥岩塑性好,层位稳定,分布广且隔水性强。
在煤层开采过程中起到阻隔寒武系灰岩与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作用。
太原群中部砂质泥岩隔水层
它处于L4~L6灰岩之间,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和薄层灰岩,厚度变化大,两极值8~30m,平均厚度18m,一般情况下可起到阻隔太原群上下灰岩段之岩溶裂隙含水层水力联系的作用。
但受断层和高压水头的影响,常常可以发生越流补给上部灰岩段之地下水。
太原群顶部隔水层
在太原群顶部的第一层灰岩与二1煤层之间,赋存有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沉积不稳定,岩性和厚度变化大,厚度一般在3~13m,很难阻隔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水突入矿井。
各煤层之间的泥岩隔水层
太原群以上各煤组之间,均存在泥岩、砂质泥岩相对隔水层,厚度一般在5~25m之间,该类岩石透水性差,可塑性强,具有较好的隔水性能。
3、地下水动态变化状况
该区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朝川矿区也是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建观测孔,但仅有2~3个,且观测时间很短),现有的矿井涌水量观测资料也不十分准确和系统,所以,严格地划分各个矿井的地下水动态类型比较困难,只能从矿井涌水量的季节变化幅度来说明。
总体来讲,所有矿井受降水的影响都是比较明显的,而量值或幅度的大小则说明其对矿井安全的危害程度及是否具有破坏性。
七、矿井充水分析
充水因素分析
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来源,由于雨季的降雨十分集中,此时的矿井涌水量也相应地增加,该矿井的涌水量较小,雨季矿井涌水量为10t/h,枯水季节则为3t/h,降雨的影响比较明显。
地下水
二1煤顶板砂岩水是现在的主要充水水源,它随着采后顶板的垮落溃入矿井,但水量小,威胁不大:
太原群灰岩含水层地下水是开采过程中的主要水患威胁,但由于现在的开采深度和揭露面积小,开采水平高,地下水的水位高程还不清楚,尽管还没有大的突水点和大的水害发生,但是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老空水(含老空区水)
乡镇煤矿的主要特点是:
业主更换快,采掘边界不准确。
现今的绝大多数矿井淹井事故多发生在乡镇煤矿,也多是因老窑水造成的。
因此,加强对老窑水调查十分重要,必须坚持“有掘必探”的探放水原则。
断层导水
由于本矿西、北、东三面以断层为界,南西为露头带。
虽然井田内呈地堑形态展布,但在井田西北部、东部两个断层交汇处,次级断层将会破坏断层原始状态,给地下水涌入矿井创造条件,易于将灰岩水导入矿井,所以要加强对这两块地段的调查、观测,发现异常现象时及时采取措施。
(二)矿井突水分析:
该煤矿目前没有发生过大的突水事故,只有采后引起的顶板出水、井筒和采空区渗水,因水量小而不易出现灾难事故。
但随着矿井采深的加大,对水害事故的预防应引起足够重视,对水患防治的措施要加强。
本矿区内距朝阳煤矿最近的水文观测钻孔为14-92号孔,目前其观测寒武纪灰岩水位已下降至-180m以下,朝阳煤矿四邻矿井其开采深度,水位标高,涌水量见下表:
矿名
与朝阳矿方位
目前开采标高(m)
目前水位标高(m)
目前涌水量(m3/h)
蜈蛁窝煤矿
东部相邻
160
-150
30
商洒务煤矿
北部相邻
-150
15
平煤集团朝阳矿
北部相邻
-250
-220
1060
贾岭煤矿
东北部相邻
-220
-190
40
瑞平集团张村矿
西北部相邻
-250
-170
5~10m
由于朝阳矿区及蜈蛁窝煤矿在穿越断层时均未受到断层水的影响,断层导水性较好,且平煤集团朝阳矿一号井的强行疏水降压,使周边煤矿水位大幅度下降,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朝阳煤矿批准最低开采标高为-110m,技术改造主井落底标高为-40m,在开采过程中不受底板灰岩水的影响,矿井涌水水源主要以第四系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汝州市煤炭工业局批复的《平顶山市汝州市朝阳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中确定该矿区正常涌水量为5~10m3/h,最大涌水量为15~20m3/h左右,本设计采用此数据为设计依据。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划分原则是目前的矿井涌水量大小及有无发生大的水害的可能。
综上所述,该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的主要水害类型有:
大气降水、地下水,老空水这三种形式。
结合乡镇煤矿的现状,并按照是否具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可能,考虑到该矿的矿井涌水量较小(5~10m3/h),但是对灰岩地下水的水位高低不清楚,水量大小对矿井的影响都还是个未知数,故将其水文地质类型均划分为中等-复杂型。
八、结论
(一)朝阳矿的水害因素主要是老空水和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中等—复杂型(暂定)。
九、矿井防治水措施与建议
(一)矿井防治水工作应按照加强自身建设为主,依赖外援为辅的原则。
第一是建立健全防治水系统,完善水仓、水泵和排水管路。
目前该矿配备有二台D46-50×6型水泵和一台备用D12-50×6型水泵,排水管路2趟,水仓120m3,基本具备了抵御较大涌水量的能力。
第二是考虑到矿井实际状况,坚持“有掘必探”的原则,严防老空水的危害。
第三是建立监测系统,确保随时监测到险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水患及时汇报并组织力量和人员及设备进行抢险救灾。
(二)坚持“有疑必探”的原则,配备探放水设备。
(三)矿井防治水措施尤其是探放老空水施工措施的制订,应严格按照《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和《矿井地质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四)建议:
该矿的开采深度小,采空区塌陷后的导水裂隙容易引起大气降水迅速溃入矿井,因此,保持地面冲沟的畅通十分重要,尤其在雨季更应该加强地面查寻,从而确保矿井安全。
另外,建议矿井在井下或地面施工一个观测孔,彻底查清灰岩水的水位高程,为有效防治水害提供第一手资料。
十、开采技术条件
(一)煤层顶底板
二1煤直接顶板为灰白色砂岩(俗称大占砂岩),老顶为中细粒香炭砂岩,一般厚度10m左右。
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一般厚3~7m。
岩体质量分类为中等,属稳定型顶、底板。
(二)瓦斯
据原蜈绍窝矿及本矿实际监测,该煤矿开采二1煤层时最大瓦斯涌出量为4.7m3/d.t。
瓦斯涌出量不大。
据汝州市煤炭局小屯分局于2004年对该矿所做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88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508m3/min,属低瓦斯矿井。
(三)煤尘
本矿二1煤层极易破碎,粉煤较多,据2003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所做煤尘测定,煤尘爆炸指数为26%,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危险性。
(四)自燃性
据原蜈绍窝煤矿和本矿多年开采情况及2003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所做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自燃等级为Ⅲ级,属不易自燃煤层,但该矿二1煤层自燃发火期6个月,井下曾发生过煤层自燃现象,形成火区。
因此,在今后开采时必须加强管理和防范。
(五)地温
由原地质报告可知,该矿区的恒温带深度为30m,温度为17~18℃,该区平均地温梯度0.55~1.2℃/100m,属地温正常区,开采二1煤层在+400m以浅不存在热害问题。
十一、其他有益矿产的开采与利用评价
原勘探过程中未见对其他有益矿产投入工程,取样分析,也未做分析评价。
所以本次对其他有益矿产的开发利用问题,无法做出评价。
该区1978年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地质二队在该区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交了《临宝煤田朝川矿区蜈绍窝勘探区普查地质报告》,工作程度达到普查,探明蜈绍窝井田煤层储量A+B+C+D级1793.96万吨,A+B级73.36万吨,C级1241.6万吨,已作为建井和开拓方案的设计依据,并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得到了真实的验证,地质成果比较可靠。
该矿开采二1煤层,通过以往地质勘探和本矿二1煤层主、风井的挖掘、井巷开拓、附近蜈绍窝煤矿30多年的开采,对煤层的控制密度较大,包括煤层厚度、产状变化、水文地质、煤质化验分析、瓦斯、煤尘及煤层顶底板等实测资料比较丰富,加上野外地形测绘、井位测量等,取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准确、可靠。
但对矿区矿井水文地质资料收集较少,还不能满足采掘工程、矿井防治水工作对资料的要求,建议今后尽量加大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方面的投入,获取必要的数据和资料,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第二章 矿井(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 矿井(采区)储量计算
一、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
1、保有(地质)储量
根据朝阳煤矿井下开采实际揭露情况,该矿井田内二1煤层厚度变化较稳定,煤层平均厚度2.68m,倾角25°,煤的视密度为1.4t/m3。
由《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朝阳煤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对《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朝阳煤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豫国土资储备(小)字(2004)233号文件知,朝阳煤矿二1煤层资源储量为106.59万t,其中动用储量(111b)5.7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中,(111b)66.8万吨,(122b)30.2万吨,(333)3.8万吨。
2、可采储量
从矿井的保有储量中减去永久煤柱损失和设计保护煤柱以及开采损失后即可采储量。
井田露头附近已经揭露,其临近储量不再降级,断层的下盘与井田边界重合,断层煤柱与边界煤柱合为一体,各类煤柱损失计算如下:
㈠井田边界保护煤柱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并结合该矿实际情况,确定本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留设宽度为20m,由于井田西北部边界与东部边界煤柱与断层煤柱重叠合并考虑,经计算边界保护煤柱总量为13.74万t。
㈡井筒保护煤柱
主井筒保护煤柱为18.39万t,付井、风井保护煤柱量为9.38万t,共计27.8万t。
㈢上山煤柱
运输上山和回风上山保护煤柱量为4.16万t。
随着煤矿开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井筒保护煤柱占压煤量可在开采后期回收50%,上、下山占压煤量后期可全部回收。
因此井筒和上山实际占压煤量为13.9万t。
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底储量备案报告,二1煤层地质储量107万吨,可采储量78.95万吨。
经过核定矿井实际资源储量103.1万吨,可采储量72.2万吨,圈定采区一个,可圈定走向长壁采面7个,储量51.79万吨。
本矿2010年7月底二1煤层储量估算水平面积278.66X10³m²,视密度为1.39t/m³。
经估算共获查明资源储量234.42万吨,其中现开采范围内保有资源储量103.1万吨:
经济基础储量(111b)69.7万吨,经济基础储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朝阳 矿首采面 开采 设计 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