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刘知几.docx
- 文档编号:6303472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73KB
史学大家刘知几.docx
《史学大家刘知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大家刘知几.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大家刘知几
史学大家刘知几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史学家、诗人,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生于公元661年,亡于公元721年。
其撰写的杰出史学论著《史通》,影响巨大,留芳百世。
本文略述他的事迹和著作。
1、喜文而好史
刘知几少小时酷爱读书,特别喜欢看文学和历史著作。
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左传》。
十七岁上,通读了《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当时能够见到的史籍。
他也喜欢诗文,《诗经》,楚辞、汉赋等前人诗文大体读遍。
十几岁时便能做诗文,并享誉一时,人称“少年才俊”。
可惜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寥寥几首。
他认为“读史可使人明智”,把诗歌和历史结合起来,是为咏史诗。
下面介绍一下他的咏史诗:
“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
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
淮阴既附凤,鲸彭亦攀龙。
一朝逢运会,南面皆王公。
鱼得自忘筌,鸟尽必藏弓。
咄嗟罹鼎俎,赤族无遗踪。
智哉张子房,处世独为工。
功成薄受赏,高举追赤松。
知止信无辱,身安道亦隆。
悠悠千载后,击柝仰遗风。
”
此诗有感于西汉开国君臣的历史故事,慨叹封建专制社会里英雄人物功成身退的处世之道。
汉高祖刘邦一介布衣,起于草莽之间,竟然亡秦灭楚,夺得天下,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他能够驾驭群雄,包括淮阴侯韩信,以及鲸布、彭越等。
时来运转,这些人也都封王封侯。
然而,诚如古语所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飞鸟尽,良弓藏。
”夺得了天下,功臣们难免要被猜忌被翦除。
惟张良深谙处世之术,大功告成后,远走高飞,隐逸山林,免于横祸。
千年之后,人们仍仰慕他的风范。
刘知几此诗是读《汉书》后的感慨。
是以诗论古,以古鉴今。
再介绍一首:
泛泛水中蓱,离离岸傍草,逐浪高复下,从风起还倒。
人生不若兹,处世安可保?
遽瑗仕卫国,屈伸随世道;方朔隐汉朝,易农以为宝。
饮啄得其性,从容成寿考。
南国有狂生,形容独枯槁,作赋刺椒兰,投江溺流潦。
达人无不可,委运推苍昊;何为明自销,取讥于楚老?
此诗集中体现了刘知几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聊以自慰的悲伤无奈之情。
唐代之前诗以“咏史”命名且影响最大者是左太冲《咏史》八首,刘知几的诗从风格到词章都与其相近。
刘知几不但形象思维好,能写诗文,逻辑思维也好,能论诗文。
他在《史通"叙事》里说:
“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话已殚,而含意未尽。
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他还说散文应追求“文约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美的极至,是“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
这些论述都是精辟之言。
刘知几的诗有文采也有思想,他的文采和思想也为他写史书打下了基础。
2、坎坷著汗青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刘知几考中进士。
当上获嘉县(今河南获嘉)主簿。
获嘉与长安、洛阳相距很近,这两地是当时的首都和东都,文化发达,藏书丰富。
刘知几便经常往来于两地,饱览公私藏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
在读书之余,刘知几也关心时事,并对不正之风敢于直谏。
在开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十二月,他上书请淘汰尸位素餐的冗吏。
同年,他又上书“刺史非历三岁以上不可迁官”,认为地方官调换频繁对管理不利。
主.证圣元年(695年),他又上书“节赦”,提出“赦宥无度”是“小人之幸,君子不幸,”希望皇上“而今而后,颇节于赦。
”同年,针对滥赐阶勋的弊端,他又上表建议赐阶勋应以德才为标准,不行私恩,不致过滥。
上述所言四事,切中时弊,表明刘知几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强烈的爱国心。
但刘知几的直言,却不受朝廷的重视,反而惹得一些权贵不满,致使刘知几十五年官职不得升迁。
武后圣历二年(699年),三十八岁的刘知几在做获嘉县主簿这个九品芝麻官十九年后,调任京师定王府仓曹。
奉旨编撰《三教珠英》这本宣传儒、佛、道三教精华的书籍。
他的调任是因为他文华卓著,已负盛名,朝廷要借重他的名声,利用他的文才。
长安元年(701年),《三教珠英》修成,次年刘知几出任著作佐郎(从六品),兼修《唐史》,时年四十二岁。
从此他走上专门著史之路。
唐睿宗继位,尊武则天当皇太后。
武则天宠信张昌宗、张易之,二人乘机诬告丞相魏元忠阴谋造反,又逼魏元忠部下张说作伪证陷害魏元忠。
张说找刘知几商议,刘知几阻止,云:
“无污青史,无累子孙。
”。
张说走后,刘知几仍然难平胸中愤懑,提笔写下《思慎赋》,痛斥奸臣酷吏无耻罪行。
刘知几把《思慎赋》呈给武则天,武则天不屑一顾放在一边,说:
“爱卿不要妄言干政,老身封爱卿当凤阁舍人,负责编撰老身的《实录》。
”
刘知几沮丧万分,无可奈何到凤阁上任,编撰二十卷《武后实录》。
他秉笔直书,如实记载张昌宗、张易之逼迫张说陷害丞相魏元忠的事实。
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胁迫他曲笔掩盖史实,遭到拒绝。
武则天后唐中宗继位。
唐中宗封刘知几为秘书少监,编撰《唐中宗实录》,丞相韦巨源与纪处讷、杨再忠、宗楚客、萧至忠等人监督参与编撰。
可韦巨源等人不学无术,却勾心斗角,时常干扰刘知几。
刘知几无奈给萧至忠写辞职报告。
报告写道:
“古人编写国史,大多是指定少数专业人员负责。
采用丰富可靠文献史料作编史依据,制定严格规章制度,防止溢美、丑化他人,力求体例统一,观点鲜明。
只有《东观汉纪》例外,由多人参与编写,书稿质量低劣。
如今编写《唐中宗实录》,采用《东观汉记》的编写方法,多人参与其中,体例、观点混乱不清,缺乏必要的文献史料,还有人给史官施加压力,影响公正客观准确完整地记载史实、评价人物,必然影响编写质量。
鄙人作为具体负责编撰的史官,无法下笔,只能请求辞职。
”
萧至忠看罢,深知没有刘知几,《唐中宗实录》难以编成,便不批准他辞职。
刘知几无奈,只好继续写作此书。
数年后,刘知几终于写完《唐中宗实录》二十卷,呈给唐中宗审阅。
唐中宗看罢,大喜过望。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封刘知几当左散骑常侍,让他编撰了十卷《唐睿宗实录》。
一天,礼部尚书郑惟忠问刘知几:
“自古文人不少,而史官却很少,这是为什么?
”
刘知几答道:
“史官必须具备史才、史识、史观三大本领,只有史识没有史才,好似笨蛋得到千顷良田和满筐黄金,还是发不了财;只有史才没有史识,好似能人手中缺乏工具,还是干不成活儿;好的史官必须有好的史观,秉笔直书,明辨是非,不丑化溢美,不歪曲事实,这样的史官实在太少了。
如果没有史才、史识、史观,就不配当史官。
”
郑惟忠听罢,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赞道:
“这番话真是至理名言呀!
对后世史官将有莫大影响!
”
刘知几又写出《刘氏家乘》十五卷和《刘氏谱考》三卷。
他在这两部书中认为刘姓先祖不是玄嚣、蟜极、帝喾、帝尧、丹朱、刘式、刘累诸人,而是昌意、颛顼、老童、吴回、陆终、彭祖、大彭诸人。
刘知几考证出彭城郡的刘姓豪门大族并不都是汉楚王刘交后裔,也有楚王刘嚣的后裔,确是真知灼见。
刘知几常自豪地说:
“鄙人是汉楚王刘嚣的后裔,将来鄙人如果封侯拜爵,一定请皇上把鄙人封在祖籍居巢(今安徽桐城)。
”
唐玄宗宠幸妃嫔杨玉环,封精通音乐、历法、医学、算术的刘知几之子刘贶当太乐令,让他编制歌颂杨玉环的乐曲。
刘贶拒不执行,唐玄宗大怒,将刘贶贬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当县令。
刘知几闻讯,出班跪倒启奏道:
“刘贶不敢奉诏编曲,是为曲意劝谏陛下,耿耿忠心,望陛下明察。
”
“大胆!
”唐玄宗勃然大怒,训斥刘知几道:
“卿包庇儿子,目无君王,且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去当别驾,好好教训刘贶。
”
刘知几、刘贶父子满含悲愤离开长安,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安州。
由于路途劳顿,水土不服,年事已高的刘知几一病不起。
唐玄宗听到刘知几病逝,心中有些后悔,派人到刘家中取来刘知几《史通》书稿,亲自审阅。
他边看边赞,拍案叫绝,追封刘知几为工部尚书,谥为文子。
3、史学名著《史通》
刘知几于708年撰写《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
书成于景龙四年(710年),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全书分内、外两篇,有三十六内篇,对自古以来史学的源流、体裁、格式、题材、语言、人物及叙事等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纪传体史书应增加氏族、都邑、方物、方言四志。
有十三外篇,对自古以来史官设置、机构沿革和史著价值进行分析评价。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应为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他认为,“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主张对当时各种“杂史”应分别其短长而有所选择,对以往各种记载中存在的“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
关于作史原则,《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其《直书》、《曲笔》两篇,在认识上把中国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展了。
外篇的《史官建置》是一篇简要的史官制度史;《古今正史》叙述历代史书源流,间或也有一些评论;《疑古》、《惑经》承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之余绪,对古代史事和儒家经典提出一些疑问,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批判精神;《杂说》等篇是读史札记,涉及以往史家、史书的得失,有的地方也反映出作者在哲学上的见解和倾向。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
如它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次:
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史通》可谓8世纪初中外史坛上极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是对中国唐以前史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唐人徐坚认为,为史者应将《史通》置于座右。
明、清以来,《史通》流传渐广,注、释、评、续者往往有之,现代史学家亦有不少研究《史通》的论著,其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也是有缺点。
它对史书体裁的看法,仅仅局限于对过往的总结,未能提出新的设想;它说的史书编纂超不出编年、纪传二途,亦不够全面。
它过分强调史书体例的整齐划一,以致要求以生动的历史去适应体例的模式,对以往史书的批评亦有失于偏颇之处。
刘知几是很大胆的,他在《史通》中提出:
《左传》是比较成功的史著,《春秋》、《尚书》、《论语》平庸简单,不能称为史著。
舜用暴力手段夺取了帝尧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将帝尧和丹朱迫害至死,并不像古代史书记载的那样,尧、舜实行禅让。
《史通》写成后,引起广泛议论,不少文人们指责刘知几狂妄。
刘知几毫不畏惧,写下《释蒙》,批驳无端指责,替自己辩护。
他颇为自负地说道:
“庸人们读了《史通》,都说鄙人是傻瓜,只有智者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鄙人一生与扬雄相仿,年轻时喜爱作赋,得世人赞誉,有了名气。
中年时扬雄写下《太玄》,遭到世人讥讽,只好又写下《解嘲》;鄙人写下《史通》,也遭到世人讥讽,只好又写下《释蒙》。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学 大家 刘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