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草船借箭》预习解析.docx
- 文档编号:6288327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69.58KB
精选《草船借箭》预习解析.docx
《精选《草船借箭》预习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草船借箭》预习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草船借箭》预习解析
《草船借箭》预习解析
《草船借箭》预习解析
● 重点生字
诸:
(諸)zhū
众,许多:
诸位。
诸君。
诸侯。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投诸渤海之尾。
犹“之”:
“能事诸乎?
”。
犹“于”:
“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
语助,无实在意义: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姓。
笔画数:
10;部首:
讠;
笔顺编号:
4512132511
造句: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被称为诸侯。
妒:
dù因为别人好而忌恨:
嫉妒。
妒恨。
妒羡。
嫉贤妒能。
笔画数:
7;部首:
女;
笔顺编号:
5314513
造句:
与其妒忌别人,不如努力让自己进步。
督:
dū观察;监管:
监督。
督办。
督导。
督察。
催促。
督师。
督率(shu刬)(亦作“督帅”)。
督战。
督学。
责罚:
督过(督察责备)。
督责。
古代将官名:
都督。
督邮。
督护。
总督。
提督。
督抚。
笔画数:
13;部首:
目;
笔顺编号:
2112345425111
造句:
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假货在市场中已经消声匿迹了。
寨:
zhài防守用的栅栏:
寨子。
鹿寨(军事上常用的一种障碍物,古时多用削尖的竹木或枝杈,现多用铁蒺藜等做成)。
旧时驻兵的营地:
营寨。
山寨。
水寨。
安营扎寨。
寨主。
村庄:
村寨。
苗寨。
笔画数:
14;部首:
宀;
笔顺编号:
44511221341234
造句:
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擂:
léi
研磨:
擂成细末。
打:
擂鼓。
自吹自擂。
擂lèi〔擂台〕比武所搭的台子,如“摆擂擂”。
“打擂擂”。
笔画数:
16;部首:
扌;
笔顺编号:
1211452444425121
造句:
大家对他的自吹自擂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呐:
nà〔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
呐nè古同“讷”,说话迟钝。
笔画数:
7;部首:
口;
笔顺编号:
2512534
造句:
听到大家的助威呐喊,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丞:
chéng
帮助,辅佐:
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府丞。
县丞。
古同“承”,秉承。
笔画数:
6;部首:
一;
笔顺编号:
525341
造句:
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被成为丞相。
● 重点词语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妒忌:
对别人的某种有点感到嫉恨。
商议:
商量,协商。
推却:
推辞,拒绝。
探听:
打探,打听。
●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
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开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根底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
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
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
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策、有肚量、有胆略。
可能落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策、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似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
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防止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箭好似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
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开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开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局部就有个前因后果。
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容许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因为诸葛亮照顾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方案得以实施。
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
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确实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
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
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表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快乐,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
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
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
于是,反请鲁肃帮助,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
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
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策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
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船借箭 精选 预习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