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6286915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37KB
读书笔记.docx
《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笔记
第一讲公共政策的概念、本质及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式和方法(读书笔记)
本学期开设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在潘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下,我借阅了张国庆的《公共政策分析》、严强的《公共政策》、一书,并将自己在阅读过后整理出笔记,完成老师所交代的读书笔记任务。
在这一将讲中,我主要了解到以下的知识:
公共政策学科产生的历史渊源、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公共政策概念阐述及评析、公共政策本质、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公共政策研究范式、公共政策研究方法。
首先,我了解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公共政策。
对于公共政策,中外学者都力图给政策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但由于角度不同化及利益取向的差异,各有侧重和优劣.张国庆在书中,将公共政策定义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了解了公共政策的概念,也需要我们对公共政策本质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阶级本质,社会本质,认识论本质对其进行相关的把握。
从阶级本质来看,公共政策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与表达;从社会本质,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从认识论本质来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一个发展的时期。
公共政策学科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首先是西方公共政策形成时期(20世纪50-60年代),以哈罗德•拉斯韦尔、丹尼尔•勒纳合著的《政策科学》出版为标志。
其次是西方公共政策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其标志是叶海卡•德洛尔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为标志。
其次是公共政策的自我批判时期(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转向有关政策效率、政策信息多元化、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
最后是公共政策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主要表现为两种主要趋势:
对原有研究主题进行深化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对于公共政策的学习,需要了解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
对于公共政策研究范式,我主要学习到了西方的研究范式和中国的研究范式。
首先,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的有了一定的认识。
公共政策范式是公共政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基于此,我们可将公共政策范式的概念界定为公共政策的规律、理论、标准、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信念,是政策学科领域的世界观。
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主要是从以下七种:
系统模型、过程模型、制度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理性主义、精英理论、团体理论。
而中国研究范式,主要为以下三种:
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为中心、科学发展观。
对于公共政策的学习,还需要我们对于公共政策研究方法进行相关了解。
在书中主要介绍了公共政策的五种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矛盾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价值、超理性与宏观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包括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环境分析;矛盾分析,即是对于主要矛盾和主次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主要是进行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个案分析;经济社会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形态和社会阶层进行分析;制度分析则是从历史制度主义、理性制度主义和社会制度主义进行相关分析。
个人总结——通过了解公共政策学科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对公共政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公共政策分析在国外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需要我们在课后积极阅读国外相关著作,提高对公共政策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学习中,我认为,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相关的认识、把握。
我国的学者,在对公共政策的概念阐述、公共政策本质,大都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跟上其发展的节奏,以更好的学习。
公共政策研究有其特有的研究范式和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的掌握与了解,以便后续更好的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关的学习。
第二讲公共政策主体与权力、客体与利益(读书笔记)
在这一讲中,我接触到了公共政策的主体,了解到公共政策主体具有的权力,并对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利益有了一定的认识。
陈庆云在书的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中,着重探讨了公共政策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主体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以主体数量为标准,可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个人主体和团体主体;以主体是否具有公共权力为标准,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大类;以主体在政策运行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为标准,可以分为制定、执行、监控、评估主体;以法权序列为标准:
可以分为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以主体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和程度为标准:
可以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一般包括: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司法机关、政党、智慧团、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与选民。
对于公共政策主体而言,其拥有的权力大小至关重要。
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力就是指主体对政策的目标群体的控制力与影响力。
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力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本身擦才能获得实现,换句话说,公共政策本身也是有“权力”的,即对目标群体产生预期的能力,不过这种“权力”总归要通过主体加以推动才能实现。
而公共政策主体具有哪些相关的权利呢?
张国庆在书中,对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力进行了相关的归纳。
第一个是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也叫做决策权,这一权力既可能来源于正式组织的职权因素,也可来源于非正式组织的非职权因素。
第二个是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权力,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实际行动。
第三个是公共政策调整方面的权力,其实际上是控制与反馈的过程,即利用负反馈机制使结果逐步逼近目标。
第四个是公共政策终结方面的权力。
与公共政策主体相对应的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于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对象。
张国庆在书中,将公共政策的客体范围与类型主要从“事”和“人”这两大角度继续相关分析。
从事的角度进行理解,公共政策的客体就是公共政策问题,即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公共问题;从“人”的角度进行理解,政策客体即为目标群体,是指那些受到政策影响的社会社员,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
对于公共政策的利益,张国庆主要是从目标群体的利益进行阐述。
所谓利益,一般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获得自由与幸福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分工不同和在生产生活中所处地位的差别,使得目标群体有着各不相同的利益。
为了实现各种的利益,它们对公共政策就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因而呈现出政策客体利益多元化趋势。
而对于公共政策利益的取向,张国庆倾向于认为是以总体系统观为指导的总体利益,因为这样能发挥对部分进行整合的整体优势,又能调动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积极性,从而使得系统具有较大的总体利益。
个人总结——公共政策说到底,是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为相关的利益进行博弈所形成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是两大互动的主体,针对的焦点即是利益问题。
因而,在我们对某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先将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相关的辨认,找到这两者关注的利益问题,从而展开相关的分析。
第三讲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模型(读书笔记)
对于在本讲的学习,我是通过对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老师的《公共政策分析》中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以及托马斯.R.戴伊:
《理解公共政策》中第三章——政策制定过程:
决策行为进行相关的阅读,并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理论与模型有了相关的认识。
。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这一部分的学习,需要我们首先对公共政策的问题进行相关的了解。
在张国庆看来,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范等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列入政府议程并为政策制定者所分析和研究,等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对于公共政策问题,需要相关把握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
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对于政策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确认问题就已经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政策问题的确认为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政策问题得到确认需要具备相关的条件,主要包括:
客观情势的存在;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属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从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到正式启动制定公共政策,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阶段,即把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
决定哪些社会问题成为政策问题的权力,对于政策制定过程来说是关键性的。
在决定好问题后,需要做的就是议程设定。
所谓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准备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公共政策议程确立,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如社会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发挥政治领袖的作用;利益集团和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社会公众舆论的影响作用。
在戴伊看来,政策议程设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议程设定,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议程设定。
在美国政治学中,一个占主要地位的政策制定模型是“自下而上”驱动的政策制定模型。
公共政策规划与决策,是公共政策动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进行相应的重点把握。
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由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政策规划的几个特点:
是多种主体参与的民主过程、多个环节衔接的动态过程、推动问题解决的动态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有一定的取向。
根据公共政策专家罗伯特﹒梅叶的观点,公共政策规划主要有下列五个方面的取向:
目标取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集体取向。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体制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陈振明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进行相关的学习。
陈振明认为,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其构成要素包括:
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将决策体制划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决策权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因素之一,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
对于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陈振明在书中着重介绍了国外的两种主要的公共决策体制——议会制和独裁制,也着重介绍了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议会制建立在西方的人民主权论和代议制理论的基础上,其基本模式是:
由人民选举出他们信任的议员,由议员代表人民做出公共决策,维护人民的利益。
议会制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总统——议会制,内阁——议会制,委员会——议会制。
实行独裁制的国家,其国家的决策权由君主、宗教领袖或其他权威人物掌握。
独裁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宗教独裁制、君主亲征型、军人独裁型。
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它是在“议行合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决策体制,属于代议制民主决策体制的范畴。
个人总结:
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相关的过程。
而一个问题是否能够成为公共问题、是否能够成功的进入到政府政策的议程,显得至关重要。
结合2012年发生的贵州5名儿童闷死垃圾箱事件,从而使得社会各界对流浪儿童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进而使得政府出台了关于救助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措施。
然而,对于类似悲剧性事件发生后,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不仅使得我们反思——为什么不是在悲剧性事件发生前,相关的问题已经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关注,进而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或许,这与问题是否能够上升为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如何顺利的进行政策决策议程有关。
因而,如何使得公共政策问题更好的、及时的得到确认、如何及时的启动相关制定公共政策的议程,我认为是值得思考与认真对待的问题。
第四讲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与模型(读书笔记)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最重要的活动。
一方面,政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政策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执行可以检验政策的制定,可以根据实际的发展修正和完善政策,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国庆将公共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执行原则,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合法,公正性原则、权变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政策执行是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负责行为过程,主要为以下:
首先是执行准备。
在执行准备阶段,需要进行行动计划的制定、落实组织人员、筹备物资经费、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
其次是政策实验。
即一项新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先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成本,在较小的范围和较短的时间内付诸实施。
再次是进行政策宣传。
即向社会公众宣布和传播公共政策的意图和方案,促使和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接受者的行为向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它除了对社会公众公布新出台的政策外,还含有教育、说服和鼓动的成分。
最后,还需要进行政策的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
政策执行的方式是执行政策必需的政策资源、工具、措施、方法,是政策执行的途径和中介条件。
张国庆在书中,将政策执行的方式主要概括为四种,即行政方式、法律方式、经济方式、思想诱导工作。
以上几种方式,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都是政策执行中不可或缺的。
政策执行的作用对象即政策的适用主体。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即公共政策的适用主体,它是关系政策能否成功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策的适用主体通常表现为:
个人;有组织的团体、地理上或政治上的区域、实体单位。
在进行政策执行时,要注意政策适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要注意在政策执行中进行沟通与协调。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主要有五大类。
首先是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可以被界定为由政府在旧在机构内,设立新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或机构,或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
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归结为:
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
其次是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六大因素,其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
这六大因素分别是:
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执行机构的特性,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执行者的偏好。
3再次是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和监督执行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
而在每一阶段,都必须遵守合法原则,理性原则以及共识原则。
接下来是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麦克劳夫林研究了美国当时教育结构改革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了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组织或人员)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和手段做相互凋适的一个过程。
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麦克劳夫林所提出的相互调适模型是一个相对简化的模型,其优点在于充分强调了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这反过来也成为该模型的弱点,即对其他因素忽略过多,其适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最后是萨巴蒂尔和马兹马尼安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该模型囊括了影响政策执行的三大类,十七种因素。
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
政策本事的规制能力以及政策以外的其他变量,包括影响政策执行的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公众媒介的参与情况;普通公众的支持程度;利益团体的态度和资源;监督机关是否支持;执行人员的热忱与领导艺术等等。
该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将政策执行分为五个阶段:
执行机构的政策产出、目标团体对政策产出的服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感知到的政策产出的影响、政策的主要调整。
个人总结: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最重要的活动。
同时政策执行同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的调整。
对于本讲的学习,我认为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在进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违反合法性、公正性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在进行征地或拆迁的执行活动中,政策执行主体忽视了合法、公正原则,采取粗暴的手段进行,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在执行政策时,政策执行主体对于政策的适用主体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忽视其利益,无视政策适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缺乏与政策适用主体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合作,进而制约了政策执行的效果。
第五讲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与方法(读书笔记)
本讲中,我通过对陈振明老师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进行阅读后,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与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主要了解到了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对一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时,要把握相关的分析要素、遵循相关的分析原则,在相关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并需要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主要包括: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分析,从总体上来说,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这几大方面。
公共政策分析有其特有的理论,主要有:
混合扫描理论,批判性理论,实验性理论,取舍理论,最优化理论和中国古代的政策观。
在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做了粗浅的认知后,重点放在了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的阅读。
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模型有:
系统理论模型,团体理论模型,精英理论模型,功能过程理论模型以及制度理论模型。
系统理论模型的基本特点是:
把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政策科学的研究,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释政策过程。
它的基本观点是:
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映。
政策过程是一个“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过程。
其优点在于力图对政策过程做出科学说明,把政策过程描述为一个科学化过程。
它的局限性表现在:
⒈并没有描述政策如何在政治系统中产生,这就存在“黑箱操作”的问题。
⒉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并没有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
有关“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提法体现了后行为主义(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价值取向。
团体理论模型的基本观点是:
1.公共政策是利益集团之间相互斗争的产物。
2.政策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团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3.公共政策主要反映占支配地位团体的利益。
它的局限性表现在:
1.过分夸大了团体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低估了政府官员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2.忽视了政治过程的其它因素(如观念和制度)等对政策的影响作用。
精英理论模型的基本特点是:
用精英(社会地位高的,或是英雄人物,这里特指权力精英)理论来解释公共政策及其形成过程。
它的主要观点有:
⒈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精英人物,而不是群众,群众也决定不了。
⒉政策就内容而言,只是反映精英的利益要求、价值和偏好(经济学语言),民众的价值观得不到反映。
⒊精英与非精英的分野在于权力的获得与否,由掌握了权力的精英分配价值、决定政策,非精英则远离政策的制定。
⒋精英人物不能代表群众,因为他们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一致的意见(价值观、理念),才有可能上升为精英阶层。
举例:
干部选举要找“听话的”。
⒌非精英转换为精英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这是社会稳定所必要的,特别是可以避免革命。
转化过快意味着权力变换的速度过快,这不符合稳定的需要。
⒍精英人物是活跃的,群众是麻木不仁的,只可能是前者影响后者,后者不可能对前者产生影响。
⒎整个政策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这一模型反对政策的变革。
功能过程理论模型认为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决定过程,要经过七个程序:
⒈收集信息;⒉提出建议;⒊作出规定,产生相关文件;⒋行使职权(“规定”加上“权力”,使得规定具有了合法性);⒌法律和规则的运用;⒍对政策的评估;⒎对政策的终止。
它的优点在于运用决策理论对政策过程进行解释,力图建立科学的政策理论。
其局限性表现在:
在论述政策形成过程的时候,没有看到政治环境对于政策制定的作用。
制度理论模型是在传统政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模型研究政府机构以及机构的相互关系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政府活动程序。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问题上,认为:
1.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产物,有怎样的制度就会有怎样的公共政策。
制度决定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内容。
2.政府制度决定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
它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解释不同国家政策过程的差别,特别是用来解释不同政治制度国家间的差别。
政治制度决定政策的本质差别。
它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对于政策的形成过程等动态问题没有作出回答,只描述了政策的“合法性”问题,而没有回答“科学性”问题。
而对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在书中归纳为:
制度分析,系统分析,价值分析,质量分析,德尔菲分析,一般预测分析,回归分析,模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
个人总结:
对于公共公共政策进行分析,选择运用何种分析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选用不同种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或许会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政策分析结论。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个政策分析模型并不是绝对的相互独立。
在实际的应用中,也需要结合不同的政策分析模型,对同一政策进行相关分析。
可以考虑将多种分析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再将得到的分析结论予以综合,以便得到更加有价值的政策分析信息。
第六讲公共政策评估与终结的理论与模型(读书笔记)
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
首先,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其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再次,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最后,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由之路。
而当前,政策评估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政府评估;二是民间评估。
政策评估的内容,一般而言有:
政策投入、政策效益、政策效率、政策公平性、政策回应程度、政策适合性。
当然,进行政策评估,需要运用相应的方法。
书中,主要介绍了公共政策评估的3种方法:
1.前后对比法。
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出政策效果及其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2.实验和准实验。
3.影子控制法。
我们将对专家、项目执行人员和参与者进行的考察称为影子控制,这个术语被用来反映在缺少重要分析的证据基础时这些人所充当的角色。
一项政策,有其所谓的生命周期。
而政策终结,是政策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结有其独有的特征,表现为:
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政策,进行终结的方式也不一样。
通常来说,政策终结的方式主要有:
1、政策废止,就是彻底废除旧的政策,完全取消其相关功能。
2、政策替代,指的是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和目标不变。
3、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