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课后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docx
- 文档编号:6274932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6.90KB
成本会计课后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docx
《成本会计课后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会计课后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本会计课后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书
第三章
四、教材练习题答案
1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
(1)甲、乙两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
A材料:
甲产品定额消耗量=100×10=1000(千克)
乙产品定额消耗量=200×4=800(千克)
合计1800(千克)
B材料:
甲产品定额消耗量=100×5=500(千克)
乙产品定额消耗量=200×6=1200(千克)
合计1700(千克)
(2)计算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A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1782
1800
=099
B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1717
1700
=101
(3)计算甲、乙两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数量=1000×099=990(千克)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数量=800×099=792(千克)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数量=500×101=505(千克)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数量=1200×101=1212(千克)
(4)计算甲、乙两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价格费用。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价格费用=990×2=1980(元)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计划价格费用=505×3=1515(元)
合计3495(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价格费用=792×2=1584(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计划价格费用=1212×3=3636(元)
合计5220(元)
(5)计算甲、乙两种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成本差异。
甲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成本差异=3495×(-2%)=-699(元)
乙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成本差异=5220×(-2%)=-1044(元)
(6)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实际原材料费用。
甲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3495-699=34251(元)
乙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5220-1044=51156(元)
(7)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编制原材料费用分配表(见表3—12)。
表3—12原材料费用分配表
原材料
名称
甲产品乙产品
定额
定额
消耗量
定额
定额
消耗量
定额
消耗
总量
实际
消耗
总量
分配率
实际消耗量
甲产品乙产品
计划
单价
按计划单价计算材料费用
(计划价格费用)
甲产品乙产品合计
A1010004800180017820999907922198015843564
B5500612001700171710150512123151536365151
合计——————————349552208715
原材料
成本差异
——————————-699-1044-1743
原材料
实际费用
——————————342515115685407
(8)根据原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3495
———乙产品5220
贷:
原材料8715
2)借:
材料成本差异1743
贷:
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699
———乙产品1044
2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1)交互分配。
修理劳务分配率=
19000
20000
=095
运输劳务分配率=
20000
40000
=05
修理车间应分配的运输费=05×1500=750(元)
运输车间应分配的修理费=095×1000=950(元)
(2)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
修理车间实际费用=19000+750-950=18800(元)
运输车间实际费用=20000+950-750=20200(元)(3)对外分配。
修理劳务分配率=
18800
19000
=0989474
运输劳务分配率=
20200
38500
=0524675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的修理费=0989474×16000=15832(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的运输费=0524675×30000=15740(元)
合计31572(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的修理费=0989474×3000=2968(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的运输费=0524675×8500=4460(元)
合计7428(元)
(4)根据以上计算分配结果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交互分配法),见表
3—13。
表3—13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交互分配法)
项目交互分配对外分配
辅助车间名称修理运输合计修理运输合计
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190002000039000188002020039000
劳务供应数量2000040000—1900038500—
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09505—09894740524675—
辅助生产
车间耗用
修理车间
耗用数量1500
分配金额750
运输车间
耗用数量1000
分配金额950
基本生产车间耗用
耗用数量1600030000—
分配金额158321574031572
企业管理部门耗用
耗用数量30008500—
分配金额296844607428
分配金额合计9507501700188002020039000
(5)根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交互分配法)编制会计分录(本题假设各项
辅助生产费用均分别各受益单位负担)。
1)交互分配。
借:
辅助生产成本———修理950
———运输750
贷:
辅助生产成本———修理750
———运输950
2)对外分配。
借: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31572管理费用7428
贷:
辅助生产成本———修理18800
———运输20200
3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1)按实际耗用量和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机修车间动力用电应分配电费=2000×06=1200(元)
机修车间照明用电应分配电费=1000×06=6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动力用电应分配电费=25000×06=15000(元)
基本生产车间照明用电应分配电费=5000×06=3000(元)
企业管理部门照明用电应分配电费=7000×06=4200(元)
合计24000(元)
供电车间应分配的修理费=500×5=25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的修理费=4000×5=20000(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的修理费=1000×5=5000(元)
合计27500(元)
(2)计算辅助生产实际成本。
机修车间实际成本=25620+(1200+600)=27420(元)
供电车间实际成本=22780+2500=25280(元)
(3)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差异。
机修车间成本差异=27420-27500=-80(元)
供电车间成本差异=25280-24000=1280(元)
(4)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编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计划成本分配法),见表
3—14。
表3—14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计划成本分配法)
项目
机修车间供电车间
数量(小时)费用(元)数量(度)费用(元)
费用
合计
待分配数
量和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科目金额68401370020540
“制造费用”科目金额18780908027860
小计550025620400002278048400
计划单位成本5060
机修车间耗用动力电200012001200
机修车间耗用照明电1000600600
供电车间耗用修理费50025002500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动力电250001500015000
基本生产车间照明用电及修理费4000200005000300023000
企业管理部门照明用电及修理费10005000700042009200
按计划成本分配合计275002400051500
辅助生产实际成本2742025280
辅助生产成本差异-8012801200
(5)根据辅助生产费用表(计划成本分配法)编制会计分录。
1)按计划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借: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直接燃料及动力)1200
基本生产成本———×产品(直接燃料及动力)150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23000
———机修车间600
———供电车间2500
管理费用9200
贷:
辅助生产———机修车间27500
———运输车间24000
2)结转辅助车间制造费用。
借: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19380
———供电车间11580
贷:
制造费用———机修车间19380
———供电车间11580
3)结转辅助生产成本差异。
借:
管理费用1200
贷: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80
———供电车间1280第四章
四、教材练习题答案
1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
(1)编制分配加工费用的约当产量计算表如表4—13所示。
表4—13
在产品所在工序完工率在产品数量(件)在产品约当产量(件)
1
40×50%
100
=20%8016
2
40+40×50%
100
=60%8048
3
40+40+20×50%
100
=90%4036
合计200100
(2)按约当量比例分配各项费用。
1)直接材料费用分配。
分配率=
6000+15000
500+200
=30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费用=500×30=15000(元)
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费用=200×30=6000(元)
2)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1200+2400
500+100
=6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500×6=3000(元)
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100×6=600(元)
3)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2400+6000
500+100
=14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费用=500×14=7000(元)
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费用=100×14=1400(元)
4)制造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1400+4000
500+100
=9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500×9=4500(元)
在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00×9=900(元)(3)登记甲产品成本明细账,如表4—14所示。
表4—14产品成本明细账
产品名称:
甲产品产量:
500件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
成本
本月费用
生产费用
累计
月末在产品
成本
产成品成本
总成本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6000150002100060001500030
直接燃料和动力12002400360060030006
直接人工2400600084001400700014
制造费用14004000540090045009
合计11000274003840089002950059
(4)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
借:
库存商品———甲产品29500
贷:
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29500
2(1)采用定额比例法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
1)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定额直接材料费用和定额工时。
完工产品定额直接材料费用=100×80=8000(元)
在产品定额直接材料费用=3000+7000-8000=2000(元)
完工产品定额工时=100×40=4000(小时)
在产品定额工时=2000+3000-4000=1000(小时)
2)分配直接材料费用。
分配率=
3500+7500
8000+2000
=11
完工产品应分配直接材料费用=8000×11=8800(元)
在产品应分配直接材料费用=2000×11=2200(元)
3)分配直接人工费用。
分配率=
2500+3500
4000+1000
=12
完工产品应分配直接人工费用=4000×12=4800(元)
在产品应分配直接人工费用=1000×12=1200(元)
4)分配制造费用。
分配率=
1500+2500
4000+1000
=08
完工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4000×08=3200(元)
在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1000×08=800(元)5)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如表4—15所示。
表4—15产品成本明细账
产品名称:
丙产品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本月投入合计
定额实际定额实际定额实际
分
配
率
完工产品月末在产品
定额实际定额实际
直接材料300035007000750010000110001180008800
2000
工时
2200
直接人工
2000
工时
2500
3000
工时
3500
5000
工时
600012
4000
工时
480010001200
制造费用
2000
工时
1500
3000
工时
2500
5000
工时
400008
4000
工时
3200
1000
工时
800
合计—7500—13500—21000——16800—4200
(2)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
借:
库存商品———丙产品16800
贷:
基本生产成本———丙产品16800第六章
四、教材练习题答案
1.分批法
(1)登记2月份和3月份402批号A产品成本明细账,计算402批号全部A
产品的实际成本。
402批号A产品成本明细账如表6—55所示。
表6—55产品成本明细账
产品批号:
402购货单位:
××公司投产日期:
2月
产品名称:
A批量:
20台 完工日期:
2月提前完工2台
月日摘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
2本月生产费用18400162001040045000
完工产品成本(计划成本)转出1820166015605040
月末在产品成本1658014540884039960
3本月生产费用6005201120
完工产品实际总成本1658015140936041080
完工产品实际单位成本9211184111520228222
(2)计算402批号全部A产品的实际成本。
402批号全部A产品的实际总成本=5040+41080=46120(元)
402批号A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
46120
20
=2306(元)
2.平行结转分步法
(1)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
第一生产步骤产成品与广义在产品分配费用:
1)直接材料费用分配。
分配率=
3800+34700
335+(30+20)=100
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335×100=335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50×100=5000(元)
2)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1450+13230
335+(30×40%+20)=40
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335×40=134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32×40=1280(元)3)制造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1850+16500
335+(30×40%+20)=50
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335×50=1675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32×50=1600(元)
第二生产步骤产成品与广义在产品分配费用:
1)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1400+12800
335+20
=40
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335×40=134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20×40=800(元)
2)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2000+18700
335+20×50%
=60
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335×60=201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10×60=600(元)
3)制造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
2750+24850
335+20×50%
=80
应计入产品的份额=335×80=268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10×80=800(元)
(2)登记各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见表6—56和表6—57。
第一生产步骤
表6—56产品成本明细账
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
月初在产品成本3800145018507100
本月生产费用34700132301650064430
合计3850014680183507153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份额33500134001675063650
月末在产品成本5000128016007880
第二生产步骤表6—57产品成本明细账
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
月初在产品成本1400200027506150
本月生产费用12800187002485056350
合计1420020700276006250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份额13400201002680060300
月末在产品成本8006008002200
(3)登记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见表6—
58。
表6—58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
产量:
335件
产品名称:
B单位:
元
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
第一步骤成本份额33500134001675063650
第二步骤成本份额13400201002680060300
产成品总成本469003350043550123950
单位成本140100130370第七章
四、教材练习题答案
1.分批法
(1)计算编制耗料系数计算表,见表7—32。
表7—32耗料系数计算表
产品名称材料消耗定额耗料系数
甲9612
乙81
丙6408
(2)根据耗料系数和所给的有关资料计算该类产品成本以及类内各种产品成
本,见表7—33。
表7—33产品成本明细账
产品类别:
×类
项目
产量
(件)
耗料系数
单件
系数
总系数
工
时
消
耗
定
额
定额
工时
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
月初在
产品定
额费用
73001500450013300
本月费用65101225036750114100
合计724001375041250127400
产品成本672001275038250118200
产成品成
本分配率
160515—
产成品
成本
分配:
甲1500121800690002880045001350046800
乙200012007140003200070002100060000
丙500084005250064001250375011400
月末在
产品定
额费用
——4200—255005200100030009200
表中的分配率计算如下:
直接材料分配率=67200÷4200=16
直接材料人工分配率=12750÷25500=05
制造费用分配率=38250÷25500=15
2.定额法
(1)月末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1000-100)-8100=1800(元)
(2)脱离定额差异分配率=(-200-97)÷(200+1800)=-3%
(3)材料成本差异率=(9000-97)×(-3%)=9803(元)
(4)完工产品应负担的脱离定额差异=8100×(-3%)=-243(元)
(5)在产品应负担的脱离定额差异=1800×(-3%)=-54(元)
(6)完工产品直接材料实际费用=8100-243+100+8903=1614603(元)
(7)在产品直接材料实际费用=1800-54=1746(元)
3.标准成本法
(1)计算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标准固定制造费用=7000×2×2=28000(元)
(2)用三差异分析法对固定成本差异进行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预算)差异=14700×18-15000×2=-354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1500-14700)×2=+6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4700-7000×2)×2=+1400(元)第八章
四、教材练习题答案
1.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本会计 课后 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