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系统业务知识入门.docx
- 文档编号:6272441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57KB
银行核心系统业务知识入门.docx
《银行核心系统业务知识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核心系统业务知识入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核心系统业务知识入门
银行核心系统入门简介
目录
目录2
1前言3
2科目常识3
2.1资产3
2.2负债4
2.3所有者权益4
2.4资产负债共同类(往来类)4
2.5损益类5
2.6或有资产负债类5
2.7其它5
3简单会计原理6
3.1内部账户6
3.2复式记账法6
3.3冲账6
4业务流程描述7
5常见规范及检测7
5.1传票以及日志7
5.2常见检测内容8
6系统架构及部分模块常见设计方案9
6.1常见总体架构9
6.2计息9
6.3储蓄/对公11
6.4客户信息12
6.5贷款12
6.6清算与结算13
6.7额度控制14
6.8冲账15
6.9其它15
1前言
本文的目标读者是准备从事银行核心系统开发、维护的从业人员。
请注意,是“准备”,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一份对科技人员,尤其是对新入门的科技人员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手册,旨在让诸位从业务方面迅速上手(从技术角度上手的手册我已经贴过一份了,所以如果是用400的同行,可以结合本手册双剑合璧,效力倍增)。
这里的着重点将会主要在于简单的银行会计原理,以及银行整体的业务流程,还有相应的模块实现手法和注意事项,对金融的会计知识方面应该可能会比较粗浅,这一点与金融系统常见的业务培训手册有所不同,注意体会。
基于此,本文将会假设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备少量银行方面的业务知识,所以如果有从事非IT部门的读者(比如财务信贷的同事们),就请不要太计较里面的表述。
当然如果有错误,还是非常欢迎指出的。
对于已具备了若干开发、维护知识,或者是即将采用国外系统来建设的同行们而言,本文的内容可能就过于浅显了,看得不爽不要怪我没有事先提醒。
考虑到某方面的问题,这里的系统简介将尽可能的脱离某个具体的系统,仅就银行业务核心系统的共性,进行介绍以及探讨。
最后再说一下,没有什么手册、心得是万能的,个人的LEVELUP始终是要靠自己的领悟,这里只是希望能让诸位新人不用象很多人当年一样,独自摸索与徘徊。
2科目常识
基本法则之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00万=60万+40万
比如说,我们手头上有40万,买了一个100万的房子,找银行贷款了60万
简单的把所有者权益就理解成为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
再引申一下,早些年乃至现在,香港人所谓的“负资产”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负资产”实际上是指房子的市值比向银行贷的钱还要小,也就是负债大于资产,所以严格的来说,应该称之为“负所有者权益”才对。
资产,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为负的,最多也就是零。
一个号称是金融中心的地方,实在是不应该出现这种失误,不过算了,不要和他们计较。
就银行业务而言,会使用会计科目号来对账务进行标识,会计科目号最长为5位,国家标准,通常分为下面六种,这里只做简单介绍,详细科目可结合著名的的“业务状况表”来进行理解。
2.1资产
资产类的科目,用“1” 作为首位科目号,如“1011”,表示现金。
所谓资产,也就是说“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比如说现金,贷款等。
比如说某家分行,有100万现金,然后把这100万都贷出去了,那么资产仍是100万,只不过归属(科目)由现金变成了贷款。
至于这笔贷款能不能收回,这个不归我们管,就算不能回收,只要没被核销(核销,术语之一,可以理解为银行不要这笔贷款了),那么就仍然属于资产,所以我们称之为“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
资产类科目都是借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增加,贷记时余额减少。
2.2负债
负债类的科目,用“2”作为首位科目号,如“2011”,表示对公存款。
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就称之为“负债”。
比如说我们存在银行的钱,虽然银行可以使用这笔钱,比如说把它贷款贷出去啊,比如说打新股啊,买QDII啊,但是这笔钱只要我们去取,原则上银行就应该给我们,也即是大家常常在营业大厅里看到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之类的意思。
这类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也就银行欠我们的钱。
负债,很有趣的东西喔,银行是负债经营的,比如说一家银行贷款有100亿,其实它本身是没有那么多钱的,这些钱都是来自于我们存在它那的钱。
如果大家一起都去银行的钱取出来,那它就经营不下去了,这种恶劣的行为,称之为“挤提”,是很不友善的,是要负责任的,我们不要去做。
负债类科目都是贷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减少,贷记时余额增加。
2.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类的科目,用“3”作为首位科目号,如“3121”,表示利润分配。
上面说过了,所有者权益,也就是真正属于银行的钱,即是所谓的“核心资本”。
原则上,它包括了一家银行注册时的资金,历年来的盈利(假设有盈利的话,当然还要扣除各类成本开销),如果是股份制银行的话,还包括股本金之类的吧。
这类科目相对数量较小,金额较大。
科目属性忘了。
2.4资产负债共同类(往来类)
资产负债共同类,通常表示往来账户,用“4”作为首位科目号,如“46411”,表示通存通兑。
这类科目,通常是指一些往来类账户,所谓往来类账户,嗯,就是金融往来的账户喽。
这个科目有点麻烦,可能要结合具体业务来解释一下:
比如说我们在招行有个账户,然后跑到工行的ATM上去取钱,那么取款成功之后,我们的招行上的账户的钱就少了,工行ATM里面的现金也少了。
这笔钱是工行替招行先支付的,要找招行要的。
所以工行一定会有一个科目,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找招行要;而招行也要有一个科目,也是要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给工行。
(怎么要,那在后面清算一节里面会提到。
至于跨行ATM的取款原理,就不用再细说了吧。
)这个用来标记应付,应收的科目,就是往来类科目,对于工行方而言,当时使用到的就是一个类似于资产类的科目(有点类似于应收账款的意思,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短期的贷款,总之就是工行先付出的资金);招行当时使用的就是类似于负债类的科目。
上面提到的,因为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所以用来标识资产与负债的科目会有分别,如果是行内之间的往来,那么不会搞得那么复杂(或者也可以说搞得更复杂),就会用一个科目来搞定,这个科目根据具体需要,临时用的,有时表示资产,有时表示负债(其实也就是科目上的余额有时是借方,有时是贷方。
因为这个科目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只是临时用来表示营业往来的,通常每天会清零,也就是所谓的清算。
一般而言,城市级别的商业银行因为是一级法人,所以清算之后,行内往来账户上余额为不为零都没什么关系,反正都是自已家的钱;而信用社比较麻烦一点,因为通常一个联社都是由多个信用社组成,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法人,所以联社内部的往来类账户原则上每天应该都清零,否则账务上就不好看了。
(注意,这里指的只是行内的往来账,如果是银行与银行间的,那每天一定是要清零的,否则就是属于错误的情况了)
这类科目在我们做过的项目里,基本上都简化了,只有一个轧差类型的。
也就是把当天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一减,哪个大就谁记在哪边。
2.5损益类
损益类的科目,用“5”作为首位科目号,如“5011”,表示利息收入。
损益类科目,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就是指银行在一年的业务里面的收支科目。
比如的存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支出;贷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收入。
这两个科目就都属于损益类科目。
一般来说:
收入类科目属贷方科目,借记时减少,贷记时增加;
支付类科目属借方科目,贷记时减少,借记时增加。
在理解上,可能与资产、负债类的科目有些相反:
资产是指属于银行自己的钱,是借方科目;对应于这里,收到的钱是银行自己的,却又是贷方科目。
这里,按会计原理来理解可能会更简单一点,下面一章会讲到。
2.6或有资产负债类
或有资产负债类的科目,用“6”作为首位科目号,如“6011”,表示承兑汇票。
闻歌知雅意,顾名思义,“或有”,那自然就是“或者有”,也就是可能没有了,所以如果没见过也不奇怪。
这类科目见得少,一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
2.7其它
这里再罗嗦一下,在科目下面呢,一般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所有的银行都会再设子目(一个子目一般又会对应多个小子目,或者说是说是多个账户),这个子目,有的地方叫“业务代号”,有的地方叫“结算码”,总之都是一个意思。
要注意一下,科目号是国标,子目通常是自己内定的,对应于信用联社,就有可能是省里统一定的。
也就是说科目这个东西走遍全国大致上都是一样,子目这个东西可能出省,出了城市,或者说一个市里不同的银行,可能都不一样。
3简单会计原理
3.1内部账户
所谓内部账户,是与客户账户相对应的。
也就是说这些账户不是用来登记、反应客户的账户信息,而是反应行内的账务情况,比如说损益类科目的账户,就都是内部账户。
客户的账户,一般是客户来银行开户的时候,才建立的用来登记账务的账户;
内部账户,一般是分行成立之初,统一生成的。
(一般都一个专门的程序,由操作人员来调用的吧)
其实对于内部账,在会计原则上,登记个科目发生可以。
至于增加子目,乃至内部账户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后续的分类统计以及相应的分析。
说到这个账户,就顺便想起了表内表外的问题。
表内账,都是正正式式,真金白银的钱;比如我们的存款什么之类的。
而表外账,通常是一些统计之类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分行里有多少本存折啦,还有已经核销的贷款之类的。
表内账的单位,都是“元”;
表外账的单位,就百花齐放了,有的是“元”(比如说已核销贷款),有的是“本”或者是“张”,比如说存折或者说什么有价单证。
而最后,表外账在汇总统计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单位,就是统统一加了事,银行会计上就是这样处理。
所以说,一般报表里面,大家会对表内账比较关注,对表外账的要求不是太严格。
3.2复式记账法
也称为借贷记账法。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两句经典的话,是针对表内账的。
对于表外账,用的其实是单式记账法,有的叫“收”、“付”,也的也还是用“借”,“贷”,要结合具体的业务来理解,这里就不展开了。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下面的描述都是针对表内账的。
对于银行业务来说,最简单的是一借一贷,此外,还有一借多贷,一贷多借。
多借多贷在银行业务里中不允许的,因为这样无法精确的体现账务的起始与流向。
不过在企业会计中,多借多贷又是允许的,所以说凡事无绝对。
有些时候,基于某些特殊的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是频繁的锁表问题),可能会临时采用单边记账,但是最后一定会汇总补齐,否则就会出现“借贷不平”这样的严重问题。
3.3冲账
做错了账,要改正它,就可以理解为冲账。
冲账有两种,一种是蓝字冲账,一种是红字冲账。
所谓的蓝字冲账,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反,金额为正的一种记账方式。
而红字冲账,就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同,金额为负的一种记账方式。
蓝字冲账,本质上是做一笔新的业务,仅仅只是实现了最终的余额正确,发生额会虚增,所以一般的明显有错的账务,会要求使用红字冲正。
红字冲账因为是负数发生,所以在统计的时候,发生额将会与原来的交易抵销,这样的话发生额就很严谨了。
实际上,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通常一笔业务的发生,并不仅仅只包括账务的登记,还会更改许多表中的数据。
比如说一笔简单的取款交易,除了登记账务之外,客户的账户上的余额还会减少。
那么在冲账的时候,还需要将客户上的钱给它加回去。
4业务流程描述
对于一个没有在柜面实习过的人,描述一下银行的业务流程,可能是有助于理解系统架构的。
银行的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财务类的业务,以及非财务类的业务。
财务类的业务,又可分为自动业务,以及非自动业务。
非自动业务,就是那些必须在柜台办理的业务,比如说一些转账业务,或者金额较大的存取款业务之类的。
这类业务,因为是由柜员发起的,所以会有一些单据打印留底,以做传票使用。
而自动类业务,就是由系统自动处理的,比如说我们在A分行有个账户,然后非要跑到B分行去取钱,那么B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B分行而言就是非自动业务;而A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A分行而言就是自动业务。
自动业务因为是自动发生,所以需要业务人员打印报表的时候,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业务。
柜员日间做各种各样的业务,然后到了下午关门以后,打印一份“科目日结单”,然后用柜员手头留存的传票,按科目逐一汇总累计,与打印出的科目日结单上的金额进行比对。
有错一定要一查到底。
所以原则上,这时打印的科目日结单,应该不包括自动业务,否则就会对应不上。
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还会进行一些自动的账务处理,然后最后系统还应该会再打印一份完整的科目日结单,以及日计表(可以理解为业务状况表的简洁版)。
至于那些自动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或者是柜员主动查也行,总之就是会有一份“他代本”的传票(对应于上面提到的业务,A分行的自动业务就应该属于A分行的“他代本”传票。
而B分行的传票因为是非自动业务,所以在交易当时就会有相应传票产生并打印了)
到了第二天,分行开门后开始营业前,业务人员需要下载打印各类报表,不过主要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两份,然后再看看,如果借贷发生、余额都相等,所有的非自动业务都有传票,而且和整个科目日结单都可以对应上,那么就表示昨天的账务完整无误,然后大家就可以欢天喜地的开始新一天的业务了。
5常见规范及检测
5.1传票以及日志
从最基本的说起,通常来说,所有的账务程序都需要打印传票,传票格式通常都是统一的,找份以前看看就可以了。
对应于转账业务,需要打印转账借、贷方双方的传票。
而对于现金业务,则只打印一张传票就可以了,借贷方向采用非现金科目的方向。
(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标识了现金传票,所以对方科目就自然是现金,于是就不需要再打印了,猜的)
所以我们在开发程序的时候,打印传票这一步,一般不会特别强调,都是默认要做的。
如果不太清楚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向需求设计人员询向,千万不要嫌麻烦,抱有侥幸心理。
这种东西如果测试的时候漏掉了,是一定会有人要求补上的。
(我在N多项目里都见过漏写传票,然后在程序上线前夕被人要求赶紧加班补制的,所以千万不要嫌麻烦)
在日终批处理的时候,可能有些数量庞大的业务,比如说代收付,结息什么之类的,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笔,一张张生成、打印太不经济,通常会考虑采用打印一张汇总传票,然后加上一份明细清单的方式。
还有的时候,如果上百万的话,可能明细清单都省掉,想办法导成电子数据都是有可能的。
上面说的是账务相关的业务。
而非账务类的业务,如果涉及到修改类的业务的话,比如说修改密码,修改客户名之类的,通常需要登记日志(LOG),用来记录,以便查询。
有的时候,为了统计业务量,或者是为了分析排障,还有可能要求对每一笔发送到主机的业务数据都登记下来,这时候最好采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登记,以及数据的定期清除,因为这类数据量应该比较大。
5.2常见检测内容
发生一笔业务的时候,是一定需要进行若干检查的。
比如最起码,我们去取钱的时候,就一定会检查密码。
这里对一些经常见到的,较为普遍的检查简单介绍如下,套用一句合同上流行的话,叫做--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条款:
1、账号/卡号是否存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2、账号与客户所提供的凭证(通常这是指存折客户,对于卡用户而言,账号就是卡号,或者是可以根据卡号查询出相应的账号)是否匹配。
3、密码、证件号码(如果需要检查的话)是否与主机数据一致(印鉴什么的需要业务人员肉眼核对。
现在又出了一种加密机,如果采用了这种先进技术,那当然还需要检查这种加密后的信息是否一致了)
4、在转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转出转入方的户名与账号/卡号中的户名是否一致。
(对私客户还好办一点,如果是对公客户的话,名字又长,括号什么的再一加,经常会出现问题,总之是一定要检查)
5、如果是取款类业务(比如转账业务的转出方也算),一定要检查账户的可用余额是否足够。
6系统架构及部分模块常见设计方案
6.1常见总体架构
这里如果用图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我不会用VISIO,所以就算了。
一般硬件架构,都是一个主机,一个前置机(大前置),前置机就对外了,比如业务人员用来作业务的终端啦,ATM,网银,电话银行什么之类的可能就都对应这个大前置了。
大前置,或者是中间业务平台,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做得很大,比如建行的大前置,又比如X天的中间业务平台其实也不错,这里不做深究。
就软件架构而言,核心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业务模块,账务模块,和总账模块。
总账模块通常记录了一些账务的汇总信息,比如说科目总账的日、月、年的发生、余额。
银行中大部分的报表都需要通过取总账模块中的数据来生成。
总账模块的数据一般是取自账务模块中,当天的账务数据。
(当然,也有很多报表,需要整合业务模块与总账模块两部分的数据一起来出)
账务模块,就是用来登记账务的,这部分一般会做得比较通用化,方便各个业务模块来调用。
业务模块,当然就是实现各个业务的子模块了,通常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如果是账务类业务,当然就要调用账务模块中的程序。
如果是非账务类的业务,那可能业务模块内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吧。
一般业务模块的数据会对实时性要求较高,而总账模块没有什么实时性的要求,不过总账模块重在统计分析,所以数据量一般会比较大。
6.2计息
有的系统可能没有把计息单独列为一个模块,而是直接嵌套在各个业务模块之间了,不过设计成一个模块,个人认为可能会显得比较专业一点,至于到底好不好用那就见仁见智了。
刚接触银行业务的时候,曾经很执着,很傻很天真的想过活期账户到底是怎样计息的,因为定期账户的计息方式相对简单,余额乘天数就对了,但是活期账户的余额是常常在发生变动的。
银行会计上,通常都会通过“积数”这个东西来计息。
何谓积数?
就是余额*天数,所以积数的单位应该是“元天”
比如说利息=(账户余额*天数*利率)/360,在这个公式里,账户余额*天数就等于积数,于是这条公式也可以写为利息=(积数*利息)/360。
定期账户因为账户余额通常不发生变化,所以一般不会涉及到积数。
活期账户采用动户累计积数的方式来计息。
也就是说账户余额没有发生变动,就什么事都不干;当账户余额需要发生了变动时(比如说取款),那么业务模块里就将上次账户变动日,到当前日期的天数计算一算,然后用变动之前的账户余额乘以这个天数,然后把这个积数累加到之前的积数上。
最后计息的时候,就使用这个积数乘以利率再除360。
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把每次账户变动的日期都登记下来,还需要有地方记录账户的当前积数。
对公计息,或者是一些需要计息内部账,有可能是每天计积数,也就是每天把账户余额累加到积数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公以及内部账户的数量远小于对私账户,每天把每个账户都过一遍,花不了太多时间;而要是每天把储蓄账户都过一遍,就有点类似于结息了。
(对私账户多的银行,有可能达到上千万户,尤其是些代理了社保,医保的银行,不可小看)不过现在有些很好很强大的国外系统,对于利息的处理,是每日计提,当然,这样设计也应该会有它的独到之处。
刚才这里提到的了需要计息的内部账,那么一般而言,什么样的内部账需要计息呢,我想,应该是不同法人之间上存下放的款项需要计息。
对应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以及统一了法人的信用联社,因为全市是一级法人,可能就没有需要计息的内部账了。
而对于没有统一法人的联社,因为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那么信用社存放在联社的用来做往来清算用的资金,就是需要计算利息的。
还有的银行,对于贷款的处理,也会有资金池的概念,这时总行下拨分行的用于贷款钱,也是要计息的。
这里可以看到,对于计息模块而言,积数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
积数除了计息,还有很多其它的用途。
比如说招行的金卡,说的是“日均存款5万元以上不收取账户管理费”,那么,这个日均存款5万是如何判断呢,我很久以前曾经问过一个大堂里的MM(跟我同姓喔,惜乎已经有BF了),她说是根据积数来判断的,也就是每个月需要增加150万的积数,这样听起来就很合理了吧。
对于某些业务来说,可能需要登记利息的明细。
比如说贷款的复利的计算,就是根据利息来的。
无论是正常贷款,还是逾期贷款,都会生成利息。
生成的利息如果未及时归还,则会再根据这笔利息生成相应的复利。
复利的复利,喔,太可怕了,也还是视为复利吧。
总之,我的意思就是说,储蓄、对公账户这样的结息,在计息模块中可以不用登记利息的明细,因为最后结息的时候根据积数一次搞定;而对于贷款(或者是其它有需要的模块),可能需要在每一笔利息产生之后,都把它登记下来,已保留行使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除了贷款之外,还有一些定期账户,也最好采用明细的方式进行处理,越细越好,比如什么零存整取,教育储蓄之类的,要是没有详细的每期存款登记,漏存登记等等,是很容易就被它玩死的。
通知存款无非就是通知取款,通知期限内的积数登记,然后取款又或者取消通知。
可能最主要的,就在于通知期限内的积数计算。
总之提取一个计息模块,为这类业务特别定制一些明细文件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提到计息,也就顺便说一下利息税。
国家在这十年来,调整了两次利息税税率,一次是涨成两分,一次是降成五厘,就那么一点钱,调来调去累不累,要收就收,不收拉倒,还搞什么分段计税,烦死个人。
在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是负责搞利息税这部分程序的,也不知道去年改这部分程序的时候,有没有很不爽过。
其实要是早考虑到这种情况,倒是可以一开始就通过设置利息税参数表,然后修改计息程序,读取利息税参数表,最后根据不同阶段的参数,分段计息算税。
这个方法倒是可行的,也实现过,对于整存整取的定期来说,算得上是一劳永逸,不过对于活期而言,每次调整利息税税率的时候可能就要搞一次类似于结息的东西了,好象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在国外的先进系统中,还有一种精采的倒起息可以让人一筹莫展。
这种玩法的意思,就是说当客户来柜台前做个什么交易的时候,允许账户的起息日期在业务发生日之前。
比如说有人7月14号来到柜台前还一笔贷款的款,然后说我这笔钱明明7月7号就到账上了啊,为什么银行不给我扣,非得让我贷款逾期之类的话。
然后核查,如果属实,那就倒起息一把,现在虽然是7月14号,但还是当它是7月7号还的。
(好象是这样,也可能是我说错了,大家对这段解释千万不要太放在心上)总之,如果有倒起息的需求,那必须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与其它计息,以及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来考虑,如果中途加入这个需求,那改起设计来会比较费劲,改起代码来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计提,这个也和利息有关。
计提常用于利息支出,比如说利息支出是5211,5字头,即是一个用于营业收支的损益类的科目。
计提的会计分录中,对应的科目是应付利息2611,2字头,是一个负债类的科目。
所以说,计提的含义就在于,虽然当前客户利息并未产生(是结息的时候才产生),但是这笔利息(尤其是整存整取的定期利息)迟早是会产生的,所以这里预先计算,或者说估算出营业支出,计到负债的科目上(负债嘛,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迟早是要被取走的钱),然后到这类账户结息的时候,就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支出,计到客户账户上,而不走利息支出这个科目了。
看懂了吧,这里其实也就包含了管理会计中的概念,实际上是产生一个提前测算成本的动作。
诸位搞IT的朋友们,你们看过《会计学原理》吗?
6.3储蓄/对公
这部分模块一般没太多可讲的,通常的设计,都是搞个主文件,保存针对每个账户的信息(比如说账号,账户余额,当前积数什么之类的,总之就是与账户有关的信息),然后再搞个账户明细,用来记录每个账户发生过的业务。
听闻有的系统设计,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锁表的问题,计划取消主文件,直接上明细,愕然之余只能感叹自己见识浅薄,因为我总觉得明细要考虑冲账的问题,在读取上不如主文件一下搞定那么畅快。
而且主文件可以有锁表保护,可以更好的保障数据的正确性。
所以私底下,我还是很推崇这种“主+明细”的设计方式。
以前曾经很无奈地见过有人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核心 系统 业务知识 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