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生必读的分体裁讲解的阅读理解答题.docx
- 文档编号:6271749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6.24KB
中考考生必读的分体裁讲解的阅读理解答题.docx
《中考考生必读的分体裁讲解的阅读理解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考生必读的分体裁讲解的阅读理解答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考生必读的分体裁讲解的阅读理解答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主要失误、命题趋势、复习设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为了和新课改接轨,各地的中考语文命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考查变化最大,其中渗透了不少新课改的思想,突出能力的检测,而考生答题情况又往往不容乐观,因此,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分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失误,研究近两年来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趋势,采取合理可行的复习方法,尤为必要。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主要失误
1 审题不认真,或不会审题,答非所问。
为了使答案尽可能单一,命题者往往会在题干上设置修饰限定语句,这样也有助于指引考生,明确答题的方向,但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常常“跟着感觉走”,草草看完阅读题的题干,就开始作答。
如“文段中哪个句子能体现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苏州园林》)这道题明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句子作答,但偏偏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回答,随意写—下个人的理解。
2 没有通读文本,或读不懂文本,胡乱作答。
考生在答题的时候,粗枝大叶,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就立马作答,殊不知,有部分考查归纳能力的题目,答案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必须着眼全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方式是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
如“‘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李愚《圈子决定你的未来》)在答这道题之前,学生首先要能判断出这是一篇议论文。
其次,根据“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个句子的所在位——标题来判断,它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显然,考查“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命题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心论点的把握、理解情况。
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读懂文章,不知“圈子”之所指,没理解中心论点,除第三段外,该文几乎所有的句子都被学生当做“含义”来理解。
而用自己语言概括的也是五花八门,如“一些人或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环境会对你的未来造成大的影响”“好朋友会决定你的未来”,这些都没有理解到位。
3 没有掌握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技巧,或不会概括,只会照搬原文。
阅读题考的是文本阅读能力,答案要尽可能在文本中寻找。
不少考生不懂这种基本要求,要么忽视了对原文的把握,主观臆断,随意作答;要么只重视局部分析,而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断章取义,概括不全。
如“根据文意理解:
毛豆是一个爱撒谎的孩子吗?
为什么?
”(刘心武《蚂蚁唱歌》)有部分考生就是没有落实题干中“根据文意理解”这六个字,脱离文意,主观臆断,凭生活经验“想当然”——“因为那种撒谎,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快乐”。
再如“毛豆这孩子具有哪些特点?
”概括毛豆的特点时,关键是要善于从文本中去发现、捕捉,并且用准、用好形容词。
考生的回答主要存在三类问题:
①概括不完整;②用词不准确,随意堆砌词语,如“活泼、开朗、顽皮、淘气”;③不懂归纳性概括,抄一些沾边的原句,有的还自相矛盾,如“疯野,像个野孩子。
可爱,爱说谎”。
4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很不规范,内容脱离实际、脱离原文。
开放性试题是近年来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
它在答案的回答方向上具有多元化特点,甚至无标准答案,只要考生能从试题本身的角度出发,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作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分析,都算正确。
但命题者是不会随心所欲地胡乱发问的,考生思维的多向性,绝不是考生思想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也不是考生信口雌黄任意涂鸦。
也就是说,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开放与限制两种因素的矛盾统一。
这种试题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与规定性的特点,因此,弄清楚开放性试题中的话题材料包含哪些限制性因素,是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如“毛豆‘快乐’‘幸福’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对毛豆是否“快乐”“幸福”,可以各抒己见,但必须紧扣材料,不能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二、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题型变化
1 阅读材料大多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并进,并目注重课内外结合。
2 考查重点由侧重文体知识转向文章整体理解,有淡化文体的趋势。
以往阅读题多为围绕文体知识解读语段,如记叙文考查记叙的六要素及线索、顺序等,说明文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议论文考查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
现在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能力,注重从词语理解、整体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观点、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获得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间接考查学生的文体知识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有所提高。
3 试题更趋新颖灵活,富有开放性。
从选材上看,在讲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更着力追求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注重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意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
或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环境;或剖析生命的价值,颂扬向上不屈、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或歌颂无私的爱,揭示生活哲理,等等。
4 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
每小题分值增多,提高了答题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及复习设想
1 课程标准导引,考试说明指路。
研究课程标准及近年来的考试说明,找出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及考查层次,编选体现这些考查要求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复习。
2 文体先行,牢记特点。
由于中考阅读试题几种文体同时出现,因此教学与复习时应同时训练多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尤其要突出文体特点,将平时所学的各种文体知识归类,从而掌握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然后将课文归类到所属的文体之下去复习。
虽然现在中考淡化文体,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规律,如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要抓住人物形象和情节,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议论文要注意论点和论据。
要让学生明确,在考试中首先要判断阅读材料的文体,然后回忆相关的文体知识,不要完全凭语感。
3 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解读一篇现代文必须有整体感知的过程,如“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等。
答题前至少要将文章通读两遍。
第一遍快速浏览,迅速捕捉信息。
这一次最好不带题目,在自由状态下获得基本信息,读懂文章,重点把握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能抓住关键语句,这是解好题的前提。
第二遍再依题读文。
找出题目在文中涉及的段落内容,细加揣摩,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摘引文中原句:
②选取文中的重要词语组成符合要求的答案;③根据要求自行组织语言概括。
4 依据规律,明确要领。
①考题总是依据文本的内容来设计的,有规律可循,如“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是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抒情、议论性文字或关键句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就容易答题了。
②解题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③知识点的作用也是有规律的,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同是写景,有的表达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有的借物言志说理,等等。
④还要明确一些答题规范,知道一道题从哪些方面来解。
如要求说明拟人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描述对象和表达效果两方面阐述;理解小说的主题,一般可从主人公的性格、地位及社会背景,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的言行等方面入手。
5 准确表述,条理清晰。
这是答题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即把自己消化吸收的结果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用准确、具体、完整、通畅的句子进行表述。
开放性题目的答案,要当做小文章来写,如“谈一点看法”,答题就要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中考小说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信息:
小说阅读的考查点有: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大意。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塑造人物的手段,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4、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
5、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6、品味小说的语言。
7、对小说的艺术技巧,如构思、结构、情节等进行评价。
8、谈谈从小说中获得的感悟。
·基础信息:
关于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阅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小说的三要素:
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
简言之,就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中考中一般考查篇幅短小的小小说。
·解题程序
小说的阅读步骤:
阅读和鉴赏小说,要能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理解环境描写,品味艺术特色。
·应考策略:
1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结构及其特点,叙述故事的方法及其作用。
在此基础上,概括故事内容,理解作品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即代表性,是一类人的代表,把握住这一点,是我们读懂小说的基础。
同时要学会分辨小说的主人公,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去刻画的人物,是反映小说主题的人物,而并不一定是表面描写最多的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根据描写内容(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角度(直接或间接)、可以快速辨别出描写方法。
通过对描写内容的分析,便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形象有时还要求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把握和对作品提供背景的了解。
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说,小说与叙事散文比较一致,不相同的是,小说将人物放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而叙事散文的叙事不要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更强调生活场景的片段性。
3理解小说的主题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相当于作者将某一段社会生活较客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主观性不强。
因此,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就是对通过对主人公的处境的分析,从而去认识社会的一个侧面。
这与叙事散文不同,叙事散文的主题是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此,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理解环境描写,一要能区分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二是要学会分析 这些描写的作用,不要脱离情节、人物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中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方法与叙事散文一致。
代表课文是《孤独之旅》和《智取生辰纲》。
社会环境就是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它是人物思想产生的根源。
但在中考中因为篇幅短小,一般不对社会环境进行考查。
5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品味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
品味的方法有:
看构思是否巧妙独到;情节是否跌宕曲折;有没有运用讽刺、夸张、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语言含蓄风趣,还是朴实口语化等等。
仔细揣摩、细心体味,并能概括出它们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描写或主观思想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中考抒情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信息:
抒情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
5、分析写法特点,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6、表达自我感悟和阅读启示。
注意:
抒情散文的考点与叙事散文的考点在大的板块上基本一致,但具体的题型上,解答方法却不完全相同,这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
·基础信息:
关于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往往借助具体的景或物,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类。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抒情散文不易读懂。
·解题程序
1.从整体理解文章
阅读抒情散文,要辨其类型,分辨文章表层是写景还是状物,深层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
2.抓线索理思路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读懂抒情散文,首要的就是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从表面看来散乱的材料中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找到内容的共同点,把握文章的表层含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①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抒情散文往往是借景抒情、措物抒情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这往往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这集中在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结尾的抒情议论句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有一些文章用意思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须要细细品味。
②从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
作者抒情所借之“景”,所托之“物”,作者在描写时往往倾注了感情,如果描写的是美丽的景象,那一般就是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情感是读懂抒情散文的难点,我们总结了抒情散文的一些模式,便于学生去体会掌握。
A.参游式
套路模式:
参游起因→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代表篇目2006年绍兴中考题《月光下的探访》
特点:
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
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往往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的交代明确,描写的虚实,角度;三要注意开头交代缘由的句子,结尾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的
句子。
B.象征式
套路模式:
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代表篇目是高尔基的《海燕》。
特征:
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C.感情线索式(并列式)
套路模式:
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
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
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作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
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D.怀念式
套路模式:
睹眼前景(物)→思从前景(物)→抒怀念情。
代表篇目2006济宁中考题《家园落日》
特点:
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
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的另一景。
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亲友之情的较多。
E.咏史式
套路模式:
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代表篇目2006年乐山中考题《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4.品味语言,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相比,语言更凝练、更含蓄、更优美,结构更巧妙。
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表达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
因为散文的语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与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所共同融合成的独特的美感。
也就是说语言既有内容上表层深层的含义,还有形式上及作者风格上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写作技巧,主要在于表达技巧及如何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等方面,在表达上如何表现中心,选材组材方面如何为中心服务等。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首先是理清线索,抒情散文的线索,可能是以“物”为线索(游记类一般以游踪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
其实,抒情散文都有一条感情线索,只不过它是内在的,深蕴在文章之中的,这个考点往往考查以“事”或以“物”为线索。
2、概括内容,把握情感
这是抒情散文考查的核心,也是中学阶段的难点。
阅读时要敏锐地抓住联想内容,因为表面的“景”或“物”不是作者介绍的目的,抒发作者情感才是作者的目的,所以,联想内容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目的,《地下森林断想》课后第三题体现了这个考点。
这个考点的题型有“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也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当感到材料较散,一时读不懂时,去寻找“松散”(表面)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内在联系),我们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抒情散文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凝练含蓄优美。
语言对情感思想的反映往往是间接的。
对语言内容上的把握,既要把握其表层含义,即写出了景或物的特点,也要理解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再从形式上去理解(如修辞)表达效果。
技巧赏析要注意赏析的是全文还是局部,是结构还是手法,如,全文往往是表现手法为主,局部往往是修辞手法为重,弄清了方向,再根据对应的方式方法答题,自然会事半功倍。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信息:
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散文阅读一般出现在B卷,分值在20分左右。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近几年,B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散文阅读为主,其中又以叙事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次之。
散文阅读以考查概括、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为主,其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体体验这部分内容有所增加。
·基础信息:
1、散文的基本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宗旨在于抒情,也就是说散文是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
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
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
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
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
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
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解题程序
叙事散文的阅读步骤:
1、整体阅读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2、细节品味
即按照所给的题目,对阅读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类题,有的针对某一个词(一般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反复强调的数词或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有的是针对一个句子(一般是描写句或点明题旨的抒情议论句),有的针对某一段,有的针对某几段(一般是点明题旨的段落或过渡段)。
在审清题干要求之后,有针对性的详细研读。
但是,细节品味类题是在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每一个细节品味类题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指向实现写作目的的一个阶段或一个侧面。
3、拓展延伸
这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就是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文章内容(主题指向)衔接起来。
解答这类题容易天马行空无所羁绊。
其实解答这类试题,无论题目多么开放,都必须在文章内容的制约之下解答。
所以解答程序是:
先答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再答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一、把握文意 概括要点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
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
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
(1)注意开头结尾句:
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
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
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
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二、理解含义 品味语言
应考策略: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
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
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
如,动词:
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
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
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第二步:
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
句子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赏析句子艺术形式上的作用的入手角度: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
③语言上的作用(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
三、品味人物 理解环境
应考策略: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首先弄清描写的分类方法,因为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是描写。
①描写(内容)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②描写(繁简):
细节描写、白描(初中不要求掌握)
③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
(1)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
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一点);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进行分析。
作者对所写人物所抒发的感情和所作的评论,往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社会。
④综合分析看似矛盾或者对比色彩鲜明的事件,全面评价人物性格。
从阅读的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考生 必读 体裁 讲解 阅读 理解 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