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docx
- 文档编号:6268191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9.66KB
精选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docx
《精选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1:
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
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
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
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1:
《太阳》
生2:
《赵州桥》
生3:
《自然之道》
生4:
《月球之谜》
师:
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
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
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
(板书:
语言)
生2:
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
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
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
(板书:
方法)
生1:
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
什么关系?
生2:
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
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板书:
内容)
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
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
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
做了三次试验。
师:
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
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
生:
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
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生:
读文理解。
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
(大屏幕出现表格)
生:
四人结组、读文、填表。
师:
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
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
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
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
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
生1:
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
师:
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生2:
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
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
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
读第六自然段。
师:
读完,你了解了什么?
生1:
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
读出来。
生1:
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
你们还了解了什么?
生2:
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
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
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师:
(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3:
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你发现了什么?
生3:
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
(点课件)再读。
生3: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你有什么感受?
生3:
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
为什么?
生3:
没有想好。
师:
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4:
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
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
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
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4:
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5: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6:
少了“配合起来”。
师:
(点课件),再读。
生6: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
你觉得哪句好?
生6:
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
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6:
读第六自然段。
师: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6:
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
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
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
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生1:
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
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
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2: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
你想到了什么?
(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生1:
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
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
谁再说说?
生2:
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
你真会想象。
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生:
都举起手。
师:
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
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
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
科学家。
师:
怎么发现的?
生1:
通过实验。
生2:
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
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
读句子。
师:
(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1:
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
师:
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1:
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
读出来。
生1:
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一句。
师:
谁再读?
生2:
读这句话.
师:
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2:
“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
读出来。
生2、生3:
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4:
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
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
要准确。
师:
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
齐读句子。
师:
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
雷达。
师:
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
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
你的眼光很厉害!
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
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
开始!
(师边提问边画括号)
师:
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
生:
荧光屏。
师:
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
生:
天线。
师: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
生:
无线电波。
师:
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
生:
雷达。
师:
同学们太聪明了!
谁上来填一填?
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
生1、生2填板书。
师:
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
(师放课件)
生:
观看课件。
师:
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生1:
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
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
师:
你很有勇气!
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
生2:
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
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
师:
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
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
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1:
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
你很体贴。
生2:
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
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3:
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师:
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
生4: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师:
谁来帮帮他?
生:
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
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第三自然段。
师: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生1:
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
师: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
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
读出来。
生1:
再读体会。
师: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2:
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
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
师:
你能读出来吗?
生2:
读句子体会。
师:
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
生3:
读句子体会。
师:
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
生4:
读这句话。
师:
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
看大屏幕,谁再来读?
(“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
生5:
再读句子体会。
师:
你又体会出什么?
生5:
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师:
说明什么?
生5:
这些词很重要。
生6:
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
什么特点?
生6:
准确、科学。
师:
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谁再来读一读?
大家体会。
生7:
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
你真是个朗读能手!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
正是它的这种能在夜间飞行的本领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才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和无数次的研究,才揭开了它探路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
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
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
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
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师:
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
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
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
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
课下,就请你们在资料袋中发现"蛙眼和电子蛙眼"的奥秘,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与说明语言,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蛙眼和电子蛙眼》。
下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蝙蝠和雷达 精选 教育 人教版 四年级 下册 蝙蝠 雷达 课堂实录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