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docx
- 文档编号:6262888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7.82KB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docx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
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疡:
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痈:
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
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
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
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
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
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
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
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
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疖:
表皮
横向痈3~9cm纵向痈:
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疽:
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
确认成脓方法: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适应证
消法
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
外疡中期
补法
溃疡后期
19.外治法
膏药:
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
太乙膏、千锤膏,阴证:
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
阳证:
金黄膏、玉露膏;阴证:
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
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消散药:
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
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
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
阴证:
回阳生肌散;阳证:
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
生肌散;⑥止血药:
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
青黛散、三石散;
酊剂:
复方土槿皮散;
洗剂:
三黄洗剂
6.箍围药
定义
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用法
金黄散、玉露散
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阳证疮疡
回阳玉龙膏
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阴证疮疡
冲和膏
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半阴半阳证疮疡
9.切开法切口选择: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总结
肿疡期
脓疡期
溃疡期
内治法
消
托
补
热:
五味消毒饮
寒:
阳和汤
湿:
三妙汤加减
邪盛正不衰:
透脓散
邪盛正衰:
托里消毒散
(选择题)
气:
四君子汤
气血:
八珍汤
血:
四物汤
外治法
阳:
金黄膏
阴:
阳和解凝膏
半阴半阳:
冲和膏
切开或火针排脓
早期:
提脓祛腐为主,五虎丹、祛腐散、红升丹
后期:
生肌长皮为主,生肌橡皮膏为主(选择题)
、普外
一、疮疡
1.病因病机
(1)病因:
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分期
内治
外治
初期
消法(清热解毒最常用)
箍围消肿
阳证:
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
阴证:
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
半阴半阳证:
冲和散、冲和膏、油膏
中期
托法(透托和补托)
切开排脓
后期
补法(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提脓去腐,生肌收口
阳证:
八二丹、九一丹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病名
定义
西医病名
临床特点
疖
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头皮穿凿性脓肿
肿势局限(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
疔
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痈、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管炎
疮形虽小,根脚坚硬,病情变化迅速,容易毒邪走散
痈
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皮肤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
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发
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蜂窝组织炎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
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多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
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
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
发病急骤;
局部漫肿疼痛,皮色正常;
容易走窜,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腮腺炎
常发生于热病后期;
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
全身症状明显;
重者常可发生内陷
丹毒
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丹毒
病起突然,恶寒发热;
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锨热肿胀,边界清除,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渐愈,但易复发
无头疽
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走黄与内陷
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走黄:
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内陷:
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瘰疬
一种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属阴证疮疡
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
好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4
疖
痈
发
疔
定义
指发生在肌肤或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一种发病于颜面、手足,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分类
有头疖、无头疖、疖病
臀部—臀痈(选择题)
好发
暑季、小儿
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
皮肤疏松部位
颜面、手足
局部特点
色红、灼热、根浅突起、范围在3cm左右,肿势局限
发病迅速,宜肿,宜脓,宜敛,7天左右成脓,伴发热,口渴、恶寒,6~9cm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9cm
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
出脓即愈
不会损伤筋骨,不会内陷
3~5日坏死,腐烂,全身症状明显
颜面容易走黄
4.疖的诊断要点
有头疖
红色结块,范围约3cm,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小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
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灼热触痛,2-3天化脓,出脓即愈
蝼蛄疖
好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分型:
坚硬型、多发型。
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较轻.若无适当治疗则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如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
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迹、背部、臀部,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
5.手足部疔疮的切口选择
(1)蛇眼疔——宜沿甲旁0。
2cm切开排脓。
(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正中切开。
(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阴虚火炽证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竹叶黄芪汤
气虚毒滞证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扶正托毒
托里消毒散
9
有头疽(名解)
无头疽
定义
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好发
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中老年人及消渴病人
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于四肢长骨,以胫骨多见
局部特点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溃后多脓出不畅,故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10cm
初起无头,发于定处,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起病急而重
预后
易发生内陷
易造成关节畸形
9.丹毒:
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
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多有皮肤粘膜破溃史。
局部特点:
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
小腿丹毒→橡皮腿
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
10
走黄
内陷
相同点
均为在疮疡阳证疾病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邪毒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不同点
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邪正正实
疔以外其他疮疡引起为内陷(邪盛正虚)
11.瘰疬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气滞痰凝证
瘰疬初期,肿块坚实,苔黄腻,脉弦滑。
疏肝养血,健脾化痰
逍遥散合二陈汤
阴虚火旺证
结核块渐大,皮肤粘连,皮色暗红;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降火
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
气血两虚证
疮口脓出清稀,夹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益气养血
香贝养营汤
二、乳房疾病
4.乳痈的辨证论治
(2)内治法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气滞热壅证
乳汁郁积成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苔薄,脉数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瓜蒌牛蒡汤
热毒炽盛证
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透脓散加味
正虚毒恋证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晰,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舌淡,苔薄,脉无力
益气和营托毒
托里消毒散
5.乳腺增生的X线表现:
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
6.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肝郁痰凝证
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苔薄黄,脉弦滑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蒌贝散
冲任失调证
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苔白,脉沉细
调摄冲任
二仙汤合四物汤
7.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
乳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衄)
乳腺癌(乳岩)
乳腺增生病(乳辟)
好发年龄
20—30岁多见
40—50岁多见
40—60岁多见
30—45岁多见
肿块特点
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慢。
多在乳头附近,单个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软或中等.
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可为片状、结节、条索,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
疼痛
无
可有压痛
少数病例有疼痛
明显胀痛,多有周围性或与情绪变化有关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
无粘连
无粘连
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
无粘连
活动度
好,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
可活动
早期活动度可,中期及晚期肿块固定
可活动
三、瘿
1.
气瘿
肉瘿
西医命名
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
相当于甲状腺瘤或囊肿
多发
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一般多发于青春期
30~40岁,以女性占多数
局部特点
颈前肿块,质软,边界清楚,可随喜怒消长,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可有压迫症状
颈前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随吞咽而动,压迫症状少,伴随甲亢症状
代表方
四海舒郁丸
海藻玉壶汤
2.瘿痈的临床表现及主治方。
(1)临床表现:
颈部肿胀多突然发生,局部掀红灼热,按之疼痛,甚则局部胀痛、跳痛而化脓,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疼痛可引及耳后枕部,大者有压迫症状.
伴发热、畏寒、头痛、口渴、咽干等.
(2)主方:
牛蒡解肌汤、柴胡清肝汤
四、周围血管疾病
1.名词解释
(1)间歇性跛行:
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
(2)静息痛:
肢体在禁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时间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
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3)干性坏疽:
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无继发感染,坏疽因液体蒸发和吸收而形成“干性坏疽”。
(4)湿性坏疽:
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并发感染则形成“湿性坏疽”,坏死组织受细菌作用而崩解、化脓,有恶臭。
(5)臁疮:
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6)脱疽:
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2.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1)临床表现:
发病急,好发于下肢静脉(小腿深静脉、股静脉、髂股静脉)。
局部温度升高。
肢体肿胀。
肢体疼痛,检查沿患肢深静脉走向压痛.
浅静脉怒张或曲张。
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
(2)治疗:
内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方剂
湿热下注证
发病急,下肢粗肿,局部发热、发红,疼痛,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四妙勇安汤
血脉瘀阻证
下肢肿胀,皮色紫暗,固定性压痛,肢体青筋怒张,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活血通脉汤
气虚湿阻证
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皮色略暗,青筋迂曲,倦怠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
益气健脾,祛湿通络
参苓白术汤
4.脱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1)病因:
脾气不健,气血化生不足,四肢失养.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末,温养不足.
外受寒冻,寒邪侵及血脉,寒凝筋脉。
(2)病机:
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
(3)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男子(20-40岁)、老年人或糖尿病人.
好发于寒冷冬季;
好发于四肢末端,下肢多见。
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
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5.动脉性营养障碍(脱疽营养障碍期)的具体表现:
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
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6.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糖尿病足
发病年龄
20—40岁
﹥40岁
﹥40岁
浅静脉炎
游走性
无
无
高血压
极少
大部分有
大部分有
冠心病
无
有
可有可无
血脂
基本正常
升高
多数升高
血糖、尿糖
正常
正常
血糖高,尿糖(+)
受累血管
中、小动脉
大、中动脉
大、微血管
7.脱疽寒湿证的辨证要点、治则、方药。
寒湿阻络证:
患肢末端怕冷,肤色苍白,麻木疼痛,遇冷加重,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剂:
阳和汤.
五、其他外科疾病
1.烧伤面积的计算。
(1)手掌法:
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
(2)中国九分法(包括儿童).
部位
占成人体表(%)
占儿童体表(%)
头颈
发部
3
9
9+(12-年龄)
面部
3
颈部
3
双上肢
双上臂
7
9×2
9×2
双前臂
6
双手
5
躯干
躯干前
13
9×3
9×3
躯干后
13
会阴
1
双下肢
双臀
5
9×5+1
9×5+1-(12-年龄)
双大腿
21
双小腿
13
双足
7
2.
、
、
度烧伤的创面鉴别.
分度
深度
创面表面
创面无感觉时愈合过程
度(红斑)
达表皮浅层
红肿热痛,感觉过敏,表面干燥
2—3天后脱屑痊愈,无疤痕
度(水泡)
浅
度
达真皮浅层
剧痛,感觉过敏,水疱饱满,基底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
10—14天愈合,无疤痕,有色素沉着
深
度
达真皮深层
有皮肤附件残留感觉迟钝,微痛,水疱扁,基底红白相间,潮湿
3—4周痊愈,可有疤痕
度(焦痂)
达皮肤全层,甚至达皮下、肌肉、骨
痛觉消失,无弹性,紧硬如皮革,蜡黄或焦黑,干燥,湿度降低。
2—4周焦痂液化脱落,须植皮方能愈合,有疤痕形成
3.神经毒(风毒)的致病机制:
主要是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迟缓型麻痹,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及循环衰竭.
4.毒蛇咬伤后的早期结扎。
(1)伤口上方超过1个关节结扎。
(2)结扎松紧以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
(3)结扎后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冲洗伤口。
(4)每隔15-20分钟放松1—2分钟。
(5)应用有效蛇药,30分钟后去除结扎。
5.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原则、代表方剂.
(1)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4-14天.
前驱期:
1-2天。
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呵欠、咀嚼无力。
发作期:
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痉挛:
从头面部开始延及躯干四肢的全部肌肉痉挛,发作间隙也不能松弛.
阵发性抽搐:
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表情非常痛苦。
后期:
长期痉挛和抽搐,大量体力消耗,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6.肠痈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及临床表现。
特点: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变证:
慢性肠痈②腹部包块③湿热黄疸④内、外瘘形成
7.肠痈的鉴别诊断内容。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有溃疡病史;
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至全腹,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休克。
X线透视多有腹腔游离气体。
(2)右侧输尿管结石:
突发性绞痛;
向生殖器部位放射;
体征不明显;
辅助检查可确诊.
(3)妇产科疾病:
宫外孕:
有停经史,阴道内有出血;
卵巢虑泡或黄体破裂;
卵巢囊肿扭转;
急性输卵管炎。
8.肠痈的治疗原则:
中医——通腑泻热;西医——及早手术。
9.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处理方法:
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用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皮肤病
4.名词解释
(1)斑疹:
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2)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
(3)风团:
为暂时性、水肿性、局限性隆起,由风邪所致。
色红为风热,色白为风寒。
(4)糜烂:
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
多由湿热所致。
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5)溃疡:
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6)皲裂:
为皮肤上的线形裂缝,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9.热疮:
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特点:
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复发。
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特点:
好发于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核肿大,多数患者预后后很少复发。
10.蛇串疮与热疮的临床表现的不同点。
热疮
蛇串疮
发病部位
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身体单侧分布,不超正中线
皮疹特点
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
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
病程
1-2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周左右。
11.疣在临床上有哪几种?
(1)疣目(千日疮、枯筋箭、瘊子)——寻常疣—-发于手指、手背、头皮;
(2)扁瘊—-扁平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
(3)鼠乳——传染性软疣——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
(4)跖疣——掌跖疣——发于足跖部;
(5)丝状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
12.风热疮(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
(1)部位:
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
(2)皮损:
最先在躯干或四肢近端,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或黄色红磷屑斑(原发斑或母斑),1-2周后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而形状较小的红斑(子斑或继发斑)。
(3)症状:
有不同程度瘙痒。
(4)病程:
约4-6周自然消退,或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愈,愈合后一般不复发。
13.癣有哪几种?
各种癣的临床特点?
病名
部位
皮损
症状
病程
白秃疮(白癣)
头顶、枕部
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
3-0。
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
瘙痒
青春期可自愈
肥疮(黄癣)
头顶部到四周到全头部
黄癣痂,头发干燥,永久性脱发,萎缩性疤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word 中医 外科学 重点 总结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