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 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docx
- 文档编号:625571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9.30KB
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 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docx
《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 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 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
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 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从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文化工作主题出发,要求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不仅着重提出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从时代何以需要文艺、文艺何以具有生命力以及当代文艺家如何表现我们的伟大时代等不同层面,对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作出了富有新的时代内涵的阐发,其中的道理,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思之,并在自己的文艺实践中努力践行之。
作为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产物,文艺历来都是盛开于时代生活土壤之上的精神花朵,文艺创造的源泉和文艺创新的动力皆存在于时代生活的潮流之中。
只有善于从时代生活的潮流中汲取营养,才会产生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反之,文艺的创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的花朵就会凋谢枯萎,这已是为中外文艺创作实践反复证明并且为文艺理论家们早已认识清楚的真理。
在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刘勰在其文论名著《文心雕龙》中即已得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精辟论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更是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在西方,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摹仿说”文艺观将文艺与时代生活之间的关系置于文艺思考的核心位置,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等文艺大师都把为时代生活照一面镜子作为文艺的职责所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甚至甘愿以变动中的法国社会生活的“书记官”而自居。
达•芬奇、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等人都是马克思、恩格斯至为赞赏的人物。
基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对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生活和历史进程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潮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切的关注,他们并且期望在无产阶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时代,从进步文艺中能够出现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
俄国革命的导师列宁曾将现实主义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喻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并且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时代生活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在为中国进步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形象地将由人民大众创造的时代生活喻为文学“唯一的源泉”,并号召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在学习革命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的同时,还要学习社会,研究时代,认为惟有如此方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找准自己的正确方向。
由这些简单的回溯可见,重视文艺对时代生活的反映,不仅是中外文艺理论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贯理论特色。
从思想传承的角度来看,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置于重要位置加以论述,既是对中外文艺理论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点的回归。
不过,这里的继承,不是简单地回述传统,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这里的回归,亦非满足于征引经典,而是在基本观念的回归中隐含着新的阐发、彰显着鲜明的时代意识。
其创新之处首先在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以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借鉴,提出了进步文艺与时代进步的关系问题,阐明了时代何以需要文艺以及文艺家为什么应该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的道理所在。
他在讲话中指出:
“进步文艺,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
这是古往今来人们赞扬进步文艺、呼唤进步文艺的根本原因。
”这是对文艺与时代关系的一个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概话。
一方面,作为时代生活的形象反映,优秀的文艺与它赖以生成的时代生活之间,也就是文艺本体与时代生活的历史存在本体之间,有一种同构的关系,优秀的进步的文艺家总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创作中记录着时代变迁的轨迹和历史前行的希望,从而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标尺;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进步文艺显示着人类历史活动的精神向度,寄寓、承载着通往美好未来的理想和希望,所以进步文艺又总是能够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时代风尚的净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人民奋进的号角。
如此来说,文艺是不能脱离开它所赖以生成的时代生活的,这是文艺的根系所在、生命本源所在,与此同时,时代生活也是不能缺少了文艺的精神滋养的,时代需要文艺展示自己的历史形象和文明发展程度,更需要文艺以其精神的光亮引领历史前行的方向,提升民族生活的精神境界。
时代进步为进步文艺提供了创造基础,进步文艺反过来又推动着引领着时代的进步。
时代对于进步文艺的呼唤,表明了创造时代生活、推动时代潮流的人民大众不甘于平庸,有其向真、向善、向美、向精神的高处发展的历史追求。
进步的文艺也从来不会忽视这种呼唤,因为对这种呼唤的回应正体现了文艺家的社会责任,也是文艺家永不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永葆源头活力的保证。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不仅从历史进步的角度阐明了时代需要文艺的客观必然性,还从文艺何以具有生命力、感召力的角度深刻论述了文艺听从时代召唤、反映时代生活的主体必然性。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作为自己精神劳作的产儿,任何文艺家都珍爱自己的作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富有感召力,能够广为人们接受,并有着久远的艺术生命力。
然而,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感召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对此,直到今天,在不少文艺家那里还是存有不少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有人认为文艺的生命力仅仅来自于形式技巧,因而片面追求形式技巧上的花样翻新,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消解文艺的时代生活内容和思想取向;有人认为文艺的生命力在于主观情感的自我表露,因而一味张扬个人体验和自我表现而排斥对于社会问题和时代矛盾的真实观察和反映;也有人无节制地追求文艺的娱乐性、休闲性,因而淡忘乃至主动抛弃了文艺的社会认识和审美教育作用,逃避或者回避文艺对于提升民族精神境界、推进时代生活进步应该担承的社会责任。
这样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某些文艺创作中时代感与历史感的匮乏与缺失,对当代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正面指出:
“一切有成就的文艺家,都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
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这段话,明确地回答了创作灵感从哪里来、文艺生命力从哪里来的问题。
文艺创作的灵感不能拜于神赐,也不是来自于书本和古人,只能来自于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时代生活的激发。
文艺的生命力也只能来自于对于时代风云的敏感回应和对于时代精神本质的深刻把握之中,此外别无其他的法门。
同时,也只有从历史深处生发出来,只有那些蕴含着丰富、生动的时代生活内容的文艺作品才会具有艺术的感召力,这无论是对同时代的接受者还是对后世的接受者来说,都是如此。
背对了时代的要求,不能对时代进步作出自己的激情回应,文艺家只会浪费自己的艺术才华,难以创作出具有饱满的生命活力和生动的审美感召力的传世之作。
最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还提出并阐述了当代中国的文艺家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现实,如何创造出无愧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的问题,要求当代中国的文艺家们要“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
在中国文艺发展的长河中,历代的优秀文艺家,都是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命运自觉地联系起来。
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先秦大诗人屈原,到既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生关怀又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国家意识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再到鲁迅、巴金、冼星海、徐悲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艺术家,无不如此。
新时期以来,许多优秀的文艺家依然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但是,也有一些文艺家对如何处理个人的艺术追求和时代的关系、如何用自己的艺术创造来反映时代生活缺乏自觉的意识。
因此,这里有三个方面必须加以着重强调。
其一,为了艺术地反映当今时代,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这个时代,正确认识时代是艺术地反映时代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深刻地体验和捕捉到时代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地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文艺家们才能自觉地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才有可能刻画出当今时代的真实底色。
其二,要在时代进步的运动中表现时代生活的理想追求和光明走向。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进取的时代,一个洋溢着亿万人民奋进信念的时代,文艺家们应该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满腔热忱地描绘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生活画卷,展示出敞亮动人的理想前景和希望。
尽管我们的时代也有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裂变与痛楚,有着物欲暴涨之后引生的种种生存冲突和丑陋世相,但走向进步、走向幸福、走向和谐,是中国当代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所在。
因此,中国当代文艺家也应该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辩证地观察生活,追踪时代进步的运动轨迹和历史走向。
其三,时代生活本质上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人们是时代生活的主人,强调文艺创造要听从时代的召唤,融入时代的发展潮流,也就是强调文艺创作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贴近时代生活与贴近人民群众本质上是一致的。
贴近人民群众首先就是要贴近人民群众创作历史的伟大实践,在展示人民历史创作活动的伟大中成就艺术的伟大;贴近人民群众还要求文艺家们必须以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体察人民的愿望,传达人民的心声,艺术地反映人民群众当代生活的生动图景。
然而,在当下的文艺界,有一些创作喜欢表现过去的历史、甚至是虚构的历史、伪历史,却就是不愿表现当代生活,不愿表现亿万人民当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也有一些创作把表现时代生活与人民大众割裂开来,写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却就是让人见不到人民群众这个社会生活的真正主体。
这两种倾向都是与时代进步对艺术创造的感召、与人民大众对文艺家的期待不相适应的。
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时代生活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
只有面向书写历史的人民大众,面向人民大众创造的沸腾的时代生活,为人民服务,做时代的歌者,中国的当代文艺才能为今人所喜爱,也才能为后人所激赏。
当后人透过历史记忆的帘幕回望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时候,他们是会轻视还是会看重这个时代的文艺创造呢?
这是当代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 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 文艺 生动 创造 寓于 时代 进步 运动 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