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作业题5.docx
- 文档编号:6253698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53.03KB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作业题5.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作业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作业题5.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作业题5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节选的文字阐述了中国诗的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阐述了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如何理解节选文字第一段中“压得腰弯背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压得腰弯背断”以有形喻无形的情感、思恋和典故,言其厚重,形象易懂。
为什么作者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这么说的原因,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的音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音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作者为何要列举格雷的《墓地哀歌》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为了拿它们跟李白、陶渊明的诗句作比较,立足于中外诗歌的比较,从内容上说明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二、语言运用
5.发挥想象,将下面这首诗改写成三个电影镜头脚本。
秋 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牵女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将诗句分解,写出场景和人物活动过程即可。
答案:
(示例)[镜头一]秋天晚上,宫内一荒僻小院,屋内烛光微颤,屏画幽暗。
[镜头二]一位形孤影单的宫女正用一方小团扇扑打着绕来飞去的萤火虫。
[镜头三]夜深气凉,宫女坐于石阶之上,注目天河两边的牵牛星与织女星。
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30个字。
材料:
据史料记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
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
1947年10月,中国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
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
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
结论:
中国对黄岩岛拥有领土主权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中国政府对黄岩岛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方面总结。
答案:
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一、基础考查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辩别 争辩不休 措置 参差错落
B.妨碍防患未然忍耐俗不可耐
C.简陋因陋就简隐诲诲淫诲盗
D.纯粹出类拔粹逻辑沐猴而冠
解析:
选B。
A.辩别—辨别。
C.隐诲—隐晦。
D.出类拔粹—出类拔萃。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真正的写实,是要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现,而不是用“生活”去________已被预设了的俗套化想象。
有些作品虽然“生活气息”很浓,写农村的老屋、农民的吃食等等,看上去都________栩栩如生,但那其实只是“真实”地再现了老屋和吃食,更像是一种民俗式的文学________,而与真正的中国现实________没什么关系。
A.填写入木三分调查反正
B.充实谨小慎微体验然而
C.填补无微不至考查竟然
D.填充细致入微考察反而
解析:
选D。
填写:
在表格、契据等的空白处,按照格式写上必要的文字或数字。
充实:
使充足;富足。
填补:
补足空白。
填充:
填补(某个空间)。
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议论、见解很深刻。
谨小慎微:
非常小心。
无微不至:
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小周到。
细致入微:
指描写、表演非常细腻,细小之处也充分表现出来;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调查:
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现场)。
体验:
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考查:
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考察:
实地观察调查。
反正:
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
“然而”“竟然”表转换。
反而: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C.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下的观点。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解析:
选C。
A.拔木转石:
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B.数见不鲜:
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C.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此处应改为“居高临远”。
D.回肠荡气: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乐曲、文章十分婉转动人。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的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
B.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
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
C.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
”
D.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解析:
选A。
B.冒号改为破折号;C.句末句号放在引号外;D.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的“新国八条”措施,在限购、价格控制、信贷、税收等环节进一步加码,且行政干预力度进一步扩大。
B.“一票难求”促使众多在沿海务工的农民工以结伴骑摩托车返乡过年。
“摩托车返乡”大军从沿海涌向内陆,踏上漫漫回乡路。
C.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多种生活必需品价格迅速上涨,这就加大了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成本。
D.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特大旱涝灾害以及突发的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警示我们:
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解析:
选D。
A项,搭配不当。
应把“扩大”改为“加大”。
B项,成分残缺。
在“结伴骑摩托车”后加“的方式”。
C项,语序不当。
应把“中低收入者”和“城乡居民”对换。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
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
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
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殊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
”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
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
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
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
“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
“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
”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地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地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
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极少。
解析:
选BC。
B.不是“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是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
C.宋人的最大不幸并非出在“只能模仿与依赖……精益求精”。
7.怎样理解文中的“膏粱纨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文是比喻性的阐释,作答时另外指出其原本意义即可。
答案:
“膏粱纨绔”原指只会吃喝,不会创业的富家子弟,本文指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而无所创新的诗人。
从文中看,宋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它与唐诗相比有什么不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就:
宋诗并不是完全模仿唐诗,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
不足:
在整个艺术的发展方向上,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唐诗的风格和意境。
作者认为导致宋诗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错将“流”当作“源”,不是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是从古人的诗作中孳生出自己的诗作。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文段,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韩国KBS电视台3日报道称,中国的雾霾可以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目前该污染正持续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
从上月29日开始,含有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中国雾霾覆盖首尔。
根据环境部当时测量的结果,首尔大气中神经性有毒物质“铅”的含量是平时的8倍,“砷”和“镍”的含量是平时的4倍,平时根本难得一见的“铬”也被检测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导语中找出核心词,然后概括。
答案:
韩国称中国雾霾影响朝鲜半岛。
11.阅读漫画,完成问题。
(1)给这幅漫画加个标题。
(不能用“无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第一问,给漫画写标题,要先读懂漫画,认真审读不难发现,这幅漫画图形像多米诺骨牌,以此拟定标题即可。
第二问,要扣住寓意作答。
答案:
(1)多米诺效应(或骨牌效应、连锁反应)
(2)无远虑有近忧;慎始才能善终;呵护自然取得双赢;伤害自然,必被自然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语文 上册 课时 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