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堂实录5则.docx
- 文档编号:6251484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4.17KB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5则.docx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5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课堂实录5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5则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一):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师:
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状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
(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
(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
羹吝错的比较多。
)
师(点评):
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
吝字要注意写法。
师:
(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
(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
)
师:
(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
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
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
为什么不开门见山?
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
师: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生:
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
师:
请大家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
生:
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
师:
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
生:
先破后立。
师:
很好。
(板书:
破、立)
师:
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
(学生朗读第三段)
师:
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十分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
第三段写了什么呢?
生:
还在写送去。
师:
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
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
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
生:
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
师:
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
生:
后果。
师:
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
生:
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师:
怎样拿来呢?
我们一齐来齐读第七段。
(生群众朗诵)
师:
(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在那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
陈纤叶同学提问说:
为何要写到大宅子?
大家思考一下。
生:
其实我觉得那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的文化。
师:
嗯。
生:
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就用一把火烧光,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极端现象,全盘否定,作者骂这些人是昏蛋。
羡慕这些旧主人,理解大宅子里的一切,全盘肯定,作者也不赞同,所以说他们是废物。
作者在那里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师:
是下定义吗?
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八段的第一句话。
生:
譬如罢!
师:
譬如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
我认为是比喻论证。
师:
比喻论证,是的,请坐。
大家来看,大宅子,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一个比喻。
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就应怎样,不就应怎样。
刚才有同学说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昏蛋和废物分别指对待外来文化时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人,那么孱头指什么?
生:
懦弱的人。
师:
是。
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的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态度,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
师生合:
占有,挑选。
师:
对。
怎样才是占有,挑选?
请同学们划出大宅子里的各种事物。
(学生划线)
师:
大宅子里有什么?
生:
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师:
这四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类型?
鱼翅是什么类型的?
生:
吃的。
山珍海味。
师:
我们能够给它一个说法,叫做有益无害,请大家用这种结构方式把后面的三种也概括出来。
鸦片是什么类型?
生:
有益有害。
师:
烟枪烟灯呢?
生:
无害无益。
师:
姨太太呢?
生:
有害无益。
师:
我们请刚才笑得比较灿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类型,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生:
对于有益无害的鱼翅,作者说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说,对于外国文化中有益无害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就是吸收。
师:
鱼翅有糟粕吗?
(师生笑)
生:
没有。
生:
所以能够大胆吸收。
师:
第二种,有益有害的呢?
生:
有益有害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
第三种,无益无害的,怎样对待呢?
生:
仅仅是留一点观赏。
师:
第四种呢?
生:
要全盘否定。
师:
对。
作者在那里告诉我们,大宅子里有很多东西,有鱼翅,有鸦片,有烟枪烟灯,有姨太太,那么,怎样对待它们?
陈纤叶同学,此刻你能不能自己解决你之前提出来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写拿来主义却提到了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面的东西?
陈纤叶:
作者提到大宅子主要是借此表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对于有利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取其精华;对于有害的东西,要去其糟粕;无益无害的,就拿来观赏、作纪念;无益有害的,就完全否定。
师:
很好。
师:
作者在那里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就应是占有、挑选的。
师:
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
刚才听大家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的读法值得商榷。
总之,我们要拿来。
这句话有四个词:
总之、我们、要、拿来。
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就应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
生齐读:
总之,我们要拿来。
(分别重读总之我们要拿来)
师:
大家觉得要重读哪个词才比较适宜?
生:
重读拿来。
师:
为什么?
生:
标题就是拿来主义,重读拿来,是要强调突出主题。
师:
是的。
那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
总之,我们要拿来。
(重读拿来)
师:
在这一段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句话: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有同学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者可否调换顺序。
(课件展示学生所提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能否举手示意我,我想认识一下。
提问题的女生:
这是我们整个组的问题。
师:
你们是第几组?
生:
第三组。
师:
好,第三组提出了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胡啸、任世业、常惠林、乔璐、杨卓凡五位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使用、存放、毁灭能不能换成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这也是在问顺序问题。
我来自深圳,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深圳的同学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提到了第九段的标点。
请大家看一下,鱼翅这一句,只不用它来宴大宾,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
分号。
师:
鸦片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
句号。
师:
烟枪烟灯这一句是什么标点?
生:
句号。
师:
姨太太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
句号!
师:
深圳的同学问我:
老师,这四种难道不是并列关系吗?
为什么前面是分号,后面三个是句号?
我觉得这个问题个性有意思。
这天,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第三组提出来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问题,看看标点和语序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看看扬州中学的同学能不能帮深圳的同学解决这个标点的问题。
请同学们静思默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
师:
有想法能够示意我。
好,这位女生。
(即刚才提出语序问题的同学)我发现同学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
十分好!
生:
我觉得第九段和第十段其实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师:
怎样对应的?
生:
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能够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能够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
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能够毁灭的。
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
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符号也没有用错。
师:
大家对这个解释满不满意?
生合:
满意。
师:
那能不能有点掌声啊?
!
(生鼓掌)
师:
所以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
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
师:
还有四个组同学对这一段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有一些疑问。
我还是把问题交还给大家,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
杂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必须的散文笔法,能够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
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师:
杂文不仅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
也有同学提了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显示学生所提的问题:
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那里的进步怎样理解?
)
师:
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
这是反语。
师:
很好。
进步本来是一个什么感情色彩的词?
生:
褒义词。
师:
这个语境中呢?
生:
褒词贬用。
师:
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
生:
第三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还有,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那里也是反语,作者表面说只是送出去,见得丰富,显得大度,从后面尼采的那个例子也能看出来,尼采他就说自己是太阳,只想给予别人,不想取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发疯了。
他意思就是说,这种只送出去的,是不正确的。
师:
所以他的丰富和大度是不是真正的丰富和大度?
生:
不是的,只是反语。
师:
用反语来到达什么效果?
生:
讽刺。
师:
好,谢谢你。
我们班有哪个同学个性擅长于表演?
加上体态语言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大家推荐一下。
生:
刘宇。
师:
好,来试一下。
生:
(带表情)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全班笑,鼓掌)
生:
谢谢大家!
(全班大笑)
师:
恩,这位同学不仅仅读得好,而且很有礼貌。
师范读: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有意思吧!
所以大家看看杂文的语言特点,怎样样?
生:
个性生动。
师:
你用话筒说,什么特点?
生:
我觉得杂文的语言个性的幽默风趣,很生动。
师:
幽默、风趣、生动,很好。
但它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什么效果啊?
生:
讽刺效果。
师:
讽刺效果,犀利,深刻。
杂文就是这样貌的,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语言能够形象生动,能够幽默、诙谐,能够讽刺。
师:
1934年,鲁迅先生缘事而发,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那么,时代发展到这天,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呢?
我们班张煜翀和梁子鸣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
为什么?
(师生讨论,有很多精彩发言,略。
)
师:
鲁迅渐行渐远,但他的思想方法在这天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资源,他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丰盈。
所以,这天,在每个青年学生的心里,给鲁迅留一个适当的位置,仍然是一件很有好处的事情。
课后,请大家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师:
下课。
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
老师再见。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二):
师:
从上学到此刻,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就应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
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
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
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
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之后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
这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
(生读5分钟)
师:
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
你来。
生1: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
概括得挺简洁的。
能具体说说吗?
生1:
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
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
我怎样看不出来呢?
生1:
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
你说的很不错。
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
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
你怎样看?
生4:
我觉得就应是比喻。
师:
说说理由。
生4:
一般举例子就应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但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样能做例子呢?
师:
有道理。
你怎样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
凭感觉。
师:
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
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
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
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但是有点机械照搬。
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
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
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
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
依据?
生6:
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
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就应是从外国拿。
师:
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
说不好,也就应是学艺上的吧。
师:
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
好,你来。
生7:
最后一句: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
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说的太好了。
大家鼓励一下。
(生鼓掌)
生8:
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
很有道理。
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
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就应送去。
师:
鲁迅反对送去?
生10:
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下的文化交流的,也就是说,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
(生鼓掌)
师:
说得太好了。
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
但是我不明白,怎样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样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好,哪个同学?
生4:
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
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
可不能够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
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
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
我觉得就是讽刺。
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
但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
刘海粟、徐悲鸿,但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
抗战期间以前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
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
(生笑)
师:
大家课下能够查查资料。
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儿骂错了人呢?
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
单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三):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师:
请坐。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拿来主义》(板书)。
课前,大家自主学习了这篇文章,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老师看了大家的问题很高兴,我感觉到同学们不是简单地读了表层的文字,而是深刻地思考了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
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也颇有代表性,尤其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想回答到位并不那么简单的问题,十分不错。
时间的问题,我们这节课一齐来集中处理一些共性的、突出的问题,尽量辐射解决更多的问题。
PPT显示:
1、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主义?
2、文中采用大宅子来论证,到底想说什么?
3、这篇文章的主题(旨)是什么?
师:
文章大家很熟悉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哪个同学能主动站起来说说?
生1:
文章的开始先讲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我认为主要是想让读者意识到这些主义的危害,为下面写拿来主义做一个铺垫,与拿来主义做一个比较。
生2:
那里主要是批驳这几个主义,为下面立论拿来主义。
师:
嗯,立论,你的意思是那里面有一个议论文结构中破与立的问题。
生2:
是的。
师:
我们明白破就是驳论,立就是立论。
刚才大家说的能够理解为:
批驳三个主义是为了拿来主义的提出。
生3:
老师,刚才你讲到破就是驳论,那作者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是属于驳斥论点、论据还是论证呢?
师:
这个问题很好。
看来你有了细致深入的思考。
哪个同学试着来回答一下?
生4:
我认为,那里就应属于驳论点。
师:
驳论点?
你能具体地阐释一下吗?
生4:
因为拿来主义是对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的反面观点进行批驳、驳斥,指出它们是荒谬的、不合理的。
所以我认为就应是驳斥论点。
师:
那你(面向生3)觉得这样的解释怎样样?
生3:
我不赞同。
因为我觉得文中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等,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精辟概括,不能看成是反面的论点,只是一种现状的发现与思考,很像议论文的由头。
生5:
我赞同他(生3)的想法,那里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一种写作顺序。
师:
好,大家各执一词。
你认为是反面的观点,属于驳斥论点,他认为只是一种现象,是一种写作顺序,是写作由头,作者并不是有意识先树立靶子,然后再批判。
同学们再自由读读、思考思考,小组之间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哪一种理解更合理、更好呢?
(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生6:
我认为前文中所说三个主义就应属于本文的驳论点,是批判的靶子。
因为,这些主义是为拿来主义的提出作铺垫的。
这些主义不好,不对,才有必要提出拿来主义。
师:
嗯,那里好像又讲到一个因果论证。
还有没有其它看法?
生7:
我认为此处就应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一种社会事实,作者是看到这些现象而引发思考,进而提出拿来主义的。
杂文个性强调现实的针对性,由社会现象到理性思考,进而寻求解决的出路,这样的文章就个性有好处、有价值了。
生8:
就像写议论文需要由头一样,作者先看到那些主义在社会上存在,才想告诉我们要怎样去做。
有人说好的杂文是匕首或投枪,我想鲁迅先生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匕首投枪,大概就是因为他敏锐地由社会存在的现象里发现一些深刻的东西,进而对其深入地剖析,探寻救国救民的出路。
师:
太好了,你们的认识十分深刻。
道理越说越清,我也赞同这些主义,是作者看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本文写作的由头。
生1敏锐的发现,经过同学们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事实和驳论点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了。
对于这篇《拿来主义》,并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先破后立,而是由一些社会现象引发思考,这种思考无疑更具有现实好处。
师:
那么这些主义式社会现实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的7-10节,找出体现作者思考的句子,等会我请一个同学说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生9: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
生10: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
(板书学生说的句子)
师:
这几句,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要怎样样拿来与拿来之后怎样办?
几乎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因而在阅读时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并相互参读。
作者的思考即《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实际上能够用一句话概括,哪个同学说一下?
生11: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
嗯,很准确。
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能够把自己来拿理解成拿来主义者?
生12:
我觉得能够,这样似乎更好理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就能够解释成,我们要做一个拿来主义者。
师:
好,我们很多同学的解读水平是很高的,其实拿来主义者就是文中所说的
生齐说:
新人。
师:
那拿来主义者(新人)就应做一个怎样的人?
生13:
他占有,挑选。
生14: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
这样看来,《拿来主义》的后半部分,是在描述拿来主义者(新人)是怎样的人,就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就应具备拿来主义这种文化意识。
而不是在论证怎样拿来这件事情,更不是在带给拿来之后怎样处理的方案。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描述的社会现状,也好理解作者在那特定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现实好处了。
师:
这部分使用了一处明显的比喻论证,大家发现没有?
生齐说:
大宅子。
师: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大宅子是不是就好理解了呢?
我们一齐来梳理一下,看看文本中提到的那位青年人对待大宅子有几种态度?
生15:
不敢要的;放火烧的;全盘理解的,包括吸食鸦片;还有占有,挑选的。
师:
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这几种状况的?
生16:
不敢要的是孱头;放火烧的是昏蛋;全盘理解的,包括吸食鸦片是废物;占有,挑选的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师:
好,分析很准确。
第四种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因为什么?
刚才我们同学也说了,因为他占有、挑选。
其实大家在刚才的分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了一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叫排除思维(板书)。
什么是证伪思维?
(PPT显示)
我们应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多可能全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见解、办法,然后逐一分析各种主张、见解、办法所具有的负面因素,消极影响,将其一一排除之,最后确立负面因素较小,用心影响较大的那一主张、见解、办法作为论者的主张、见解、办法。
这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排除思维。
师:
对这个方法的思考与印证,大家能够参照阅读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我的五样》(苏教版必修一)。
你能够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赏读毕淑敏笔下人生的五样,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师:
好,透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这篇文章的的主旨似乎也慢慢明朗化了,哪个同学能总结一下呢?
生17:
我认为拿来主义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8:
我认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就应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
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因为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作者主要是想告诉我们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包括大宅子的运用,作者也是想更形象,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做一个怎样的拿来主义者。
师:
也就是说你觉得我们要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有具体做法的拿来主义者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
是的。
生20:
我想补充一下,可能会更好理解。
文中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还有后面鲁迅先生的简炼概括占有,挑选等,更准确的说是拿来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拿来主义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