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百家讲坛《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docx
- 文档编号:624368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08KB
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百家讲坛《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docx
《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百家讲坛《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百家讲坛《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百家讲坛《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
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
——百家讲坛: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许叔微
01宋朝有个许叔微
忽然成为孤儿的许叔微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但是年仅十一岁的他有能力解决好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吗?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他还有余力去好好读书吗?
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根据记载,许叔微从未拜哪位高人为师,那么这样一个三餐不继的乡野孤儿,这样一个每日熬夜读书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成了一位治病高手呢?
他自学成才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中医学博士罗大中,为您精彩讲述古代名医们的成长故事,敬请关注《名医是这样成名的》许叔微第一集《宋朝有个许叔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徐叔微的医案,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医生,当时太医院有个御医张太医,家里有个妇女得了外感病,古代说是伤寒,症状是:
“发热、恶风、紫菡。
脉浮而弱。
”张太医治疗了没有效果,就来请徐叔微,徐叔微来了一看说:
“当服桂枝”,张太医说我们家有做好的桂枝汤,桂枝汤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开的第一个方子,治疗营卫不和的表虚证,当人体体表虚弱,外邪来袭的时候,尤其是寒邪来袭的时候,会出现桂枝汤症,主要表现是发热,然后恶寒恶风,然后是自汗出,尤其以自汗为主要,桂枝汤组成很简单,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就这五味药。
张太医说家里有,徐叔微说多吃,喝了好多次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就又请徐叔微来问原因,徐叔微也奇怪,按说对症了一剂药应该见效,徐叔微让他们把药拿来看一下,一看徐叔微说要用错了,桂枝是桂树的树枝,你虽然用的是桂树上的东西,但是你用错了,桂树上有两种药材,肉桂,肉桂树上的厚皮,桂枝,肉桂树上细的树枝,肉桂气味厚重,治疗内脏,温阳敛气。
桂枝是治疗表皮,辛温发散,吃了通行血脉,让人微微地出汗。
你们家用的肉桂错了。
然后徐叔微亲自抓药,文献记载是:
“一啜而解”。
徐叔微就是这样,治疗效果特别好,对张仲景的方子研究的特别深,这个方子他告诉人们肉桂树上用什么位置的比较好,芍药分成白芍和赤芍两种,什么时候用白芍,什么时候用赤芍,这些在之前研究《伤寒论》的人都没有注意到,很多医生错用,所以临床疗效就不好,徐叔微研究《伤寒论》在历史上市特别有地位的,是中医伤寒学派的建立者之一,现在很多医生都在学习徐叔微的临床思想,都很佩服徐叔微。
公元1091年,在江苏省的仪征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仪征市,正面临着瘟疫的威胁,很多人都得了瘟疫。
在一个家里出现了非常凄惨的景象,一个中年男人奄奄一息躺在床上,一个小孩正在喂药,这个小孩只有十一岁,他就是徐叔微,这个中年人就是徐叔微的父亲,患瘟疫很多天了,病的非常重。
请了好多医生,都没有太大效果,这个时候已经濒临病危的境地了,父亲把头转向徐叔微说,你长大了一定好好读书,读好书,做好人,这个时候徐叔微还不明白父亲话的意思,就努力地往心里记,就在当天夜里徐叔微失去了父亲。
这个家里只留下徐叔微和母亲了,日子过的很艰难,在失去父亲不久的一天,徐叔微听到厨房有人倒地的声音,过去一个母亲倒在地上,《普济本事方》记载:
“忽一日气厥,牙噤涎潮”,因为他母亲过度悲伤和辛劳,此刻昏倒在地上,把徐叔微吓坏了,赶快跑出去找医生,医生一看说是中风了,用泄法把疾滞给泄出去,于是开了一个“大通园”现在是成药,徐叔微母亲吃完马上就泄,泄完精神开始涣散了,再请医生不来了。
就在当天徐叔微的母亲去世了,徐叔微当时只有十一岁,他后来写道:
“百日之间,并失怙恃,至今饮恨。
”
徐叔微在葬了母亲之后非常沉默,在这个时候,他立下两个誓言:
第一,开始攻读医书,病痛把他父母的性命夺走了,他心中怀着无限愤恨。
很多老百姓的性命被病痛夺走了,他在《普济本事方》说:
“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
”徐叔微因为父母的去世,为了复仇,为了悲剧不在发生,开始攻读医学,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第二,一辈子免费看病不收老百姓的钱,一定要拯救病痛中的人,父母的生命没法挽救了,但是别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他在《普济本事方》说:
“誓欲以救物为心。
予而不求其报。
”“顾始终不索酬谢”。
这说明徐叔微发的心特别大,他愿意为老百姓付出一切,一点不计较个人利益,这在中国历史是非常特殊的。
一个孤儿首先遇到的是吃饭问题,但是文献没有记载,真正让人有所成就的是信念,而不是骄纵的孩子,徐叔微在这个时候读书非常刻苦,他在《普济本事方》说自己患过两种病,一种肠风下血,就是痔疮。
另外一种停饮,就是水饮下去不能正常运行,停留在体内,成为水湿之邪。
怎么患的这个病呢?
徐叔微在《普济本事方》说:
“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看书,写文章很累,就左边的身体趴到桌子上,时间长了就喝点饮料,睡觉左边着床,时间长就出问题了,一喝水发现水从身体左边往下走,每过十来天一定呕吐酸水,然后身体出了一种怪毛病,夏天的时候,右边身体出汗,左边身体一点汗没有。
这个病患了好长时间,为了治病到处求访名医,都没有效果,他就自己翻医书,把过去的名方找出来,自己吃,也没有效果。
然后就自己琢磨,水在自己身体里形成了巢穴,把身体机能改变了,这是水湿为患,他就用苍术克制水湿,苍术虽然去水湿,但是有点辛燥,他就把大枣肉磨成肉泥和香油,和苍术拌成药丸自己吃,效果特别好,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徐叔微没有因为成为孤儿放弃学习,反而是拼命的刻苦的学习。
当时年轻人都要去考科举的,徐叔微的科举之路非常不顺利。
第一,当时的世道非常不好,北宋末年的时候,政治昏庸,奸臣当道,考科举是难度很大的。
第二,徐叔微自己也没有尽力,他把精力都放医书方面,对科举花费的力气很小。
就在科举不顺利的时候,命运之手向他伸出橄榄枝,有人给他官坐,徐叔微竟然拒绝了,徐叔微在考科举的时候,露了一手医术,当时的权臣蔡京病了,别人都没有治好,徐叔微治后一个晚上就好了。
蔡京很高兴,就像给他官坐,徐叔微刚刚落榜,就去做官不符合自己性格,就回到老家攻读医书。
根据记载,许叔微从未拜哪位高人为师,那么这样一个三餐不继的乡野孤儿,这样一个每日熬夜读书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成了一位治病高手呢?
秘诀是有的,就是《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张仲景写的中医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四大经典一种说法,《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另一种说法:
《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皇帝内经》主要讲人体气血运行的理论,把中医的框架奠定了,一共只有十三个药方,更多是讲针灸调理经络。
但看《皇帝内经》人们学不会看病。
《伤寒杂病论》有200多个方子,理法方药严谨,这本书就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它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在世界医学史上都有非常高的地位。
这本书这么重要,但是它的命运非常坎坷,在唐代时候有个药王孙思邈,都没有见过这本书,江南的医生,有这本书,但是不让别人看,密不传方。
孙思邈在晚年的时候,才见到这本书说:
“至于仲景,特有神功。
”他就把能见到的部分都录到自己的《千金要方》里,保留下来一部分。
后来在宋神宗的时候,有位翰林学士叫王珠,在皇家藏书的地方,看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看作者是张仲景,心里打了个惊雷,打开一看这书分三卷,上卷讲的是伤寒,中卷讲的是杂病,下卷讲的是方子。
一比较,这本书就是《伤寒杂病论》,于是他赶快献给了皇上。
北宋政府统治国家水平不怎么高,但是他重视医学,经过唐末的战争以后,给老百姓遭受很大疾苦,人口损失很严重,宋朝皇帝为了让社会繁荣起来,所以非常重视医药。
北宋初年的时候,北宋刚刚建立,皇上就下诏让大家贡献医书,给钱,多了还给官坐。
献上来以后,经过筛选出版,宋朝的出版了很大型方剂类书,后来又成立了校正医书局,经过校正,把这本书分成两本出版,一本叫《伤寒论》,一本叫《金匮要略》。
开始出书的时候,字很大很漂亮,但是用的纸多,价格高,看的人很少。
大臣就向皇帝建议,印小一点字的书,皇帝就从裤府里拨钱,印小字本让老百姓看,上面写着“只收官纸工墨本价”不许挣钱,尽量便宜让老百姓看得起,这样《伤寒论》才普及气起来。
就在徐叔微出生之前,这本书刊印了,有本书就流传到徐叔微手里,这样就成就了徐叔微。
“同气相求,心有所感”,张仲景写的序言,和徐叔微的身世如此相近,序言写: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他自己家里就是这种情况,一定能体会张仲景失去亲人的痛苦,张仲景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下写了《伤寒杂病论》,徐叔微看到书的时候一定非常感动。
这是一条舍己为人的道路,这是一条拯救天下苍生的道路,徐叔微用一生证明了,他攀登医学高峰,最后达到了医学的至高境界,他从来不向病人收取任何费用,就在这天晚上徐叔微向着信念出发了,他为患者想,很多患者不理解他这是为什么呢?
下次再讲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许叔微
02医生的至高境界
虽然徐树微年纪轻轻,医术精湛,但在他心目中一直有一个终极梦想,那就是要打到医生的最高境界,那么什么是医生的最高境界呢?
徐树微治病的特点:
第一,辩证准确。
徐树微是一个辩证高手,在中医诊病里有“八钢辩证”,就是徐树微最早提出来的,他在他的医书里边讲出来,什么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徐树微看病,往往能迅速的辩证船病情的主证那哪里,副证在哪里,要害在哪里。
当时有个姓郭的人家,是个豪族,在徐树微的故乡,江苏仪征,郭家儿子是个大小伙子了,得了外感伤寒,症状是身热、头疼、恶风,最严重的一件事是大便不通,这个时候外感的症状反而成为其次了,最难受的是肚子胀。
有钱人家请医生的问题是,请的医生太多了,这些医生依赖诊断,一人一个样,把郭先生搞的一头雾水,一个医生说这是大承气汤证,需要用大承气汤泻下,另一个医生说这是大柴胡汤证,用柴胡汤调理,还有位医生说用蜜煎导,这是《伤寒论》里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蜜烘得浓缩了以后,做成像丸一样的东西,能够起融化的作用,这是世界上比较做的润便通便的方法,其他医生说的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子,说完他们有互相辩论起来了。
家人和亲戚朋友一听,觉得都有道理,也就分成几派跟着争论,把郭先生急的,不知道听谁的。
大承气汤证,和大柴胡汤证的汤证,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边的一个特殊用法,这本书论述到当外邪来侵袭人体的时候,人体在反抗外邪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状态,伤寒论就详细描述了,这些不同状态的表现,和该去怎么治疗,这些不同的状态,是用什么来表示的呢?
就是“症状”,比如说发烧这是一个症状,但是有个问题,一个症状不能反映身体的整个病理状态,发烧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烧,阴虚会发热,气虚也会发烧,受风邪了会发热,风热也会发热,一个发热会在很多情况下出现。
张仲景就要用很多症状联系起来,表现出身体的一个状态,这个叫“症候”,中医有两个zheng字,一个是症,症状,单个的症状。
一个是证,症候,一系列有关联的症状,联系在一起,反映身体某种病理状态的。
“汤证”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边描述身体,每一种不同症候的时候,就是出于一种病理状态的时候,他只开出一个方子,用这个方子来调整这种状态,这个状态会用几个症状来描述它,但是方子是一个。
那么这种情况下,这些一系列的症状,我们管它叫“汤证”,也叫“方证”。
就是只要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比如大承气汤证,一说该用大承气汤,中医里都明白,说的不是一个方子,而是身体的一种状态,阳明腑实,热邪盘踞,与燥结相结合,导致大便秘结不通,然后里边特别热,津液耗伤,出现这种情形,就可以用大承气汤了。
这是中医里简便的称呼,是张仲景为我们留下的一种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边,一个好的医生,一定对某种汤证里边具有那些症状掌握的特别清楚,一看到这些症状,马上要反映出来身体处于什么状态,然后该用张仲景的什么方子,水平低的医生,看了这些症状和别的混为一体了,脑子里出好多方子,什么情况摸不清楚。
这个时候大家争论不下,只有郭先生胀着肚子在边上等着着急,定不下来,就把徐树微请来了,徐树微诊脉以后,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他伸手去摸患者脚面上的脉,脚背的最高出有一个脉在跳动,在中医里叫“趺阳脉”,徐树微一诊断,浮且涩,根据这个脉象基本可以定下来了,他又问患者小便如何,患者说小便比较频繁,徐树微说这个叫“脾约证”。
应该用“麻子仁丸”,徐树微一说完,郭先生更晕了,前三个还没定下来,现在出第四个了。
“脾约证”就是当人身体里津液不足的时候,尤其在出汗或者排尿很多的时候,由于津液不足,胃里有热脾是虚的。
脾虚津液不足以后,就不能去行其津液,功能会更加恶化,这个时候大便就会燥结在里边,张仲景用“麻子仁丸”,里边有火麻仁。
里边富含油脂有滋润的作用,有杏仁是开肺气,润燥通便,还有蜂蜜也是润燥用的。
所以治疗脾约证张仲景出的这个方子很谨慎,一方面有大黄,有往下泻下的这些药物,同时还有润的药物,这个方子非常稳妥,大家听完还是不明白。
这个时候郭先生的弟弟说话了:
“诸君不须纷争,既有仲景证法相当不同此说何据,某虽愚昧,请终此说,诸医若何,各请叙述。
”意思是讨论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请说一下,结果:
“众医默默,纷争始定”。
这些研究《伤寒论》都没有徐树微研究的深入,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汤证怎么用说的不是很清楚。
就用徐树微的麻子仁丸:
“予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倾间尽。
”,就是在不长的时间里分三次吃了一百粒麻仁丸,就在这天晚上大便就通了,然后浑身出汗,这个病就解掉了。
只用了一次药,病就好了,这就是徐树微辩证准确的地方,大家都夸奖徐树微,徐树微自己笑不出来。
他就想我认证准确算什么,为什么其他人都认错了,这就是徐树微高的地方,当时有很多医案就是别的医生辩证不清楚,错误治疗,徐树微去了,马上辩证出症结在那里,治疗很快就见效,这种情形徐树微遇到很多,因此他就像推动怎么让大家提高辩证水平呢?
徐树微就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开始写歌谣,用这种最通俗的方式普及医学知识,所以徐树微就写怎么来理解《伤寒论》的歌谣,徐树微写出了大名堂,后来这书出版了,叫《伤寒百证歌》,里面详细论述了,怎么去辩证,怎么去识别《伤寒论》里边的汤证,他把《伤寒论》打散了,把这些症状提出来,有多少种可能会是身体处于多少种不同的状态,我们该用那种方子,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伤寒论》,对患者有利,对医生有利,朗朗上口的歌谣,很容易记住,很容易对上号。
这是对《伤寒论》创新的研究,这里边详细论述了,《伤寒论》辩证的原则及其辩证的方法。
近代名医何廉臣评价这本书:
“足以继往开来,大有功于仲景者,当以《伤寒百证歌》为第一。
”这本书引起很多医生的重视,有很多医生跟着他学,学出了大成就,所以这本书后世流传很广,现在学习《伤寒论》也对大家有好处,这是徐树微治病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疗效迅速,一般人认为中医治病很慢,其实中医对症以后,治疗效果是很快的,跟武术界的武林高手很相似,打了三百回合没分输赢,这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是对方打了三百回合,没挨着你,你只用一招就把对方制服了,这才是高手,徐树微就是这样,他治病出手很快,一般两三副药立刻见效。
这在历史上是很特殊的,在留下的医案流变徐树微的治病效果应该是最快的,徐树微治的往往是外感病,起病急往往治疗效果也快,他认证准确,用药恰当了,所以治病效果非常好。
对慢性病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对外感病或者功能性疾病,中医一旦见效起效很快,徐树微治病效果快是因为他,擅长用张仲景的经方的缘故,经方就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边所出的方子,一共是一百七十多个,这些方子我们管它叫经方。
当时在宋朝以前
,《伤寒杂病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是徐叔微这些人出现以后,才被人们重视起来,徐叔微和朱肱和庞安石等医生,他们发现经方有这么大魅力,于是就开始写书,推广张仲景的经方,慢慢兴旺起来,最后形成一大流派,因为善于用经方所以叫“伤寒派”。
一开始主要治疗外感病,后来发现这些方子治疗内伤杂病,和其他杂病都很有效,这一派就是“经方派”,这是中医界正宗的流派,影响巨大,徐叔微就是经方派的开创者之一。
徐叔微因为刻苦攻读《伤寒论》,而且进得精髓,所以他治疗疾病的效果非常好,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但是在徐叔微心中还有一个终极梦想,那就是达到医生的最高境界。
第三,为患者付出一切,不计个人得失,可是即使是这样,有很多患者还是不了解他,有的患者还去责难他,有位乡人叫秋忠臣,患了外感病,发热、头疼同时心中发反烦口渴,把徐叔微请来了,徐叔微一诊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一下不至”,徐叔微心里一惊,迟脉不起有个其他问题,就和秋忠臣说,你这病本来是外感风寒,应该用“麻黄汤”,麻黄汤是解外感风寒的,但是现在有个问题,身体正气不足,“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
”这个时候要补补脾胃之气,开了“小建中汤”,加上点当归补血,加上点黄芪补气。
可是吃完了第二天,外感依旧,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就催促徐叔微给他开点发汗的药,家里人也都上来劝,徐叔微说不行,迟脉没有起来,还要给他补气,接着用小建中汤,家人就接着催,徐叔微就坚持。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才能抵抗外邪,正气不足的话,外邪来了无力抵抗,外邪就会长驱直入,就会患病,中医一定要让正气足,才能去抵抗外邪,正气足就营卫之气足,营卫之气就是身体里边的防御系统,营卫之气从脾胃而来,是脾胃吸收了食物的精微物质,转化成营卫之气,肺气又去输布到全身,所以营卫之气与脾胃的关系及其密切,尺脉迟就是气血微少,这种人发汗了,身体反而会受到更大的损伤,现在只能补脾胃,脾胃之气足了才能发汗。
但是这个道理患者不懂,就催着要发汗,说话非常不客气,这对徐叔微是一个考验,徐叔微的境界很高,为患者治病是完全放弃自己利益的,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徐叔微还是坚持用小建中汤,用了六七天的时间,尺脉起来了,说明正气补足了。
于是就给患者开了麻黄汤,服了两副之后,患者开始烦躁起来,大家更不理解了,徐叔微告诉大家,这是正邪正在斗争,马上就好了,须臾稍定,已中汗矣,很快就出汗了,这个患者就痊愈了。
徐叔微没有收其他因素所干扰,坚持正确治疗,这个患者的意外收获是以前脾胃不足,此刻被徐叔微补足了。
根据文献记载,徐叔微一边考科举,一边给人看病,还一边从事教学工作,曾经担任徽州和杭州的教官,生活应该没有问题,加上当时人对物质生活追求不是太高,很多人是以粗茶淡饭为荣,大家没有过高的物质欲望,所以他轻装前进,只向心里的目标前进,生活中名利思想装的太多的话,反而装不下学问了,徐叔微把自己的利益放的很低,所以他能够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
仿佛是上天要磨练许叔微的意志,把他放在了一个空前动荡的战乱世界,那么面对伤病、死亡不断袭来,就在徐叔微不断地给人看病,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当时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北宋政府灭亡了。
结果很惨烈,皇帝给掠走了,很多读书人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纷纷起来抗金,徐叔微也有着强烈的抗金心态,为儿子取名叫许必胜。
当时南宋政权刚刚建立,形势不稳定,局势很乱,当时有一股流寇向着徐叔微的家乡真州袭来,这股流寇是以张遇为首的,大的军事集团。
徐叔微没有办法,只能用自己的医术解除百姓一点痛苦,徐叔微的很多医案都是这个时候留下的。
就这样许叔微凭借高明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百姓和宋军士兵,但是没过多久,真州还是被攻破了,张遇的军队进入了真州,开始大肆烧杀抢劫,紧接着一场大瘟疫又袭击了全城,那么面对这场残酷的浩劫,面对众多遭受苦难的百姓,许叔微仅凭一己之力,又能做什么呢?
古人说的好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当时是冬天,老百姓的衣物很多被张遇强走了,粮食被抢走了,很多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很多人被杀掉了,尸体就在街上,当时的瘟疫特别严重,徐叔微就主动出击给人治病,他联系了一些药铺,有很多支持他的人,徐叔微就带着药,主动敲门给患者治病,十个里能活八九个人,这个治愈比例是非常高的。
这个时候,徐叔微在张仲景的慈悲感召下,已经成为经方大师了,徐叔微还会遇到什么事呢?
下次再讲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许叔微
03感动天地的大医精神
许叔微晚年已经彻底看透了所谓的功名,因此他开始真正地轻装前进,在无锡隐居的他,一边为了让后人真正了解《伤寒论》而专心著书,一边依旧坚持免费行医。
此时的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继续攀登着人生更高的高峰。
那么他都写了哪些惠泽后人的著作呢?
在他的书中为什么还记录了不少秘方呢?
中医学博士罗大中,为您精彩讲述古代名医们的成长故事,敬请关注《名医是这样成名的》许叔微第四集《五十二岁的进士》。
医者父母心,在浩劫之后,许叔微走在街上,望着满目疮痍的状态,心里特别悲凉。
徐叔微看到那么多的老百姓挣扎于病痛,和死亡之间,仅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做了一个决定,集中力量去考科举,之前他一直在考科举,但是没有把全力放在这里,这个时候,他全心考科举了,想进入政府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他的考科举的过程,也是给人看病的过程,在文献里记载了很多。
就在考科举之前的几天,从建阳来了学子彭子静,得了外感伤寒病,在科举之前得了病,真是耽误大事的,大家都避之不及,许叔微听说了就去看,彭子静非常惨,自己蜷缩在床上,周围的人都看书去了,彭子静一看许叔微也是来考试的,就说你走吧别耽误了考试,许叔微坚持给他看病,彭子静说身上发冷、恶心、头晕,最要命的是身上出汗,像刚洗过澡一样,说“去试不数日,而疾势如此,为之奈何?
”
许叔微就给他诊病,说你关键的症状在于出汗,是因为阳气不足,之前用了太多发散的药,导致阳气外脱,把汗止住,阳气补足了,身体很快能恢复。
许叔微亲自买药、煎药,开了“术附汤”,有白术、附子、甘草等要,第二天汗就基本止住了,发烧的程度也低了,第三天汗彻底止住了,第五天的时候,病彻底好了,彭子静特别感谢他。
许叔微就这样看了很多病人,学子、官员什么人都有。
许叔微在五十二岁的时候,中了进士。
这件事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人把他写道笔记里边,说许叔微中进士是有神仙帮助的,到明代的时候,他的故事被收录进一个儿童启蒙读物,导致很多人都知道许叔微,但一提到许叔微,想到的都是一个神话传说,说许叔微没有儿子,考进士怎么也考不上,徐叔微很愁,于是就到神庙对天祈祷,结果这天晚上,许叔微梦见一个白衣神仙,说许叔微的没有儿子和考不上进士的原因是阴德不够,所以你要多积功德,这两个问题就解决了,说完神仙就消失了。
许叔微醒了,想半天,免费给人看病就是积攒阴德,所以就给人免费看病了,积攒到50多岁的时候,许叔微又做梦了,说你的阴德积攒够了,儿子和科举都有了,说完又消失了。
果然许叔微考中了进士,还真是第五名,在姓陈的和姓楼的之间,这个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这个神话表达了,老百姓对许叔微的崇拜之情,表达了老百姓对行善的美好愿望。
我们研究许叔微不能按照神话来,许叔微是一生都给人免费看病的,他对官职也是与我们想象不同的,后来他把官职辞去了,对职位他并没有太当回事,只希望为老百姓做事而已。
免费看病的原因是,从小父母双王,体会到了请不到好医生的痛苦,他在《普济本事方》序言中说:
“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
百日之间,并失怙恃,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
予既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
”按照神话传说把许叔微的发心改变了性质,徐叔微是为了悲悯老百姓才去做这事的,这样的医生真的特别少。
许叔微进了政府以后,做的学士,有的文献记载是进了集贤院学士,有的说是翰林院的学士,这个待考,后人称为许学士,学士这个职位在宋朝是很高的,进入了朝廷高层,他和韩世忠是好朋友,许叔微进入朝廷的过程是,抗金热潮从起到扑灭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抗金热情很高,出现了很多名将,比如岳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济本事方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 舍己为人 大医许叔微 本事 百家讲坛 名医 这样 成名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