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精神在哈尔滨.docx
- 文档编号:624173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53KB
路桥精神在哈尔滨.docx
《路桥精神在哈尔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桥精神在哈尔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桥精神在哈尔滨
路桥精神在哈尔滨
【松花江游船响笛松花江秋季景色】
千百万年,松花江了见证一座城市的兴起。
2011年10月,它倒映出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阳明滩、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剪彩】
以江为纲,一江居中,两岸繁荣。
哈尔滨的历史,正因路桥的奇迹而变;两岸1000万哈尔滨人民,因为路桥的奇迹而改变。
松浦大桥,2008年5月打下第一根钻孔桩,2010年10月竣工。
历时28个月。
阳明滩大桥,2009年12月超前打下第一根钻孔桩,2010年5月正式开工后不间断施工已13个月,将于2011年10月竣工。
松花江公路大桥新桥,2010年5月打下第一根钻孔桩,不间断施工已13个月,将于2011年10月竣工。
在松浦大桥竣工之前,松花江已经25年没有新桥竣工了。
而今,两年立三桥。
这是在极寒高纬度地区突破的创举。
这是在松花江上横卧的奇迹!
路桥,让人赞叹!
路桥精神更让人折服!
“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路桥精神连同雄伟的大桥,正在一起被写入哈尔滨的史册。
畅通即活力。
现在,从愈发美丽的松花江上放眼望去,渐次展开身影的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姊妹桥和松浦大桥飞架南北,遥相呼应,如同三朵奇葩。
好一幅逶迤磅礴的壮丽画卷!
2009年初冬,市委十二届七、八次全会相继召开,确定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和“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新的发展战略振聋发聩,鼓舞人心,激起整座城市奋进的信心,将哈尔滨推到了历史新起点。
然而,“北跃”要跨江而展,原有的公路大桥不堪重负,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中兴”、“南拓”要迈开脚步,征仪路、长江路等连接出城口道路,拥堵情况如芒刺在背;城市主干道的文昌街、文政街、铁路街等重要交通节点已成为制约区域通行能力的瓶颈……
外围交通网不足、老城区交通节点拥堵、道路承载能力低……积弊已久的交通问题,早已成为城市运行的“血栓”。
拥堵,让市民心堵;拥堵,让城市僵化。
新战略箭在弦上,修桥筑路刻不容缓。
2010年2月19日,哈尔滨市委常委会议室的灯光彻夜长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废寝忘食,夙兴夜寐,以政治家的睿智,改革家的气魄,实干家的胆识,火速拍板150多项路桥工程项目,拉开了哈尔滨城市建设崭新纪元的历史序幕。
雄壮的路桥建设大军“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集结号就此响起。
4天后的2月23日,哈尔滨史无前例的路改大拆迁全面启动;2月25日,涉及多部门的全市地下管线迁移有序展开;3月10日,路改工程的重头戏省政府周边疏解工程率先启动……
重任在身,停不得,歇不得,也慢不得,松不得。
每一分、每一秒都鼓足敢打硬拼的干劲,建设者们起步就开始冲刺。
将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踩到脚下,将转瞬即逝的工期牢牢握在手里,将所有不利因素统统化解……在哈尔滨实施发展新战略的征程中,义不容辞地担起开路先锋的路桥建设大军,披荆斩棘,奋发向上,焕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在酷暑高温炙烤下,在几十米深的江水中,在零下近40℃的极寒天气里,在几经压缩的工期时间表上,哈尔滨的城市骨架在昼夜的分分秒秒间迅速拉开。
赶超晋位的决心,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力量。
一批批路桥项目就这样地在建设者脚下延伸和竣工。
一座座跨江大桥的开建更彰显出奋进的脚步。
从公路大桥到松浦大桥,一座跨江桥的修筑哈尔滨等待了24年;而从松浦大桥到阳明滩大桥,再到公路大桥新桥,3座跨江桥的开建哈尔滨只用了两年就实现,其中两座桥梁几乎同期建设。
当年建公路大桥用了三年半时间,而松浦大桥用了两年零4个月,阳明滩大桥计划用一年零10个月,公路大桥扩建工程为一年零4个月……
很难说清楚这段夹杂着冰火与泥泞、纠结着体力与心力的路桥建设之路有多艰难,但谁都清楚在这条路上必须付出超乎常规的拼搏。
将前所未有的困难踩在脚下,一次次拼搏孕育出一次次超越。
松浦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首次自行组织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跨江桥梁。
时任常务副总指挥吴向阳日夜守在现场,身体拼到了极限,全身免疫系统严重低下,可以说,他是用血肉之躯征服钢筋铁骨。
在被医生强行每日两小时点滴后,拔掉针头立即回到工地。
两个月的时间里,领导和同事竟不知他是一名住院病人。
【采访吴向阳】
松浦大桥工程量刚刚过半,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公路大桥新桥又相继在其上游打下第一根钻孔桩;151项路改工程去年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后,新建改造130条城市道路、24座桥涵的东、西、中“三大板块”路桥重点工程又于今春展开……
在征仪路跨哈南编组站桥两公里范围工地上,数百面战旗迎风招展。
置身现场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这些红旗很“格路”———不印施工单位名称,齐刷刷印上了施工突击队队长的名字。
【采访张文库】哈南铁路编组站承担着5条铁路干线及哈尔滨枢纽内货物列车到发、解编任务,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列火车经过,在站内建上跨桥梁施工难度远超想象。
锁定节点工期,将施工单位分成7个突击队,每队队长带头负责相应标段施工项目推进。
每晚必有例会,检查各队当日工程进度……层层加压,千余人的突击队昼夜奋战4个月后,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哈南编桥如期完工。
身负重任,不忘责任;自加压力,激发动力。
面对施工过程中的复杂局面,路桥建设者不是等待观望谋求四平八稳;面对路桥建设的繁重任务,他们更没有拼搏一把就停下来喘息的时间。
路桥建设者一路开拓创新,不仅需要魄力之“勇”,更需要智慧之“谋”。
科技与创新的积聚、叠加、发酵,让高寒障碍不再难以逾越,让技术难题有效破解,也让工程进度加速推进。
一次次全力组织的技术攻关,则为路桥建设带来新的标准和经验。
在松浦大桥建设过程中,创我省冬季水下施工一次性浇砼最大体积纪录……
90%工程量在冬季完成的宣化高架桥工程,完整地诠释了独创的北方高寒城市大型市政桥梁设施冬季施工方法,让低温难题“绕道而行”。
【采访施工人员】在工地安装热源锅炉,搭建保温暖棚,铺设供热管道,形成一整套人造“温控系统”;暖棚覆盖整个工地,最高处达8至11米,便利大型作业机械随时进出;浇筑桥墩柱的混凝土出厂温度提高10摄氏度,确保低温下热损不影响施工质量;施工模板拆除时,“同条件试验法”严密监测各部位温度、湿度、强度等各项技术指标;低温作业过程中,挖钻机、挖掘机和铲车维护频率保持常温下的3到5倍……科学严谨的冬工流程,确保宣化街高架桥205天内如期完工。
文昌高架桥是我市破解省政府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节点工程。
工程设计方案在工程常务指挥郭伟手上经过了8次重大修改。
【采访郭伟】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对原有中山桥是否拆除问题———如果不拆,可以相对简单地完成建设任务,但是新桥与旧桥将不能合并使用,区域交通拥堵问题不会有根本改变;如果拆除,不仅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工期至少要延长一个月,甚至还会引起诸多质疑……“有人劝我说,别拆了,这都干不完呢!
拆,不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吗?
”
工期逼近,管网冗杂;压力重重,举步维艰。
彻夜不眠地反复论证后,郭伟做出大胆决策,“一个‘百年大计’工程,必须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拆旧桥、建新桥,当年开工、当年竣工!
”7个月后,伴随着夜夜惊梦,郭伟迎来了文昌高架桥如期竣工。
来不及等待,容不下停歇。
快,更快,成为路桥建设基调。
6月9日,宣化街高架桥竣工通车前一天。
作为建设者,石永林站在宏伟的高架桥上留影。
【采访石永林】
身为市建委总工程师,即使身经百战,几个月前,他仍不敢确定这是能完成的任务——从雪花纷飞到丁香盛开,2000余名建设者昼夜兼程,用205天时间,换来了一条长距离、高时速、大跨度,贯通城市东西向的交通主干线——宣化街高架桥如期完工。
同几个月来先后投用的数百处路桥一样,宣化街高架桥经历的种种艰难,又一次成为沙石,被石永林和他的同事们碾成泥浆,筑入桥下的墩基。
狂风和大雪是家常便饭,挖钻机都不时“冻僵”,脸冻伤手冻裂司空见惯。
4小时一班,轮流上岗,24小时作业,手脚麻木时就进工棚烤一烤,顶着60℃的温差再出来接着干……当宣化街高架桥通车时,建设者感慨,在历史上最大规模与严寒的较量中,他们赢得很彻底。
酷暑同样难耐,铁路街200多位建设者在骄阳下坚持完成了“愚公移山”。
铁路街打通工地,桥涵类型多、交通组织难、技术要求高、施工场地小、建设难度大。
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所有桩柱和顶板钢筋的绑扎只能靠人工。
烈日下,200多名建设者手抬肩扛,数百吨钢筋水泥堆起的小山被移入工地。
指挥们手里的工程推进表,节点工程安排到“天”,制约整个工程工期的几个关键环节,精确到小时。
24小时不间断推进重点工程;每一个工程指挥部的倒计时电子屏上显示的时间均以秒计算。
没有发令枪声,在倒计时的起跑线上,建设者一起步就与时间赛跑。
从“八种干事精神”,到“灯光下协调”工作体制;从“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方式,到所有参建人员一律12小时工作制,不断自我加压的路桥建设者,用一次次拼搏,创造出一次次超越。
敢打硬拼的狠劲儿,让一份份以小时计算的工程完工时间表演绎出一条条路、一座座桥:
151项路改工程必须在2010年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松浦大桥竣工时间必须提前至当年10月中旬;2010年开工的阳明滩大桥2011年必须竣工……
用精神品质凝聚力量。
“支部建在项目上”、“展主力军风采,创精品工程”、“争创中兴工程建设最佳形象竞赛”、“择优上岗、履职爱岗、窗口轮岗、越线下岗、绩效评岗”和“创新工作局面、创建精品工程、创树荣誉品牌、创造优良环境”的“五岗四创”等系列活动,调动和激发干部职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深深印证了“选择了城建就选择了辛苦,更选择了光荣”的无悔追求。
30万建设大军就这样战胜严寒酷暑,赢得了和时间的赛跑,创造了哈尔滨城建史上的奇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500余个奋战的日夜后,一条条道路如期通车,一座座大桥腾空而起。
众志成城,路桥飞架。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至今仍在继续。
哈尔滨应感谢这次大规模的路桥建设,它让许多哈尔滨人重温团结产生的巨大合力、协作激发的超常潜能。
大规模的路桥改造建设是史无前例的,巨额资金从何而出?
这难解之题并未消解建设者的雄心。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将城建项目分类打包,以土地资源支撑项目建设,形成项目、资源、资产、资金、平台“五位一体”的筹融资新路子,筹资200多亿元,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地铁工程是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
哈尔滨面对已经谋划十年,资金是零、经验是零、人员是零的困难局面,同步开启了我市单项投资过百亿、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构建快捷交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先河。
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途径,以资源性筹资为保障的地铁工程融资建设模式,研究制定了《哈尔滨市地铁工程建设关联用地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确立了股本融资、政策融资、信贷融资等10个方面的融资渠道,多领域、多角度落实资金90亿元,有效突破了地铁建设的资金屏障,实现了地铁建设资金的封闭运作、良性循环,确保了地铁工程启动和建设的需要。
比起“钱从哪来”,“人往哪去”这道题更难。
因道路升级改造需要拆迁面积、涉及户数同样是史无前例的。
市建委超前谋划,在全市首次实行“八公开、一承诺”安置用房预期公示制度,提前将拆迁安置用房区域位置、周边环境等8项百姓最关心的事项在拆迁现场公示,并承诺确保兑现。
政府“公开、透明、交实底”的阳光拆迁理念,使号称“第一难”的拆迁变为不再难。
路改,改的不仅仅是路,还必须改造与之连带的地下管线。
涉及十几家乃至几十家产权单位。
前前后后200多次现场会,供电、供水、供热、燃气、排水、通讯……几十家单位,没有单位缺席,更是没有抱怨。
【采访建设者吴敏】“曾经在迁移一个重要通讯电缆时,只中断通讯信号一分钟。
”对那场“漂亮仗”记忆犹新。
为这缩至一分钟的中断,建设、供水、供电、联通、移动等十几家部门,事先在现场联合召开17次会议研究迁移办法。
而那一分钟前后的两个多小时里,十几个部门的几十名现场指挥人员和工人齐齐用手托着通讯电缆,保证了通讯不中断。
为了不影响市民正常使用水、电、气和通讯设施,大多管线迁移都在零点以后悄悄进行。
市民们安睡的一个个夜晚和凌晨,正是各部门一次次携手面对管线迁移中的各种状况的时候。
这场巨变中,无论要付出多少艰苦,克服多少困难,建设者始终默守一条“军规”:
干民生工程不能影响民生,一定要把给市民带来的不便降到最低。
这是他们给自己出的难题。
白天尽量保证道路畅通,夜间施工不能影响市民休息。
为解此题,施工人员综合考虑工期和交通需求,将道路工程分5个批次安排施工:
重点区域、主干街路工程实行分时段施工,分散交通压力,解决集中施工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对交通影响较大的项目,均暂缓施工或改为夜间施工。
【采访附近居民】宣化街高架桥施工时,附近居民曾经奇怪,怎么夜晚的施工人员比白天多。
探寻后得到的答案令他们动容,为不影响白天交通,桥体吊装工程中的213片预制梁、280片钢箱梁吊装全部在夜间进行。
因此,每天晚10时到第二天早6时,人们熟睡时,正是建设者最忙碌的时候。
省政府地区交通疏解工程所涉及的文昌高架桥拆除工程涉及管线迁移,工程难度大,地下管网情况复杂,有的路段甚至不能用大型机械施工。
为最大限度减少管线迁移施工给交通带来的影响,许多路段的同一地点管线迁移施工只能连续多日在前一天晚10时开始悄悄掘进,第二天早5时再将道路悄悄回填,方便车辆在上面通行。
为保民生,在宣化高架建设前期管线迁移过程中,燃气公司打破从未在冬季进行煤气管线迁移的先例,采用新创的管线封堵方法完成了千余米管线迁移;
为保工期,在文昌高架工程推进中,在管网还没有改迁的情况下,采用“下跳棋”式的施工方法,见缝插针钻孔打桩,成功缩短工期;
为保交通,文昌高架桥在途经宣化街广场时,将原本计划在街口设立的三根直径1.8米的桥墩,通过技术攻关,在省内首次采用墩柱“三合一”设计,将其优化为1根直径4米的墩柱……
“六保”工作机制,形成了完备的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也形成了完整的创新责任模式,他们交出一份完满的民生大考答卷。
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我们的心里,习惯找一个开始。
当我们探寻建设者足迹的起点时才发现,他们已行得很远,他们的吃苦耐劳、不畏困难、执著前行、一心为民早已深筑于他们亲手打下的每一个桥桩,铺下的每一块路基,已然融入这座城市奋进与超越的精神之中。
他们铸就的不仅是一条路、一座桥,更是不畏艰难的精神丰碑。
百余条道路交替施工的非常时期,冰城交通演绎出一曲“和谐之歌”
这是一份让人心动的调查结果:
仅2010年新建改造202条道路,几乎每一个区域都有路要修,月高峰有百条以上道路交替施工,但有88.4%的市民对由此导致的暂时出行不便表示理解。
路桥建设之年,交通慢了,但人心却没因此而焦躁。
这背后,是许多部门、许多人昼夜无眠的努力与付出。
“交通不畅通就不下班。
”面对路改对城区交通组织的巨大考验,交警给自己立下了这样的“铁规矩”。
施工到哪里,交警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为保证每天都有足够的警力疏导交通,交警部门取消了当年所有节假日休息。
与交警同时在路上协作“执勤”的,还有一支来自路桥建设施工者的队伍。
为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文昌街、宣化高架桥等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路桥建设单位自行成立了交通协管队伍,在工程附近引导车辆和行人通行。
让他们感动的是,虽然没有制服,虽然他们只是普通的建设工人,但过往车辆和行人总是很听指挥。
【采访周边居民】
为最大限度挖掘分流交通潜力,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实施对交通的影响,许多工程原本要求的道路封闭在施工中悄然变为半封闭。
为保交通,宣化高架桥工程主体开工前,新建了3.3万平方米的便道,设置了2100延长米隔离墩,保证过往车辆通行。
205天的桥梁建设中,涉及的宣化街和先锋路两条交通主干道没有一天封闭交通。
每到关键时刻,冰城人总会尽显识大体、顾大局的本色。
百姓的理解与支持产生最强共振,加速了每一条路、每一座桥的建成,共同奏响了“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的颂歌。
“哈尔滨的路桥精神,是大庆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闯关东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省委书记吉炳轩对哈尔滨以路桥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采访建委主任同期声】
因为敢想,所以新城市战略的大手笔,定位在“海、陆、空”模式的路桥交通新体系。
因为敢干,让极寒冬季里的哈尔滨到处是火热的工地,首开极寒高纬度地区冬季施工先河。
因为敢做,哈尔滨的路桥建设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干了别的城市需要几年才能做成的事情。
因为敢担当,所以有了“灯光下的协调”、“5+2”、“白加黑”……
一年多来,哈尔滨城市建设以史无前例的投资强度、建设规模、推进速度,实现着历史性的飞速跨越。
2年前,哈尔滨路桥建设者脚下的土地还很沉寂;如今,他们离开这里,留下的确是路桥的奇迹。
每一张图纸的点线,每一个螺栓的松紧,每一根钢索的曲直,他们都会倾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哈尔滨城市建设史的新篇章由此掀开,“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新画卷由此抒展,向北望,大流域、大湿地、大滩岛的大美江山终露颜;往南望,欧陆风情、民俗风貌洗去旧尘焕光华;两岸看,多元立体跨江通道连南北,滨江景观大道贯东西。
路桥,串起散落在哈尔滨大地上的一颗颗耀眼珍珠,哈尔滨人讲述着松花江的故事,继往开来走进崭新的松花江时代。
哈尔滨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在为这座城市留下一条条笔直的大道、一座座雄伟的大桥的同时,实现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大提速、大发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哈尔滨速度”,也留下了一路开拓、一路创新的足迹。
这足迹,将激励更多的哈尔滨人在发展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力前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 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