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
- 文档编号:623975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04KB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前段时间在微信中看到了一篇文章:
一位大学教授参加两名自杀大学生告别仪式后的醒悟:
“中国教育不是学得太晚了,而是学得太早;中国教育不是学得少,而是学得太多;中国教育不是学得太浅,而是学得太深;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被累倒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问题引起了好多家长的重视。
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其实这个作为家长的都能理解,那么到底怎么去教育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将来在不同的年龄段适应社会这个大潮流这才是重中之重。
我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作为一个家长,我觉得“起跑线”上并无输赢,关键是要看在哪里起跑。
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起跑,起跑那只是一个开始,起跑后每个人的跑道不同,速度也就不同。
我觉得不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是我们的每一个家长,首要是要让我们的每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其次才是各个方面的发展,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要光用成绩的高低去衡量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而是看孩子对受教育的兴趣和方法是否正确。
要让孩子在磨难中成长。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是一味的娇惯,这样也是不好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挫折,父母能陪伴孩子多少年呢,当孩子在以后的道路中,遇到苦难,怎么办呢?
在当今这个突飞猛进的、迅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好多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个社会虽然非常的残酷,现实。
可不一定非要去考什么研究生之类的才有所作为,要根据孩子自己的优点,特长来发挥。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
“人家有的咱也要有,人家没有的咱也要尽量为孩子创造条件
人生就想一条跑道,曲曲折折,起跑线上是否领先,并不重要,不能决定孩子是否是第一个跑道终点。
长跑就是要看谁笑在最后,谁笑的最好。
谁是坚持到底的那个。
长跑就是要保存实力,在跑道的转折点吸取教训,知道怎样才能跑的更快,不怕再跑道上摔跤,要知道摔倒之后,立刻爬起来,继续往前跑。
不要一摔跤之后,没有信心往前跑。
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因此产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想法。
也是非常自然的。
此乃人之常情。
但是情是情,理是理,许多事情合情而不合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也是一样,它更多的是带有做父母的“一厢情愿”的色彩。
过多的理想化的成分在里面。
也就是合“情”,但是却不一定合“理”。
就是不一定合乎孩子的实际需要。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东西它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孩子也许对你锁要他学的不感兴趣,也有可能是你的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等等。
于是我们就常常可以看到,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早就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也不问问孩子他究竟愿不愿意去学。
也有明明知道孩子不愿意,但是还是软硬兼施连骗带哄把孩子送到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班、提高班、特长班等。
结果是家长苦孩子也苦。
金钱化了不少,精力化了不少。
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却不多。
事与愿违,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诊断其原因就是做家长的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主观色彩、理想化的成分左右了我们的思维。
这是其一。
其二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大家都在这样做,自己没有理由不这样做。
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如果你非得让他去学奥数,那我想那一定不是爱才而是毁才。
越是在起步阶段就越是毁得厉害。
所以在起跑阶段,更科学的办法就是你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点在哪里,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一个智力平平的孩子,你让他学好一样技能,兴许他是可以的,如果他也爱这一行,那么他在这个领域成才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你想让他都学点,想让他更全面一点,结果他反而接受不了,什么都没有学好没有学成,你说这是不是反而害了他?
人群里平平常常的人是占大多数的呀。
所以千万不要对孩子抱什么过高的期望值,又来一个拔苗助长式的施教方式。
其结果反而是为爱所害。
也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浏览了几篇有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就想着也写一篇博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后来因为工作太繁忙,不觉竟耽误了两月有余.今天,又特意上网搜寻了一番,看了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文章,看了万方教育环球雅思校长何晓玲的文章,看了<<南方日报>>的一篇文章,觉得有些话还是要说出来的.
对某一问题发表评论,首先要亮清自己的观点.具体到本文中,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倒底是对还是错.这一点,上面所说的那几篇文章做得都很到位:
结合当前的教育乱象,很是痛快地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批判了一番---不过,板子好像因为有些失控下得就过于重了些,倒给人一种"刑讯逼供"的错觉,就如端着痛打"落水狗"的架势,却把"阿Q"押上了刑场一样可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
我的观点是它也对也错.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不认了---你刚才不是明明说要观点鲜明,怎么出尔反尔呢?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关键是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就如一个词语有多种解释,放到这一句话中是这个意思,放到另一句话中就成了另一个意思.所以,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站在了不正确的立场与角度上去评判.那些一味持批判立场的人之所以如此坚决,就是因为他们所站的立场和思考的出发点使然.我们不能把当前的教育乱象像推脱责任似的都推到这句话的头上去,那样是不负责任的,反而衬托出自己的无能与无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怕输,都想赢,这不过是人之本性;对于代表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我们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其实最在意的是这一“输”字,最想获得的正是这一“输”字的反义词---赢.也许就是这一“输”障目,使我们看不见起跑线后的真正泰山.我真正想阐释的是"起跑线"这三个字.
人生之路存在不存在起跑线.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起跑线不但存在,而且相当重要!
只不过,我心目中的起跑线和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的起跑线的意思不一样罢了.生存竞争,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可以忽视它,对它视而不见;你可以想当然地否定它,高唱你的"乌托邦",但这都是徒劳的,是你一厢情愿的妄想!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在人生的开始,如能筑好基础以提高出发的高度,如能支好结构以提高出发后的速度,有何不可?
卡尔.威特的教育实践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起跑线”是一条什么线?
“起跑线”三个字,最关键的不是起跑二字,而是“线”一字.那么,所谓的“起跑线”是一条什么线呢?
有的人认为是一条分数线?
有的人认为是一条素质线?
我的观点是一条能力线.
认为起跑线就是分数线的人最多,这也就指出了当下的教育为什么会呈现出一片乱象的根源所在.学习就是为了取得高分数(在这里如果用"成绩"一词,我都觉得是对这一词语的污辱),取得了高分数,就可以升重点中学,升重点高中,以至名牌大学,并想当然地认为会找到好工作(进国企、进外企、进国家机关甚至出国;可悲的是考高分的目的里没有创新、创造和创业).孩子美好的一生就这样被父辈们看似合理地安排好了.我不禁要问这些家长们:
如果你的人生被你的父母从小就安排好了,你只是像演员演戏般地面对自己的一生,你有何感想?
我不禁想问问这些被“安排”好的孩子:
你们得到了什么,你们又失去了什么?
你们快乐吗?
大到小学的课程幼儿园提前学,中学的课程小学提前学,大学的课程高中提前学;中到该做实验才可获知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印在书本上的结论即可,该参观实物才可获知的知识看看图片即可;小到下学期的课程假期提前学,课堂上本能学会并消化的内容课外还要反复地再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对于分数之外的孩子心理、公民素养、综合能力等却全然不顾,几近变态的疯狂!
所以,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要让孩子输在分数起跑线上”的这一做法.
认为起跑线是素质线的人虽不是最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受各种宣传媒体的明导暗引,再加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培训机构营造出的浓厚氛围,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便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各种才艺培训的大军中.要让孩子学钢琴、学书法、学画画、学拉丁舞、学跆拳道等等,不但星期六,星期天排得满满得,甚至每天的晚上都没有空闲,上演又一出疯狂的闹剧!
于是乎,一些专家学者又坐不住了,就像好不容易抓住把柄似的站出来又开始大声疾呼了,反对这,反对那,就好比在一个千人一面的人群中,突然冒出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他独自离开群体向东走,专家就以家长的口吻说:
“你不能往东”,如果这个青年仍然不安定,又选择了向南走,专家同样会说:
“你不能往南”,不用说往西或往北也是不行的.那这个敢于创新的青年应往哪个方向走呢?
我们的专家又肯定会“之乎者也”地回答你。
孩子可不可以参加一些兴趣才艺培训班,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关键是孩子要对这一项兴趣才艺要真有兴趣,要真有一定的才艺;至于学几项,我认为要少而精!
以音乐为例,我认为我们培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我们整个民族的音乐素养还太低,整个社会的音乐氛围还不浓.同时,我们的培训机构的水平还很低,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还只是停留在学音乐就是为了考级这一最低层次上(尤如学习是为了考试一样).我的女儿曾在晓雯音乐学校里学了一年,该学校极力倡导的一个概念叫"视唱练耳"",当时我觉得很好,不过现在看来,就认为还有很多不足:
在音乐教学里还必须加入音乐欣赏、音乐指挥、音乐创作等内容,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才真正懂音乐,而不是一个个只会演奏的工匠!
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才能培养出像贝多芬、莫扎特这样伟大音乐家.从对于艺术的普及与国民素养的提高这一角度出发,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才艺培训机构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在这里,我要向我们的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提出到底应“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和“依据什么进行评价”等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素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我是基本持肯定态度的,只不过对素质的理解上有些出入而已。
认为起跑线是能力线的人,估计少得可怜,至少我没有看到一个人这样主张过。
关于能力教育,我在以前的博文中已有所介绍,而且我也打算再写一篇系统、全面的文章来阐释它,在这里,不再重复。
我想说的是:
如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中所指的线是能力线的话,那我举双手赞成。
可见,不厘清起跑线的具体所指,就一概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反而给人留下无力的印象。
有破有立,才是建设性的;光破不立,那有什么意义?
观点明确了,我们再来谈论据。
温教授在文中提出了之所以会出现千万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并纷纷加入到各式各样的培训大军中的原因,是因为“集体无意识”,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而且认为是一关键因素。
别说孩子,就连我们大人,又有几人能独立思考并坚信自己做出的抉择,又有几人有自己的思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
千人一面,随波逐流,在浩浩荡荡的人流里迷失了自我。
后来,温教授又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胎教:
“不少年轻母亲,刚怀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
真的如某些宣传说的那样重要,甚至是决定整个人生发展的吗?
我很怀疑,因为这不符合教育规律。
”这一点我是不赞同的。
反对胎教,就要摆出拿得出手的证据,才能让人信服,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怀疑或不了解,就去反对,是绝对站不住脚的。
温教授这时想起了科学家,并向科学家发出了倡议---其实,我却认为这是教育家份内的事:
搞个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研究不可以吗?
分析研究一下古今中外的历史伟人的成长传记不可以吗?
第一手的资料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何必推到科学家的身上呢?
历史上的许多音乐天才、绘画天才以及文学天才大多出自音乐世家、绘画世家或文学世家,这就从侧面证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居里夫人家两代四次获得诺贝尔奖就是生动有力的例子。
父母在要孩子前做好身心准备,在怀孕期间听听经典音乐、读读经典诗词、看看传世名画以愉悦身心有何不可?
这不就是国家提倡的“优生优育”吗?
如果怀孕期间的准妈妈们听音乐不对、读诗不对、看名画不对,那天天看电视里的肥皂剧对不对?
天天上网玩网络游戏对不对?
当然,又是反对!
那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倒底应该干什么呢?
总不能吃饱了就睡吧!
把孩子当作人看,同样的道理:
把还在准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也要当作人看。
这不是喊喊口号的问题,要用行动,用行动告诉还没出生的宝宝:
我们爱你!
说完胎教,我再稍微说说“早教”。
现在的孩子不但大多是独生子女 ,而且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小时候已有天壤之别。
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他们已绝对不可能再拥有我们小时候曾拥有的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不包括家庭环境)。
我们小时候天天野在外面,除了吃饭和睡觉时才在家里,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容许现在的家长这样效仿吗?
反对孩子学音乐、反对孩子学画画、反对孩子学书法,反对!
反对!
那你赞成什么?
那你想让我们的孩子天天干什么吧!
有的专家会脱口而出: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玩啊!
真是脱口而出,不用动脑筋:
玩,玩什么?
他家周围有没有广场绿地供他玩?
他家周围有没有体育设施供他玩?
他家周围有没有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供他玩?
玩,孩子整天坐在电视前看动画片算不算玩?
孩子整天泡在网络里玩网络游戏算不算玩?
孩子整天混在大街上吸烟、吹牛、侃大山算不算玩?
现如今,我们的孩子还能玩什么呢?
还能怎样玩呢?
温教授在他的第一篇文章中还说:
要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发挥专家学者们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给千百万家长一些可靠的认识。
很明显,温教授寄希望于专家学者,对于家长们,他看作了盼天下雨的禾苗。
在第二篇文章中,他又寄希望于科学家,反正我是越发糊涂了。
更让人糊涂的是《南方日报》上那篇文章中提出的闻所未闻的“位置性外部性”概念,我真惊讶、佩服他们学问研究的太高深了。
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陪他看看书,和他说说话,一齐做个小手工、小实验,一齐听场音乐会、看部好电影。
教育孩子不要再迷信任何人,盲从任何人,只要自己肯动脑,就相信自己的大脑吧!
不要让孩子输在能力起跑线上。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一样:
三十多岁了,才开始真正听懂一点音乐;三十多岁了,才想起来应训练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三十多岁了,才学会质疑,才开始独立思考;三十多岁了,才算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脑。
醒醒吧,起来走自己的路。
附: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温儒敏
核心观点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
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且可能误导几代人
“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
关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个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责任。
如今的孩子们比父辈们享受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加见多识广,但我们也看到,他们过得并不轻松。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
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且可能误导几代人。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
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家长有现实的考虑,比如孩子是否能上名校,以后能否找到好工作等等,这都可以理解。
但是,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在“起跑线”的阴影下,大家都无奈,都紧张,都参与。
现在不少幼儿园把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了,许多地区学前班办得非常活跃,还有各式各样的“胎教”。
不少年轻母亲,刚怀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
真的如某些宣传说的那样重要,甚至是决定整个人生发展的吗?
我很怀疑,因为这不符合教育规律。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
就拿儿童阅读来说,本来一般小学三四年级进入阅读兴趣的“高值段”,现在到六年级就落入 “低谷”了。
而初中的阅读兴趣比小学低,高中又比初中低。
社会上商业化的、蛊惑人心的东西很多,伪科学很多,针对儿童教育而赚钱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很难听到真正可靠的科学的声音。
比如,学前教育的“度”在哪里?
双语教育对儿童思维发育是否有利无害?
小学二年级之前是否应当学数学?
“奥数”是否对所有学生包括小学生都必要?
现在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科学结论。
但这不妨碍一些报纸铺天盖地、大幅刊载广告,说“你想你的孩子获得美国孩子的思维吗?
请到双语学校来!
”
我们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那么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缺乏研究,总是在拍脑袋。
然后,大家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观念,弄得很紧张。
要解决这一点,也只有发挥专家学者们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给千百万家长一些可靠的认识。
我们再也不要被类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误导了,我们再也不要让孩子在人生伊始,就绷紧神经参与竞争快跑了。
毕竟人生的路,很长很长。
何晓玲
前不久,遇一朋友在为女儿入读小学择校而发愁,说现在流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想,这事得从什么角度来看,个人觉得人生是一次长跑,不是短跑。
短跑拼速度,长跑拼的是耐力。
有条件早起步,当然不是坏事;如果没有早起步的家长,也不用担心,因为人的心智成长就如同人的身高,有的成长期在小学六年级,有的在初中,有的在高中阶段,因此,当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还不具备向更高心智提升的时候,家长如果刻意去做一些高、难、强的训练,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人生长跑中,起步是一方面,耐力显得更重要。
人生的耐力当然不单指体能,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总体呈现,首先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其次应该包括知识结构、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人际关系的相处和与时俱进的生活态度等等,有了这些,你平日积累、储蓄的能量在许多人生的拐点一同爆发,能量呈几何级递增,从而加速前行,不断超越,就可能绽放出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笑到最后!
南方日报:
如何让“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忽悠不起作用
最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领导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宣传和推广。
此言一出,网上议论一片,相当一部分是家长们围绕是否应当让子女参加各种培训班的议论。
许多家长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为了这句忽悠人的话,一些家庭费尽钱财不说,大人和孩子还被搞得疲惫不堪。
但也承认,议论归议论,当新的一天照样来临时,家长和孩子还得按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计划,照常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间。
笔者以为,在目前状况下,家长让孩子积极参加一些培训,本身应当说是一种理性行为。
因为如果孩子不参加这些培训,有可能因为特定的知识或技能不如参加过培训的孩子,而失去就读于一些重点学校的机会。
所以,参加培训所获得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它能使孩子在升学和获得一些重要机会方面,增加竞争优势,相应地削弱不参加培训的孩子的竞争优势。
在经济学上,人们把这种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竞争优势相对状态的现象,称为“位置性外部性”。
因为位置性外部性所造成的个体相互竞争行为,可以统称为军备竞赛(armrace)。
“位置性外部性”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参加许多活动的机会都有限的,要想获得参加活动的机会,通常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排序择优。
于是,每一个想参加活动的主体都会有根据排序标准做提高自己能力的努力。
只是,当所有想参加竞争的主体,都积极主动参加了各种各样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培训后,结果却和大家都不参加培训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即便如此,大多数培训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一旦大家都积极参加培训,这会产生一个庞大的培训产业和培训市场,不仅能对参加培训的人提高能力和知识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也能给政府和培训业的从业者提供税收和收入。
但有一些培训活动可能不但没有多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反而更多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损害。
当我们将一些特殊技能,比如数学或外语技能和知识作用无限夸大,并将其视为入学、升学或其它一些重要机会的唯一或主要选拔标准时,就会形成在这方面的过度培训。
这是一种浪费,因为通过这种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给受训者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或生活质量,带来明显的提高或改善。
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远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奥林匹克竞赛类培训就是如此,许多家长虽然知道学习这种技能或知识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但既然社会已经将这种特殊知识或技能作为了一种固定的选拔标准,也只能将自己的孩子驱赶进这类培训的课堂。
否则,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参加这些培训时,自家的孩子便很可能成为“位置性外部性”的受害者———失去各种各样的升学机会。
所以,虽然一些家庭因此已经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一些孩子因此已经在身心上备受折磨,此类培训依然红红火火。
如何才能消除这种愚蠢的过度培训现象呢?
首先需要消除各种人为的制造机会稀缺情形,对于基础性义务教育,不要再分重点和一般。
没有了各类重点,孩子们开展“军备竞争”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少;其次,要剥夺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设置各类特殊选拔标准的权力,这样像奥林匹克竞赛类培训就基本失去了发挥其“位置性外部性”作用的机会。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两方面都需要尽到管理的职责。
从过去的经验看,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特别喜欢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对待,特别不愿意撤销各种奥林匹克竞赛类选拔标准,这里面或多或少有利益因素在作怪。
只要教育主管部门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摆正自己的教育管理者位置,将义务教育一视同仁,不允许随意设置各类特殊升学选拔标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对大多数家长就不会产生实质的影响,相当数量孩子的成长环境就会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再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
文系教授温儒敏
去年六一儿童节过后不久,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短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因为触及了一个很实际又很敏感的话题,引起相当广泛的反响。
很多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有不少人并不赞同我的看法,彼此发生热烈的讨论。
这种讨论是有价值的,起码引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下面我把这篇短文引录如下,然后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下面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全文:
“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
关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个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责任。
如今的孩子们比父辈们享受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加见多识广,但我们也看到,他们过得并不轻松。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
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且可能误导几代人。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
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家长有现实的考虑,比如孩子是否能上名校,以后能否找到好工作等等,这都可以理解。
但是,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在“起跑线”的阴影下,大家都无奈,都紧张,都参与。
现在不少幼儿园把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了,许多地区学前班办得非常活跃,还有各式各样的“胎教”。
不少年轻母亲,刚怀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
真的如某些宣传说的那样重要,甚至是决定整个人生发展的吗?
我很怀疑,因为这不符合教育规律。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
就拿儿童阅读来说,本来一般小学三四年级进入阅读兴趣的“高值段”,现在到六年级就落入“低谷”了。
而初中的阅读兴趣比小学低,高中又比初中低。
社会上商业化的、蛊惑人心的东西很多,伪科学很多,针对儿童教育而赚钱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很难听到真正可靠的科学的声音。
比如,学前教育的“度”在哪里?
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要 孩子 起跑 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