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常用知识.docx
- 文档编号:6237810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94.64KB
中考物理常用知识.docx
《中考物理常用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常用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常用知识
一、力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及考点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实验中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可以用力的图示或示意图来表示力。
5.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6.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重力的公式是G=mg,其中g为9.8N/kg。
7.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8.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二、力和运动
复习方法指导
1、正确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相等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它的速度越大。
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越短,它运动的越快,它的速度越大。
如果两物体在不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不相同,路程跟时间的比值越大,它的速度越大。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是不变的,不能由公式S=vt说速度跟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
2、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它明确告诉我们: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处的状态。
至于物体到底是处于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取决于物体的初始状态。
因为地球上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通过实验直接得出。
它是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
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
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可见,力不是产生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
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2)牛顿第一定律提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即: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正确认识惯性:
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不同,前者是概念,后者是规律。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没受其它力的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应是什么。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惯性:
(1)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指固体、液体、气体。
“保持”指始终具有的意思。
由此可见,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如何改变都无关。
(2)惯性和力是两个实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一种固有性质,它与外界因素无关。
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受到“惯性力”或说:
“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3)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4、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
这种看法认为:
“力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它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观念相符合,使不少人认为它是对的。
只有弄清这种说法的错误,才能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以推车为例:
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是推力改变了车的运动状态。
停止用力,车在地面阻力和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小,是阻力使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要使车始终保持原来的速度,必须继续用力推车,这时,车同时受推力和阻力的作用。
若推力大于阻力,车速将越来越大。
若推力小于阻力,车速将越来越小。
只有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时,推力跟阻力是二力平衡,车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可见,力不是产生和维持车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车子运动状态的原因。
5、正确理解二力平衡: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叫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究竟是静止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取决于物体的起始状态。
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仍然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所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例如:
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是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根据拉力的大小,可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决定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当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这一结论与牛顿第一定律完全相符。
三、质量 密度
知道质量的单位,会用天平称质量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2、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变换。
3、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
知道托盘天平构造,会调节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
4、会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质量。
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定物质的密度。
1、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及常用单位。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且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当质量相同时,体积不同;
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同。
3、知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会用它们测液体、固体体积。
4、知道用天平量筒测固体、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1、质量及其单位:
各种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kg)
还有常用单位:
吨(t)、克(g)、毫克(mg)、
1t=103kg,1kg=103g=106mg
2、托盘天平的使用要做到五“会”
会认:
认“称量,感量”
会调:
调横梁平衡
会放:
左放物,右放码
会读:
天平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等于被测物质量
会记:
记录数据和单位
3、密度及单位
密度是反映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不等;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其体积不等这一物质的特性;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是定义式、计算式,量度式
不是决定式,一般情况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它跟物质的体积大小、质量多少无关。
单位;kg/m3 与g/cm3
1g/cm3=1000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表示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103kg,
而冰的密度是0.9×103kg/m3,这说明同一种物质,状态不同时,密度一般不相同。
4、会用天平量筒测固体、液体密度
介绍排液法
注意量筒的最小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5、密度知识的应用
在生产生活中,常用测定密度方法鉴别物质;
根据对密度的要求选择材料;
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后m=ρv,求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质量;
利用v=m/ρ求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体积,进而计算直径或长度、厚度等数。
四、声现象 光现象
1、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在常温下(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可以区分回声和原声,如果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跟发音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6)噪声
A噪声的来源: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作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B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来划分。
C减弱噪声的途径;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2、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均匀介质是光直线传播的条件。
小孔成像,影的形成等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我们常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这种直线叫光线。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为3×108m/s,光在其它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它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a)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但对光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用平面制成的潜望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的性质: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是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
(虚像)
像的大小:
和物体大小相等。
(等大)
像的位置:
像和物体位于平面镜的两侧,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关于镜面对称)
(4)光的折射的实验结论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别的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别的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6)成像知识
(a)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
(b)实像和虚像
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呈现在光屏上。
虚像:
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汇点,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与物体相比,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c)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u表示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u>2f:
成缩小、倒立、实像,应用——照相机
2f>u>f:
成放大、倒立、实像,应用——幻灯机
u 成放大、正立、虚像,应用——放大镜 五、热现象机械能分子动理论内能 一、温度和温度计 (一)温度 1、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的表示 (1)摄氏温度: 用符号t表示,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100度与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单位: ℃,读作“摄氏度”。 (2)热力学温度: 用符号T表示,热力学温度的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 该温度的国际单位: 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 (3)二者的关系式: T=t+273K (二)温度计 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结构: 内径细,均匀且抽成真空的玻璃管,下端连玻璃泡,泡内盛有测量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管壁有刻度。 2、液体温度计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先观察: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2)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正确方法: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增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熔化 凝固 不同点 熔化图象 凝固图象 熔化不同点 凝固不同点 晶体如: 萘、金属、冰、石英、食盐、明矾等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即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温度叫凝固点,即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如: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液体凝固成非晶体时,没有确定的凝固点,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相同点 吸热 放热 (二)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列表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蒸发 沸腾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 供热快慢 温度变化 致冷(温度可能会变化)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共同点 由液体变化为气体即汽化、吸热 (三)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液化的两种方式: 一是降低温度可使气体液化;二是增大压强可使气体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三、分子动理论 1.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 ①定义: 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四、内能及内能的改变 1.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内能的单位: 焦耳(J).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②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物体吸热,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热,物体内能减小. 4.热量 定义: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五、比热容及热量的计算 1.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 焦/(千克·℃) (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热量的计算公式 六、内能的利用、热机 1.燃料的热值 ①热值: 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是燃料的一种特性. ②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四冲程内燃机的每个工作循环包括: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汽缸内的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 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都是靠气轮惯性完成的。 一个工作循环有两次能量转化,在压缩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就是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热机的效率越高,它的机械性能就越好。 2.内能的利用 内能的重要应用一是直接利用它给物体加热,二是利用它来做功.各种热机就是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七、能量守恒定律 ①内容: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②热传递的实质: 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做功的实质: 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七、压强 浮力 1、压力 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相等。 2、压强 压强是指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单位: 帕斯卡(Pa),由概念可得计算公式为 ,其中S是指受力面积,即指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有作用的面积。 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压强是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液体的压强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同时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密度有关。 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为p=ρ液gh深,其中ρ液指液体的密度,单位为kg/m3;h深是指从“自由液面”到液体中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用m。 由计算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某处的深度有关,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体积、液体的质量等无关。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用压强计测量。 4、连通器 连通器里注入同一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保持相平。 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等,都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工作的。 5、大气压 大气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称为大气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1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合1.01×105Pa。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6、浮力 浸入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浮力的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 7、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物体周围的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大小不同而产生的,浮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受到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 8、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数学表达式: F浮=ρ液gV排,从公式可得: 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及容器的形状均无关。 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9、物体的浮沉条件 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只受到浮力F浮和重力G物的作用,当F浮 下沉的物体最终接触到容器底部,将受到容器底对它向上的支持力F支,因为物体静止,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平衡,故此F浮+F支=G物;悬浮时物体可停留在任何深度,既不接触容器底也不露出液面;上浮的物体在向上运动且还未露出液面时浮力不变,随着物体露出的体积增大,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变小,F浮逐渐变小,直到F浮=G物时物体静止(不考虑惯性),此时称物体漂浮。 10、正确理解“漂浮、上浮、悬浮” 漂浮和悬浮的共同点为两者都受平衡力,即F浮=G物。 漂浮和悬浮的不同点是: 漂浮的物体ρ物<ρ液(实心物体),V排 悬浮的物体ρ物=ρ液(实心物体),V排=V物 上浮是物体运动的过程,漂浮是物体静止的状态,漂浮是上浮的结果;漂浮的物体如果在外力的作用下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后,再撤去外力物体定上浮,最终静止时仍是漂浮状态。 11、浮力的应用 ①轮船和密度计: 两种均为漂浮物体,轮船和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受浮力相等(都等于自身的重力),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导致同一轮船或密度计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不同,由F浮=ρ液gV排得F浮相同时,ρ液和V排成反比,所以轮船在海水中比在河水中要上浮一些。 ②潜水艇: 依靠改变自身受到的重力来控制浮沉。 ③气球和飞船: 依靠调整气囊中气体的质量来控制升降。 12、计算浮力的一般方法 ①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②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 ③实验法: 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下称出它的重力G,再把物体全部或部分浸入液体中,读出它的视重G',F浮=G-G' ④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F浮=G物 ⑤利用平衡力求解: 当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静止时,物体受平衡力,重力竖直向下,浮力竖直向上,可根据另一个力F的方向列出方程求解,即F浮=G物±F。 八、简单机械 功和能 1、简单机械: (1)杠杆: 力臂: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用L表示。 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的分类: 使用省力杠杆时省力,但费距离;使用费力杠杆时费力,但省距离。 (2)滑轮: 定滑轮: 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动滑轮: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滑轮组: a、竖放: 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 此式成立条件: 忽略滑轮的重力以及绳、轮摩擦。 若忽略摩擦但考虑滑轮的重力时,此式应变为: 。 物体上升距离与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关系为: 判断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的方法: 切割分离法: 假想将所用绳子从中间切割开来,沿着割点向下数凡是与动滑轮接触的段数之和即为几段绳子吊着物体(即为n)。 b、横放: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 (不计绳、轮摩擦)即: 。 物体移动距离与绳自由端移动距离关系: 滑轮组绕法: ①从动滑轮起绕,n为奇数 ②从定滑轮起绕,n为偶数 2、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体一般没有做功的情况: a有力而没有运动。 即“劳而无功”型。 如小孩搬大石头搬不动。 b运动一定的距离而没有作用力。 即“不劳而获”型。 如冰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 C虽然有力作用且通过一定的距离,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即“空手徒劳”型。 (2)功的计算公式: W=F·S (3)功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3、功率: (1)物理意义: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2)定义: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 (3)公式: P=W/t=F·v。 (4)功率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4、机械效率: (1)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物理 常用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