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油田总结讲解.docx
- 文档编号:623007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91KB
案例油田总结讲解.docx
《案例油田总结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油田总结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油田总结讲解
一、基础概念
1、石油天然气开采
指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生产及油气田服务业,包括油气田的勘探、钻井、井下作业、采油(气)、油气处理、油气集输等作业过程。
不含外输管线和独立的储油库、储气库等建设项目。
2、勘探期
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物探、试采时期,布设少量探井的试验性开发工程,其工程内容包含建设项目全过程,特点是井数少,分布范围小,影响范围较小。
3、施工期
建设项目的钻井、井下作业、地面井场、站场、集输设施、道路、油气处理厂等建设时段为施工期。
4、运行期
建设项目的油气采集、油气集输、油气处理时段为其运行期。
该时期包括修井过程。
5、闭井期
建设项目油气井服务期满后,停运、关闭、恢复土地使用功能时段为闭井期。
6、主要工艺
石油天然气开采,是一项包含有地下、地上等多种工艺的系统工程。
主要工艺过程包括地质调查、勘探、钻井、测井、井下作业、油气开采、油气集输、储运及辅助配套工艺过程,如供水、供电、通讯、排水等。
7、落地油
指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由于非正常原因散落于地面的原油。
8、油田注水
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
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量将不断地被消耗,致使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大减少,甚至会停喷停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死油采不出来。
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
9、油田常用的注水方式
注水方式即是注采系统,其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可根据油田特点选择以下注水方式:
①边缘注水,其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边内注水三种;②切割注水;③面积注水,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水,四点法注水及九点法注水等。
二、井场选址
井场的选址要尽量避开环境敏感区域,保护各类保护区、基本农田和耕地,同时采用定向井和丛式井等先进工艺技术,避免和减少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三、工程分析
1、工程调查与分析
(1)工程类型、地理位置、项目组成、工程占地规模、工程空间布局、工程运行方式、施工方案、替代方案、工程总投资与环保投资、生态保护措施。
(2)识别、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以施工期和营运期为调查分析重点。
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状况
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污染源,以油田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污染源及原油集输及处理中的污染源为主体,同时还包括机动车辆污染源及生活污染源等。
(1)大气污染物:
由于钻井、采油、原油集输及处理过程中使用动力机械、加热设施、储运设施等产生废气,废气中主要有NO2、SO2、烃类等。
另外,有井喷等事故对大气环境影响更大。
(2)水污染源分析:
钻井废水,由冲洗钻台钻具地面设备用水及起下钻时的泥浆流失物,泥浆循环水系统的渗透物等组成,钻井废水全进入井场泥浆池、沉淀澄清、污水处理厂;含油污水,来源于油本身的底水边水及原油掺水;井下作业废水,是临时性,小修、大修试油时产生,全部由车载罐收集后至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
(3)固体废物排放分析:
主要有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及落地油等。
(4)噪声:
连续源为各类机泵加热炉;流动源为钻井用柴油发电机、钻机柴油机、井下作业设备、机动车等。
3、各工艺过程中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及主要环境影响
(1)钻井。
钻井过程中产生发电机废气、扬尘、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落地油等污染物,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中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和落地油若处置不当,环境影响较大。
(2)管线敷设。
管线敷设过程中因平整施工带、开挖管沟、建设施工便道以及施工机械、车辆等对土壤的扰动和对植被的破坏。
(3)注水开采。
抽取地下水、采出含油污水,回注水,集油、掺水、注水管线,生活污水等将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农业生产等。
开采地下水还会导致地表下沉、影响地下水文情势。
(4)油田运营期。
集输站场、站场的锅炉或加热炉燃烧产生大气污染物,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污染处理产生的油泥浮渣等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工程分析要点
(1)油田项目主要包括勘探、钻井和开采、站场、集输管线、掺水和注水管线等主体工程,以及道路、供电、通讯、生活基地、环保措施、供排水等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等。
应按各工程项目分别从施工期、运营期和封井(运营后期)进行工程分析,指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产生源,汇总给出污染物产生量,明确处置去向。
(2)根据规划设定禁止开采的范围。
对于可能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油井,应禁止开采;因地下资源赋存的特点,需要在保护区试验区开采的油井,若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则油田开采项目井位的选择应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调整。
(3)在对滚动开发的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当回顾已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明确已开发的规模、方式,已建工程的备种污染物(如含油污水、废弃泥浆、落地油、油泥等)的产生点位和产生量,已经采取的环保措施和设施(如施工期取弃土处置去向、集输站污水和油泥处理措施等)及其效果分析,分别从水、固废、噪声、大气等环境要素角度回顾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必须注意不同产能、不同开采年限下原材料的消耗量(如新鲜水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
5、环境现状、评价的重点因子和评价重点
(1)环境现状:
动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地方重点保护生物种类种群、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迁徙行为规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关系及制约因素。
(2)评价重点因子:
大气环境影响因子:
总烃、N02、SO2;
水环境影响因子:
PH、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PH、石油类、硫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氯化物。
生态影响因子:
石油类。
(3)评价工作重点
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农业、植被、物种、景观等);事故风险;水环境影响。
6、以新代老问题
生活污水超标排放;部分钻井井场的废泥浆未按规定处置;固体废物处置不合理;部分管线布设不达标,管线上方2M范围内属于永久占地;落地油回收不及时,污染土壤;钻井井场选择不合理。
7、主要环境影响
(1)施工期钻井时产生的发电机废气、扬尘、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落地油等污染物,分别会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和落地油,因产生量大且含有多种污染物,若处置不当,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故应作为评价重点。
(2)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可分为正常工况和事故状态两种情况。
①在正常工况下,抽取地下水、采出含油污水,回注水,集油、掺水、注水管线,生活污水等将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农业产量等。
开采地下水可导致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文情势。
结合本地区的敏感环境因子(地下水、地表水和农田)分析,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②油田开采期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钻井(井下作业)、原油集输管线以及站场等工艺环节,潜在危险因素主要有腐蚀、误操作、设备缺陷、设计问题。
主要的事故类型为井喷事故和管线破裂导致的泄漏。
事故条件下原油泄漏,其中的烃组分挥发进入大气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原油泄漏污染水体和土壤,危及人群健康和生命,若引发火灾事故,将对大气环境、周围人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③生态整体性影响:
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与区域、流域规划的关系
④生态敏感保护目标影响:
(按《分类管理名录》鉴定此类保护目标)
⑤对区域主要自然资源的影响:
水、植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⑥其他影响:
对区域城市化影响,与其他规划的协调性;累积影响;风险影响。
8、主要防治措施
钻井产生的钻井废水,全部进入井场泥浆池。
在泥浆池中沉淀澄清后,可将含油量较大的上清液处理后回注油层;开采油气分离出的含油污水一部分回掺用于采油及原油集输,大部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回注油层。
对站场生活污水一般用SBR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工程的生态影响一般要预防为主,各种地面建设活动,包括站场、钻井井场、管线等在选址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开农田、林地、文物、地表水体等;管沟施工中应分层取土,分层回填,保存好表层土;严格控制施工车辆、机械及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以减少对地表的碾压;切实做好泥浆池的防漏防渗处理,以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9、应注意的问题
(1)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和详尽的环境现状调查,对于已建资源开发项目的滚动开发,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以新带老”,并最终提出拟在滚动开发中解决的环境问题。
(2)关注敏感区问题,注意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
(3)应进行清洁生产分析,对采用的工艺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从源头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4)特别要关注环境风险分析,为了防范风险,应严格按规程操作,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应急措施的重点是防止安全事故转化为环境事故,在应急计划中应包含防范、处理环境污染的制度(如及时通知环保部门)和措施。
(5)由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运营是一个长期过程。
故应针对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制定长期的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以发现问题,优化环保措施。
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现状监测因子:
大气现状监测:
SO2、NOx、烟尘及非甲烷总烃。
地表水监测:
pH、COD、B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等。
地下水监测:
pH、石油类、挥发酚、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铜、砷、六价铬等。
2、生态系统调查
调查并介绍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分布等。
说明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分布情况,包括分布面积、占评价区总面积的比例等,附土地利用现状图。
调查介绍评价范围内的生态功能区划,有否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如有应说明其类型、级别、范围及主要保护对象等。
对于一级评价要调查并说明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历史。
建设项目一般涉及到的生态系统包括:
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3、生态因子调查
(1)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
调查介绍植被类型、数量及分布,附植被分布图。
野生动物种类及分布。
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
进行一级评价时,应进行评价区域内敏感区的生物量调查或实测,调查敏感区内的自然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附资源分布图(以下均同)。
(2)农田生态系统
——调查并介绍土地资源的自然历史及利用现状(包括基本农田分布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农作物类型及分布、生长情况;土壤肥力及作物的单产量。
(3)水域生态系统
——调查并介绍水域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水生高等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鱼类区系组成、种类、产卵场;珍稀水生生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与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
(4)湿地生态系统
——调查并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基本结构和功能、湿地的面积、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湿地动植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生境基本状况、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利用和开发现状及保护对策等。
(5)土壤
调查评价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一级评价附土壤类型分布图。
(6)水土保持状况
调查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成因、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等。
4、森林生态系统调查:
类型、面积、覆盖率、生物量、物种组成,森林郁闭度、有无珍稀保护物种、有无重要功能要求;
草地生态系统调查:
类型、面积、主要植物种类,优势种,生物量,草地开发利用现状,演替趋势,主要野生动物;
湿地生态系统调查:
湿地面积、水力条件、连通性、湿地保护动植物物种;
农业生态调查:
占地类型、面积、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土壤肥沃程度、灌渠分布、取水口,主要农作物及产量;
水土流失调查:
侵蚀面积、程度、侵蚀量,发展趋势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工程与水土流失关系;
景观资源调查: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级、主管部门、建设时间、功能区划及保护要求,保护对象及其价值、项目与重要景观的位置关系。
5、项目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1)陆生生物应调查野生动植物种类、种群特征、珍稀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生态环境质量、面临的威胁或生态环境问题。
(2)水生生物应调查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及保护物种。
6、草地生态系统应调查的功能性指标
调查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功能、草地景观与文化功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生产生活物质的社会经济发展功能。
7、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收集现有的资料法、定位半定位观测,访问专家、野外调查,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政府有关部门规划资料。
8、生态现状评价方法
生态现状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等。
五、生态
油田开发建设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建设期对生态影响较大,运营期影响较小,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扰动土壤、破坏植被等。
1、生态影响评价范围
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
因此确定的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应保证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
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区域性建设项目(井田、站场等),一个为线状建设项目(道路、管线等)。
(1)区域性建设项目
以影响区范围向四周外扩原则确定评价范围:
a)一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2~3km(影响区边界涉及敏感区部分外扩3km);
b)二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2km;
c)三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1km。
(2)线状建设项目
以向线状两侧外扩原则确定评价范围:
a)一级评价范围为油气集输管线(油区道路)两侧各0.5km带状区域为评价范围;
b)二、三级评价范围为油气集输管线(油区道路)两侧各0.2km带状区域为评价范围。
2、生态影响预测:
主要针对上述现状调查进行影响分析。
预测内容如下:
(1)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
—预测永久及临时占用土地造成生态系统中各类型植被分布及数量的变化,包括植被覆盖率、种群数量、生物量等;
—预测野生动物生境变化及建设项目生产活动对各类野生动物生存及活动造成的影响。
当所占用的土地与某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有重合,应分析论证对该物种的生存所造成的影响及未来生存趋势;
—对于沿集输管线敷设、油区道路建设施工区,应分析引发的生境切割影响。
(2)农田生态系统
预测永久及临时占用耕地造成生态系统中农业用地结构的变化,预测农作物产量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3)水域生态系统
预测并分析建设项目废水对水域生态环境带来的理化性质及水域生态系统的可能改变。
(4)湿地生态系统
—预测并分析永久及临时占用土地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各类型植被分布及数量的变化,包括植被覆盖率、种群数量、生物量等;
—预测并分析建设项目废水对湿地生态系统水体带来的理化性质改变;
—预测野生动物生境变化,分析建设项目生产活动对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及活动造成的影响。
重点分析对濒危珍稀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及生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工程扰动土地面积较大的集输管线敷设工程、油区道路建设工程,应作水土流失影响预测;
—一级评价以“3S”技术为依托,对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状况、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分析建设项目实施后,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是否符合当地生态功能区划要求。
预测方法:
生态影响预测一般采用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分析与描述,也可以辅之以数学模拟进行预测。
3、生态影响分析
对生态影响较大的工艺过程主要在建设期,即在钻井、地面站场建设、埋设输油管线、进场道路建设等过程。
其主要表现为占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扰动土层、破坏植被、景观异质性程度提高等。
(1)生态影响:
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草地、农
居城镇等;
(2)土壤环境影响:
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土壤质地性状的影响;工程建设钻井管道敷设、道路建设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生产力下降。
另外,落地油事故导致的油水泄露,对土壤影响较大。
(3)植被影响分析:
永久性占地造成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临时性占地造成农作物减产,突发性事故导致油水泄露,受影响的植物枯萎死亡;
(4)生态景观影响:
可使区域景观异质化程度提高,引起局部生态景观的变化,涉及面较小。
4、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
①预防为主,各种地面建设活动,包括站场、钻井井场、管线等在选址过
程中,尽可能避开农田、林地、文物、地表水体等,尽量利用未利用地进行建设,最大限度的加大地面建设与居民区的距离,避免扰民;
②采取定向井、丛式井等可以有效减少占地;
③推广使用新型泥浆,减少钻井废弃物的产生;
④切实做好泥浆池的防渗处理,防止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环境;
⑤设置油泥处理系统,及时妥善地处置和处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物和落地油等;
⑥严格控制施工车辆、机械及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以减少对土地占用、碾压;
⑦管沟的开挖做到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和分层回填以及恢复植被(简称“三分一恢复”。
这是地下管线项目施工期基本的生态恢复措施。
),减少对土壤的扰动,熟土回填至上方,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可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损失,站场的建设保护表层土壤;
⑧施工结束后切实做好土地恢复工作;
⑨减少夜间作业,避免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切实做好站场噪声源的隔音降噪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⑩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及生态环境监理;
⑾制定相应的生态监测计划。
5、油田道路修建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和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1)道路修建占用较多的土地、压占植被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与生态效益的损失;施工时设置的各类取、弃土场等临时用地也对植被及土壤造成一定的破坏;油田道路往往呈网格状分布,路网密度较大,对生境的切割明显,使生境破碎化,进而影响生物物种的交流,造成生物阻隔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为明显。
(2)优化道路布局,降低路网密度;尽量采取低路基方案,减少土石方用量;设置足够的桥涵等通道,保障水力和生物物种交流的畅通。
6、对区块内的草地采取的保护措施
首先要弄清草地性质、类型与用途、不同覆盖度草地的分布情况。
(1)控制工程建设占用草地的面积,特别是临时用地尽可能避免占用草被层丰富的地区;
(2)划分施工路线和运输道路的宽度,施工车辆不得随意辗压草地;
(3)对受到破坏的草地,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恢复;
(4)不捕杀草地内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受保护或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
7、处于农田区的井场,封井后应做的工作
(1)及时对井场周边的土地进行调查或监测,确定有无受到落地油的污染;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污染治理或土地恢复,适合耕作的继续用于耕作,不适合耕作的可恢复为林地或草地;
(3)封井后仍需对井场进行后续监测。
六、环境风险
1、环境风险事故
主要有钻井作业发生井喷事故、集输管线及站场储罐等破裂导致的原油泄漏或遇火引发的环境风险事故、井壁坍塌导致地下水污染事故。
2、事故风险分析
(1)风险来源:
钻井、原油集输管线及站场等工艺环节;
(2)危险因素:
自然灾害、腐蚀环境、误操作、设备缺陷、设计、施工、人为破坏以及介质属易燃物质;
(3)风险事故类型:
工艺设施破裂引起原油泄露,引起火灾。
(4)风险灾害评价:
钻井井下作业主要为井喷,生产过程中集输系统发生原油或含油污水泄露,另外在各种作业过程中因管理不严、措施不当均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等事故。
利用池火灾事故模型预测。
3、气田运行期环境风险源
井场、集气站、输气管线、防冻液甲醇回收处理站,由于设备本身的缺陷或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管线、贮气设施损坏、破裂,天然气泄漏、防冻液泄漏,特别是遇火引发的火灾与爆炸事故,伤害人群并伴生次生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
4、风险事故的主要环境影响
(1)在事故条件下,原油中烃类组分挥发进入大气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将危及人群健康和生命。
如果由此引发火灾事故,会对大气环境、周边人群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事故时,泄露的原油会造成土壤的污染,使土壤透气性下降,影响植物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死亡。
(3)泄露的原油会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不仅影响水生生物正常生长与繁殖,还会影响地表水功能。
(4)石油烃类着火发生爆炸易酿成安全事故,同时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危害。
(5)在灭火过程中不仅大量的人员、机械活动会对生态造成破坏,还存在灭火剂对环境的污染。
(6)井壁坍塌有可能导致原油和回注水(往往含盐量较高)串流至饮用水开采层,导致地下水污染。
5、环境风险评价
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风险管理等除按风险导则HJ/T169-2004中规定执行外,还应满足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和《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中与本行业有关的具体技术要求。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按钻井、集输、处理等工艺过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加强对井喷、套外返水、井管破损及集输管线泄漏、储罐及处理装置发生火灾及爆炸的风险计算、评价和管理,重点提出具体环境风险应急防范措施和制定应急预案,防止风险事故对周围环境敏感点造成次生污染。
6、采取的减缓措施
①加强日常生产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以减少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
②对各种设备、管线、阀门定期进行检查,防止跑、冒、滴、漏,及时巡查管线,消除事故隐患。
③为了防止井壁坍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应当采取长期监测和制定应急措施来减缓。
④制定环境风险事故的应急预案,当发生井喷、溢油等严重事故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应急措施的重点是防止安全事故转化为环境事故。
应急计划中应包含防范、处理环境污染的制度。
七、废水
1、废水类型
钻井废水、含油污水、井下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其中井下作业废水包括洗井和修井废水。
油田废水污染物种类为石油类、COD、SS、挥发酚、硫化物、氰化物、六价铬、砷等,而主要是COD、SS、石油类,这三种污染物约占所有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5%以上。
2、废水控制措施
钻井废水控制措施:
控制用水量、废水回用(利用废水配置和稀释泥浆)及封闭式井场管理(污染物不能出井场)。
钻井废水送泥浆池沉淀澄清,然后取上层清液送污水处理站处理,可以采用化学混凝法处理钻井废水。
注意泥浆池要防渗并设围堰防止钻井泥浆及钻井废水渗漏和外溢。
可使用钻井废水冲洗钻台、钻杆、水刹车、泵拉杆等冷却循环使用,提高钻井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当然也可以将钻井废水处理后回注井下。
含油污水控制措施:
直接送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作为回注水或达标排放。
井下作业废水控制措施:
采用作业废水回收双管流程,井下作业废水送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生活污水控制措施:
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站场及周围绿化。
3、对项目附近的饮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应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不能在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置任何生产生活设施,更不能在其内设置井场。
(2)各类临时用地也不应设置在水源地内。
(3)不能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内设排污口,在其上游设排污口必须保证保护区内的水体不受污染。
(4)集输管线穿越河流时应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采取盾构法在河床底部顶管穿越,或架空高架通过,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不在穿越河流段设置接口、阀门等容易发生泄漏的环节。
(5)避免抽采及运输过程中落地油进入水源保护区内。
(6)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案例 油田 总结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