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等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
- 文档编号:622929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50KB
《赤壁赋》等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
《《赤壁赋》等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等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等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6课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①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
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②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
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
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
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
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③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
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④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
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⑤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
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
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
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
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
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
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
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
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
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
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
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⑥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
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
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
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⑦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
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余秋雨说: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B
2.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
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
1.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分析可知,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C项,“先叙后议”说法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应是夹叙夹议。
D项,“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分析可知,“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B。
2.题干要求“余秋雨说: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重点要分析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
从文章的第六段“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开始,以后的几段重点介绍了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可结合关键句子来分析。
如“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
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
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
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
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等。
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子进行整合,从三个方面:
文学方面、思想性格方面、生活方面分析概括。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
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
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
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
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
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
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
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
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
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
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
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3.第5自然段:
“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4.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
“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5.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
“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
请分条概述。
6.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答案】
3.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4.主观情绪:
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
“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5.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6.取胜的原因:
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东坡的月光曲
宋奇
①踏进月夜,感受如水的月光、如银的月色,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贝多芬,联想起德彪西和肖邦。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苏东坡和月亮的距离应该是最近的他们彼此之间不是即兴的拥抱、矫情的亲近,而是天然的交融。
②如果用音乐来比拟人生,苏东坡无疑是属于交响乐的。
这不仅仅因为他那光芒四射的才气、跌宕起伏的命运,还有他的弹性、他的张力、他的多姿多彩的精神。
那么,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段是什么呢?
我想,既不是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觐见皇帝的荣耀——不是那种轻盈曼妙的小步舞曲,也不是他迈入知天命之年时扶摇直上,由七品太守升为三品翰林的显赫——不是那种舒展、悠扬、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圆舞曲,而是这中间被贬官、监禁之后流放到黄州的那段岁月——是他在月下的赤壁徘徊的乐章,是长笛和小提琴调出的柔板。
孤独的赤壁,寂寞的大江,忧郁的月亮,也许已经等待了千年,终于等来了诗人,等来了髯须飘拂、神情微醺的苏东坡。
而苏东坡也许已经寻找了大半生,终于寻找到了这赤壁、这大江、这明月。
从此,他们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③尽管后来苏东坡离开了黄州赤壁,先一路顺风直达山顶,又突然跌到了谷底,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地方,但是他的生命已经被定格在了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永远属于苏东坡,苏东坡永远属于黄州赤壁。
即使到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在一个月明的夜晚,你来到黄州赤壁,或伫立,或漫步,或泛舟,你的耳朵也辨不出大江的涛声与诗人的歌吟,你的眼睛也分不清哪是松姿,哪是鹤影,哪是东坡居士。
而头上的那一轮明月呢?
你肯定似曾相识,因为你在东坡的文章和诗词中读到过。
④月亮总是喜欢到诗文中去散步。
但是,在多数人的诗文中,月亮只是一种点缀,像女人的胸针或者男人的领带夹。
李白是第一个把月亮当成朋友的,他举起酒杯邀月亮同饮。
到了苏东坡,月亮才真正实现了其美学意义与哲学价值——苏东坡的月亮一半是诗歌一半是哲学。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而在苏东坡的画中,月亮被省略在了画外,或者是躲在画外偷看。
月光乘着微风在一丛修竹的疏叶上舞蹈,那若隐若现的月光仿佛是在诠释虚与实、有和无的世界或人生。
⑥苏东坡对月亮的解读,与诗人的恋月情结是分不开的。
苏东坡总喜欢在月下散步、饮酒、低吟浅唱。
没有月亮的夜晚,他会一边饮酒一边等待着月亮。
当月亮还在东山后“梳妆”的时候,他便“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邀请月亮。
而面对满地的月光,他又担心自己的脚步惊扰了月光的宁静,破坏了月光的完美,玷污了月光的冰清玉洁,干脆躺在路边等待天明……
⑦但是,苏东坡又不仅仅是一个诗人。
试想,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才华横溢、名满天下,因为政治旋涡或小人得志而被贬官、监禁、流放,他可能有三种选择:
一是自我毁灭,以结束自我生命的方式来抗逆黑暗势力,这是屈原的方式;二是自我沉沦,狂饮滥醉,这是李白的方式;三是自我蜕变,举起双手,“我服了还不行吗?
”,向势利小人低头。
而苏东坡所选择的是第四种,即自我超越,也许应该称为陶潜的方式。
苏东坡运用“移情大法”或“情感大挪移”,把自己的情感由政治转向文化,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现实世界转到理想世界,由物质世界转到精神世界。
于是,属于他的天地不是狭小的了,而是广阔、高远的了。
他失去的是压抑,是束缚,而获得的是轻松和自由。
因此,我们在他的文章、诗词中读不到怨,找不到恨,听不到牢骚,只能感受到美。
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⑧苏东坡以诗人加哲人的独特视角审视月亮,月亮是否也在审视苏东坡呢,以她那清纯而圣洁的目光?
当月亮阅读着苏东坡那徘徊的身影与微醺的眼神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她是把苏东坡视为朋友,还是视为情人呢?
也许他们只是彼此倾诉与抚慰的对象。
但是,苏东坡的成熟与升华肯定与月亮有关,与黄州赤壁的月亮有关。
他由笑世人到笑自己,由面上的笑到心底的笑,肯定是与月亮有关系的。
漫步在月光之下,感受着如水的月光的过滤,诗人表里俱清澈,肝胆皆冰雪。
人间的一切宠辱、得失、恩恩怨怨,甚至生生死死,都被月光淘洗得透明。
此时此刻,诗人即月亮,月亮即诗人。
月亮是天上的诗人,诗人是人间的月亮。
诗人和明月携手漫步,明月与诗人联袂翩跹。
⑨肖邦的月光曲在临摹着自然,德彪西的月光曲在描绘着梦幻,贝多芬的月光曲在演绎着爱情,那么,苏东坡的月光曲在诠释着什么呢?
(有删改)
7.苏东坡对月亮的感情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8.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1)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2)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10.“苏东坡的月光曲”究竟在诠释着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7.其他人对待月亮,有的是即兴的拥抱或者矫情的亲近,有的是单方面将月亮视为自己的朋友,苏东坡和月亮是天然地交融在一起的,苏东坡用诗人加哲人的视角来审视月亮,他第一个使月亮实现了其美学意义与哲学价值的统一。
8.
(1)文章以第三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2)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展现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人生观等;③文中穿插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容易使读者产生亲临赤壁的感觉。
9.
(1)苏东坡和赤壁相得益彰,两者融合在一起。
苏东坡为荒凉的赤壁注入了文化内涵,并成了赤壁文化的象征;赤壁促进了苏东坡精神的升华,成了苏东坡精神的内涵。
(2)苏东坡以诗人加哲人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赤壁,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从而在黄州获得了轻松和自由,这让许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他并没有处于人生的磨难之中。
10.诠释着他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诠释着他和月光一样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诠释着他由物质到精神的自我超越;诠释着他宠辱皆忘、表里如一的人生境界。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苏东坡对月亮的感情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答本题重在明确“其他人”指贝多芬、德彪西、肖邦以及李白等人,文章第①段和第④段有直接写这些人对月亮的感情的文字,而苏东坡对月亮的感情在第①段的结尾部分就已经明确写出来了。
8.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文绝大部分内容都使用了第三人称“他”,只有第③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样文章在人称使用上的特点就比较明确了。
第三人称的作用主要是使描述客观、真实、全面,第二人称的主要作用是拉近读者与作者、写作对象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把这些特点和文章具体内容一结合,就可以总结出答案:
客观、全面地展现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观,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赤壁的文化。
9.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作答时,把握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能够理解句子的含意。
第
(1)句的关键词是“文化”“精神”,明确了赤壁对于苏轼的意义和苏轼对于赤壁的意义即可准确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第
(2)句中的关键词“旅游度假”实际上是指苏轼在赤壁获得了轻松和自由,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句含意即可。
10.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苏东坡的月光曲’究竟在诠释着什么?
请简要分析”,考核的是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月光曲”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月光曲”应该是在诠释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境界,然后结合苏东坡与月亮的关系以及苏东坡的人生经历等把相关内容总结出来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1.《后赤壁赋》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一篇游记,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此时的高兴心情,一方面也为写自己的梦境做好了铺垫。
B.《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C.《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运用,表现出作者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D.《后赤壁赋》最后描述作者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12.《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有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写,试找出来并仔细阅读,比较两次对夜游景物描写的异同和感受的不同。
13.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试比较思考:
其中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
11.A(A项,“表达了自己此时的高兴心情”错误,应为“被贬之际的孤寂之情”。
故选A。
)
12.异(季节):
《赤壁赋》字字秋色,宁静清幽;《后赤壁赋》句句冬景,险峻、冷清、深幽。
同(描写手法):
都用白描,不假辞藻,自然工致。
13.《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认为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表现旷达乐观情怀。
《后赤壁赋》: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认识到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表现悲、恐之情。
《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怀。
【解析】
12.《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赤壁秋景宁静、清幽。
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赤壁冬景险峻、冷清、深幽。
两篇文章均是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诗情画意,境界却不相同。
《赤壁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赤壁赋》字字秋色,宁静清幽;《后赤壁赋》句句冬景,险峻、冷、清深幽。
两篇散文都用白描手法,不假辞藻,自然工致,但是在苏轼笔下都写得生动、逼真,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综上分析,《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有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写时手法相同,都用白描,都不假辞藻,自然工致。
景物描写的季节和特点不同,《赤壁赋》字字秋色,宁静清幽;《后赤壁赋》句句冬景,险峻、冷、清深幽。
13.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赤壁赋》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自然也就不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解析 拓展 延伸 阅读 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