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
- 文档编号:6228544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08MB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教材解读
新教材数的运算知识体系整理和教学目标解读
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疏理
类型
内容
教学要点
10以内的加减法
1、P25气球图
2、P23做一做的先摆再说算式
3、P27第1题的2+1和2+2
4、P27第2题的摆小棒说得数
这节课是加法的初步认识。
主题图是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折纸鹤的活动中理解加法的含义。
合并在一起求移动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同时还让学生认加号和等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
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合并”,使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1、P26做一做小猫图和摆一摆梨图
2、P27第3题2+1、3+2、1+3
3、p27第4题的蝴蝶图和蜻蜓图
本节课通过三位小朋友计算4+1=?
的思考过程,体现不同思维特征的小朋友在计算上存在的差异,教材根据儿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这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体现。
接着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习,通过两组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1、P25气球图
2、P25做一做先摆再说算式
3、P27第5题小羊图和青蛙图
本节课是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的编排与加法的初步认识类似,教学情境是加法的继续。
让学生通过活动去掉,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来理解减法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认识减号以及减法算式的读法。
整个过程仍是在学生的活动中完成,通过边操作边理解减法的含义。
1、P26做一做小猫图和摆一摆小花图
2、P27第6题先摆算式再说得数
3、P28第7题3-2、4-1、2-1
4、P28第8题看图写算式
本节课的是1—5的减法。
编排方法与1—5的加法类似。
通过小朋友计算5-2=?
的思考过程,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做一做”的练习,通过两组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
1、P29做一做
2、P30第3题苹果图和第4题兔子图
3、P30第5题看图写4-?
的算式
4、P31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
本节课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以及小朋友思考5-0=?
的图画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加、减法的含义。
3只小鸟全飞走图是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教学时,可将图制成动画,根据这个情景讲解3-3=0.为了加深学生对同数相减结果为0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
如:
老师手中有5本故事书,她把这5本书全送给小明,老师还有几本书?
列式是5-5=0。
青蛙图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两片荷叶上各有几只青蛙,然后提问,使学生通过“青蛙”图明白4+0=4的道理即一个数加0还是这个数。
教学5-0=?
时就可以适当放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解一个减0还是这个数。
1、P45摆一摆小花、小棒和三角形
2、P46做一做写得数
3、P48第4题和第5题看图写算式
4、P49第6题练一练和第7题点子卡片
5、P50第9题数字卡片
6、P50第10题和第12题计算题
有关6、7的加、减法的编排,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图两式”。
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联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时先让学生合作摆一摆小棒和图片并写出算式算出得数,由此引出“一图两式”。
然后在利用教材安排的情景图得出六组算式。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横着先摆两个加法算式再摆两个减法算式,一方面巩固“一图两式”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为后来的进一步学习“一图四式”做准备。
1、P57想一想
2、P61第7题点子图和第8题“一图四式”足球图
3、P61第10题数字卡片
4、P62第12题投算式卡片
有关8、9的加减法,与6、7的加减法相比较,有较大区别:
首先,从“一图两式”过渡到“一图四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其次,有关8、9的加减法计算分两个层次安排,一时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二是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要求明显高于6、7的加减法。
1、P66做一做
2、P67第4题葡萄图
3、P67第5题数字卡片
4、P68第6题孔雀图
有关10的加法和减法直接让学生对照点子图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
在教学时应该采用逐步提高要求的作法,从3+7和10-7起后面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点子圆去填写,同时5+5和10-5的计算取消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想相应的10的组成算出得数。
这样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
1、P70做一做
2、P71第1题根据图填未知数和第2题填未知数
“填未知加数”内容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同时是方程式的开始。
教学时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集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既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1、P72做一做先摆一摆,再填数
2、P73练习十一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
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例题制成动态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1、P75做一做
2、P76练习十二
加减混合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0以内进位加法
1、P98做一做
2、P99
本节课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方法多样化,教师都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同时也要注意方法的优化,着重说明凑十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9加几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凑十法”。
1、P99
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凑十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再进行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
学生的思维水平比上一节课提高了一个层次。
1、P101做一做搬南瓜图
2、P102第1题猴子图
3、P103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4、P104口算
本节课引导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即让学生讨论9+5的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9凑成10”,“还可以把5凑成10”,再让学生动手摆出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把9凑成10和把5凑成10的印象。
1、
“去公园”画面上显示出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1)接着数,数出结果;
(2)思考8加5等于多少。
不再出现一一点数,比上节教材提高了一步。
教学时,利用学习9加几的基础,要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把8凑成10的过程,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
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过程为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教学例2时运用迁移规律,解决新问题。
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来计算7加几、6加几。
教材以8+9为例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
(1)把8凑成10;
(2)把9凑成10;(3)根据9+8=17,想出8+9的得出,具体体现“算法多样法”的理念。
其中,引导学生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算8+9=17是重点内容。
经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式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算。
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些都是以往教材有的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课标》中对此也作了明确要求,达到“正确,熟练”,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钟独立完成8~10道计算题。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数的运算”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正确计算加减,逐步达到熟练。
3、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4、经历与他们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当然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上看,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在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注意:
这里不要求学生叙述一些程序化的语言。
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中,感受和体会到加减法的含义,而不是程序化的语言。
(2)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正确计算加减,逐步达到熟练。
1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要有一个过程,不要一刀切,不要过早地提出统一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逐步达到熟练,不要过早地搞速算比赛,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纵向比较,不要横向排队,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3)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在过去的教材中,第一册有图画应用题→表格应用题→半图半文应用题→文字应用题。
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在教材中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
不是的。
教材是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的。
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释应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把应用题分成类型和套用公式的模式。
(4)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释应用。
不像以前那样复习准备--学习新课--巩固练习。
学生在自己探索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个性有差异,所以会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有些方法我们成人看来好像是笨拙的,但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创新,应予以鼓励,通过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要忙于择优。
数的运算教学越来越接近学生生活,越来越人文化,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生成的快乐,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计算,运用计算。
三、教学建议
附:
教学范例
“九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师:
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
“还有多少盒?
”
[反思:
“基于问题学习”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师:
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
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
(1)数数法:
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
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
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
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师:
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反思: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
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
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
(板书9+4)
师:
9加4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
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
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
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
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
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于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
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
上面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可以及时内化计算方法。
]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
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
9+6)
师:
9+6等于多少呢?
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
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
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
("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4、直接写得数("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反思:
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
9加几)
教师指出: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
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反思: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
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疏理
类型
内容
教学要点
20以内退位减法
1、P12做一做
2、P14练习二
教材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的学习。
教学时,可先展示主题图,让学生明白图意后进行交流讨论,思考解决问题。
在讨论中,学生的意见和方法可能比画面上的方法多,都是允许的,但要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自然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1、P12做一做
2、P14练习二
本例题是用“摆一摆,算一算”的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扎实、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
主要讨论“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
要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一方面提算算法多样化,一方面给学生留出比较、小花的空间。
再通过”你喜欢哪种方法?
“启发学生在进一步的体验中选取更优的方法。
1、P15做一做“想加算减”的口算题。
2、P16练习三
在教学中,特别应该注意,这一例题要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选择好方法。
这里,教材中强调了“想加算减”的优越性,而在十几教学中发现,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的方法简单又快,而对于后进生来说,却是很困难也很容易算错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可以建议后进生掌握“破十法”。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1、P41做一做第一题用表格的方式展示操作过程。
2、P41做一做第2题“小熊一家”。
本节课是为了巩固数的组成和为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做准备安排的。
首先根据具体情境引入提出数学问题,再具体解决问题。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即理解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和从3个十2个一中去掉2个一得3个十。
1、P57做一做“摆一摆,算一算。
”
2、P58练习十。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
例如20+30计算时想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就是50。
教学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谈论,领悟每种方法的道理。
教师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着重说明以十为计数单位进行整十数加减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对把整十数加减归结为10以内加减形成初步认识。
1、P61做一做口算题。
2、P63第1、2、4题口算。
3、P63第3题解决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
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
本节课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生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计算方法,通过探索掌握算理。
1、P62做一做口算题。
2、P64第5、6、8口算。
3、P64第7题解决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注意结合学生的操作,着重说明4根小棒加9根小棒是13根,把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2捆加在一起。
突出计算时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1、P68做一做第1题口算题。
2、P63第1、2、4口算。
3、P63第3题解决问题。
本节是在学生以系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讨论算法时,可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差,学生摆小棒时要注意突出两种摆法的区别,让学生明确35-2是从3捆5根中拿去2根小棒,35-20是从3捆5根中拿去2捆小棒。
1、P68做一做第2题口算题。
2、P69第5、6、8题口算。
3、P70第7题解决问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节教学难点。
教材从情境图引出36-8的减法算式,教学时,充分利用“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
鼓励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即将被减数36分成20和16,再算16-8=8和20+8=28;或者通过摆小棒表示计算过程。
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
1、P51做一做买物品填表格
2、P54第5题
3、P55第10、11题中的加法问题。
营造一个让学生来购买各种气球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购买不同价格的气球,尝试解决一下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
使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物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1、P52做一做找钱填表格
2、P55第10、11题中的减法问题。
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
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教师应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例如:
(1)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2)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时,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境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探讨算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小棒,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去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怎样去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动作表象去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但是学生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因此,教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适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
如在教学13-8,13-5的例题时,如果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争辩后,再加上在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他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例如:
P18
P43
P58
P59
P60
P63
P64
P69
P70
P71
附:
教学范例
教学片断:
两位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教材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