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622808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5
- 大小:76.07KB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
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四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
第一学期54学时,周学时3;
二、课程内容
先秦文学总论(1学时)
主要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对先秦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重点掌握先秦文学发展的概貌,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并领会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一)社会历史概况
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战国时代诸侯兼并,互相攻伐,长期分裂,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
合纵连横,激烈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二)文学发展概况
文学起源于劳动。
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
殷商开始初步定型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学。
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封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最早的散文萌芽。
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
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
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第二章神话(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神话的概念以及特质。
并且对我国古代的神话的概况有所掌握。
试图将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作一对比,认识到掌握古代神话所体现文化底蕴。
(一)神话的起源、性质、类型
马克思说过:
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
”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即:
神话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神话中的“神”,是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神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企图借助幻想形式来征服、支配自然力;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一旦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达了,神话也就消失了。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可把神话分为关于自然神的故事;英雄神的故事;异人异物的故事三种类型。
神话和迷信、传说的区别。
(二)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
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
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
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
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
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三)古代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神话是原始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
神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和崇高美。
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思考题:
1、什么叫神话?
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
2、举例说明古代神话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3、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
4、熟读课堂讲过的几个著名神话。
第二章诗经
教学目的:
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
学时分配:
8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诗经》概貌
(一)《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
国风是指15个诸候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二)《诗经》的作者、收集、编订和流传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
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
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
今存仅“毛诗”一家。
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二节《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颂诗
《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
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
(二)怨刺诗
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
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三)婚恋诗
讲解分析《周南·关睢》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中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相伴游春时相互戏谑的主动、热情、亲昵、开朗、大方;《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讲解分析《卫风·氓》,它反映了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邶风·谷风》也是一首弃妇诗。
(四)农事诗
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
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
《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
《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五)徭役诗
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
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
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
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题材广泛,真实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描写陈述。
比就是打比喻。
兴一般是在开头用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歌词。
大量而成功的运用比、兴手法,确为《诗经》民歌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也构成了它的浓郁风土气息。
(三)《诗经》的抒情艺术
《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有较浓的抒情色彩。
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
(1)借景抒情;
(2)直抒胸臆;(3)叙事言情。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
(四)《诗经》的语言和形式
《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
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
《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叠唱居多。
思考题:
1、何谓“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
2、《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诗经》是怎样编订成书的?
3、举例说明《诗经》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
4、《诗经》中的“史诗”如何记述了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
5、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
6、《诗经》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及影响?
7、分析《东山》、《君子于役》、《氓》、《采薇》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背诵《硕鼠》、《何草不黄》、《伯兮》、《君子于役》、《关睢》、《柏舟》、《无衣》、《芣苢》、《十亩之间》等作品。
第四章历史散文
教学目的:
掌握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动态和散文艺术
学时分配:
6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尚书》和《春秋》
第三节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但记事过于简略。
《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为:
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
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
《左传》的思想观点及政治倾向:
在天人关系中比较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中,比较重视民的作用;对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持“不隐恶”的态度,赞扬了有志之士,但也宣扬了迷信思想及某些宿命论观点。
《左传》的艺术性:
长于描写战争,善于在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语言精练传神;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左传》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讲解分年:
《晋公子重耳出亡》或《殽之战》。
(二)《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言。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
讲解分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等
(三)《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作者无可考。
《战国策》思想复杂,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对游说之客的活动和他们的奇智异谋、策略,作者真实记载,也予以颂扬。
也对某些有远见、正义之士作了颂扬。
《战国策》文笔生动、清新流丽,又善于把人物活动故事化,尤善渲染气氛。
叙事说理,辞采绚丽。
又长于比喻,艺术技巧比以往历史散文有新的提高,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
讲解分析:
《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
第四节说理散文
(一)《论语》
《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
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于战国初编纂成书。
孔子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和“礼”。
《论语》散文的突出特点:
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
讲解分析: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二)《墨子》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也有一部分是后学者著作。
墨子的思想:
主要是“兼爱”和“非攻”,另外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散文特色:
“三表法”注重对客观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实论证,注意实际效用;以逻辑严密著称。
简析:
《非攻》、《公输》等篇。
(三)《孟子》
《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基本是一部对话录集,但无论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很大发展。
孟子思想是“性善”论,政治主张核心是“仁政”,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暴政作了激烈的揭露批判。
孟子思想激烈,性格刚烈,胸襟博大,构成《孟子》散文特点:
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
论战性文字,善设机巧,选纵后擒,步步进逼,使对方理屈词穷。
《孟子》中的叙事文字,已具有小说雏形。
《孟子》已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详细论述,已接近完整的议论文。
《孟子》风格:
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犀利,痛快淋漓。
讲解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等。
(四)《庄子》
《庄子》一书中《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者之手。
全书思想相同,风格一致。
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
《庄子》散文艺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描写声形毕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讲解分析:
《逍遥游》、《疱丁解牛》等。
(五)《荀子》
荀子是儒学大师,但对当时各家学派都批判吸收,成为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哲学上主张“人定胜天”,思想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主张礼治为主又兼法治。
荀子散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
荀赋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汉赋的渊源之一。
《成相》篇采用说唱形式,对后世弹词、鼓词有影响。
简析:
《劝学》
(六)《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严刑峻法,提出“法”“术”“势”政治理论。
韩非子散文特色;严密的推理,犀利峻峭的风格;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进行说理。
简析《孤愤》。
第五节先秦寓言文学
(一)“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它是社会经验和人们智慧的集中和概括,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化、故事化。
(二)“寓言”最早为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
被春秋战国思想家和游说之士用来表意明理,逐渐发达起来。
(三)保存最多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列子》;以及《战国策》和《国语》。
(四)艺术上故事短小,构思精巧,含蕴深刻,写人状物生动传神。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古代书面文学是怎样萌芽和发展起来的?
2、《尚书》是怎样一部书?
它的文章有何特点。
3、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
4、《春秋》是怎样一部书?
“《春秋》三传”是指哪三部书?
5、《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左传》在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时表现了哪些思想、艺术特色?
6、《国语》是怎样一部书?
以《召公谏弭谤》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特点。
7、《战国策》是怎样一部书?
以《冯谖客孟尝君》为例,分析说明《战国策》在刻划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8、简述《论语》语言特色。
9、简述《墨子》散文的特色。
10、试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1、《庄子》一书表现了怎样的思想?
庄子思想与其散文风格有何联系?
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2、《荀子》和《韩非子》散文各有何艺术特色。
13、什么是寓言?
试述先秦寓言发达的原因和思想艺术特色。
第四章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
教学目的:
掌握楚文化的特征和楚辞的艺术特色。
学时分配:
10
教学环节:
讲课、讨论
第一节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来源及其它
(一)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
刘向汇集屈原、宋玉诸作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辞”。
楚辞又称“骚”或“骚体”。
(二)楚辞的产生,与南部民歌有密切关系,对其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楚地民间“巫歌”;其产生也受到北方《诗经》的影响;楚辞也受到当时散文的影响;更归功于屈原的创造。
(三)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
第二节屈原的时代、生平、思想
(一)屈原名平,楚贵族,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当战国后期,各国间兼并战争剧烈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二)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改良楚国内政,明法度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实现统一大业。
(三)屈原的才能和革新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猜忌反对,楚王两次把他放逐,屈原终于自沉汩罗,以身殉志,表现了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
第三节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逸响传辞,卓绝一世”。
是作者再放江南时的作品。
《离骚》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伟大艺术成就:
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体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创造,诗句加上“兮”字运用,增强诗的咏叹抒情气息和音乐美。
讲解分析《离骚》。
(二)《九歌》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九歌》有对天神的热烈礼赞,也有描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情歌。
《国殇》赞颂了楚国卫国将士的英雄气概。
《九歌》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的意境;浪漫主义的手法。
讲解分析:
《山鬼》、《湘君》、《湘夫人》、《国殇》等。
(三)《九章》
《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非作者一时一地之作。
《九章》主要是记实之辞,用直接倾泻方法表现复杂心曲和奔放感情,优美情感与记实之辞相结合是它的主要特色。
讲解分析:
《哀郢》、《枯颂》等。
(四)《天问》、《招魂》
《天问》对天命、自然提出了大胆疑问,气势磅礴,奇气逼人。
《招魂》以幻想手法,曲折表现对楚国,对家乡无限眷恋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招魂》吸取许多古代神话材料,构成一篇浪漫主义奇文,排比铺叙,辞藻华丽,对汉赋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骚体”。
(二)屈原的艺术影响,他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开辟了我国文学的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发展了《诗》的比兴;“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直接影响汉赋形成;为五、七言诗产生铺平了道路。
第五节其他楚辞作家
(一)宋玉是屈原之外楚辞最重要的作家。
(二)《九辩》是宋玉作品最可靠的一篇,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情绪。
(三)《九辩》在艺术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构巨丽,文辞秀美,音韵谐美,情味悠长。
简析:
《九辩》
思考题:
1、试述楚辞的来源和它的主要特点。
2、从《诗经》到楚辞我国诗歌表现出哪些发展变化?
3、屈原生平和思想概述。
4、试论屈原《离骚》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5、《九歌》和《九章》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九歌》和《九章》各包括哪些作品?
6、《九歌》性质如何?
以《湘君》、《湘夫人》和《山鬼》等篇为例,说明《九歌》的艺术特色。
7、概述屈原的《天问》、《招魂》的基本思想、艺术特点。
8、简述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9、简述宋玉《九辩》的艺术性。
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
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上海艺术出版社
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
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第二编秦汉文学(20学时)
概述
(1)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秦王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二)文学概况
秦代的《长城歌》。
李斯的散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司马迁的《史记》。
其他散文。
第一章汉代乐府民歌
教学目的:
掌握汉乐府艺术精神
学时分配:
2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关于乐府及乐府诗
“乐府”涵义的演变。
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
《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
第二节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实录
(二)人生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的独白。
(三)形式比较自由。
(四)语言质朴、简炼。
第四节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新诗形式。
(三)艺术技巧。
第五节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东门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略讲《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妇病行》、《古歌》、《悲歌》、《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思考题: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2、简述乐府是怎样由一个官署名称变为诗体名称的。
3、举例说明汉代乐府民歌是如何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
4、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巨大影响?
5、《东门行》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6、《陌上桑》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它有何艺术特色?
7、分析罗敷的形象。
8、《孔雀东南飞》取得了怎样的思想、艺术成就?
9、比较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10、背诵《东门行》、《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从开头到“二情同依依”)。
第二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的:
了解五言诗的发展
学时分配:
2学时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影响。
(五)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
略读辛延年的《羽林郎》。
思考题:
1、简要说明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和它在我国五言诗史中的地位。
3、试述《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各有何艺术特色?
并背诵这四首诗。
第三章汉代的辞赋
教学目的:
了解汉赋的体式及影响
学时分配:
2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关于汉赋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