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指导教案公开课原创.docx
- 文档编号:6223476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34KB
说明文指导教案公开课原创.docx
《说明文指导教案公开课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指导教案公开课原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指导教案公开课原创
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
说明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06、07、0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中,都考查了说明文阅读。
在不少人心目中,说明文阅读比较简单,但是在近年江西省中考评卷中,老师们发现,得分率出乎预料地偏低,很多同学答题没有章法,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不知道怎么答,乱写一气。
突出的问题有:
第一、基本文体知识混淆不清。
一些人主观上认为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简单,不值得花工夫,费心思,所以基本文体知识混淆不清还茫然不知。
比如有人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分不清,把“作比较”说成“对比”,把“打比方”说成“比喻”;也有人简单地认为说明文中只要出现数字或引用诗句,肯定就使用了“列数字”或引用的说明方法,这显然是不对的。
第二、关键信息的提取不准。
考试中必然要求同学们快速准确的提取信息,如果没有养成细致阅读的习惯,又没有好方法,不善于找关键句,自然不能快中取胜。
第三、综合运用、合理推断的能力欠佳。
在07年的说明文阅读试题中,还要求结合文本信息,结合同学们平时的生活体验,再结合题干中链接的材料和要求,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这一要求明显高于往年,所以考查这一能力点的试题成了不少同学的“绝命谷”,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得零分,让人非常痛心。
一、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
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
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
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
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
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
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
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
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10个字以内)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画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分析】
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准确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学会全面把握,要善于分析句与句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会找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
这道题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该段是一个总起段,由此就不难发现“噪音对人的伤害”这个核心。
第二题考查了说明的顺序以及文段的结构特点。
第一问要求回答说明的顺序,该段为了说明不同等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运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很明显是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第二问其实要求回答这样排顺序的好处,很明显这种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说明方法的把握。
从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运用了“1/4”“两倍”和“越来越多”来说明了人们的听力变得越来越差;说明的方法较容易,运用了数字——“列数字”,列举了美国人、意大利人和一些国家的新兵——“举例子”“作比较”。
第四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
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在句子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副词,删去以后对原句意思表达都有影响。
解答这道题,可以逐题比较,看看哪一题删去后影响最小。
【参考答案】
1.噪音对人的危害。
2.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
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
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3.变得越来越差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4.A
怎么办?
——希望下面的复习,能帮助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升应考能力。
先来梳理“知识网络”。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目前的考试虽然一再强调以考查能力为命题导向,但没有准确牢固的知识作基础的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考试的实质首先还是考查知识的耳熟能详,只有准确熟练地掌握知识,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拿到分数。
二、说明知识归纳
(一)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说明顺序
1、说明的顺序:
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理清说明顺序,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接着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参照这些大意,你会发现它们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顺序排列,这样就能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如《核舟记》:
头—舱—尾—背。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
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
古—今。
⑶逻辑顺序:
先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
先原因后结果:
由现象到本质:
由性能到功用:
由一般到特殊:
由整体到局部:
A、先总说后分说:
总——分;分——总;总——分——总:
《中国石拱桥》第五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
B、先主要后次要:
《神奇的“生物钢”》第4自然段
C、先原因后结果:
《中国石拱桥》到9段;
D、由现象到本质:
《海洋污染》(《综合练习册》第27页》。
E、由一般到特殊:
《堰塞湖:
不期而至的湖泊》
F、由整体到局部:
《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3、说明顺序的判定
⑴时间顺序:
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
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
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
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标准化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说明顺序运用
1、要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
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5、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必须有合理的顺序。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
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
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
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春蚕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即从破卵而,四次蜕皮,成熟到老熟,吐丝、结茧这一生长发育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特征的过程。
例如《死海不死》:
第一部分交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说明死海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第二部分说明死海的成因——自然界长期变化的结果。
两部分之间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
因此,认清说明对象,可帮助我们摸准说明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
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例如《人类的语言》第二段中:
“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
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三句话运用了归纳推理。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体现三句话之间逻辑联系的语言标志:
“之所以”、“在于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
“之所以”表明下文阐明了人类语言能够“随机应变”的原因,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
“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表明第一、二句先分说,第三句再总说,三句之间又有一个由分到总的逻辑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介绍纪念碑大碑座上十幅浮雕时,则综合运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6、说明顺序题答题格式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文的结构
理清说明顺序之后,接着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全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
从现象到本质、从形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一层内容是在前一层内容基础。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进一步明确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四)说明文分类
1、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万紫千红的花》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2、如何判定说明对象
(1)一般来说
A.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
B.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理。
(2)借助标题分析文章,说明文的标题具有较强的提示性:
A.物名性的标题,文章是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
B.动词性标题,往往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过程或某种事理,例如《看云识天气》。
C.带有疑问性、方法性字眼的标题,往往解释原因,说明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另外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致影响内容的理解。
注意事项
1.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2.注意:
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3、怎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
1、生物:
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2、制品:
原料、形状、构造、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3、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等;
4、生产实验:
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
(五)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必须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
《大纲》规定:
初中生能“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能“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
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点为:
第一、能把握说明方法,分清类型并区分主次;第二、能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1、说明方法的种类:
(1)下定义:
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
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3)分类别:
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
如人分为:
男人、女人。
(4)打比方:
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
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7)引资料: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
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配图表
注意:
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1)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
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打比方:
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5)作比较:
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6)列数字:
数词、概数、确数。
(7)引资料:
引用,标记是引号。
(8)作诠释:
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配图表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
A、作比较:
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B、下定义:
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C、举例子:
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D、分类别:
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
E、打比方:
能够想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F、列数字:
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G、作诠释:
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H、配图表:
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地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I、引用典籍:
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确凿可信。
B、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凸显事物特征的同时,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4、部分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形式:
⑴打比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⑵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的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认识。
。
⑶作比较: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相互比较,鲜明具体的强调了特点。
⑷列数字:
运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⑸摹状貌: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是文章更有可读性。
答题格式:
本文(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把(对象)的特征说明了
(六)说明文的特点
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七)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周密。
特别要注意表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准确使用。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从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句子、词语的评析
词语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典型试题: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一句中,“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不能,“部分”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方法:
①表态:
不能删。
②定性(什么上的限制)+解词或解释句子。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不符合实际。
④Ⅹ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常见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
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
当时……
三、说明文常见题型
1.为高度概括的评价性语句找出支撑的理由
要分角度找出所有的理由,注意关键词语的变化,理由与评价性语句可以用“因为”“所以”联结起来。
2.某句概括说明的事物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把握概括和具体之间的关系,将具体说明的内容分项加以概括,要概括到具体的特点上,不能仅指出说明的角度。
3.题目的含义
紧扣说明内容、说明中心、说明对象。
4.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首先要明确文章或某个段落是从哪些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的,然后分别概括出每个
角度的特点。
概括特点的语句是一个鲜明的判断。
5.概括文章的内容
说明文内容概括,一般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中心词使用要准确,经常用到的中心词如:
结构、特点、作用、危害、原因、表现、情况、后果、原理、方法、过程、假设、影响、区别等。
6.分析文章或段落是从哪些方面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的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答法见概括文章的内容。
7.给文章加标题
一般用说明对象;有时需要加上说明对象的特点,以修饰语的形式添加。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情或现象,这时候题目往往是主谓短语的形式。
8.某些材料的作用
含有说明方法的材料的作用:
突出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并产生某些特别的表达效果。
用故事、传说、诗歌、各种描写等材料的作用:
引出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加文采,起读者的兴趣。
9.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在内容上一定包含说明对象的特征,并能总领全文或某一段的内容。
10.设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用来点明说明内容,引出下文的说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11.按文中提供的信息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选准临近的大概念,组成一个判断句,做到语句通顺。
四、命题规律
说明文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题肢时,往往有以下几种思路:
1、偷换概念。
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3、从发展规律看,有意混淆或然、必然的情况。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4、就时态而言,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
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5、以偏概全。
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6、因果颠倒或强拉因果。
即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给无因果关系的二者建立因果关系。
7、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误划类别。
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9、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
五.说明文的写法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
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
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七、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这里入手。
1、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2、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如《苏州园林》一文。
3、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5、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读过程的一般规律。
中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明文 指导 教案 公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