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
- 文档编号:6221472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629.56KB
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
《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
摘要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各种Web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发展,Interne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高校校园信息化过程中,有效地借助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成为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的关键。
如今针对师生的成绩查询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BBS、校园网站等系统在各大高校纷纷出现,对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办公带来了便利。
因此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能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本设计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将使用当前主流的编程语言Java来开发,用MySQL数据库作为底层数据的存储,在页面的实现中,将使用了javascript技术,实现出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界面简洁、使用方便、用户体验度相对较高的学生考勤系统。
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学生考勤管理平台,操作上力争实现人性化、合理化,满足学校、老师、非计算机管理人员的使用和查看。
关键词考勤管理、Java、MySQL、javascript、jsp
StudentattendancesystembasedonWeb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computerscience,avarietyofWebtechnologiesalsowillcontinuethedevelopmentofInternetapplicationsmorewidely.Intheprocessofcampusinformationeffectivelythroughthenetwork,databasetechnologyandthekeytoimprovemanagementefficiency.Today,teachersandstudentsfortheachievementquerysystem,educationalmanagementsystem,enrollmentandemploymentsystem,BBS,campussitesandothersystemshaveappearedinmajoruniversities,teachersandstudentstolearn,live,management,officebringsconvenience.Sothestudentattendancemanagementsystemwillfurther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universitystudystyle,maintainingthenormalteachingorder,thestudentscreateagoodlearningenvironment.
ThedevelopmentanddesignofstudentattendancesystembasedonWebwillusethecurrentmainstreamprogramminglanguageJavatodevelop,useMySQLdatabaseasdatastorage,intherealizationofthepage,theuseofjavascripttechnology,realizesthefunctionofarelativelycomplete,theinterfaceissimple,easytouse,userexperiencedegreestudentattendancesystemtherelativelyhigh.
Thesystemprovidesastudentattendancemanagementplatformfortheuser,Operationstrivetoachievehumaneandreasonable,tomeettheschool,teachers,useofnon-computermanagementandviewing.
Keywords:
Attendancemanagement, Java, MySQL, JavaScript,jsp
第一章绪论
1、项目背景
高校校园网的迅速普及,使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能充分依托校园网,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Web的学生考勤系统利用JSP技术与MySQL数据库相结合实现,具有数据输入、查询修改等功能,应用该系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为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和全校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的逐步完善,有效地借助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
如今针对师生的成绩查询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BBS、校园网站等系统在各大高校纷纷出现,对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办公带来了便利。
因此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能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信息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我们的学校管理进行变革。
因此,信息化的考勤系统就在这种情况下变的越来越受欢迎,它给教师带来了更加高效处理考勤的方法,使得教学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下去,不会再因为考勤等烦杂事务影响教学。
因此一个好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弊端,本系统主要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在线请假以及学生上课出勤管理而设计的信息系统。
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是一个B/S系统,它的出现,改变了教师手工登记考勤信息的管理方式,管理员及教师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
考勤统计查询方便快捷,数据存储量大,可靠性高等,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学生考勤系统以方便、快捷等优点冲击着传统的考勤方式。
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点,使它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
2、Web的发展历史
(1)Web的起源
混沌初开,一切都那么简单。
为了连接美国的少数几个顶尖研究机构,人们设计了最早的“Internet”,以便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不论是图书馆员、核物理学家,还是计算机科学家,都必须学习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
196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J.C.R.Licklider最早提出他的“GalacticNetwork”(超大网络)思想时,Firefox和IE之类的便捷工具连概念都未产生。
Licklider后来继续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从事计算机研究,在那里他积极地宣扬网络化思想的重要性。
几乎与此同时,MIT的LeonardKleinrock和LawrenceG.Roberts正在开展分组交换理论的研究,这是计算机联网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ThomasMerrill的帮助之下,Roberts于1965年进而创建了第一个广域网,他通过一个拨号连接使马萨诸塞州的一台TX-2连上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台Q-32。
1966年底,Roberts带着他的实验结果来到DARPA,在这里他构思了高级研究项目管理网络(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dministrationNetwork,ARPANET)的计划。
此时,Kleinrock正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网络测量中心(NetworkMeasurementCenter),这里被选作ARPANET的第一个节点。
正是在这里,1969年BBN公司成功地安装了第一个分组交换器,称为接口消息处理器(InterfaceMessageProcessors,IMP)。
斯坦福研究中心被选为第二个节点,1969年10月,在此首次实现了主机到主机的消息交换。
此后不久,又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增加为节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称因特网的前身。
Web是WorldWideWeb的简称,中文称之为万维网,是用于发布、浏览、查询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由许多遍布在不同地域内的Web服务器有机地组成。
Web的不断完善都是基于各种Web技术的不断发展,Web的应用架构是由英国人TimBerners-Lee在1989年提出的,而它的前身是1980年TimBerners-Lee负责的Enquire(EnquireWithinUponEverything的简称)项目。
1990年11月第一个Web服务器nxoc01.cern.ch开始运行,由TimBerners-Lee编写的图形化Web浏览器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1991年,CERN(EuropeanParticlePhysicsLaboratory)正式发布了Web技术标准。
目前,与Web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都由著名的W3C组织(WorldWideWebConsortium)管理和维护。
(2)Web技术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发展总是让人瞠目结舌。
当人们身处web1.0,讨论着博客,SNS(社会性网络)等这些web2.0概念的时候,我们不禁想问:
web3.0的时代,我的世界将会怎么样?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前两个互连网时代的特性吧
1.Web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静态技术阶段
本阶段的Web主要是静态的Web页面。
在这个阶段,HTML语言就是Web向用户展示信息的最有效的载体。
HTML的全称是超文本标注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它通过提供超文本格式的信息,在客户端的用户机上显示出完整的页面。
Web服务器使用HTTP(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将HTML文档从Web服务器传输到用户的Web浏览器上。
通过(liu2lan3qi4shang4_tong1guo4)对各种资料的学习,我们得知,HTML的构想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形成了。
1945年,VannevarBush就已经提出了一种使文本与文本相互关联的问题,并给出了能够实现文件关联的计算机设计方案,其后,DougEngelbart等人则对该种方案进行了首次实验。
TedNelson于1960年前后正式将这种信息关联技术命名为超文本(Hypertext)技术。
1969年,IBM的CharlesGoldfarb发明了可用于描述超文本信息的GML(GeneralizedMarkupLanguage)语言,也就是后来的SGML语言。
经过不断(yu3yan2_jing1guo4bu4duan4)的完善,到1990年,第一个Web浏览器就可以使用HTML语言来实现超文本信息的展示。
在本阶段,由于受HTML语言和旧式浏览器的制约,Web页面只包含了静态的文本和图像信息,限制了资源共享,这个现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多样性和及时性的要求。
而这一阶段的Web服务器基本上只是一个HTTP的服务器,它负责接收客户端浏览器的访问请求,建立连接,响应用户的请求,查找所需的静态的Web页面,再返回到客户端。
2.Web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动态技术阶段
在Web出现的同时,能存储、展现二维动画的GIF图像格式也已发展成熟,为HTML引入动态元素提供了条件。
此后,为了能更好地克服静态页面的不足,人们将传统单机环境下的编程技术引入互联网络与Web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网络编程技术。
1995年Java语言的问世给Web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变革,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在浏览器中开发应用的捷径。
1996年,著名的Netscape浏览器2.0版本和Microsoft的IE3.0增加了对JavaApplets和JavaScript的支持。
JavaScript语音是一种脚本方式运行的,简化的Java语言。
Web世界里从此出现了脚本技术。
Microsoft公司于1996年为IE3.0设计出了与JavaScript相抗衡的脚本语言——VBScript脚本语言。
在Windows98及其后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WSH(WindowsscriptHost)技术将原本只能在浏览器中运行的JavaScript、VBScript变成了可以在WIN32环境下使用的通用脚本语言。
其实,真正让HTML页面又酷又炫、动感无限的是CSS(CascadingStyleSheets)和DHTML(DynamicHTML)技术。
1996年底,W3C组织提出了CSS的建议标准,同年,IE3.0引入了对CSS的支持。
这项技术使得开发者能够在Web上更好地把握信息的的展示。
1997年的Netscape4.0在支持CSS技术的同时,又增加了愈多由他们自定义的动态HTML标记,同年,Microsoft公司发布了IE4.0,并将动态的HTML标记、CSS和动态对象模型(DHTMLobjectModel)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客户端开发技术体系(DHTML)。
该项技术无需启动Java虚拟机或其他脚本环境,在浏览器的支持下,同样可以实现HTML页面的动态展示,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996年,Netscape2.0成功引入了对QuickTime插件的支持(cha1jian4de0zhi1chi2),从此,实现了在HTML页面下音频、视频等更为(ye4mian4xia4yin1pin2_shi4pin2deng3geng4wei4)复杂的多媒体应用。
同年,IE3.0正式支持在HTML页面中插入ActiveX控件的功能。
从此,各式各样由不同公司所开发的各种插件先后在浏览器上取得了成功。
我们这里所说的动态页面和静态页面是相对应的,在引入了动态技术生成的网页中,网页URL的后缀不只是.htm、.html、.shtml、.xml等静态网页的常见形式,还可以是以.asp、.jsp、.php、.perl、.cgi等形式为后缀。
从网页内容的显示上看,动态网页引入了各项技术,使得网页内容更多样化,引人入胜;从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角度看,动态网页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更利于网站的维护,而动态网页使用了ASP对象,可以实现诸如用户注册、用户登陆、数据管理等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
3.Web技术发展的第三阶段——Web2.0新时期
在最近两年里,Web2.0这个名词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那什么是Web2.0呢?
其实,Web2.0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甚至于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只是人们对于一个阶段的描述。
在这一阶段,用户可以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从而打破了原先所固有的单向传输模式。
Web2.0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而只是应用层面的东西,相对于传统的门户网站,它具备了更好的交互性。
一般来说Web2.0(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让,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让我们通过几个Web2.0的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的观点!
Blog——博客/网志: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
B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想法、与他人交流以及从事其他活动。
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RSS——站点摘要:
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
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现在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
WIKI——百科全书:
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
P2P——对等联网: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
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
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IM——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
聊天一直是网民们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
3、编写目的
系统对学校全体学生的资料和考勤情况进行管理,通过每日的打卡把出勤信息输入到学校的考勤管理中心,保存学生每日的的出勤情况,以便于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
同时方便班长查阅,即节省了人力,又省去了中间的很多容易出错的步骤。
让学校学生的考勤管理更具有透明性,且方便管理。
此外系统还涉及系统数据安全和用户管理的问题、各种代码使用和维护问题、数据安全和数据维护问题、统计报表生成和输出等问题,因此还要求系统具有系统管理和事务处理功能。
总而言之,要求通过系统的开发,达到系统项目的总体目标是:
在整个系统的框架下,结合学生在学校的实际出勤情况的需要实现对数据更新、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功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并提供用户友好接口,满足学校管理需求的软件,提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效率,从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生考勤管理程序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过多的学生考勤管理程序工作给学校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麻烦的。
虽然原始的记录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问题,可是现在计算机已经走到了我们的生活,它的不足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考勤管理程序,是一个对于学生考勤的管理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考勤管理人员的大量的工作,而且还方便了班级和学校对学生出课率的查询,只要通计算机登入本系统就能及时修改、更正学生的考勤信息,使信息真实、有效。
这样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操作上力争实现人性化、合理化,满足学校、老师、非计算机管理人员的使用和查看。
第二章系统关键技术及开发环境
1、系统开发环境
系统结构:
B/S(浏览器/服务器)
开发语言:
JAVA/JSP
数据库:
MySQL
开发工具:
Eclipse
服务器端容器:
Tomcat6.0
2、系统开发工具
(1)B/S架构
学生考勤管理系统采用了当前很流行的B/S模式结构。
相对于以往的主机/终端、C/S机构来说,B/S结构更具有优势。
在B/S体系结构系统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
而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等工作全部由WebServer完成。
随着Windows将浏览器技术植入操作系统内部,这种结构已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
显然B/S结构应用程序相对于传统的C/S结构应用程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
一个三层架构的应用程序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分布在网络中的不同地方。
这三个部分分别是:
工作站或表示层接口、事务逻辑、数据库以及与其相关的程序设计。
在一个典型的三层架构应用程序中,应用程序的用户工作站包括提供图形用户界面(GUI)的程序设计和具体的应用程序入口表格或交互式窗口。
事务逻辑处在局域网(LAN)服务器或其他共享主机上,它作为响应工作站所发出学生请求的服务器,而相对于处于大型机的第三层它是作为学生端,并且决定需要什么数据以及数据存储在哪里。
第三层包括数据库以及处理读写以及访问数据库的程序。
然而应用程序的设计可能比这个架构要复杂,对于大型程序来说,这个三层模式是一种比较简便的考虑方法。
这种应用程序的设计使用学生/服务器模式,各层可以同时开发,并且可以由不同的成员组用不同的语言来开发。
因为各个层次的开发不会影响其他层次,所以这种模型对于进一步开发软件是很方便的。
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学生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
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
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快捷、高效。
这种B/S模式学生端只要安装一个标准的Web浏览器,其它应用程序都存储在Web服务器上。
建立在B/S模式上的在线考试系统,可建立大型、高效、共享的题库,在服务器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学生端通过浏览器登录考试系统,打破了时空界限,可实现自动出卷、阅卷、评卷、简化考试程序,且考试结果更加公正、客观。
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的计算机在线考试和管理系统适用于一个考场或几十个考场、几十人甚至几万人同时通过网络在线考试,解决了考试系统对学生机软件过分依赖的问题,减轻了学生机软件维护工作量,比以往的考试系统更具有实用性。
采用这种结构,考试系统安装和试题装卸的程序简易;进行不同类别试题的考试时仅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试题的更换处理,对考场的计算机配置应考专业的相应软件,考生就可以进行考试。
此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学生机/服务器”两层结构,采用了三层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事务层/数据库层。
因此Web结构有着更好的安全性。
在用户机上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可以安装在事务层所在的计算机上,试题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事务层和数据库可以是同一台机器)。
采用B/S结构软件的优势在于:
(1)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当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发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
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
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
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今后,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惊人的。
因此,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2)成本降低,选择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WEB 学生 考勤 管理 系统 设计 毕业设计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