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docx
- 文档编号:621282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4.06KB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docx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价值、问题与对策
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
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比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
功。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
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
比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
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
张,使得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十分有限,而且社区中拥有的图书馆、博
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种文化设施也特别缺乏,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
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
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
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
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
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
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
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
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
.
.
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和社会实践。
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
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
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
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一搞社区服务就是到敬老院或孤儿院照顾老人和儿童等。
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农村中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
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
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
[3]因此,在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千万不要脱离实际,
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
改变以往的以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将综
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
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管理的具体要
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脚点在学校,学校能否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基本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校本化实施呢?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明确学校教育哲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既是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载体之一,应体现学校特色。
在设计每学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时,首先应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将其活动目标统一在学校育人目标内,克服学校目标制定的随意性、拼凑性,保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延伸性,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校传统活动课程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评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
从学校现有实际出发,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构建整体框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目标。
如有所小学旅游资源丰富,学校因势利导,将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之一。
.
.
二、教师进行专业化分工
学校要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科学分工。
关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分工的问题,笔者认为无锡锡山高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他们将指导教师主要分为两类,班级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教师。
每个班级分配两个班级指导老师,这些教师仍跟以前一样随班上课,负责所在班级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
而其他教师都可以作为课题指导教师,允许他们以一种灵活、自主的方式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老师一般都由学生聘请,不需要跟班,主要在课外或平时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化分工,教师参与课程指导的方式灵活了,学生开展课程活动的形式也活泼了。
三、科学开发、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1、设计学校内容整体框架
一所学校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关键。
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框架有个整体规划。
这个框架的确立,主要依据学校设计的目标以及对学校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确定。
如,某所学校,
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情况分析,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整体框架为:
(1)了解社区的基本设施与布局。
如商店、运动场所、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图
书阅览室、社区政府办公机构等;
(2)调查社区的道路、交通状况。
如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违规情况、交通事故、路标指示等。
观察社区的居住环境。
如
社区绿化、风景名胜、违章建筑、环境污染、卫生、治安等;(3)探寻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如居民的业余休闲生活方式、社区下岗工人再就业比例、街道小摊小贩经商情况等。
2、全面关注活动组织线索
为了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窄化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发综合
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另
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
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
素;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3、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
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要坚决避免将四个指定领域分割开来实施的情况。
学校要探讨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方法:
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注意各领域
.
.
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开发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在每个主题活动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主题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各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四、加强教师有效指导的方法研究
学校要引导教师加强指导方法研究。
可从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成果表达方式、原始资料的
保存积累、学生自我反思等方面入手,加强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怎样进行调查、访谈、实验、手工设计与制作、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基本方法的研究。
五、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
评价的机制。
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
活动学生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在评价目标设计
时,要重点关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合作
与社会交往能力、认知基础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在设计学生评价指标时,要从
实施方法、实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维度设计评价指标。
并以此为依据
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要认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运用
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
等多种评价方法。
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设计
一、确定课题
.
.
本课题的确定是教师有意向的提出。
是针对学校少先队的活动来开展的全
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做环保小卫士。
二、制订方案
确定了活动课题,就开始了制订方案。
我召集所有的少先队干部,宣布了
课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研讨“怎样开展活动”。
也就是怎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呢?
学生们首先就这课题提出了几个方面的环保范围:
1、空气污染
2、水污染
3、土壤污染
4、噪声污染
5、光化学污染
然后就这几个方面的环保,我把队干部分成五个组,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小课题。
并确定了活动方案,交流汇总的时间,每人不同的分工。
三、实施研究
各组明确了自己的研究任务以后,各小组就开展了实践活动。
研究的方式从思考“怎样做一个环保卫士?
目前存在那些不环保的地方?
怎样去改
造这些不环保的地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收集、采访,到提出改造方案,
.
.
到检查监督执行,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老师只是起组织指导作用。
下
面就活动实施过程来看看学生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调查---收集---采访---提出方案
调查:
各小组就各自的小课题开展了调查活动,利用课间、课外、双休日时间向全校乃至校外人士展开了调查。
一般是记录、观察。
收集:
各小组把调查来的情况汇总,分类记录,从中思考,得出结论。
采访:
对一些问题有针对的开始采访。
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学生干部,采访家长,采访校外有关人员。
虽然稚嫩,可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采访的技巧越来越熟练。
四、交流展示
各小组把自己调查采访的结果向所有的活动成员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问题。
五、活动的延伸
由于开展活动实践的都是学生干部,所以,这些学生干部就把这些活动的结果实施于少先队活动中。
六、活动反思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活动的保障
.
.
2、老师与学生交流很重要
3、善于做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有心人
4、老师的指导要点到即止,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变废为宝》主题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
处理垃圾的,怎样变废为宝?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
3、废旧的垃圾物品
活动过程:
.
.
一、导入:
1、出示题目:
某村约有1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
1千克的垃圾,那么
1天
之内,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
怎样变废为宝?
二、活动过程:
1、学生观看录象。
2、“看了刚才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3、教师随机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1)、有机垃圾:
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
包括:
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
.
(2)、无机垃圾:
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
包括:
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3)、有害垃圾:
又称危险废弃物。
包括:
废电池、过期药品等。
三、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环保的决心。
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全校的同学,全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中去?
怎样变废为宝?
老师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分组参加变废为宝实践活动。
四、布置作业:
1、小制作:
根据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分别带自己制作作品的废品材料,
制作小制作的工具,小组合作制作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安全。
2、作品评比:
评比出有创意的作品,废品利用的有价值的作品,综合利
用废品的作品。
“让绿色走向未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
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
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
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个体与群体、课内与
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
它在
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
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
合。
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
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
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
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
时间长,空间广。
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
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
能力。
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
准备。
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
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
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
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
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
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
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
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
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
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
或真实问题的情境。
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
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
系、整合。
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
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
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
识专门化。
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③探究教学原理。
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
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
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
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
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
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
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
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
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
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
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
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
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
.
.
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
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
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
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
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
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
更为重要的是,合作
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
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
产生知识。
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
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
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
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
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
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
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
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
开放的
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
选择和取舍。
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
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
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
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
自己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
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中小学 开设 综合 实践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