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活电影《海街日记》感想随笔.docx
- 文档编号:6207801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14KB
日本生活电影《海街日记》感想随笔.docx
《日本生活电影《海街日记》感想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生活电影《海街日记》感想随笔.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生活电影《海街日记》感想随笔
日本生活电影《海街日记》感想随笔
有些电影惊心动魄是在提醒你它是部电影,而有些电影平平淡淡是在告诉你这是生活。
《海街日记》就是这么一部温暖人心的电影。
下面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感想吧。
篇一 凌晨醒来给孩子掖被子后,就再也没睡着,这是冬夜里经常做的事。
于是又开始回味《海街日记》,其实这两天一直在回味这个电影。
想到影片里,树木希林演的姨姥姥在大姐幸接小铃来家里住后对她说的,“又不是养小猫小狗,养育孩子可是很辛苦的。
”幸的确有母亲的担当和气质,虽然并没有做母亲,生活的经验让她充满母亲的温柔和细腻。
《如父如子》探讨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海街日记》应该是关于母性和女性的电影。
而同样是关于弃子的故事,《海街日记》之所以和《无人知晓》有截然相反的人物命运走向,其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因为有香田幸这个灵魂人物吧。
很喜欢幸这个人物,端庄、坚强、笃定,性格颇似《幻之光》中的江角真纪子。
此片中绫濑遥表演得也好,如导演是枝所说,有“昭和味”或是“昭和颜”,上一回让我觉得有昭和味的人物是山田洋次《东京家族》中的夏川结衣,她戴着围兜做家务的样子让人想到田中绢代那样的有厨房气质的昭和女性。
田中绢代在成濑巳喜男的《流浪记》里,出演一个经常忙碌在厨房中的女仆,其中有一段山田五十铃与杉村春子在前厅弹唱,田中绢代在厨房中凝望她们沉思,而后背转身擦碗,扣碗,再擦饭勺,摆好。
这一系列动作,真如泰戈尔说的:
“女人,你在料理家务的时候,你的手脚却歌唱着,宛如山涧溪流歌唱着从卵石中流过。
”尽管事实上,田中绢代本人连饭都不会做,但她演得多好。
《海街日记》里,幸擦洗楼梯、淘米、收衣服,做这一系列动作时的样子,也像溪流一样轻快平静。
片子里也有意无意提及,幸很像外婆,对老屋、对庭院,对梅树,她有自己的执念。
庭院里的这棵梅树是她们的外婆种下的,已五十五年。
冬天的时候,幸打理庭院给花草浇水,干枯的梅树下夹杂着黄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盘或南天竹(从后来幸有次晚上回家顺手摘南天竹红果子判断出),她和妹妹们学外婆的口头禅,说梅树,“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然而她还是很乐意去费这个功夫,每年养护它,充满期待之心,看梅花开、摘梅子、做梅酒。
很遗憾,片子里有摘梅子和做梅酒的镜头,却并没有拍梅花的镜头。
看是枝裕和访谈,才知道梅树是为拍电影而移栽的,可能刚移栽开不成花吧。
访谈里写到导演在电影完成几个月后回访拍摄的老屋,看到庭院里白色的梅花正尽情绽放。
有梅花和没有梅花,意境应该会不同一些的,如果电影里拍了梅花,我想四姐妹在阁楼窗口看梅树的夜晚会更有意味,片子里四季流转的感觉也会更为浓烈。
关于梅花,井上靖也写过,梅花会让人有等待春天的心境。
他写幼年在伊豆半岛,家乡的庭院多梅树,初春季节齐放白英,也许是幼年时代熟悉梅树,年纪大了他依然喜爱梅花。
后文他写道:
“故里家中的梅树都已枯老,但东京书斋旁的唯一的一株白梅,却尚年轻,因而花是纯白的。
梅树过早地长出坚硬的小蓓蕾,这个季节可还没着花。
正是在这尚未着花的时刻,自然地培育着一种望春的心情吧。
水仙的黄花,山茶的红花,恐怕是这个季节屈指可数的花朵了。
”这样的一种心情,我想幸也应该有过吧,热爱是相处所得的。
李慈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退。
”想把莺改成樱,梅谢柳浓之后,正是四月上中旬樱花烂漫时,樱花开过,春渐去也。
四月浓春,虽然无复新意,然而还是很快乐的,春天总归是充满生命的欢欣愉快。
电影里,樱花隧道骑车那段,小铃真是美,健康、青春,充满生命的活力,令观影者感动于这样的生命力和美,以及活着的力量,从而不知不觉也会眼泪盈眶。
后来四姐妹放花火那段,也有相同的感动。
从物候角度看,电影里,樱花的狂欢过后,就是五六月幽寂的梅雨季,雨气里绣球花遍开。
老屋前一丛一丛清翠的叶子上开着雪球似的花,下雨天的时候,可以听得到滴沥的雨声,老屋透出闲静的味道。
为了顺应时令生活,老屋门厅的花器里也插着一朵绣球花。
所以很能理解幸对老屋的执着与守护,也让人共鸣(我老家山中的祖屋也还在,虽然已经很破旧,每年我都会回去山里住一段时间),能拥有这样可以倚托心神的地方,是何等幸福,何况还有妹妹们。
如果樱花能代表小铃的青春,绣球就可以代表香田幸的成熟稳厚。
把人物放在相应的植物环境里,也许并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而是偶然为之。
总之,正因为有幸这样的人物存在,传统古老的事物才不会消失殆尽吧,像老梅树、每年采梅子做的梅子酒、淡淡的腌菜、饼、沙丁鱼刺身、炸竹荚鱼。
换成中国就是清明的清明饼和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麻糍、春节的年糕和饺子、元宵的汤圆等等,当然相应的也有一系列植物,一切都有岁丰物茂、顺应自然而活的感觉。
幸可以说也是一种“旧人”吧。
是枝裕和在采访时也坦言自己是一个“旧人”,不是纸的书籍他完全无法进入状态,在国内只要是电子文件他都会打印出来。
这种地方真是让人喜欢。
有时候,旧人像旧物一样珍贵,像那棵老梅树。
幸和妈妈一起扫墓那段戏我也特别喜欢,墓地周围也遍植绣球,刚下过一阵梅雨,绣球花湿漉漉的样子,树木鲜翠如洗,风景澄澈明净,路途中还不时传来寺院的钟声,一派悠然。
一起听过这样悠然平静的钟声,想来什么样的心病都会消解吧。
妈妈说,好多年没经历梅雨了。
幸说,北海道没有梅雨啊。
是啊。
妈妈接着说,做完梅酒后,才会感觉,啊,夏天来了。
幸说去拿梅子酒给妈妈。
大竹忍很温柔地提醒女儿:
“那边很滑的,小心点。
”太喜欢这段对话了。
在这样细碎又充满时令感的家常话中,母女关系也和解了。
真是令人心绪触动。
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很是奇妙的,年纪越大,就会觉到母亲的好;而做了母亲后,更能懂母亲的温柔。
看这段时,眼睛也湿了,代入感特别强,作为居北地的南方人,甚至连梅雨的乡愁记忆也被唤醒了。
原作者吉田秋生当初要求是枝导演,拍电影的时候要重视四季变迁的转换。
是枝裕和做得很好。
樱花、梅雨、绣球,接着是梅子熟了,摘梅子,做梅子酒,夏天来了,蝉鸣日盛,紫薇花又渐渐开了。
物候又轮回了一年,生死也轮回了两次,电影开始于葬礼,又结束于葬礼,片尾的那场葬礼后,几个人站在一棵很好看的枝干虬曲的紫薇花下说话,背后远远地也有几簇紫薇花,他们谈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仍然想看到美丽的事物,并为之开心。
就这样很淡然地不经意地道出了生命的真意之一。
听他们谈话的时候,三姐千佳手里在把玩一朵紫薇花,正与片头葬礼后的紫薇花相呼应。
影片开头的那场葬礼,正是紫薇花开得繁盛的时候(《步履不停》的发生时间相同)。
葬礼后,浅野铃和大姐幸、二姐佳乃坐在火车站前说话时,三姐千佳站在边上,手里把玩着的,也正是一朵紫薇花。
当火车前行时,小铃动情地跟着火车跑得时候,站台亦闪现一树嫣然的紫薇。
千佳这个人物真是朴实可爱,有趣又热情,小妹铃初来乍到,她帮忙搬行李,整理房间,打点一切。
大姐二姐吵架的时候,她总是在一旁打圆场,岔开话题。
而关于长泽雅美的二姐,最初的感觉是这个人物有点糊涂地过日子,喜欢喝酒,到了一个新地方就囔囔着要啤酒,美而混沌。
渐渐地,就会发现这个人也挺可爱呀,到了后面她的心性也有所成长,大概得益于认识了加濑亮。
有的人是需要认识对的人才会缓慢成长和成熟的吧。
感觉加濑亮在片子里的气质甚至有点笠智众的味道了,淡然平静缓慢地。
片子最后,看着四姐妹走在沙滩上的黑色背影,真希望他们是真实存在的,生活着的,并且永远这样一起生活下去。
真的不愿意她们分散,离开那间老屋、庭院和梅树。
家庭的变迁的确是让人伤感的,所以有时候真的不愿去面对变化,真希望她们能像那棵梅树一样,一直站在原地,在四季中流转。
篇二 当蝉鸣暂歇时是枝裕和的时光暂停术
这部电影让我们先从名字开始聊起,电影延用了原著漫画的《海街diary》,导演是枝裕和在访谈中提到,名字不是“海街物语”,而是“海街日记”,其中diary的定位是关键,它决定了影片的构成,是由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海街小镇上的故事串联而成,而不是单一的故事主体。
影片从原著漫画中,脱化出来四姐妹的故事,将主观视角放在了四姐妹中最小的四妹:
浅野铃身上,从她眼中的三位姐姐,到老屋宅院,到海街小镇,再到镰仓的大海,在渐渐扩展的周遭和慢慢延伸的时光中,我们感受到了光阴的流动,四季的脚步,亲情的点滴。
一位过世的父亲,几位脆弱的母亲,四个坚强的孩子,隔阂间满是孤单的泪水。
而大姐的扶持,小妹的善良,她们重新用彼此间的照顾与关怀,相互填补心中的空缺,找回父亲的记忆,原谅母亲的选择,用感动的泪水抚平了彼此的伤痕,一起并肩面对生活中的那些完美与不完美。
四姐妹的情感,在柔和的画面中,化解了悲伤,充满了笑颜。
时光的前行,伴着循环往复的欢乐与痛苦,无论是否逆风而行,而她们始终奋力向前,努力向前走,向前看。
这样的情感传递,一直贯穿在是枝裕和的光影作品里,而这一次,四位女性角色的刻画,更是鲜活动人。
而除了摄影师请来了曾成功合作《如父如子》的:
泷本干也,原创音乐上更是请来:
菅野洋子为影片量身定做优美的乐章。
简单的键盘与弦乐,却传递出了姐妹间最真挚,最单纯的情感,失落与感伤,微笑与坚强。
而那首悠扬的主题曲《エンドロル》,从笛声,到钢琴旋律,再到丝丝入扣的提琴声中传来的,是夏日的阳光,树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和一波又一波,难以平复的心绪。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画风质朴的漫画连载中,这样一部画面柔美的影片中,四个姐妹们,各自背负的重担。
父亲的离去是否薄情,母亲的脆弱是否寡义,大姐在支撑家庭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三个妹妹们也都有着各自的禁忌。
影片从父亲的葬礼展开,其中贯穿了一场外婆去世七周年的法事,和另一场小镇邻居的葬礼,这样温情的故事中,有着三场丧事的场面。
这样年轻的姐妹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光里,不断经历着失去和伤痛,她们在自我独立和相互扶持的成长中,学会了乐观和感恩。
无论背负着什么样的重担,生活就是一路向前的旅程,这是电影的核心主题,也是导演是枝裕和一贯想要表达的生活真谛。
导演说他很喜欢这部漫画的吉田秋生老师,当看到这部漫画作品时,就觉得是一部适合自己拍摄电影的作品。
而当他真正开始拍摄影片时,又抛开了原作的局限,在四位年轻女性演员的碰撞下,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中,开始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海街diary”创作。
他曾坦言,这部电影很多的片段,都是在拍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呈现的,并没有刻意遵循原著,并且感谢作者给予的改编空间。
而导演对影片剧情的处理,从四妹的视角展开故事脉络,小镇的生活以海猫食堂为核心,最终的情感化解都凝结在尾声大海的片段里。
这样自然而然的剧情发展,令没有大幅起承转折的故事本身,有着自己的韵律和节奏。
影片中我们将悉数看到导演是枝裕和前作中的主要演员:
中川雅也、风吹淳和树木希林。
而四位姐妹的主演:
绫濑遥、长泽雅美、夏帆,以及刚满16岁的广濑丝丝,每一位都是原石一样的优秀演员,闪耀着难以遮掩的灵动和魅力。
在电影的纪录片中,四姐妹们从XX年3月就开始一遍又一遍的剧本练习,导演一点一点帮助那时才15岁的广濑丝丝,尝试有剧本和没有剧本的表演练习,最终与电影中“浅野铃”名字都是发音为“SUZU”的丝丝,选择了第一次,可能也是她最后一次,没有剧本的演出尝试。
也就是说,导演是枝裕和直到拍摄前,才会告诉丝丝,这个场景下姐姐们会说什么,她要回答什么。
他一向与第一次表演电影的孩子们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让孩子们在镜头前,场景中,展现真实的反映,捕捉他们最自然的对白和眼神。
这样一部动人的漫画赏佳作,打动了是枝裕和,而导演通过镜头中四姐妹的生活点滴,传递的光阴故事,再一次感动了无数的电影观众。
他说,就生活像是一个循环,一切美好悲伤尽在其中。
而是枝裕和,总是能在匆匆时光中,抓住这样的或美好,或痛苦的瞬间,令时间被停驻,记忆被留存。
时光变换下:
地域魅力和家庭文化
时间是虚幻的概念,只有附着在人和事物上,才会有存在感。
比如,人会随着时间而长大,看着身边人慢慢老去,才意识到,时间带走了童年和青春。
而当屋子变的老旧,酒酿变得甘醇,才会发现,时间对事物也起了同样的作用。
在影片中,大部分四季景色和食物料理,取材于原作漫画的剧情,而作者吉田秋生对导演的改编要求只有一句:
“请好好呈现镰仓的四季。
”。
于是,导演把时间寄托在春天的落樱,夏季的烟火,秋日的梅酒,和冬日的风景里,镰仓古都的魅力都浸渍在这个叫海街的小镇里。
虽然随着时光的变迁,海猫食堂的女主人病逝,食堂关闭,但是四姐妹的记忆中,永远都有炸鱼套餐的味道和女主人特情的款待。
这些地域的人情和味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回忆。
在这部影片中,一座老房子,一个家,其实就是一个餐桌。
四姐妹一起准备料理,一起围坐而桌,或谈论父亲的回忆、母亲的选择,或谈论大姐的固执、二妹的酒品。
这个暖桌下,汇聚的是一个家的人气。
影片以夏末里三姐妹的早饭为开篇,大姐在餐桌上道出了15年离家未归的父亲去世的消息。
而秋日里,她们同父异母的四妹,正式迁入老宅,成为家庭的一员,大姐用一顿传统庆祝搬迁的荞麦面为四妹接风。
而冬天的平日里,姐妹们吵闹的早餐,晚上赖着暖炉,在客厅里睡觉,一家人的生活,总是围着这张桌案。
影片中一共六顿家常便饭,其中家的文化也是餐桌的文化,每个人饮食的方式和喜好,也暗示着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从而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家庭。
时光变换下:
情感的矛盾和心结的化解
日渐熟络的四姐妹,慢慢从相敬如宾,开始肆意的聊天与开玩笑。
大姐与二姐开始不见外的拌嘴,大姐对母亲的隔阂,对自己感情的抉择,开始慢慢显露出来。
最讨厌因为婚外情而离家的父亲,自己却与别人老公发生亲密关系。
因为母亲脆弱的像个孩子,自己不得不提早变成大人,成为这个家的支柱。
曾饰演大河剧的绫濑遥,身上带着一份长姐的端庄与成熟,与风吹淳前辈的相熟,让她更好演绎这段邻里的关系,对丝丝的疼爱,让她无论现实还是戏中,都是丝丝的大姐。
而四妹铃的礼貌和乖巧,在意外的醉酒中,吐露出讨厌继母的真言,她在姐姐的鼓励下,站在山坡上大喊发泄。
铃从小背负着,自己是破坏别人家庭的女人的孩子,默默思念父亲,却从不敢讲父亲的事情。
最终在姐姐们的谅解和鼓励下得以释怀,慢慢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海街生活,一个有姐姐们疼爱的美好生活。
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情感的累积和变换。
爱恨情仇从来都不是被冻结的,人们的感情是会随着时间和年龄发生变化的,从怨恨到原谅,从悲伤到淡忘,其中理解与原谅的过程尤为重要,这是时间的发酵作用,让爱更深,令伤更淡。
月光下,夜空里,蝉鸣时,浪涛中,我们被生活里一波又一波发生的事情,生命里一个又一个走过的人们,带来不同的经历,看法和态度。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总是能让人真切的看到时光的流转中,季节的变换里,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
导演仿佛能将时间暂停,停留在樱花飘落的瞬间,那一刻,简直是《秒速五厘米》的风景和《梦幻街少女》的剧情,双份的美好重合在一起,纯真的情谊与纯美的画面下,春日的古都镰仓美不胜收。
这样的时光,还留存在青梅的陈年酒香中,屏风的破损修补中,廊柱的身高印记上。
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是满满的情感流露。
说简单,这部电影就是四姐妹的对话而已,说复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弱点。
提早把自己变成大人的长姐,不能允许四妹再因为同样软弱的母亲而失去童年。
二姐对大姐的怜惜,常常体现为抱怨,怪她不该放不下对父亲的怨恨,对母亲的刻薄,和对妹妹们过多的管教。
嘴里虽然愤愤不平的反驳,一旦看见蟑螂还是哭喊着姐姐救命的她,其实也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对姐姐依赖程度不亚于其他妹妹。
而三妹对父亲的一无所知记忆全无,与有幸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四妹铃,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于父亲的回忆,一个不敢问,一个不敢说。
大姐的管教里满是对妹妹们的担忧,二姐的抱怨里满是对大姐放不下的心疼,三妹的询问里满是对当年的疑问,而四妹的拘谨里满是对自己存在的愧疚。
影片最终将一切心结都化解在镰仓的大海里,海浪反复冲刷着沙滩,令四姐妹心情变得明朗,正因为有父亲,她们才有了彼此,这份感激让她们原谅了父亲,理解了母亲,也意识到当下最弥足珍贵的姐妹情。
人的一生会经历多少次旅程,留下多少记忆,在影片中,四姐妹的情谊,定格在那个蝉鸣暂歇时的夜晚,烟火的光亮照亮她们的脸庞,每一张,都是盈盈的笑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即便火光消纵即逝,但是也曾经无比闪耀。
这部电影,第一次令我这个独生子女,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的童年和人生,缺失怎样的情感。
从电影的后半程开始,浓郁的情感就化不开,每当电影中的音乐响起,我都忍不住眼泪的涌出,忍不住羡慕她们的美好与纯真。
进而更加赞叹是枝裕和导演的表现力,让我们放佛看到了,时光的暂停术,当蝉鸣暂歇时,那无数的美好瞬间。
篇三 前年戛纳因为有工作,趁间隙拿厂商证去排了两次《如父如子》的队,都在最后时刻被拦在电影院外,后来时隔一年才看到,半夜爬起来喝了一壶清酒。
今年听说戛纳竞赛片单《海街女儿》赫然在列,下定决心连滚带爬赶来,电影首映式放完,跟着全场观众站起来鼓了三次掌,是枝裕和带领四个氧气美女主角站起来,鞠躬答谢。
是枝裕和的电影其实是不必太多期待的,永远都是狗血八点档社会新闻作为故事起点,轻言细语讲着家常琐事,“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一天天继续”,可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电影结束时总希望让观众产生东方式的哀伤:
“人生可真是不容易啊,但也要好好过下去啊”或“人生要好好过下去啊,可是真的是不容易呐”。
到了这一部《海街女儿》,因为“少女题材”的甜腻,这种哀伤感有一种“樱花凋谢”的不真实的美好。
《海街女儿》改编自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畅销漫画,吉田秋生和是枝裕和共同完成了影片的剧本改编。
故事开头依旧狗血得很,在镰仓依为命的幸、佳乃和千佳三姐妹,突然得知失联15年的父亲在山形县去世。
葬礼上三姐妹遇到了素昧平生的同父异母小妹“玲”,并决定摒弃前嫌将玲接回镰仓共同生活。
接下来的时间里,滨海道的樱花开了又谢,院子里的梅子绿了又黄,亲戚邻里情人们来了又走,唯有四姐妹在一场不期归期的共处,留下了少女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平和却坚定的三观,最喜欢是枝裕和的地方还在于他把剧作的巧合编织得和生活的狗血一样缜密自然,所有的梗埋藏时不露痕迹,揭盖时大方从容。
比如我一直因为大姐幸的坚韧善良,忽略了她至少名义上和她父亲一样也是家庭的破坏者,幸一直宽慰小妹玲的“没有人有错”,或许是她从内心开解、宽慰自己的理由。
有趣的是,顺着“没有人有错”这句话,伴着执拗母亲的登场、玲见或其中的温馨回忆,让电影中未露面的父亲从抛妻弃子的形象中逐渐洗白,让人得出结论:
生活可真的不是非黑即白容易评判的事情。
故事其实就是那么多,全看讲述者的技巧和节奏,比如细节前后的照应做平凡了是工整,做毁了是刻意,做得举重若轻才是大象无形。
不能说《海街女儿》有多么完美,但许多细节有日本匠人式的用心。
年复一年的时光,是枝裕和用梅子酒的制作作了节点,梅子酒之滋味差别也似乎是一家姐妹性格的映衬。
台词之外的细节也颇讲究,三个姐姐的生母来探望,当下里没有按住对非亲生女儿的怒意,第二天道歉给四位姐妹补上头天忘记的礼物,唯有玲的包装与别人不同,显然是重新买过。
把玩亲情题材这么久,是枝裕和总能不动声色找到一些细节作为引子信物。
小妹玲在姐妹们常去的食堂,发现原来父亲生前常给自己做的当季新鲜鱼生吐司,正是食堂大叔独创家传的手艺。
不爱做饭的妈妈只教会大姐幸一道好煮的海鲜咖喱饭,三姐千佳更熟悉得则是外婆做的鱼排海鲜饭,而二姐佳乃的最爱则是海鲜食堂的阿妈叮嘱转赠的定食。
这些情节散落片中四处看似并不关联,食物是最牢固的生理记忆,映照的却是四姐妹的童年时光,哪位长辈是最亲密的陪伴。
看到此处,想及自己成年后下厨,朋友每每嘲笑:
你炒什么菜都要抓一把青椒,肉丝放青椒、鸡蛋放青椒,连炒青菜也要放青椒。
父母的饮食习惯原来是我们除了血脉之外,埋置在味蕾处的情感联系。
比起《如父如子》在掉包故事里讨论阶层差异和血缘关系,《海街女儿》的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得美好而怯懦,的确会让期待他力量感的观众略感失望,但漫画式唯美风格或许已表明导演这次不打算对社会生活做更深刻的讨论:
镰仓取景的《海街日记》,无论是穿过城市中心的单节火车,还是拐弯遇见海的樱花大道,都可直接作为城市宣传片,就更不要说这些美景里还配上了四个女孩子着和服玩弄焰火、穿黑丝海边逐浪的画面了,少女感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几部家庭伦理片下来,《海街日记》对是枝裕和自己来说,大概更像是一次和解和松绑,人生大概总要经历“人生很美好啊、人生很不美好啊、人生即使这样也还是美好啊”三个阶段吧,每一个阶段的感悟都仰仗智慧开悟。
《海街日记》中,导演安排两个离世的人物都熬过了樱花开放的季节,所有的不平、不甘和不能,都在感受完樱花美好之后放下,作为结语的就是是枝裕和念叨了两遍的那句台词:
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街日记 日本 生活 电影 日记 感想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