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全解读.docx
- 文档编号:620482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90KB
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全解读.docx
《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全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全解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全解读
胜任素质模型全解读
定义
胜任素质(能力)模型(CompetencyModel)又叫素质模型。
COMPETENCY即“素质、资质、才干”等,是指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优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背景资料
胜任素质(Competencymethod)又称能力素质,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博士是国际上公认的胜任素质方法的创始人。
胜任素质的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美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
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里兰(McClelland)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国务院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
在项目过程中,麦克里兰博士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
抛弃对人才条件的预设前提,从第一手材料出发,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在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
“TestingforCompetencyRatherThanIntelligence”。
在文章中,他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
并进一步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
因此,他强调离开被实践证明无法成立的理论假设和主观判断,回归现实,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他把这样发现的,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素质)。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胜任素质运动的开端。
一个企业运用胜任素质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某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
确定胜任素质的过程需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1)能否显著地区分工作业绩,是判断一项胜任素质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必须在所确认的胜任素质上有明显的,可以客观衡量的差别。
2)判断一项胜任素质能否区分工作业绩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
任何主观判断,理论假设,和过去的经验必须有客观数据的支持才能成立。
在确定胜任素质后,企业还需要建立能客观衡量个人胜任素质水平的测评系统。
同样,测评系统的有效性也必须经过客观数据的检验。
测评的结果必须能显著的区分工作业绩。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胜任素质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胜任素质方法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
许多著名企业的使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强化组织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胜任特征的基本内容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想成为工作团队中的领导);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如喜欢冒险);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如想获得权利、喜欢追求名誉)。
员工个体所具有的胜任特征有很多,但企业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员工所有的胜任特征,企业会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组织的环境,明确能够保证员工胜任该岗位工作、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标准来对员工进行挑选。
这就要运用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法提炼出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有较强预测性的胜任特征,即员工最佳胜任特征能力。
A.个人的胜任力:
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B.岗位工作要求:
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望做什么;
C.组织环境:
指个人在组织管理中可以做什么;
交集部分是员工最有效的工作行为或潜能发挥的最佳领域。
当个人的胜任能力大于或等于这三个圆的交集时,员工才有可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要发掘的胜任能力模型就是个人胜任能力与另外两个圆的交集部分,即能够保证员工有效完成工作的胜任特征模型。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是辨别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建立某岗位工作胜任特征模型构架,并产生相应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步骤
1.定义绩效标准(销售量、利润、管理风格、客户满意度)
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办法来确定。
即采用工作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法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工作优秀的员工与工作一般的员工的标准。
专家小组讨论则是由优秀的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层和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就此岗位的任务、责任和绩效标准以及期望优秀领导表现的胜任特征行为和特点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
如果客观绩效指标不容易获得或经费不允许,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上级提名”。
这种由上级领导直接给出的工作绩效标准的方法虽然较为主观,但对于优秀的领导层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目标、资源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绩效标准定义方法。
2.选取分析效标样本(一般经理、优秀经理)
根据岗位要求,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调查。
3.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
可以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简称BEI)、专家小组法(ExpertPanel)、问卷调查法(Survey)、全方位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数据,但一般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类似于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事件法。
它要求被访谈者列出他们在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例,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负面事件各三项,并且让被访者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层面等。
同时也要求被访者描述自己当时的想法或感想,例如是什么原因使被访者产生类似的想法以及被访者是如何去达成自己的目标等,在行为事件访谈结束时最好让被访谈者自己总结一下事件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行为事件访谈一般采用问卷和面谈相结合的方式。
访谈者会有一个提问的提纲以此把握面谈的方向与节奏。
并且访谈者事先不知道访谈对象属于优秀组或一般组,避免造成先入为主的误差。
访谈者在访谈时应尽量让访谈对象用自己的话详尽地描述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工作经历,他们是如何做的、感想又如何等等。
由于访谈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3小时,所以访谈者在征得被访者同意后应采用录音设备把内容记录下来,以便整理出详尽的有统一格式的访谈报告。
4.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确定Competency项目、确定等级、描述等级)
在分析数据信息(访谈结果编码、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通过行为访谈报告提炼胜任特征,对行为事件访谈报告进行内容分析,记录各种胜任特征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
然后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
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特征归类,并根据频次的集中程度,估计各类特征组的大致权重。
5.验证胜任特征模型(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
验证胜任特征模型可以采用回归法或其他相关的验证方法,采用已有的优秀与一般的有关标准或数据进行检验,关键在于企业选取什么样的绩效标准来做验证。
以我们为某大型电器营销公司的销售经理进行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研究为例,首先我们选取了该公司不同地区的经理进行工作分析,明确经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并结合该公司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对经理们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该公司现有的优秀绩效表现与一般绩效表现经理当中随机挑选45名经理,对经理进行行为事件访谈。
访谈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被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二是被访谈者列举自己三件成功事件以及三件不成功的事件;三是对访谈者的综合评价。
在实施行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对经理人进行了管理素质测评以及管理知识测评,用来验证胜任特征模型的有效性。
根据各经理的访谈报告,我们归纳整理出了经理胜任特征频次表,并以此构建了经理人的胜任特征模型。
根据该胜任特征模型明确了合格的营销经理应该具备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开发了结合公司目前经理现状的营销经理培训体系。
帮助经理们找到自己的“短木板”,有针对性地对经理们进行培训,同时也为该公司的人员选拔以及人才招聘提供了有力依据。
胜任模型的作用
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它分别为企业的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员考核、人员培训以及人员激励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它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基点。
1、工作分析
传统的工作岗位分析较为注重工作的组成要素,而基于胜任特征的分析,则研究工作绩效优异的员工,突出与优异表现相关联的特征及行为,结合这些人的特征和行为定义这一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它具有更强的工作绩效预测性,能够更有效地为选拔、培训员工以及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奖励、薪酬设计提供参考标准。
2、人员选拔
传统的人员选拔一般比较重视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而没有针对难以测量的核心的动机和特质来挑选员工。
但如果挑选的人员不具备该岗位所需要的深层次的胜任特征,要想改变该员工的深层特征却又不是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与损失。
相反,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正是帮助企业找到具有核心的动机和特质的员工,既避免了由于人员挑选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支出。
尤其是为工作要求较为复杂的岗位挑选候选人,如挑选高层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在应聘者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胜任特征模型在预测优秀绩效方面的重要性远比与任务相关的技能、智力或学业等级分数等显得更为重要。
3、绩效考核
胜任特征模型的前提就是找到区分优秀与普通的指标,以它为基础而确立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经过科学论证并且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正是体现了绩效考核的精髓,真实地反映员工的综合工作表现。
让工作表现好的员工及时得到回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工作绩效不够理想的员工,根据考核标准以及胜任特征模型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帮助员工改善工作绩效,达到企业对员工的期望。
4、员工培训
培训的目的与要求就是帮助员工弥补不足,从而达到岗位的要求。
而培训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基于胜任特征分析,针对岗位要求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帮助员工弥补自身“短木板”的不足,有的放矢突出培训的重点,省去分析培训需求的繁琐步骤,杜绝不合理的培训开支,提高了培训的效用,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5、员工激励
通过建立胜任特征模型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员工激励措施。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胜任模型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依据;从企业激励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依据胜任模型可以找到激励管理层员工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构建出胜任特征模型以后,开发测量各项胜任特征的量表和工具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量表设计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的参照标准。
而且企业选择胜任特征分析时一定要从自身的需求、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因为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总的来说还是较为费时、费力,所以在选择分析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建议企业选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价值链中的重要岗位进行胜任特征分析,从而降低因关键岗位用人不当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危险。
随着对胜任特征的逐渐深入研究,我们深信以胜任特征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供坚实的基础。
胜任素质模型运用条件
组织战略的指导
胜任素质模型是在组织的使命、目标明确条件下,进行探索、设计和运用的。
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时,必须从上往下进行分解,即由“企业使命”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由“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确定“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由“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确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将胜任素质概念置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
根据特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招聘、选拔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员,确定该职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培训主题、职业生涯发展等。
组织文化的包容性
市场经济环境快速变化,同一岗位对人的胜任素质要求也随之变化,即一方面构成职位胜任素质模型的要素变化了;另一方面,构成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也将变化。
比如,对某些东西过去属于负面评价,而现在变成正面评价;有些东西过去非常注重,现在已经是一般基础构成,不需要特别强调。
而且在企业实践中,很多胜任素质特征往往是具有一定的矛盾的,每个人往往都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心理特征因素之间存在负向联系,例如协调说服胜任素质与诚实踏实、坚持胜任素质和工作效率、敢于迎接挑战和组织忠诚度之间等,如何取舍取决于公司的文化导向。
如果组织文化没有适度的包容性,胜任素质模型就难以真正实施。
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人才主权时代,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对员工进行适当授权、采取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创新授权机制是胜任素质模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高绩效的团队发展强调使群体目标与成员责任匹配,强化团队目标导向行为,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工作绩效。
因此要求组织结构由金字塔的命令传递模式转变为团队的自主管理模式。
组织高层领导的支持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高层领导的支持应该能让大家有目共睹,比如,他们也把胜任素质管理的反馈工具用在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直接下属身上,在他们的管理风格上采用新的、核心的行为,拥护推广胜任素质管理计划的活动等。
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参与支持,胜任素质模型推广将会遇到极大的阻力,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施
胜任素质模型的开发应用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战略管理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较为深入的掌握和了解,还需要对企业业务与技术特征具有深入的了解,并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量等学科有效掌握。
胜任素质模型所用到的行为事件访谈(BEI)、信息编码、建模等方法,其使用的成效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者本身的胜任素质与经验,技术门槛较高。
组织薪酬体系的重新设计
在胜任素质模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团队的成员彼此之间没有很清晰的职责划分,大家共同协作,共同对团队绩效负责。
“无边界工作”、“无边界组织”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工作说明书由原来细致地规范岗位任务和职责,转变为只规定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以及任职者的胜任素质和技术。
相应地,要求薪酬体系也转变为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宽带薪酬”,具有不同胜任素质的公司员工应设计不同的薪酬结构。
例如,从事结构化工作,胜任素质结构较为稳定的员工应以固定报酬为主;对于从事非结构化工作,胜任素质结构不稳定,潜在胜任素质较大的员工则应以非固定报酬作为其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其报酬与其胜任素质发挥情况联系起来。
组织培训和职业指导的配合
在人员培训与发展方面,根据各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建立了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培训大纲,并依此细化为具体岗位的培训专题和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同时,要建立岗位发展路线和人员职业发展计划。
所谓岗位发展路线是指预先为员工发展铺设通道;而人员发展路线是基于岗位发展通道和个人兴趣,考察从当前岗位到目标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的差异,根据胜任素质要求的差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配备绩效指标。
时间和资源要求
素质模型的建立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程”,而一项基础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因此,建立组织胜任素质模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不菲的资源,对此组织高层必须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建设工作按科学的方法操作,要对访谈人员、编码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为保证形成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评估资料搜集;为保证模型和评估紧跟形势需要,要经常性地对胜任素质模型进行检查、修正。
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深入人心,需要对组织人员进行思想观念与技能培训。
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财力支持。
适当样本量的要求
适当样本量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必须条件。
中小企业不适合建立这样的模型,因为样本量太小。
在相对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中,干部、经理也只有一二十人,对建立模型样本量是不够的。
所以中小企业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在方法技术上可以借鉴咨询公司的数据库,或向外围专家请教。
而大企业比较有条件,但也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核心部门的Competency模型。
参照效标的选择
参照效标也是影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重要因素。
对于有些岗位,优秀员工、一般员工和较差员工很容易区分出来,参照效标容易获取,准确性也较高。
而对另一些岗位,优秀员工、一般员工和较差员工很难准确地区分和衡量,参照效标获取困难,选择出来的标竿岗位的“标竿”不能有效“测量”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能力程度,达不到理想效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胜任 素质 模型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