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十三国风情.docx
- 文档编号:620335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123.62KB
南美洲十三国风情.docx
《南美洲十三国风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美洲十三国风情.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美洲十三国风情
南美洲十三国风情
01、墨西哥
这里是“仙人掌的国度”、“玉米的故乡”;
这里有神秘的金字塔、美丽的美洲王蝶和最地道的龙舌兰酒;
这里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孕育了玛雅文化、奥尔梅克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台克文化。
这里就是“雄鹰之国”--墨西哥合众国。
“雄鹰之国”--墨西哥合众国
之所以称墨西哥为“雄鹰之国”,是因为墨西哥人将“雄鹰”视为国家的象征。
在墨西哥的国旗和国徽上都有这样一幅图案:
一只勇猛的兀鹰口衔一条蛇傲立于一棵茁壮的仙人掌上。
这幅图案事实上描绘了墨西哥人的祖先阿兹台克人建国的历史。
相传在很久以前,太阳神为了拯救四处流浪的阿兹台克人,托梦告诉他们,只要见到兀鹰叼着蛇站在仙人掌的地方,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阿兹台克人在太阳神的启示下,找到了梦中描绘的地方,并用阿兹台克民族战神“墨西特里”的名字命名了这片由神所指定的居所。
所以,“墨西哥”的原意就是“墨西特里战神之庙”的意思。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面积19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4亿。
首都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高原南部特斯科科湖的湖积平原上,海拔2240米,是墨西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墨西哥在不同历史时期享有不少美誉:
“仙人掌的国度”,“玉米的故乡”、“白银王国”、“浮在油海上的国家”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墨西哥历史的悠远和资源的丰足。
它是拉美经济大国、世界能源和矿产大国,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闻名于世的玛雅文化、奥尔梅克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台克文化都是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创造的。
三种文化广场:
墨西哥历史的缩图
想要了解墨西哥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去墨西哥城的“三种文化广场”。
这里仿佛是一部历史的缩图,是墨西哥城最有意趣 最有文化内涵的观光景点之一。
“三种文化广场”所指的三种文化,就是广场上由当年印第安人留下的金字塔神庙遗址所代表的古印第安文化;由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代表的西方殖民文化,当年西班牙殖民者拆掉印第安人的金字塔后,用金字塔的砖建造起了这座天主教堂。
还有一种就是由教堂边矗立的外交部大厦代表的现代文化。
本土原始文化、外来殖民文化、现代文化这三种文化元素同时并存于这6000平方米的广场上。
虽然这三种文化是墨西哥官方承认的主流文化,但是它们是否已融合成为一种今天的墨西哥文化了呢?
这个问题也许可以用大教堂前的石碑上的一段话来回答--“1521年8月13日,库奥特莫克英勇地捍卫着特拉特洛尔科金字塔的尊严,但最终还是被埃尔南?
科尔特斯的铁蹄践踏。
这既不是谁的失败,也不是谁的胜利,而是一个混血民族,即今天的墨西哥,痛苦的诞生过程。
”
事实上,“三种文化广场”地区曾经是墨西哥谷地最早的居民点。
15世纪,强大的阿兹台克人在这里建成了特诺奇蒂特兰,也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
特诺奇蒂特兰在当时是中美洲最大、最繁华的都市。
1522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特诺奇蒂特兰。
为了便于统治,迫使印第安人改信天主教,象征印第安文化的金字塔祭坛和神庙等建筑被彻底拆毁。
西班牙人用拆下的石料在祭坛原址上修建了天主教修道院,并将其他建筑的地基填平为广场。
1543年,修道院又被改建为圣地亚哥大教堂。
直到20世纪初,阿兹台克人祭坛的大部分遗址才重见天日,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整理,除了战神祭坛的地基已成为圣地亚哥大教堂的底座而无法发掘外,其他神殿的基座都被发掘和整修,形成了一个个平台。
这些历史遗迹现在成了开放式的博物馆,静静地矗立在广场上,向来到这里的游客们讲述着古代印第安文化昔日的辉煌。
宪法广场:
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如果说“三种文化广场”是墨西哥历史的缩图,那么宪法广场见证的就是墨西哥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位于墨西哥城市历史中心区的宪法广场,通常被人们叫做索卡洛广场,连同四周的马路,广场宽195米,长240米,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之一。
“索卡洛”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基座”。
1843年,政府在广场中间建造了一个大基座,以便树立独立纪念碑。
但纪念碑最终并没有建起来,基座也被拆除,但“索卡洛”的代称被保留了下来。
在广场北侧是墨西哥城主教堂。
这是美洲最大和最古老的主教堂。
广场东面是国民宫,每年国庆时墨西哥总统都会在正中的阳台上带领广场上的人们发出自由的呼声,庆祝墨西哥的独立。
广场以外东北部是著名的阿兹台克文明遗址--墨西哥城大庙。
这代表索卡洛广场所在的地方在阿兹台克时代就是城市的中心。
大庙始建于1390年,此后经过六次扩建。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墨西哥后将神庙拆毁,目前人们只能通过遗迹来想象它当年的宏伟。
大庙底座宽80米,长100米,寺庙的高台上曾有两座高达30米的神庙,分别供奉战神和雨水与农业之神。
神庙最初只是由泥土和木头堆积的高台,此后在此基础上的多次扩建,见证了阿兹台克文明的发展。
1790年在修缮广场时,人们从地下发现了阿兹台克文明的历法--“太阳石”,这块巨石现在已经成为墨西哥的国宝。
宪法广场的中央还竖立着一根高100米的大旗杆,一面长20多米的大国旗高高飘扬。
根据前总统塞迪略1999年的建议树立这一标志,也使得宪法广场成为墨西哥宣传爱国主义的重要地点。
改革大道:
“墨西哥的香榭丽舍”
在墨西哥城,既可以找到阿兹台克人的古建筑遗迹,也可以看到大量西班牙式豪华的教堂、宫殿、民居小楼。
而在这个西半球最古老的城市中,也有像石油大厦、墨西哥饭店、拉美大厦等现代摩天建筑耸立在古建筑遗迹、教堂、宫殿和民居小楼之间。
我现在在墨西哥城的改革大道,这条大道是墨西哥城最繁华的大道之一。
在这里每走一段距离,你就能发现一处历史文化遗迹,这使得改革大道成为墨西哥城最具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之一。
改革大道,有“墨西哥的香榭丽舍”之称,全长12公里。
由西南到东北斜穿墨西哥城。
它南端起始于查普尔特佩克公园,北到索卡洛广场,是19世纪建造的一条仿造香榭丽舍大街的景观大道。
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为连接查普尔特佩克城堡与市中心的国民宫,仿照香榭丽舍大街等欧洲主要大道修建了改革大道。
当时这条大道名为女王大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推翻马西米连诺一世并推行改革的华雷斯总统而将它改名为改革大道。
与墨西哥城其他主要大道的相比,改革大道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道路两旁和中央都装点着精致的艺术品。
在整条大道上,每过几个街口就有一处纪念碑。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独立天使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墨西哥独立战争100周年而建造的,于1910年9月16日落成。
现在墨西哥城的官方旅游标志就采用了这座纪念碑的抽象图形。
而在大道两旁陈列着许多外形各异的座椅,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增添了现代艺术的气息。
塔斯科:
“白银王国”的“白银之城”
除了“雄鹰之国”外,墨西哥在不同历史时期享有不同的美誉。
这些名称也是对墨西哥历史的另一种诠释。
古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这里便成为了“玉米的故乡”,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银矿,“白银王国”的美誉便蜚声海外。
坐落在墨西哥格雷罗州的塔斯科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
(塔斯科在西文中的意思是“银城”,过去这里因盛产白银而得名。
塔斯科建于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当年在这里发现了银矿,并着手进行开采,塔斯科由此成为美洲第一座银矿城市。
)
城中融合了印第安土著和基督教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建筑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文明冲突。
(塔斯科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印第安土著和基督教两种不同的文化。
房屋依山而建,楼层不高,一般只有两三层,多为欧式风格。
)在塔斯科市中心地势最高处,矗立着当地最著名的圣普里斯卡教堂。
登上这座建于十八世纪,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的教堂顶部,能够将整个城市尽收眼底。
(这座教堂建于十八世纪,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式教堂风格,是墨西哥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
如今的塔斯科城,早已没有了采矿工人的身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现在多以旅游和制作、出售各种银器谋生。
而城中林立的银饰店铺让“白银之城”的美誉世代流传。
在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手工作坊,而生产的银器在墨西哥很有名气。
一些银饰店铺的介绍也频频出现在许多旅游杂志(或者手册)里。
塔斯科建于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当年在这里发现了银矿,并着手进行开采,这里由此成为美洲第一座银矿城市。
而塔斯科在西班牙文中就是“白银之城”的意思。
瓜纳华托:
“青蛙之城”
和塔斯科一样,建于1546年的瓜纳华托市,也因为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而变成了一个文化多样的城市。
由于城市附近的山形颇似青蛙,居住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就给这座城市起名瓜纳华托,意为“青蛙山”。
青蛙也就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随处可见“青蛙”雕塑和纪念品。
除了保留有大量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外,瓜纳华托的城市建设还有一个特点的鲜明,那就是地上是曲径通幽的小巷,地下是让人分不清方向的隧道。
早在18世纪,瓜纳华托频频受洪水困扰。
每当雨季来临,城市附近的河流由于降雨增多水位上涨,河水倒灌进地势较低的城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瓜纳华托居民从1883年开始建设隧道。
第一条完工的隧道连接了入城处和市中心。
但令当初建造者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瓜纳华托居住人口和车辆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建造的这些隧道如今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妙招。
马丁内斯:
墨西哥民族英雄
无论是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还是徜徉在迷宫般的隧道网,都会成为游览瓜纳华托的独特感受。
但在瓜纳华托还有一处不能不看的景点--马丁内斯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为纪念墨西哥独立战争中瓜纳华托市一位只身阻挡了镇压独立战争的西班牙殖民者的普通矿工而建造。
他就是胡安.何塞.马丁内斯。
马丁内斯1782年生于瓜那华托市附近的圣米盖尔.阿连德市,后来在瓜那华托市成为了矿工。
据说他走路姿势和笑声颇为奇特,因此人们笑称他是“皮皮拉”,意为“母火鸡”。
1810年墨西哥独立战争爆发后,一批镇压革命的西班牙殖民者来到了瓜纳华托市。
他们在市中心洗劫一个谷仓中的银器时,马丁内斯只身用沥青和火把点燃了谷仓,帮助革命者消灭了所有西班牙士兵,成为了墨西哥独立战争中的英雄。
1939年,墨西哥政府在瓜那华托市为马丁内斯建造了纪念碑,记录他手持火炬反抗殖民者的时刻。
站在纪念碑下的平台上,宁静安详的“青蛙之城”尽收眼底。
文明的冲突已经淡去,文化的交融还在延续。
伊达尔戈:
墨西哥国家独立的摇篮
和许多拉美国家一样,西方殖民者曾给墨西哥带来深深的伤害。
所以只身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马丁内斯才会被奉为民族英雄。
事实上,真正激发起墨西哥人反抗精神的是一位名叫伊达尔戈的神甫。
1810年9月16日拂晓前,墨西哥多洛雷斯小镇年近60岁的神甫伊达尔哥带领起义者,首先释放了监狱中的囚犯,天刚亮时,又逮捕了城内所有的西班牙人。
在这一切完成后,伊达尔戈敲起教堂的钟声提出“墨西哥万岁”等口号,也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
它标志着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开始。
伊达尔戈不久被叛徒出卖,被俘牺牲。
莫洛雷斯继续领导独立运动,于1813年宣布墨西哥独立,建立共和国。
伊达尔戈也被称为墨西哥独立运动之父。
伊达尔戈市也被称为墨西哥国家独立的摇篮。
赢得独立的墨西哥人民,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墨西哥的国庆纪念日。
每年的这个时候,墨西哥总统都要在首都墨西哥城宪法广场或者在多洛雷斯.伊达尔戈城举行仪式,敲响当年伊达尔戈敲击的钟,呼喊独立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墨西哥万岁”、“独立万岁”等口号,墨西哥各地政府和民众也会在同一时刻举行类似的活动。
现在90%的墨西哥人属印欧混血人种。
这使得墨西哥作为一个国家始终在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潮流、印地安精神和西班牙文化之间徘徊,并希望能在两种矛盾状态中找到现代的民族认同感。
因此,虽然墨西哥是个多党制国家,各党派及其拥护者政见不同,但提到国家,提到墨西哥,热爱之情绝无二致。
继伊达尔戈之后领导独立战争的莫雷洛斯将军有一句名言:
“祖国是第一位的”,这句话成为墨西哥人民恪守不渝的信条。
阿卡普尔科:
墨西哥的太平洋珍珠
墨西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还有漫长的海岸线,旖旎(【拼音】:
yǐnǐ【解释】:
[charmingandgentle]柔美的样子旖旎从风。
)的海滨风光。
阿卡普尔科就是墨西哥西南部太平洋海岸线上的天然良港和旅游城市,有“太平洋珍珠”的美誉。
这座沿着半圆形的阿卡普尔科湾而建的海滨城市,不仅有依山傍海的美景,还有悬崖跳水等独特的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是墨西哥乃至拉美地区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阿卡普尔科位于格雷罗州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尔科湾畔。
海湾呈半月形,长6公里,宽3公里,最大水深100米,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良港和世界最佳天然锚地之一。
阿卡普尔科属于热带气候,5月至11月炎热潮湿,但从12月至次年4月气候温和舒适,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业。
海岸边有20多处金色的海滩,四季都可以进行游泳及钓鱼等娱乐活动。
每个海滩上散落着数不清的小凉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休闲度假。
旅游业给阿卡普尔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阿卡普尔科99%的居民更依靠旅游业为生。
这里的海边悬崖高耸,怪石嶙峋,是表演悬崖跳水的绝佳场所,阿卡普尔科最富盛名的旅游项目是观看悬崖跳水,勇士们攀登到35米高的悬崖处纵身一跃,精彩绝伦,号称世界一绝。
事实上,阿卡普尔科在古代只是一个小渔村,1550年起才有人在这里居住,直到1599年才正式建立起城市。
1565至1815年间这里是墨西哥与菲律宾进行贸易的主要港口,开辟了墨西哥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海上贸易航线,这条航路也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
特奥蒂瓦坎:
众神出生之地
特奥蒂瓦坎距离墨西哥城40公里处,被称为古印第安文明的“神迹”。
阿兹台克人来到这里的时候,特奥蒂瓦坎已经被遗弃了1000多年。
特奥蒂瓦坎文明起始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在奥尔梅克文明灭亡之后才诞生,大约与玛雅文明处于同一时期。
但特奥蒂瓦坎人并未给后人留下充足的文献材料,对这一文明的起源与消亡的研究争论颇多。
甚至“特奥蒂瓦坎”这一名字都是后人对这一文明称呼,意为“众神出生之地”,以表示后来者的敬仰。
特奥蒂瓦坎文明在公元150年到450年时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城市内最多居住着15万到25万人,城市面积达40平方公里。
有历史学家表示,特奥蒂瓦坎城建筑宏伟,壁画繁复,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城市能达到这种文明程度。
然而在公元650年至750年间,特奥蒂瓦坎文明却突然退出历史舞台,居民也随之消失。
只有他们创造的这座城市,历经千年,见证了文明的兴衰与更替。
月亮金字塔与太阳金字塔
特奥蒂瓦坎古城的建筑格局以中央大道“亡者之路”纵贯南北,大道中段的东侧屹立着古代墨西哥最雄伟的建筑--太阳金字塔。
大道北端坐落着月亮金字塔。
除两座金字塔外,羽蛇神庙等庙宇和半地下宫殿等建筑奇观,整齐有序地排列于“亡者之路”两侧。
我身后的月亮金字塔是特奥蒂瓦坎文明最早的建筑之一。
最早它是一座坟墓,此后经过多次扩建,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
月亮金字塔是城内最古老的建筑,外形与后面的塞罗戈多山极为相似。
据阿兹台克人记载,金字塔顶端本来有一个大型石人,象征月亮神,因此阿兹台克人将这座金字塔称为月亮金字塔。
但人们后来发现了这个22吨重的石人,认为更有可能是象征与水有关的神。
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在建好后的数百年里,当地居民对这座金字塔进行了6次扩建,每次扩建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使得金字塔原本的样子已经无从知晓,但形制却越来越大。
2007年的一项考古活动发现,在金字塔的第四层内还有一具用于祭祀的人类尸骨,以及狼、美洲虎、美洲狮和蛇的骨头,还有大量祭祀用品,其中包括用绿玉和黑曜石制作的小雕像和刀具等,证实了这座建筑的用途。
和“月亮金字塔”一样,“太阳金字塔”也是阿兹台克人的叫法,原本的名字已经无从知晓。
来到金字塔顶端,我们看到当初在这里建造的神庙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早已荡然无存。
也正因如此,到现在人们也不清楚,当初特奥蒂瓦坎人在这里祭祀的是什么神灵。
一些学者认为这里祭祀的应该是特奥蒂瓦坎文明的主神之一“大女神”,但学术界对此也存在不少争议。
不过考古学家发现,太阳金字塔的地基底下是个天然溶洞,溶洞尽头的四个密室里发现不少古代祭祀文物,但没有棺椁。
因此,他们认为,与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特奥蒂瓦坎的太阳金字塔不是陵寝,而是一个祭神的场所。
不管怎样,太阳金字塔都以它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人们。
到了今天,墨西哥人会在春分这天登上太阳金字塔顶,举行迎春分庆典,“汲取”太阳的能量,以期获得好运气和好收成。
每当这个时候太阳金字塔周围便会聚集成千上万名墨西哥人,他们面朝太阳的方向举起双手以“获取能量”。
羽蛇神:
智慧与复生的主宰
无论特奥蒂瓦坎人在金字塔祭祀什么神灵,但他们一定崇拜羽蛇神。
在古城中羽蛇神庙保留至今。
崇拜带羽毛的蛇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00年到前400年间的奥尔梅克文化中。
在特奥蒂瓦坎文明、阿兹台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中都有这个神。
按照一些说法,“羽蛇神”发明了书籍和历法,给人类带来玉米,它还代表着死亡和重生。
作为神庙,祭祀品自然必不可少。
人们在神庙周围发现的祭祀品有4个、9个、13个、18个和20个一组的,这些数字在特奥蒂瓦坎文明和中部美洲文明中有着重要意义。
他们认为世界分为4个方向,阴间一共有9层,天堂和地面一共有13层。
宗教历法是一年13个月,每个月20天,太阳历一年有18个月,每个月有20天。
在神庙周围还有一圈小羽蛇,一共260条。
每条蛇嘴里都有一个空位。
学者认为当时人们每天在不同的蛇嘴里放上东西,用以表示宗教历法中一年的每一天。
不论如何,创造了这一伟大文明的人们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海洋中。
不论是西班牙殖民者还是阿兹台克人,所有见过这一遗迹的人都被它的雄伟壮观所折服。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记住这一伟大的文明。
壁画:
延续艺术的辉煌
墨西哥的古代文明所创造的繁荣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艺术财富。
现在,无论是墨西哥南部的印第安人后裔,还是混血墨西哥人,同样继承了祖先的惊人艺术天分。
走在享有“壁画之都”美誉的墨西哥城,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许多建筑物的墙壁上都绘有反映古印第安人生活和墨西哥历史发展进程的壁画。
壁画以分布广、画面大、色彩鲜艳、题材广泛著称,并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每当人们来到墨西哥城,无不为这些光彩夺目的壁画所吸引。
而在墨西哥美术宫,各层走廊和大厅里的壁画,堪称墨西哥民族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承载着墨西哥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壁画有奥罗斯科在1934年创作的《卡塔尔西斯》壁画,他用粗犷浑厚的笔触,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炼狱情景。
另外还有西凯罗斯创作的《新民主》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壁画作品。
玛尼亚契:
“流畅的音响”
除了绘画以外,歌舞也是一个民族最艳丽的色彩和标识。
玛尼亚契就是墨西哥传统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
人们只要一听到她的旋律,就会联想到这个极具拉美风情的国度。
玛尼亚契是墨西哥的一种乐队表演形式。
玛尼亚契是印第安语,意思是“流畅的音响”,发源于墨西哥哈里斯科州,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最初表演时仅使用印第安土著的乐器,西班牙殖民美洲后,渐渐加入欧洲乐器。
上世纪初开始风靡墨西哥城乡,成为最大众化的音乐表演形式。
四把不同的吉他,几把小提琴再加上一只小号组成了表演玛尼亚契的流动乐队。
演员大多数为男性,身着墨西哥紧身骑士服,腰扎宽皮带,头戴大宽沿帽,显得英俊潇洒。
要见识玛尼亚契的风采,最好的去处是墨西哥城的卡里巴迪广场。
一到晚上,这里总是乐队云集,歌声此起彼伏,格外热闹。
经常有墨西哥人在这里举办家庭聚会,被邀请的玛尼亚契乐队总会神采飞扬地纵情歌唱。
兴起之时,全家老小还会和乐队一起合声高唱,翩翩起舞。
亡灵节:
欢乐的节日
世界上大多数文化把出生看作生命的起点,把死亡看作终点,而墨西哥人则用歌声、舞蹈和各种仪式表达对死亡的不屑(副词,形容蔑视、轻视)。
他们欢欣鼓舞地庆祝生命周期的完成,一年一度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
在墨西哥,每年的亡灵节,就是这样一个节日。
西班牙传教士16世纪在墨西哥传教时发现,如果全盘否定印第安传统文化和宗教会激起印第安人的排斥。
传教士同时发现土著居民对死亡的崇拜以及对亡灵的祭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和万圣节吻合,时间上也相差不多。
于是西班牙人就将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墨西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亡灵节”。
亡灵节又叫死人节,具有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
亡灵节庆祝活动历时一周,但高潮集中在11月1日和2日两天。
亡灵节祭祀时墨西哥人并不会满怀悲伤,而是以非常轻松的心情对待逝者。
在扫墓时,人们会摆放据说能吸引死者灵魂的万寿菊,放上死者最喜爱的物品,或者播放死者喜爱的音乐,还用彩色气球装点墓地。
小孩子们还会被装扮成“小僵尸”,像其他国家庆祝“万圣节”时一样挨家挨户要糖吃。
在祭坛上,一种被称为“亡灵面包”的食物格外引人注意。
亡灵面包名字虽然骇人,却是墨西哥人庆祝亡灵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传说源于古玛雅人以活人献祭神灵的传统。
亡灵面包与平常实用的面包是不同的。
不同的形状又有不同的含义。
不带“腿”的人形面包表示“鬼魂”,螺旋状面包则表示生命轮回等等。
墨西哥“国粹”:
特基拉龙舌兰酒
在墨西哥人的“亡灵节”上,龙舌兰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龙舌兰酒是世界知名的墨西哥特产,在墨西哥多个地方都可以生产。
但是要论品质,只有在特基拉镇生产的特基拉龙舌兰酒,才算是龙舌兰酒中的上品。
早在1530年,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墨西哥西部的特基拉镇之前,这里的居民早已经开始用龙舌兰酿造发酵酒。
1600年,殖民者在特基拉镇开始酿制经过蒸馏的龙舌兰酒,从此一炮而红,名扬世界。
特基拉龙舌兰酒采用蓝色龙舌兰草酿造,这个品种的龙舌兰草只生长在特基拉镇附近海拔超过1500米的高原与山地之中。
高品质的原料和工艺,使得特基拉龙舌兰酒成了龙舌兰酒的代名词。
墨西哥政府甚至一度规定只有特基拉镇和周边地区可以生产龙舌兰酒。
蓝色龙舌兰的成熟期为8到14年,种植期间不进行人工浇水,以保持品质。
要采收时,人们会除去外面的叶子,只采下重达35到135公斤的龙舌兰芯。
这些龙舌兰芯送到酒厂后会被劈开,之后进行蒸煮、碾碎、发酵和蒸馏。
酿造出的酒液经过过滤和稀释后有些会直接装瓶,成为市场上的“白色龙舌兰酒”。
其他则在橡木桶中放上一段时间,再装瓶作为陈酿出售。
这时的龙舌兰酒已经带有木桶的金黄色。
而在酿造过程中没有添加蔗糖等辅料的酒会被贴上“100%蓝色龙舌兰”的标志,作为高档酒出售。
为不断增加各类龙舌兰酒的销量,墨西哥龙舌兰酒厂还在不断推出新品种,开拓海外市场,以期让墨西哥这一国粹产品永葆青春。
“皮纳塔”:
快乐的击打
龙舌兰酒之于墨西哥人,如同茅台酒之于中国人。
而谁又能想到有一种玩具让两个文明古国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部不到4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阿科尔曼的小镇。
这个镇子以“打破美洲第一个‘皮纳塔’”闻名,小镇的人们以制作“皮纳塔”为营生。
一个用纸糊的、状似大星星的玩意儿,却是墨西哥人过节必不可少的角色。
墨西哥阿科尔曼镇皮纳塔工艺品协会主席 奥蒂斯
据我所知,皮纳塔来源于中国,但是在中国似乎是用纸糊成动物的形状,里面填塞农作物的种子,中国人用这种“皮纳塔”庆祝他们的节日。
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从中国传到意大利,从意大利传到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来到了墨西哥。
不管与中国的这段渊源是否属实。
但墨西哥人确实从几百年前起就有了打“皮纳塔”的习俗,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彩渐渐淡化,进而成为节日期间墨西哥许多家庭的娱乐活动之一。
特别是孩子们,对此更是乐此不疲。
一旦“皮纳塔”被打破,里面的宝贝稀里哗啦落了一地,现场的欢乐气氛被推向了顶峰,大人孩子都会在地上争抢散落的糖果、小玩意等。
帕潘特拉的“腾空飞旋”:
古老仪式 父子相传
虽然墨西哥的“亡灵节”与其他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但是,本质上还是继承了印第安人传统,表现出印第安文化特有的幽默理念。
而这种幽默理念在墨西哥人的日常生活中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美洲 三国 风情
